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甜用心酿成

来源 :食品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ianai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食品与生活》杂志第五期封面刊登了甜酒酿的照片以后,编辑部的电话被打爆了:“哪里有钵头甜酒酿买”,来电询问的读者络绎不绝。
  于是我们采编人员纷纷出动,去寻找那久违了的美食钵头甜酒酿。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江湾古镇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巷公安街寻觅到了,可以对我们的读者有交代了。
  清晨,走进这个位于沪市东北角的江湾古镇菜市场,已是熙熙攘攘,好一派市井生活气息。忽然,飘来阵阵甜香,循香找去,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看到了卖钵头甜酒酿的小摊,“酒香不怕巷子深”,时间才7点,摊位前已经排起了长龙。
  交谈中得知“酒娘”阿姨姓张,今年50岁了,下岗后就做起了卖酒酿的生意,赚点小钱贴补家用。每天早晨 7点到9点,她都会准时摆出摊来,已经有十多年了。
  “你的酒酿为什么香甜爽口与众不同呢?”我好奇地问。
  “做好酒酿的关键是原料糯米和酒曲,当然在制作过程中要保持清洁卫生”,她很自信地说。
  原来她选用适合做酒酿的糯米,用的酒药是从贵州老家寄来的中草药配制而成,是祖传的配方。贵州以出产名酒和醪糟等酒曲类食品闻名遐迩,那里民间祖传的酒曲,堪称神奇,往往能把平平常常的米饭点化成美味。张阿姨确实是制作酒酿的高手,她做的酒酿米粒晶莹清爽,吃口甜润,米香馨雅,酒香诱人。
  张阿姨说:“酒酿十分娇嫩,环境不清洁是做不好的。一切用具都不能沾生水和油污,否则杂菌感染,就会发霉长毛变质。先要把蒸米饭的容器、铲米饭的铲子和发酵米酒的容器都洗净擦干,还要把手洗净擦干,才开始制作。”她滔滔不绝地谈起了食品安全:“酒酿是直接入口的,我的绝大部分顾客都是回头客,我要对大家的健康负责。伤风感冒的时候,我是不做酒酿和卖酒酿的。”
  “那酒酿除了烧酒酿圆子外,还有其他吃法吗?”没想到笔者的这个问题,引起了队伍中的许多人的共鸣,“是呀,是呀,我吃来吃去就是和小圆子一起烧”。“对呀”,张阿姨一边熟练地装着酒酿,一边帮我们解疑:“酒酿的度数很低,买回去后可以储放在冰箱的冷藏箱内,开头两天,可以作为甜品直接生吃。冰镇后的味道又甜又香,烧了吃倒是可惜了。等酒酿慢慢成熟后,热一热加小糯米圆子当点心吃,讲究点么,还可以加点甜桂花。”对于酒酿的益处,张阿姨又提醒到“酒酿不仅有祛寒增暖、活血消肿等效果,还能增进食欲、有助消化,对于长期在空调间写字楼里上班的白领尤为合适,也是产妇、老年人、儿童的滋补品。”
  看张阿姨卖酒酿也情趣盎然,她买卖公平,童叟无欺。“你是要酒酿露和酒酿分开来装还是合起来放?”“酒酿要放在包包的最上层以免压破袋子。”“今天天气热,回去就把酒酿放进冰箱里”。不时传来她宽厚温柔的声音和爽朗的笑声。人们常说做什么像什么,张阿姨太像酒酿了:甜美、平和、自然。一清早采访这样一个对象,心境好透了,真是“酒酿不醉人”人自醉。
  张阿姨的顾客不局限于江湾古镇一带,周末还有好多从其他各区慕名而来。一些海外游子,临行还不忘到张阿姨处捎上一份酒酿,给那里的亲人品尝,聊慰思乡之情。
  买酒酿的队伍中,听见两位年龄稍长的阿姨正在攀谈:“老朝点是人家小贩挑担来,现在没有了,只好到超市里去买盒装的酒酿,量少价钿又贵,味道更加不要谈了”;另一个接着说:“啥个酒酿,简直像是馊饭,没有香气,味道也不对头,怪甜味赖在舌头上,一点也不爽”。“经邻居介绍才晓得,这里有好吃的酒酿”;“我在这个摊位一直买了9年了,这位阿姨从来没缺斤少两,而且东西又好。现在有钞票还不一定买得到好东西来。”
  是呀,这年头物质越丰富,心里就越感到空荡荡,吃什么都味同嚼蜡,原来的自然之味正从老百姓的餐桌上日渐消失。
  立夏刚过,酒酿也是时令美食。这时葵扇、草席同时上市,正是“绿窗初试蒲葵扇,入夏新尝酒酿糟”。事实上,好的东西不在于贵,而在乎食者的心情。最可珍惜的,恰是那些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的食物;最可宝贵的,乃是那些存在于记忆之中的童年饮食。吃过了张阿姨制作的甜酒酿,才明白传统美食的魅力,找到了那份柔情似水的感觉。就像上海那首脍炙人口的童谣:“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给我吃碗酒酿年糕……”
其他文献
1659、林彪爱吃黄豆。电影《辽沈战役》反映塔山阻击战那幕场景,就有林彪一边吃着黄豆一边说:“告诉程子华,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据程子华和胡奇才回忆,这是林彪原话。  1660、罗贵波陪同毛泽东在1951年秘密会见越南主席胡志明,在宴会上胡谈起越南人也喜欢吃辣椒。说越南辣椒,是一二米高小树,辣椒朝天长,将它放入鱼露,加些柠檬配在一起吃。毛也介绍,自己是湖南人喜吃辣椒,朱总司令是四川人,吃得
期刊
“上海菜就是浓油赤酱”,这似乎是许多人对上海菜的总体印象。仔细考察“上海味道”的形成过程,“浓油赤酱”跟海边渔村的饮食习惯好像是“浑身勿搭界”。几千年来,上海的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开头是一日两餐,后来慢慢衣食丰足了,才得以一日三餐。据我在40年前下乡搞“四清”时,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体会,即便一日三餐,也多是两稀一干,不过晚上的粥稠些。农忙时才准许两干一稀,但晚上必定是菜饭——糠菜半年粮
期刊
“萨莉亚”的店堂并不大,米黄色的墙壁和欧式吊顶,挂几幅欧洲风情的油画印刷品。前后两个大厅,各有三四十张桌。我特别欣赏两尺见方的小餐桌,面对面只有两张椅子,桌上的小竹篮里面放着两副刀叉和银匙,两个白瓷小碟子,银色金属架上有一小瓶黑胡椒和一小瓶细盐,这种布置简洁温馨,别具匠心,好像与客人心心相印。桌上还有个大口玻璃杯,存放很多餐巾纸,任你取用。  傍晚五点半,“萨莉亚”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沿着墙壁有一
期刊
有个成语叫“巧舌如簧”,其意是指舌头灵巧得像乐器中的簧片一样,形容人能说会道,花言巧语。  小小的一个舌头,只有10厘米长、60克重,但其内部结构却令人瞠目惊叹。舌内肌的4块肌肉分别各自收缩或组合收缩,可使舌头伸长缩短,变窄或变薄。再加上3对舌外肌,使舌头可向前伸出嘴外,可后缩,将食物有力地推入食道。人有了动态万千的舌头,才能准确发音讲话、唱歌、吹口哨。只要稍加训练,舌还能发出巧妙的弹音,唱地道的
期刊
“房前屋后,种瓜种豆”、 “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这是乡村百姓常挂嘴边的农谚,两句农谚还真体现了村野之民勤快的美德,用现在的观点来审视,看出村野之民多么珍惜土地资源和农事时令,哪怕仅有那么一小块旮旯地,都要让四季长出鲜艳的色彩。房前屋后那一小块一小块的旮旯地,种上四季青菜后,就成了一个小家庭的菜篮子,基本满足了一个小家庭的盘中餐,还营造了文化与自然的居家生态环境,既增添了春意,又收获了秋色,何
期刊
玉子烧    鸡蛋有营养,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就这样教育他们。小毛头从能吃1/4蛋黄到1个炖蛋,渐渐长大,直到会自己动手煎荷包蛋、炒蛋炒饭。前几天女儿的外教上课提问:“哪个同学会做菜?”一个班级的同学几乎都举起了手。外国人很奇怪,转念一想,又狡诈地问:“谁会做与蛋没有关系的菜?”结果没有一个同学举手了,你看我,我看你,哈哈大笑。  鸡蛋在日语汉字中为“玉子”,挺形象的。日式玉子烧台湾人叫咸蛋卷,甜甜的
期刊
不论中外,文字中一个“金”字,都有“极品”、“优秀品”的意思,比如“流金岁月”、“怀旧金曲”、“黄金时代”、“金饭碗”……可见黄金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  因为黄金是公认的财富象征,相对薄薄的纸币,它沉甸甸、黄澄澄,很有种财力的“质”的感觉,故而它的价值虽是浮动的,但在老百姓心目中,黄金保值的概念,固若金汤。  因为黄金是可以分割的,不像地产、企业,极具灵活性和流动性,因而对一般草根平民,也可以发发
期刊
说到上海的小菜场,人们首先会想到三角地菜场,还成为电车站的站名。其实,位于今中信泰富广场现址的陕北菜场,这一带老街坊一直习惯叫西摩路小菜场,其历史渊源同样悠久且更具几分传奇色彩。  老街坊们对西摩路的忆旧,不大会想到何东大宅宋氏老宅包括那里的犹太会堂,但绝对怀念西摩路小菜场,民以食为天嘛。  西摩路小菜场已成这一带的地标,是街坊们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地方。西摩路小菜场,大约是仅次于虹口三角地小菜场的、
期刊
有一年夏天到昆明出差,回来的时候在昆明西郊看到奇特的一幕:远处的垃圾场上,蠕动着几个小黑点,原以为是几个靠捡垃圾谋生的破烂王,但看上去又有点异样,把头伸出车窗仔细瞧瞧,原来是一群肥猪低着头在拱垃圾堆里的东西吃。可以想象,那是一片臭气熏天、飞满绿头苍蝇的垃圾场,在夏天30℃的高温下,散发出一阵阵令人窒息的恶臭,可那些蠢猪却在垃圾堆里吃得津津有味。很显然,垃圾堆里有它们喜欢吃的“美食”,是些什么东西呢
期刊
BBQ,是时下连小学生都会的烧烤,居然也可以开成饭店,而且开得宾客盈门、众口皆碑,你信不信?说真的,连老板、30出头的黄小姐自己在一开始也没有把握呢!  黄小姐是家里的宝贝女儿,以前连烧壶开水这样的活都不做的,如今却开餐馆专做BBQ,餐馆的名字还起得挺有气派——皇府串烧。串烧,在广东话中就是烧烤的意思。  她坦言,她的烧烤技术,并无拜过专门师傅,只是学生时代去郊野烧烤而得来。当初决定开串烧店,确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