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抢占移动支付市场之后,《微信》这一次又把手伸向了可穿戴设备市场。经过近半年的接触和谋划,7月1日,华为、乐心和咕咚等厂商正式开始销售微信版手环。相对于硬件厂商的“张扬”,腾讯方面显得极为低调,仅表示“我们提供的是一个连接硬件的接口,目前还在尝试和更多优秀厂商合作,希望带给用户更多,更好的体验。”面对脉搏开始减弱的国内智能手环市场,连接《微信》是否真是一粒强心药?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先厘清一下所谓“微信版手环”的概念—这并不是由腾讯推出的手环,而是硬件厂商通过公众平台的形式,用《微信》来管理相关数据,并打通这些数据与朋友圈等社交渠道的关系网络。看出端倪来了吗?其实,“微信版手环”仅仅就是在《微信》中加入了一个服务号,让智能手环可不通过适配的APP就能进行同步、分享等操作。霎那间,换汤不换药的本质凸显。
难道现在的用户还怕多一个APP?智能手环等穿戴设备市场之所以现在开始降温,无关APP,而是与同质化现象密切相关。除了极个别的个中翘楚,大多数智能手环的外观设计都几乎如出一辙—这一现象,在低端产品上尤为突出(国外三强jawbone、shine和fitbit都被大量模仿)。而且,不仅仅是外观,目前几乎所有的智能手环产品的功能也极为相近—卡路里、计步、睡眠跟踪,甚至是可以将智能手环当蓝牙耳机之类的“伪创新”。但说实话,也许在多年前这些功能还有那么一些抢眼,但现在剩下的却只有无趣和乏味。
如果说外观上的相近,还可以用面对成本而妥协来解释。那功能的同质化背后,却是一种创新意识的匮乏。在智能手环上市之初所带来的新鲜感降温之后,又没有新的产业刺激点,慢慢消声也就成了必然。
如果说《微信》加入对硬件的支持,提供对智能手环的连接入口,通过智能手环的销售和数据的分享,让腾讯形成了一个消费闭环,对于后者而言是意义重大的。但对于智能手环而言,傍上《微信》寄希望于所增加的社交元素能带来销量,却多半于事无补,《微信》显然并不是救星。智能手环,就快被玩坏了……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先厘清一下所谓“微信版手环”的概念—这并不是由腾讯推出的手环,而是硬件厂商通过公众平台的形式,用《微信》来管理相关数据,并打通这些数据与朋友圈等社交渠道的关系网络。看出端倪来了吗?其实,“微信版手环”仅仅就是在《微信》中加入了一个服务号,让智能手环可不通过适配的APP就能进行同步、分享等操作。霎那间,换汤不换药的本质凸显。
难道现在的用户还怕多一个APP?智能手环等穿戴设备市场之所以现在开始降温,无关APP,而是与同质化现象密切相关。除了极个别的个中翘楚,大多数智能手环的外观设计都几乎如出一辙—这一现象,在低端产品上尤为突出(国外三强jawbone、shine和fitbit都被大量模仿)。而且,不仅仅是外观,目前几乎所有的智能手环产品的功能也极为相近—卡路里、计步、睡眠跟踪,甚至是可以将智能手环当蓝牙耳机之类的“伪创新”。但说实话,也许在多年前这些功能还有那么一些抢眼,但现在剩下的却只有无趣和乏味。
如果说外观上的相近,还可以用面对成本而妥协来解释。那功能的同质化背后,却是一种创新意识的匮乏。在智能手环上市之初所带来的新鲜感降温之后,又没有新的产业刺激点,慢慢消声也就成了必然。
如果说《微信》加入对硬件的支持,提供对智能手环的连接入口,通过智能手环的销售和数据的分享,让腾讯形成了一个消费闭环,对于后者而言是意义重大的。但对于智能手环而言,傍上《微信》寄希望于所增加的社交元素能带来销量,却多半于事无补,《微信》显然并不是救星。智能手环,就快被玩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