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近些年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无论是党和国家最高级别的报告、文件,还是各级党委、各级地方政府、各行业、企业、事业、部门领导,都反复强调自主创新,大声呼唤原始创新。
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内涵和动力是什么?创新的途径有哪些?这些问题恐怕不是所有人都了解,大概多数大谈创新的领导也很少考虑。
创新是包括一切从无到有的创造。它既可以是一个以技术为内涵的创新——譬如某项新发明,某个新产品;也可以是一个非技术内涵的创新——譬如某种方法、某种观点或学说。这是广义上的创新。从狭义上讲,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新的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它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原料创新和管理创新。狭义创新能够促进企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效益的增长,因此,它更多地体现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关联的直接的企业行为。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通常所说的技术创新属于狭义创新。由于技术创新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现在的企业领导者更关注的是以技术为内涵的狭义创新。
技术是一个很宽泛的名词,专指人类发明的产品和人工制品;它可以表示制造某产品所需的知识体系,还可以表示技术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及技术的开发过程。技术既是发展人类文明的强大动力,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事业,它不仅包括研究、设计和技巧,还涉及财政、制造、管理、营销和维修等;技术与语言、宗教、社会准则、商业和艺术一样,是人类文化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技术被创造并付诸使用,它给人类活动带来巨大的变化,最终影响到人类的社会建构,嵌入人类的文明活动之中,成为了人类文明、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是人脑的产物,从思维科学的角度看,人脑的思维方式包括三种,第一种是逻辑思维,第二种是形象思维,第三种是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的所谓创造思维。人们真正的创造性源泉来自于创造性思维。由于人从一生下来,就要学习和接受各种知识与技能,这些后天通过教育得到的知识与技能对人的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创造了四大发明,那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但是自四大发明之后,中国在世界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再也没有那样的辉煌。我这里无意否定中国的教育方式和传统文化,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西方无论在科学还是技术领域的确走在了世界科技的前头。从国内外有关教育研究部门对中国留学生的情况分析上看,中国的学生聪明有余,创造力和想象力不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状况呢?我认为是思维方式培养问题,也就是教育问题,但是归根到底,它应该属于文化的问题。
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国防科技工业企业,长期受计划经济的束缚,就如同中国的应试教育,已经形成了思维惯性,从管理者到科技人员都在很大程度上迷信国外技术,仿制、跟踪、不敢轻易否定前人,缺乏自信。说到底这也是文化的问题。
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中央提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首先要从建立创新文化入手的道理。
文化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伦理、艺术、道德、法律、观念、习俗,以及一个社会成员在其生活或工作的环境中间所能学习到和感受到的一切能力和习惯;文化是通过历史记载、依靠文字、语言或其他方式传承,并在现实社会中不断充实、发展和丰富的集合产物。文化建设的本质就是对前面所述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高度总结、积累、沉淀、继承、发展和弘扬。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为了创造价值,实现赢利,一切有产品经营活动和具有营利目的的组织,都可以归为企业的范畴。企业在给社会创造财富的过程中,获得利润,得到发展,所以,赢利是企业文化的精髓。或许多数企业并没有专门提出它们的文化建设目标,也没有对它们的文化进行文字描述,但是,只要它存在,就必定有一种“文化”在无形中引领这个企业的运行与发展。一个没有 “文化”的企业,是不会富有生命力的。有了先进的企业文化,企业员工和科技工作者的创造力就能有效发挥,企业的效益就能伴随着技术进步和创新的步伐持续稳定地增长。
正是因为创新具有文化的基本内涵,先进文化是建立创新环境的基础。所以,只有把创新的问题提高到文化的层次,才算是到达了创新的最高境界。因此,我们必须从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入手,来为企业培育良好的创新环境,营造适宜的创新氛围。
先进的企业文化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先进的管理制度和以人为本、效益优先的经营理念;
2.科学、人性化的考核办法和分配、奖励方式;
3.良好的用人机制和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
4.领导者要有敏锐的市场目光和宽广的胸怀,允许失败、鼓励创新,不过分计较当前利益,对企业有长远的战略发展谋划;职工要有健康向上、勤于学习、思想活跃、敢于否定、团结协作、以企业为荣的精神境界。
企业如果做到这些,就具备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和适宜的创新氛围,企业也因此具有了自主创新的先决条件。
在这个前提之下,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创新方法和创新工具,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流行的创新方法很多,其中,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是受到普遍认可的一种方法。
TRIZ是前苏联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创立的。他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潜心研究这套理论,领导数十家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组成的队伍,通过对数十万件高水平发明专利所作的长期分析、归纳、总结等研究工作,发现了人类进行科学研究和发明创新背后所遵循的客观规律,提出了有关发明创新问题的基本理论。这套理论体系是以辩证法、系统论和认识论为哲学指导,以自然科学、系统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成果为支撑,以技术系统进化法则为理论基础,以技术系统和技术过程、系统进化中产生的矛盾(问题)、解决矛盾所用的资源、技术系统的进化方向(理想化)为四大基本概念,包括了解决工程矛盾问题和复杂发明问题所需要的各种分析方法、解题工具和算法流程。经过60多年的发展,这一方法学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果和巨大的经济效益。1990年以前,该方法处于严格的保密状态。苏联解体后,开始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美国、韩国、日本和欧洲应用较广,研究也较深入。可以这样简单地概括TRIZ的要点:
1.创新有方法,有规律,不是以往人们理解的“灵机一动”、“灵光一现”、偶然决定的事情;
2.TRIZ理论展示的一套知识系统,给出了一种系统化的创新问题的解决办法(解决方案矩阵),它揭示了发明和创新可以依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而不是大海捞针,盲目摸索;
3. 创新有原理,有工具,普通人掌握了以后可以像发明家一样进行创新实践。西方媒体把TRIZ称为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的点金术,这听起来似乎很玄。科技部正在酝酿出台相关的文件,同时组织力量开展宣传、推广和深入研究;国家发改委和工业与信息化部等部委已经选了几个省、市作为试点,开展TRIZ理论与方法的普及和应用;中国科协也在积极推广这种创新方法。建议大家去了解一下。我个人认为,TRIZ比较适合在国防工业特别是兵器工业企业中推广和应用。
创新的最大障碍是思维惯性,是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我们的企业要想有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必须要敢于否定,打破常规,勇于实践;还要甘于寂寞,允许失败,锲而不舍。广大科技人员要培育这样的基本文化素养,树立这样的胆识和意识;领导者更要具备这样的文化认识水平,具备这样的胸怀和气魄;企业要建立起适合这种文化氛围和创新要求的体制机制。这样,先进的企业文化就形成了,企业就能在先进文化的引领下,使自主创新、原始创新成为支撑企业良性发展、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加企业利润的不竭动力。
(作者系中国兵工科协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郝幸田)
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内涵和动力是什么?创新的途径有哪些?这些问题恐怕不是所有人都了解,大概多数大谈创新的领导也很少考虑。
创新是包括一切从无到有的创造。它既可以是一个以技术为内涵的创新——譬如某项新发明,某个新产品;也可以是一个非技术内涵的创新——譬如某种方法、某种观点或学说。这是广义上的创新。从狭义上讲,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新的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它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原料创新和管理创新。狭义创新能够促进企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效益的增长,因此,它更多地体现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关联的直接的企业行为。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通常所说的技术创新属于狭义创新。由于技术创新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现在的企业领导者更关注的是以技术为内涵的狭义创新。
技术是一个很宽泛的名词,专指人类发明的产品和人工制品;它可以表示制造某产品所需的知识体系,还可以表示技术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及技术的开发过程。技术既是发展人类文明的强大动力,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事业,它不仅包括研究、设计和技巧,还涉及财政、制造、管理、营销和维修等;技术与语言、宗教、社会准则、商业和艺术一样,是人类文化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技术被创造并付诸使用,它给人类活动带来巨大的变化,最终影响到人类的社会建构,嵌入人类的文明活动之中,成为了人类文明、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是人脑的产物,从思维科学的角度看,人脑的思维方式包括三种,第一种是逻辑思维,第二种是形象思维,第三种是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的所谓创造思维。人们真正的创造性源泉来自于创造性思维。由于人从一生下来,就要学习和接受各种知识与技能,这些后天通过教育得到的知识与技能对人的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创造了四大发明,那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但是自四大发明之后,中国在世界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再也没有那样的辉煌。我这里无意否定中国的教育方式和传统文化,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西方无论在科学还是技术领域的确走在了世界科技的前头。从国内外有关教育研究部门对中国留学生的情况分析上看,中国的学生聪明有余,创造力和想象力不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状况呢?我认为是思维方式培养问题,也就是教育问题,但是归根到底,它应该属于文化的问题。
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国防科技工业企业,长期受计划经济的束缚,就如同中国的应试教育,已经形成了思维惯性,从管理者到科技人员都在很大程度上迷信国外技术,仿制、跟踪、不敢轻易否定前人,缺乏自信。说到底这也是文化的问题。
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中央提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首先要从建立创新文化入手的道理。
文化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伦理、艺术、道德、法律、观念、习俗,以及一个社会成员在其生活或工作的环境中间所能学习到和感受到的一切能力和习惯;文化是通过历史记载、依靠文字、语言或其他方式传承,并在现实社会中不断充实、发展和丰富的集合产物。文化建设的本质就是对前面所述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高度总结、积累、沉淀、继承、发展和弘扬。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为了创造价值,实现赢利,一切有产品经营活动和具有营利目的的组织,都可以归为企业的范畴。企业在给社会创造财富的过程中,获得利润,得到发展,所以,赢利是企业文化的精髓。或许多数企业并没有专门提出它们的文化建设目标,也没有对它们的文化进行文字描述,但是,只要它存在,就必定有一种“文化”在无形中引领这个企业的运行与发展。一个没有 “文化”的企业,是不会富有生命力的。有了先进的企业文化,企业员工和科技工作者的创造力就能有效发挥,企业的效益就能伴随着技术进步和创新的步伐持续稳定地增长。
正是因为创新具有文化的基本内涵,先进文化是建立创新环境的基础。所以,只有把创新的问题提高到文化的层次,才算是到达了创新的最高境界。因此,我们必须从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入手,来为企业培育良好的创新环境,营造适宜的创新氛围。
先进的企业文化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先进的管理制度和以人为本、效益优先的经营理念;
2.科学、人性化的考核办法和分配、奖励方式;
3.良好的用人机制和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
4.领导者要有敏锐的市场目光和宽广的胸怀,允许失败、鼓励创新,不过分计较当前利益,对企业有长远的战略发展谋划;职工要有健康向上、勤于学习、思想活跃、敢于否定、团结协作、以企业为荣的精神境界。
企业如果做到这些,就具备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和适宜的创新氛围,企业也因此具有了自主创新的先决条件。
在这个前提之下,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创新方法和创新工具,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流行的创新方法很多,其中,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是受到普遍认可的一种方法。
TRIZ是前苏联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创立的。他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潜心研究这套理论,领导数十家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组成的队伍,通过对数十万件高水平发明专利所作的长期分析、归纳、总结等研究工作,发现了人类进行科学研究和发明创新背后所遵循的客观规律,提出了有关发明创新问题的基本理论。这套理论体系是以辩证法、系统论和认识论为哲学指导,以自然科学、系统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成果为支撑,以技术系统进化法则为理论基础,以技术系统和技术过程、系统进化中产生的矛盾(问题)、解决矛盾所用的资源、技术系统的进化方向(理想化)为四大基本概念,包括了解决工程矛盾问题和复杂发明问题所需要的各种分析方法、解题工具和算法流程。经过60多年的发展,这一方法学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果和巨大的经济效益。1990年以前,该方法处于严格的保密状态。苏联解体后,开始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美国、韩国、日本和欧洲应用较广,研究也较深入。可以这样简单地概括TRIZ的要点:
1.创新有方法,有规律,不是以往人们理解的“灵机一动”、“灵光一现”、偶然决定的事情;
2.TRIZ理论展示的一套知识系统,给出了一种系统化的创新问题的解决办法(解决方案矩阵),它揭示了发明和创新可以依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而不是大海捞针,盲目摸索;
3. 创新有原理,有工具,普通人掌握了以后可以像发明家一样进行创新实践。西方媒体把TRIZ称为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的点金术,这听起来似乎很玄。科技部正在酝酿出台相关的文件,同时组织力量开展宣传、推广和深入研究;国家发改委和工业与信息化部等部委已经选了几个省、市作为试点,开展TRIZ理论与方法的普及和应用;中国科协也在积极推广这种创新方法。建议大家去了解一下。我个人认为,TRIZ比较适合在国防工业特别是兵器工业企业中推广和应用。
创新的最大障碍是思维惯性,是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我们的企业要想有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必须要敢于否定,打破常规,勇于实践;还要甘于寂寞,允许失败,锲而不舍。广大科技人员要培育这样的基本文化素养,树立这样的胆识和意识;领导者更要具备这样的文化认识水平,具备这样的胸怀和气魄;企业要建立起适合这种文化氛围和创新要求的体制机制。这样,先进的企业文化就形成了,企业就能在先进文化的引领下,使自主创新、原始创新成为支撑企业良性发展、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加企业利润的不竭动力。
(作者系中国兵工科协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