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三方面的探索,进行培养学生绘画想象力的初步研究,理论结合实践,较为详尽地阐述了学生画创作中想象力培养的关键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激发想象 促发想像 鼓励性评价
. 毕加索曾说过:“我曾经像拉斐尔那样作画,但我却花费了终身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学生画之所以能打动人,就是学生画中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对绘画向来有浓厚的兴趣和较高的积极性,绘画成了学生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好形式。同时,也是学生发挥自由想象、创造的理想乐园。那如何在绘画中更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创造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设置情境激发想象。
1.、通过谈话,问答等语言描述,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大胆创作。
教师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贴切的描述把学生引进特定的情境中,使绘画主题从抽象到形象,有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创作,充分想象。如画“下雨了”,师:将要下雨时,天空是怎样的?生:天空乌云滚滚,黑压压的(经师启发)。师:下雨时是什么样的?生:下雨时,雨有大有小。下大雨时,雨连成线;下小雨时,雨点很小、很轻。师:下大雨时,雨打在地上有什么现象?生:雨会溅起来,有时出现泡泡圈圈。师:下雨了街上的人们有的怎样?有的又怎样?想一想,自已来画。这时教师只教画一个侧面人在跑。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就雨的表现力有几种:有短线排列很密的;有长线下来的;有用长、短线交替,中间还有圆圆点点的;天上乌云滚滚 ,地上的人们有跑的,有打伞的,有穿雨衣的,画面真实、动人。
2..用文学作品再造想象。
绘画与文学,同根孪生。在一次讲公开课《大人国与小人国》时,我开头设计了创编故事《某某奇遇记》,孩子们把头脑中稀奇古怪的想法,动画片中的神奇人物都创编到了故事里,最后的延伸活动是把自己来到大人国或小人国画下来。没想到最后的环节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让在座的老师叹为观止。他们用画笔让不同的人物来到了大人国或小人国他们具有神奇的力量,能上天入地……虽然他们受现有技能的限制,也许画面布局不够完美,形象表现上也有欠缺,但是我们要允许他们因已有技能水平而出现一些差错,要鼓励他们在原有水平上进行想象,进行创作,给孩子一片自由发挥的天地。这样能使处在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通过绘画,让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在头脑中产生,达到再造想象的目的。
二、多样化的上课形式促发想象。
11..从室内到室外。
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应常常带孩子走出活动室,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等等,这样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在绘画活动中,我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在活动室里“闭门造车”,而是带孩子们走进大自然,鼓励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每个人都表现得异常兴奋,从来没有如此轻松地上课。有的趴在地上看蚂蚁搬东西;有的拎着裙角在草地上跳舞……,回到教室后,引导孩子们讲讲刚才玩的有趣的活动,再画画时,他们的作品很轻松、活泼,表现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充滿了想象力。
2..由个体到合作画。
美术活动,通常是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一个个独立的创作个体,大家相互学习交流合作的机会较少。而学生美术本身就是一种快乐的游戏,我们不必拘泥于常规的形式,适当改变可以让孩子在快乐和新奇中发挥想象、提高兴趣。在绘画活动中,我让孩子们自由组合在大的画布上完成作品,但是必须人人参与。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开了,找合作伙伴,找地方画画……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大家都趴在地上画。就连平时不善于发言的孩子也在集体创作中表现积极,纷纷为“自家”出谋划策。有的孩子想到什么不会画,就由一组内会画的帮忙;在合作画中,不但促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使他们感受到了绘画的乐趣。
3.从传统教学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中的声像结合,变小为大,化静为动,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有新鲜感,有着其他传统手段无法比拟的优点,能使教学成为有趣的活动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如在一次画“圣诞树”活动中,我以录音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圣诞节”是西方国家最隆重的节日,就象我们中国人过春节一样。在“铃儿响叮当”音乐声中,我打开课件:圣诞爷爷坐着雪橇,肩上扛着大口袋向同学们问好,给一年中表现最好的同学送礼物来了,漂亮的圣诞树上一闪一闪的彩灯和各种小挂件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被生动的画面吸引,注意力非常集中,十分投入。在自由创作时,孩子们画出了可爱的圣诞爷爷,五彩缤纷的礼花,在圣诞树上挂满了自己想要的礼物。
准确而有效地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弥补和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和缺陷,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创作兴趣,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客观、合理、鼓励性地评价学生作品
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应把评价作品看作是一个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让学生人人参与,积极发表看法。教师评价学生作品时,应先明确一点,不能单纯以画得是否“像”来确定一张画的好坏,应认识到:更可贵的是学生的创作兴趣与绘画热情。学生绘画往往带有情绪性,喜欢把自己喜爱的、最明显的东西夸大,给它涂上鲜艳的色彩。如绘画人物时,往往突出眼、口,而忽略了鼻子、耳朵。鉴于学生绘画的这一特点,如果一定要求学生按比例画得像,色彩真实,那就会阻碍学生的大胆创作,束缚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在评价学生作品时,应不要求形神毕肖,只“主求其意,不严求其形”。对学生作品的评价“画什么”比“画的怎样”更重要。如在画《我心中的老师》这课中,别的学生都把老师画的笑咪咪的模样,一名学生却将老师的模样画成瞪着大眼,张着大口,头发根根竖起的样子,在别的学生对之“嗤之以鼻”时,我耐心地询问他绘画的想法,他说:“有一次你生气、发火了,就是这个样子”。可以看出这名学生观察细致、认真。对这名学生我及时肯定,表扬了他,鼓励其他学生向他学习,大胆想象、创造。每次画完画,应把全班学生的作品一一张贴出来,一个不落是展现在全班学生的面前,让孩子们互相审视、交流。对每件学生作品,都应抱以赞同的态度,然后才是积极引导,从而诱发其无穷的创造能力。
总之,我们在美术教育中,不能强行要求学生“应该这样,不能这样” ,而应留给他们一片想象的天空,想自己所要想的,说自己所要说的,画自己所要画的,让想象插上翅膀,能任意飞翔于时空之中。而且,重视儿童想象力的培养,会使学生变得更聪明,想问题的思路更开阔,办法更多,从而更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姓名】 : 闫丽丽
【工作单位】 : 山东省聊城市经济开发区蒋官屯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关键词:激发想象 促发想像 鼓励性评价
. 毕加索曾说过:“我曾经像拉斐尔那样作画,但我却花费了终身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学生画之所以能打动人,就是学生画中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对绘画向来有浓厚的兴趣和较高的积极性,绘画成了学生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好形式。同时,也是学生发挥自由想象、创造的理想乐园。那如何在绘画中更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创造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设置情境激发想象。
1.、通过谈话,问答等语言描述,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大胆创作。
教师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贴切的描述把学生引进特定的情境中,使绘画主题从抽象到形象,有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创作,充分想象。如画“下雨了”,师:将要下雨时,天空是怎样的?生:天空乌云滚滚,黑压压的(经师启发)。师:下雨时是什么样的?生:下雨时,雨有大有小。下大雨时,雨连成线;下小雨时,雨点很小、很轻。师:下大雨时,雨打在地上有什么现象?生:雨会溅起来,有时出现泡泡圈圈。师:下雨了街上的人们有的怎样?有的又怎样?想一想,自已来画。这时教师只教画一个侧面人在跑。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就雨的表现力有几种:有短线排列很密的;有长线下来的;有用长、短线交替,中间还有圆圆点点的;天上乌云滚滚 ,地上的人们有跑的,有打伞的,有穿雨衣的,画面真实、动人。
2..用文学作品再造想象。
绘画与文学,同根孪生。在一次讲公开课《大人国与小人国》时,我开头设计了创编故事《某某奇遇记》,孩子们把头脑中稀奇古怪的想法,动画片中的神奇人物都创编到了故事里,最后的延伸活动是把自己来到大人国或小人国画下来。没想到最后的环节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让在座的老师叹为观止。他们用画笔让不同的人物来到了大人国或小人国他们具有神奇的力量,能上天入地……虽然他们受现有技能的限制,也许画面布局不够完美,形象表现上也有欠缺,但是我们要允许他们因已有技能水平而出现一些差错,要鼓励他们在原有水平上进行想象,进行创作,给孩子一片自由发挥的天地。这样能使处在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通过绘画,让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在头脑中产生,达到再造想象的目的。
二、多样化的上课形式促发想象。
11..从室内到室外。
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应常常带孩子走出活动室,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等等,这样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在绘画活动中,我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在活动室里“闭门造车”,而是带孩子们走进大自然,鼓励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每个人都表现得异常兴奋,从来没有如此轻松地上课。有的趴在地上看蚂蚁搬东西;有的拎着裙角在草地上跳舞……,回到教室后,引导孩子们讲讲刚才玩的有趣的活动,再画画时,他们的作品很轻松、活泼,表现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充滿了想象力。
2..由个体到合作画。
美术活动,通常是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一个个独立的创作个体,大家相互学习交流合作的机会较少。而学生美术本身就是一种快乐的游戏,我们不必拘泥于常规的形式,适当改变可以让孩子在快乐和新奇中发挥想象、提高兴趣。在绘画活动中,我让孩子们自由组合在大的画布上完成作品,但是必须人人参与。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开了,找合作伙伴,找地方画画……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大家都趴在地上画。就连平时不善于发言的孩子也在集体创作中表现积极,纷纷为“自家”出谋划策。有的孩子想到什么不会画,就由一组内会画的帮忙;在合作画中,不但促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使他们感受到了绘画的乐趣。
3.从传统教学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中的声像结合,变小为大,化静为动,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有新鲜感,有着其他传统手段无法比拟的优点,能使教学成为有趣的活动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如在一次画“圣诞树”活动中,我以录音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圣诞节”是西方国家最隆重的节日,就象我们中国人过春节一样。在“铃儿响叮当”音乐声中,我打开课件:圣诞爷爷坐着雪橇,肩上扛着大口袋向同学们问好,给一年中表现最好的同学送礼物来了,漂亮的圣诞树上一闪一闪的彩灯和各种小挂件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被生动的画面吸引,注意力非常集中,十分投入。在自由创作时,孩子们画出了可爱的圣诞爷爷,五彩缤纷的礼花,在圣诞树上挂满了自己想要的礼物。
准确而有效地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弥补和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和缺陷,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创作兴趣,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客观、合理、鼓励性地评价学生作品
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应把评价作品看作是一个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让学生人人参与,积极发表看法。教师评价学生作品时,应先明确一点,不能单纯以画得是否“像”来确定一张画的好坏,应认识到:更可贵的是学生的创作兴趣与绘画热情。学生绘画往往带有情绪性,喜欢把自己喜爱的、最明显的东西夸大,给它涂上鲜艳的色彩。如绘画人物时,往往突出眼、口,而忽略了鼻子、耳朵。鉴于学生绘画的这一特点,如果一定要求学生按比例画得像,色彩真实,那就会阻碍学生的大胆创作,束缚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在评价学生作品时,应不要求形神毕肖,只“主求其意,不严求其形”。对学生作品的评价“画什么”比“画的怎样”更重要。如在画《我心中的老师》这课中,别的学生都把老师画的笑咪咪的模样,一名学生却将老师的模样画成瞪着大眼,张着大口,头发根根竖起的样子,在别的学生对之“嗤之以鼻”时,我耐心地询问他绘画的想法,他说:“有一次你生气、发火了,就是这个样子”。可以看出这名学生观察细致、认真。对这名学生我及时肯定,表扬了他,鼓励其他学生向他学习,大胆想象、创造。每次画完画,应把全班学生的作品一一张贴出来,一个不落是展现在全班学生的面前,让孩子们互相审视、交流。对每件学生作品,都应抱以赞同的态度,然后才是积极引导,从而诱发其无穷的创造能力。
总之,我们在美术教育中,不能强行要求学生“应该这样,不能这样” ,而应留给他们一片想象的天空,想自己所要想的,说自己所要说的,画自己所要画的,让想象插上翅膀,能任意飞翔于时空之中。而且,重视儿童想象力的培养,会使学生变得更聪明,想问题的思路更开阔,办法更多,从而更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姓名】 : 闫丽丽
【工作单位】 : 山东省聊城市经济开发区蒋官屯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