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秉笔直书”之人,是一代代的文人骚客,是至今仍被推崇的书法大家们。他们手中的笔有何独特?为何得以妙笔生花、笔下春风?
王羲之:世传最爱鼠须笔
因唐代何延之在《兰亭记》中记载,王羲之书《兰亭序》用鼠须笔,自此鼠须笔声名远扬。鼠须笔,顾名思义是老鼠的胡须做的笔。后世有学者认为,这里的鼠不是老鼠,而是黄鼠狼,润滑而富有弹性的狼毫笔就是用黄鼠狼尾巴上的毛制作的,鼠须笔实指狼毫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世所谓鼠须,栗尾者是也”,说的是一种与黄鼠狼类似的栗鼠的尾毛。
颜柳:鸡距长锋,一争短长
颜真卿和柳公权都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的行书代表作品,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这篇作品多次出现渴笔、枯笔,在重顿收笔处多有破锋开叉的现象。之所以这样,一是当时颜真卿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二是与其所使用的短秃的硬毫笔有关系。这种硬毫笔据说就是鸡距笔。
鸡距笔由精挑细选的兔毫制作而成,因其笔头的形状像鸡爪后面突出的距而得名。这种制笔方法的优点是笔头硬劲,可以有效控制笔锋的使用范围。但由于采用缠纸绢的制作方法,笔头短而尖锐,蓄墨量较小,使用范围有局限性,尤其书写行草书时不能肆意挥洒,笔芯缠纸导致大幅度的提按、顿挫不灵便,故柳公权曾评价鸡距笔:“出锋太短,伤于劲硬。”
柳公权择笔有自己的要求,务以优柔毫细为首要条件。他要求出锋要长,笔头长用笔则能收放自如,不至于转折僵硬、行墨干枯,比较容易表现出瘦劲的线条,而且可以较为自由地表现出笔画起收处的修饰笔触。
苏黄:各有所好,和而不同
苏轼、黄庭坚都是北宋书法的领军人物,私下里,他们经常互写题跋,相评作品,二人书法各有风骨,又互有影响。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黄庭坚在《跋东坡书帖后》中说:“(苏翰林)用宣城诸葛齐峰笔作字,疏疏密密,随意缓急,而字间妍媚百出。”黄庭坚也在《跋东坡论笔》中说:“东坡平生嘉用宣城诸葛家笔,以为诸葛之下,尤胜他处工者。”
诸葛氏是跨唐宋两代的制笔世家,对制笔工艺和方法作出了改进,促进了毛笔的发展。
在论述了苏轼对诸葛家笔的喜爱之后,黄庭坚在《跋东坡论笔》中接着说:“几研间有枣核笔,(东坡)必嗤笑,以为世人但好奇尚异,而无入用之实。然东坡不善双钩悬腕,故书家亦不伏此论。”
枣核笔又名枣心笔,因笔头两端微尖而腰部鼓壮,形如枣心而得名。
苏轼不喜枣核笔,认为不实用,但黄庭坚善用枣核笔。他认为枣核笔含墨圆健,非常难得,还可以写小字,他还评论诸葛高所制枣核笔,“锋虽尽而心故圆,此为有轮扁斫轮之妙”,可惜东坡因不解此执笔法,故不能得其妙。
(余娟摘自《文摘周报》)
素材任意门·毛笔的别称
在古代,毛笔有许多特别的名字。《尔雅·释器》中称之为“不律”。秦时大将军蒙恬善制笔,他官至中书令,人称他“中书君”,后人就用“中书君”作毛笔的别称。唐韩愈写《毛颖传》,借毛笔的功勋来抨击当時的统治者,后来“毛颖”也代称毛笔。宋人杨万里用“毛锥”戏称毛笔,也有人称它为“毛锥子”。
王羲之:世传最爱鼠须笔
因唐代何延之在《兰亭记》中记载,王羲之书《兰亭序》用鼠须笔,自此鼠须笔声名远扬。鼠须笔,顾名思义是老鼠的胡须做的笔。后世有学者认为,这里的鼠不是老鼠,而是黄鼠狼,润滑而富有弹性的狼毫笔就是用黄鼠狼尾巴上的毛制作的,鼠须笔实指狼毫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世所谓鼠须,栗尾者是也”,说的是一种与黄鼠狼类似的栗鼠的尾毛。
颜柳:鸡距长锋,一争短长
颜真卿和柳公权都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的行书代表作品,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这篇作品多次出现渴笔、枯笔,在重顿收笔处多有破锋开叉的现象。之所以这样,一是当时颜真卿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二是与其所使用的短秃的硬毫笔有关系。这种硬毫笔据说就是鸡距笔。
鸡距笔由精挑细选的兔毫制作而成,因其笔头的形状像鸡爪后面突出的距而得名。这种制笔方法的优点是笔头硬劲,可以有效控制笔锋的使用范围。但由于采用缠纸绢的制作方法,笔头短而尖锐,蓄墨量较小,使用范围有局限性,尤其书写行草书时不能肆意挥洒,笔芯缠纸导致大幅度的提按、顿挫不灵便,故柳公权曾评价鸡距笔:“出锋太短,伤于劲硬。”
柳公权择笔有自己的要求,务以优柔毫细为首要条件。他要求出锋要长,笔头长用笔则能收放自如,不至于转折僵硬、行墨干枯,比较容易表现出瘦劲的线条,而且可以较为自由地表现出笔画起收处的修饰笔触。
苏黄:各有所好,和而不同
苏轼、黄庭坚都是北宋书法的领军人物,私下里,他们经常互写题跋,相评作品,二人书法各有风骨,又互有影响。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黄庭坚在《跋东坡书帖后》中说:“(苏翰林)用宣城诸葛齐峰笔作字,疏疏密密,随意缓急,而字间妍媚百出。”黄庭坚也在《跋东坡论笔》中说:“东坡平生嘉用宣城诸葛家笔,以为诸葛之下,尤胜他处工者。”
诸葛氏是跨唐宋两代的制笔世家,对制笔工艺和方法作出了改进,促进了毛笔的发展。
在论述了苏轼对诸葛家笔的喜爱之后,黄庭坚在《跋东坡论笔》中接着说:“几研间有枣核笔,(东坡)必嗤笑,以为世人但好奇尚异,而无入用之实。然东坡不善双钩悬腕,故书家亦不伏此论。”
枣核笔又名枣心笔,因笔头两端微尖而腰部鼓壮,形如枣心而得名。
苏轼不喜枣核笔,认为不实用,但黄庭坚善用枣核笔。他认为枣核笔含墨圆健,非常难得,还可以写小字,他还评论诸葛高所制枣核笔,“锋虽尽而心故圆,此为有轮扁斫轮之妙”,可惜东坡因不解此执笔法,故不能得其妙。
(余娟摘自《文摘周报》)
素材任意门·毛笔的别称
在古代,毛笔有许多特别的名字。《尔雅·释器》中称之为“不律”。秦时大将军蒙恬善制笔,他官至中书令,人称他“中书君”,后人就用“中书君”作毛笔的别称。唐韩愈写《毛颖传》,借毛笔的功勋来抨击当時的统治者,后来“毛颖”也代称毛笔。宋人杨万里用“毛锥”戏称毛笔,也有人称它为“毛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