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国内其他高职高专院校电工教学的现状,提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电工的教学改革,教学总体设计、教学评价方案等方面改革措施,并总结了教改实践中的经验,为今后的教学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职业能力电工教学改革实践电工是一门传统的高职理工类院校的基础课程,教材理论较深,概念多且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为了能贯彻执行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更好地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我院领导积极组织一支素质优良、从业经验丰富、研究资质深厚、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研究团队对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电工进行了教学改革。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近几来,大多数技校都在追求数量扩张,继续走规模发展之路,学校都在最大限度地吸纳生源,竞争激烈,秩序混乱。从招生情况看,生源主要是那些在高考中落败的群体。他(她)们或是对前途悲观失望,对学习漫不经心,没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或是浑身沾染不良习气,组织纪律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感,自控能力差。更何况这些学生大多数理两科成绩更差,甚至厌恶数学、物理学习,自然不喜欢以数理为基础的《电工》。要扭转这批学生的精神面貌,教会他(她)们做人的基本道理,学到起码的专业知识,培养他(她)们的职业能力,需要我们放弃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电工》课程教学改革。通过教学实践,教改后的《电工》课程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有了明显提高。学生能熟练地使用常用电工工具、电工仪表,独立的按工艺要求安装、维护家用电路,并能根据要求设计电气控制线路。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设计
全国同类高职院校对《电工》课程教学改革也做了相应的尝试,一般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沿用理工类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重视对理论的推导,分析及技术,实验性课程大多采用上机仿真来进行。而这种教学模式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是根本行不通的,枯燥的理论推导需要扎实的数理基本功作为基础,这点我们的学生可能较难达到;另外,上机仿真的验证性试验和实际的生产过程操作结果有时有出入,我们培养的是要能和企业无缝对接的学生,所以这样的实验课程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是不适用的。第二,种是大张旗鼓地进行深度改革,为了强化学生操作技能,大量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大幅减少了理论教学课时,而教材的编排又未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这使得理论教学课时明显不够。再加上一些教师教学方法单调、陈旧,仍习惯于采用灌输式等老一套方法教学,学生不容易接受。
针对这两种典型现象的利弊,我院的教学团队深入企业调研,结合企业能力培养目标和学生理论水平状况,着力对《电工》课程进行科学的教学改革。以完成工作中的某一任务为基本单位,以行动导向为教学出发点,选取合适的项目载体,运用能力分担法,将学习领域的内容转换为学习情景,充分体现学习的均衡性、完整性和系统性。
三、结束语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差,教学课时不够,教师不可能仍按原有的教学大纲设定的课时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必须对某些教学内容及相应的教学课时作出适当调整。一是我们应当根据社会对技术工人的实际需求,对电工课的内容进行改革,按照“必须,够用“的原则。比如,像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非正弦交流电等可以不讲。应该让这部分学生重点掌握基本电路、电磁感应原理、(单相、三相)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以及日常维修和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二是要求学校同各相关任课教师之间协调好教学进度和教学重点。如《数学》中的“三角函数”“复数运算”可作为电类专业班的教学重点,并务必将其教学安排在《电工》教学进度之前。三是在教学中,教师可视情况将某些公式、结论等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适当简化,重物理条件和结论轻数学推导过程。如“交流电的有效值与最大值的关系”,“串并联谐振的条件”“三相交流电相电流与线电流、相电压与线电压的相位关系”等的数学推导,过程繁琐复杂,经教学检验,适当简化其推导过程,教學效果反而更好,并可节省教学时间。
参考文献:
[1]叶发锦.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机电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高教论坛,2012,(06):123.
[2]宋烨.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0,(151).
[3]李佳佳.职校电工技术难教难学成因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1,(68).
[4]焦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资讯,2012,(151).
[5]李海亭.电工基础教学心得[J].科技信息,2011,(151).
[6]房雪立.浅谈电工基础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交流,2009,(03).
[7]王兆坤.职校电工基础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初探[J].大视野,2009,(03).
职业能力电工教学改革实践电工是一门传统的高职理工类院校的基础课程,教材理论较深,概念多且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为了能贯彻执行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更好地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我院领导积极组织一支素质优良、从业经验丰富、研究资质深厚、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研究团队对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电工进行了教学改革。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近几来,大多数技校都在追求数量扩张,继续走规模发展之路,学校都在最大限度地吸纳生源,竞争激烈,秩序混乱。从招生情况看,生源主要是那些在高考中落败的群体。他(她)们或是对前途悲观失望,对学习漫不经心,没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或是浑身沾染不良习气,组织纪律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感,自控能力差。更何况这些学生大多数理两科成绩更差,甚至厌恶数学、物理学习,自然不喜欢以数理为基础的《电工》。要扭转这批学生的精神面貌,教会他(她)们做人的基本道理,学到起码的专业知识,培养他(她)们的职业能力,需要我们放弃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电工》课程教学改革。通过教学实践,教改后的《电工》课程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有了明显提高。学生能熟练地使用常用电工工具、电工仪表,独立的按工艺要求安装、维护家用电路,并能根据要求设计电气控制线路。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设计
全国同类高职院校对《电工》课程教学改革也做了相应的尝试,一般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沿用理工类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重视对理论的推导,分析及技术,实验性课程大多采用上机仿真来进行。而这种教学模式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是根本行不通的,枯燥的理论推导需要扎实的数理基本功作为基础,这点我们的学生可能较难达到;另外,上机仿真的验证性试验和实际的生产过程操作结果有时有出入,我们培养的是要能和企业无缝对接的学生,所以这样的实验课程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是不适用的。第二,种是大张旗鼓地进行深度改革,为了强化学生操作技能,大量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大幅减少了理论教学课时,而教材的编排又未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这使得理论教学课时明显不够。再加上一些教师教学方法单调、陈旧,仍习惯于采用灌输式等老一套方法教学,学生不容易接受。
针对这两种典型现象的利弊,我院的教学团队深入企业调研,结合企业能力培养目标和学生理论水平状况,着力对《电工》课程进行科学的教学改革。以完成工作中的某一任务为基本单位,以行动导向为教学出发点,选取合适的项目载体,运用能力分担法,将学习领域的内容转换为学习情景,充分体现学习的均衡性、完整性和系统性。
三、结束语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差,教学课时不够,教师不可能仍按原有的教学大纲设定的课时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必须对某些教学内容及相应的教学课时作出适当调整。一是我们应当根据社会对技术工人的实际需求,对电工课的内容进行改革,按照“必须,够用“的原则。比如,像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非正弦交流电等可以不讲。应该让这部分学生重点掌握基本电路、电磁感应原理、(单相、三相)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以及日常维修和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二是要求学校同各相关任课教师之间协调好教学进度和教学重点。如《数学》中的“三角函数”“复数运算”可作为电类专业班的教学重点,并务必将其教学安排在《电工》教学进度之前。三是在教学中,教师可视情况将某些公式、结论等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适当简化,重物理条件和结论轻数学推导过程。如“交流电的有效值与最大值的关系”,“串并联谐振的条件”“三相交流电相电流与线电流、相电压与线电压的相位关系”等的数学推导,过程繁琐复杂,经教学检验,适当简化其推导过程,教學效果反而更好,并可节省教学时间。
参考文献:
[1]叶发锦.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机电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高教论坛,2012,(06):123.
[2]宋烨.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0,(151).
[3]李佳佳.职校电工技术难教难学成因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1,(68).
[4]焦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资讯,2012,(151).
[5]李海亭.电工基础教学心得[J].科技信息,2011,(151).
[6]房雪立.浅谈电工基础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交流,2009,(03).
[7]王兆坤.职校电工基础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初探[J].大视野,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