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正在进行着一场伟大的变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小学起始年级全部走进新课程。而目前新课程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却存在严重不当,许多教师仍然存在穿新鞋走旧路。口里高喊素质教育,行动上却仍然在搞应试教育。教育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能力培养存在脱节。因此,我们必须从传统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冲出来,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农村学校更是如此。那么,农村学校怎样才能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转轨呢?在这里我谈点自己的粗浅认识和看法:
一、明确新课程背景下素质教育的内涵
认知理论告诉我们,“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先要有感知才能对客观事物进行思想和思维”。因此,要进行素质教育就必须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精义在于“全面”。所谓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就是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知识、身体机能、审美情趣、劳动技能、情感意志、健康个性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基本素质进行培养和教育,以提高学生素质的整体结构水平。培养学生的素质不是培养田里的果树,只要几个月,或者几年就能够成功,它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
二、明确新课程背景下素质教育的意义
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的意义主要有五个方面:
(1)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正在迅猛地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求学校必须进行素质教育。
(2)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是民族建设和民族健康发展的需要。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占有重要的地位。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必须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素质教育就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有效手段。加强农村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教育,更有赖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我们必须把农村素质教育和城市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达到真正和谐、完美的统一。
(3)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同样我们的教育也受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社会发展了,教育也必须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不適应新的社会需要,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不光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发现新事物获取新知识的方法,那种“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经没有发展的空间了。我们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就是要求我们从传统的学习方式中摆脱出来。
(4)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方针的要求。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基础教育,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和建设者。
(5)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是我国《义务教务》的规定。义务教育是以全体适龄儿童、青少年为对象的教育,决定了义务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着眼于全体学生,立足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有利于纠正片面追求学生升学率的倾向,而且可以从根本上促进教育思想的端正和教育理念的改变。
三、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必须采取的措施
(1)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和素质观。这是实现转轨的前提。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新的人才观和新的质量观。新的人才观是指人的知识与能力和谐的观念;新的质量观,其实质是看学生全面发展,教学任务全面完成和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的程度的观念。也就是说不能单纯以学生的成绩优劣或以学生品德来论断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培养学生已经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我们开设的社会实践课和综合实践课已经含有丰富的教育内涵。
(2)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各项政策和制度时,要以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准则,制定切合实际的、具体的、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实施方案,起好导向作用。这是实现转轨的关键。只有教育行政部门真正转了轨,学校教师才可能转轨。因为政策、制度具有导向作用。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这是实现转轨的保证。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老师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该是这种人”。单纯的知识型教师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我们要加大综合型教师和创造型教师的培养,特别是基础教育中更需要加大力度培养这两种新型教师。我们需要知识,但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创造,创造型教师的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要培养学生自己去发现,而不应该把老师的发现告诉给学生。社会是在创造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是创造推动社会前进。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素质教育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培养的学生不光有知识,还要有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具有全面教育的能力。如果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差,挖掘不出教材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因素,怎么谈得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呢?如果教师缺乏课堂教育技能,怎么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智商、情商的开发呢?素质教育的途径并非仅限于课堂内,还要开展课外活动。如果教师不具备课外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又怎么能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呢?如果教师没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又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现在我们开设的“综合实践”课,就需要有较好素质的老师。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素质教育还在朦胧阶段。只要让教师对素质教育有真正明确的认识。只要我们付出心血和汗水,我们相信,素质教育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一、明确新课程背景下素质教育的内涵
认知理论告诉我们,“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先要有感知才能对客观事物进行思想和思维”。因此,要进行素质教育就必须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精义在于“全面”。所谓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就是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知识、身体机能、审美情趣、劳动技能、情感意志、健康个性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基本素质进行培养和教育,以提高学生素质的整体结构水平。培养学生的素质不是培养田里的果树,只要几个月,或者几年就能够成功,它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
二、明确新课程背景下素质教育的意义
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的意义主要有五个方面:
(1)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正在迅猛地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求学校必须进行素质教育。
(2)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是民族建设和民族健康发展的需要。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占有重要的地位。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必须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素质教育就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有效手段。加强农村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教育,更有赖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我们必须把农村素质教育和城市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达到真正和谐、完美的统一。
(3)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同样我们的教育也受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社会发展了,教育也必须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不適应新的社会需要,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不光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发现新事物获取新知识的方法,那种“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经没有发展的空间了。我们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就是要求我们从传统的学习方式中摆脱出来。
(4)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方针的要求。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基础教育,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和建设者。
(5)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是我国《义务教务》的规定。义务教育是以全体适龄儿童、青少年为对象的教育,决定了义务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着眼于全体学生,立足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有利于纠正片面追求学生升学率的倾向,而且可以从根本上促进教育思想的端正和教育理念的改变。
三、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必须采取的措施
(1)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和素质观。这是实现转轨的前提。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新的人才观和新的质量观。新的人才观是指人的知识与能力和谐的观念;新的质量观,其实质是看学生全面发展,教学任务全面完成和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的程度的观念。也就是说不能单纯以学生的成绩优劣或以学生品德来论断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培养学生已经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我们开设的社会实践课和综合实践课已经含有丰富的教育内涵。
(2)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各项政策和制度时,要以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准则,制定切合实际的、具体的、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实施方案,起好导向作用。这是实现转轨的关键。只有教育行政部门真正转了轨,学校教师才可能转轨。因为政策、制度具有导向作用。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这是实现转轨的保证。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老师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该是这种人”。单纯的知识型教师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我们要加大综合型教师和创造型教师的培养,特别是基础教育中更需要加大力度培养这两种新型教师。我们需要知识,但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创造,创造型教师的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要培养学生自己去发现,而不应该把老师的发现告诉给学生。社会是在创造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是创造推动社会前进。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素质教育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培养的学生不光有知识,还要有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具有全面教育的能力。如果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差,挖掘不出教材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因素,怎么谈得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呢?如果教师缺乏课堂教育技能,怎么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智商、情商的开发呢?素质教育的途径并非仅限于课堂内,还要开展课外活动。如果教师不具备课外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又怎么能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呢?如果教师没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又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现在我们开设的“综合实践”课,就需要有较好素质的老师。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素质教育还在朦胧阶段。只要让教师对素质教育有真正明确的认识。只要我们付出心血和汗水,我们相信,素质教育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