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抚“斗赢”康熙,靠的是什么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wddKT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成见,大不了不往来;如果一个领导对下属产生了成见,怕是就不妙了,事关前程饭碗呀。清代湖南巡抚陈瑸,曾遭遇更为严重的问题——被皇帝用有色眼镜瞧了。
  那么,康熙对陈瑸的成见是如何形成的?问题出在“火耗”上。
  火耗(指碎银熔化重铸为银锭时的折耗)的性质等同于附加税。康熙年间对火耗的加征额度没做硬性规定,每两少则二三钱,多则四五钱,除弥补损耗外,多出部分就入了地方官私囊。由于官员正俸低,知县年俸仅45两,一品大员也才180两,再加上办公经费常常不足,两方面的费用都要从火耗上出,对此,朝廷是默许的。晚年的康熙,纠结于接班人问题,一心求稳,而火耗涉及大多数官员之切身利益,动了这个奶酪,势必引发反弹,这是康熙所担心的。
  偏偏担心什么就来什么,陈瑸就是一个禁火耗的积极分子。这不,他一到湖南就上疏十条,第一条即是“禁加耗以苏民困”,让康熙很不高兴,遂以上谕公开严加申斥,命其指名参奏,加耗起自何年何抚?不可“含糊以诬人”。究其有三点罪过:贬低前任,表现自我;含糊诬陷,居心不正;夸夸其谈,虚荣心重。至此,康熙对陈瑸之成见,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君臣之间的“斗法”随即开始。
  许多人遇到这种情况,或破罐子破摔,从此消沉;或据理力争,不惜鸡蛋碰石头。但陈瑸没有这么做,他首先心平气和地做了相关解释:禁火耗可从根本上减少官员的灰色收入,有助于弘扬节俭之风;其次他又建议,只要刹住送礼馈赠的恶习,地方官没了保护伞,火耗不禁也禁了。既表明自己想做事能做事的意思,又照顾了领导面子,用心良苦。
  但康熙成见难消,次年十二月,将陈瑸调离湖南,转任福建巡抚,赴任前,特地召见了他,询问“闽省有否加耗”。陈瑸充分利用了这次召见机会,阐述火耗与贪腐的关系:“贪官不在所取之多寡,取一钱即与取千百万金等。必一钱不取,方可谓之清廉。人所以贪取钱财者,皆因艰于用度。臣曾任县令,便不至于穷苦,即不取一钱,衣食亦能充足。”
  此一回合的“斗法”,陈瑸胜了,但胜得不彻底。康熙只是称赞陈瑸是个清官,相信“办事必好”“人极和平”;但于火耗一事,康熙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意见:“……若将火耗分毫尽禁,恐不能行,且恐别人弊端,为民厉。”又曰:“做清官诚善,但恐清而刻,人便不能相安,须以清而不刻为尚。”言外之意,你若再在火耗这件事上给我添堵,我还会对你有看法的。
  为了让皇帝彻底抛开有色眼镜,陈瑸随后采取了“证据法”,即不光要说,还要做,用事实说话,让皇帝体察。他不再要求禁火耗了,而是兴文教、严海防。以“程朱为宗”,教化官吏循圣贤之路,在思想上倡导勤政廉洁;借海盗猖獗,奏请水师护航贸易船队,以自己的公使钱之一万五千两拨充饷银,后又请以巡抚一年支取司库余平项下银六千五百两充饷银。公使钱和余平项下银,实际上都是火耗所得,他以身作则,不沾不染,树立了廉政榜样。康熙尽管留中了奏疏(“留中”指皇帝将臣属的奏疏不做批示下发而留置内廷),但陈瑸的这番心思,他是清楚的。
  康熙五十七年(1718),陳瑸积劳成疾,卒于官,遗疏将火耗所得之一万三千四百余两,派人全部解京充西师之费,“以尽臣未尽之心”。事实胜于雄辩,康熙也终于摘下了有色眼镜,他动情地说:“清官朕亦见之,如伊者,朕实未见。……诚清廉中之卓绝者。”
  (摘自微信公众号“文史博览”)
  助人,就是道
  ◇ 王 蒙
  把盲人看不见的东西告诉他,就是道。
  也就是说,能消除黑暗与盲点的光明,就是道。
  把他人最需要的东西给予他,就是道。
  助人,就是道。
  时时说出真实,就是道。
  (摘自《精进:极简论语》)
其他文献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命吴起向西征讨秦国,一路势如破竹,拔秦五城,使秦人不敢窥兵于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秦君欲伐之,被人劝阻:“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遂作罢,无奈饮恨。  转眼间到了公元前225年的春汛之际,秦将王贲决堤通沟,引西北黄河水围淹魏都大梁,一片泽国中,魏王假开城投降,秦尽取魏地,设三川郡,魏国就此灭亡。  短短不到两百年的时间里,秦魏攻守之势易形,魏国从战国初
期刊
2020年出了一件新鲜事,一本比小学生造句还要简单的“神经体”新书《平安经》被曝光,引来骂声一片。这本书的出版和亮相,成为出版界的一个耻辱,也成为文学界的一出闹剧。  说是闹剧,是因为自该书出版以后,不仅有多家当地官方媒体为其站台背书,而且还有单位为之举行了《平安经》公益朗诵活动研讨会,邀请国内及省市多位知名学者、诗人,撰写读后感,盛赞《平安经》。当地的报纸,也专门发了消息。  这不禁让人想起《皇
期刊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尤其是美国占领了关岛和塞班岛之后,对日轰炸就成了一个重要的打击方法,这一炸不要紧,确实把日本给炸得够呛。根据美国人的统计,当时日本的经济水平已经下降到了战前的不足30%,其中将近20%的人口处于失业状态。日本战败之前,粮食主要就依赖从朝鲜和中国占领区进口,每年数额超过200万吨,而且还不够需要,战败后更是无法供应。  另外,日本国内的通货膨胀也非常严重,战后一个月日本的纺织品
期刊
频繁的改朝换代中,常常有两个血腥的时期无法避免:一是王朝更替之际,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刀枪相对,陷入连年的征战,死者相藉,血流漂杵;二是新王朝建立了,王朝内部,帝王又举起屠刀,开始对功臣的清洗,往往又是血雨腥风。  对于前者,人们都知道,“打天下”是要死人的。但是,既然“天下”已“打”下了,是自己人“坐江山”了,为什么还要屠杀呢?  这说明,立场不同,利益不同,观点就不同。君王和臣民的思维是不一样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