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在我们实际的教学中,应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使之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和谐课堂中师生关系更是如此。信任是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信任也是彼此相互的,教师信任学生,学生也会信任教师,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常常会转化为自觉的积极的学习行为,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正是“亲其师而信其道”的道理。因此。营造和谐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要尊重学生,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把学生看作一个自由、独立、完整的。有其独特天性、人格和尊严的人,并以此为前提尊重他们。
如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在“角的度量”一课中,要求学生画60度的角时。有这么一个片段: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名同学画的60度角。同意吗?
生:嗯!(学生中发出纳闷的声音)
师:这个60度的角画得怎么样呢?
生:这是120度。
师:觉得画的是120度的角的同学请举手。(大多数同学举起了手)
师:不过我觉得这名同学画得有道理,这里不是标着60度吗?
生:因为从那个右边开始画。应该……
师:请上台来,我想你会说得更清楚。
生:(走上台)如果从右面开始画,应该看里面的,他看成外面的了。所以他画的是120度。
师:重复,并强调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我想刚才举手和笑的同学跟他想的一样,佩服。不过我觉得要感谢画角的那名同学,是他画的角提醒了我们:量角器上有两个60度,究竟看哪一圈,我们要想一想从哪边开始的。(全班学生主动地鼓起了掌)。在这个看似平常的师生对话中。我们从中能够感受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相容和心灵相通的程度。教师的精巧设计和用心引导,学生的虚心接纳和积极共鸣。共同交织在一个和谐融洽氛围的课堂之中。
二、营造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学习
教育家顾明远认为“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根据学生的认识题特点和心理特征,有意识地营造“问题解决”的氛围。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采用联系日常生活,引入新课。课前做一个套圈游戏,把全班同学排成一个长方形向中心套圈。能套住有奖励。其中几名同学叫起来:“这样不公平。”为什么这样做游戏不公平?(因为有的同学离中心近。有的同学离中心远)那应该怎么站才公平?有学生说站成一个圆。我随即问:为什么?那圆究竟有什么特征?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地探索新知,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活学生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的感官系统,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动手操作、动脑思维、动口叙述、动眼感触,始终让学生处于一个获得知识的兴奋状态。通过学生的自主发展、自主探索、自主质疑、自主解惑来加深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目的。
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发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后,可以问学生:“四边形和五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当学生的答案不一时,再进行小组合作,用量、拼、分割等方法来探索总结出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学生有了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基础。再探索多边形内角和也就轻松自然。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适当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并在自主探索、台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学习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见度越高。问题激活思维的过程就越好。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发现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问题。
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的时候,可以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我班有学生54人。其中男生34人,女生20人,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编题。学生会编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几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几分之几的题目。通过这一开放性的活动,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另外,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应用数学知识的机会,体现学习价值,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再如,教学“年、月、日”后,就可以请同学根据课上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实用的年历,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经历观察、测量、绘图、检查等活动。此时,他们在经历的活动中把所学的知识在这里得到了应用,丰富了学生运用知识的情感。促进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发展。
总之,教学能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很好的发挥,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探索知识的兴趣。体验知识的价值。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孩子们才能走出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探索知识的绿洲。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和谐课堂中师生关系更是如此。信任是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信任也是彼此相互的,教师信任学生,学生也会信任教师,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常常会转化为自觉的积极的学习行为,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正是“亲其师而信其道”的道理。因此。营造和谐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要尊重学生,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把学生看作一个自由、独立、完整的。有其独特天性、人格和尊严的人,并以此为前提尊重他们。
如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在“角的度量”一课中,要求学生画60度的角时。有这么一个片段: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名同学画的60度角。同意吗?
生:嗯!(学生中发出纳闷的声音)
师:这个60度的角画得怎么样呢?
生:这是120度。
师:觉得画的是120度的角的同学请举手。(大多数同学举起了手)
师:不过我觉得这名同学画得有道理,这里不是标着60度吗?
生:因为从那个右边开始画。应该……
师:请上台来,我想你会说得更清楚。
生:(走上台)如果从右面开始画,应该看里面的,他看成外面的了。所以他画的是120度。
师:重复,并强调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我想刚才举手和笑的同学跟他想的一样,佩服。不过我觉得要感谢画角的那名同学,是他画的角提醒了我们:量角器上有两个60度,究竟看哪一圈,我们要想一想从哪边开始的。(全班学生主动地鼓起了掌)。在这个看似平常的师生对话中。我们从中能够感受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相容和心灵相通的程度。教师的精巧设计和用心引导,学生的虚心接纳和积极共鸣。共同交织在一个和谐融洽氛围的课堂之中。
二、营造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学习
教育家顾明远认为“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根据学生的认识题特点和心理特征,有意识地营造“问题解决”的氛围。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采用联系日常生活,引入新课。课前做一个套圈游戏,把全班同学排成一个长方形向中心套圈。能套住有奖励。其中几名同学叫起来:“这样不公平。”为什么这样做游戏不公平?(因为有的同学离中心近。有的同学离中心远)那应该怎么站才公平?有学生说站成一个圆。我随即问:为什么?那圆究竟有什么特征?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地探索新知,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活学生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的感官系统,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动手操作、动脑思维、动口叙述、动眼感触,始终让学生处于一个获得知识的兴奋状态。通过学生的自主发展、自主探索、自主质疑、自主解惑来加深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目的。
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发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后,可以问学生:“四边形和五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当学生的答案不一时,再进行小组合作,用量、拼、分割等方法来探索总结出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学生有了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基础。再探索多边形内角和也就轻松自然。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适当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并在自主探索、台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学习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见度越高。问题激活思维的过程就越好。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发现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问题。
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的时候,可以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我班有学生54人。其中男生34人,女生20人,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编题。学生会编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几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几分之几的题目。通过这一开放性的活动,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另外,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应用数学知识的机会,体现学习价值,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再如,教学“年、月、日”后,就可以请同学根据课上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实用的年历,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经历观察、测量、绘图、检查等活动。此时,他们在经历的活动中把所学的知识在这里得到了应用,丰富了学生运用知识的情感。促进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发展。
总之,教学能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很好的发挥,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探索知识的兴趣。体验知识的价值。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孩子们才能走出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探索知识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