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竞争激烈的航天领域里出现了一颗新星——“阿丽亚娜”火箭。然而,作为美国及前苏联航天领域的强大抗衡者,“阿丽亚娜”也难逃厄运,10余年里发生3次意外爆炸。人为耶?疏忽耶?
“阿丽亚娜”火箭是由欧洲航天局研制的大型运载火箭。该航天局成立于1975年5月,参加国有比利时、丹麦、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士、瑞典和英国。“阿丽亚娜”火箭的诞生,被誉为欧洲团结与自主的象征。
然而,这个欧洲的巨大骄傲与无上荣耀却也给她的主人蒙上了无法抹去的耻辱,并且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980年5月23日,位于南美洲东北端、濒临大西洋的圭亚那合作共和国的科鲁,天气晴好,“阿丽亚娜I型”火箭将在这里的一个火箭发射基地进行第2次试射。基地上一片紧张气氛,因为这次试射的成功与否对“阿丽亚娜”火箭的质量和所能达到的商业化程度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专家们事先做了充分准备,火箭的“心脏”发动机经过200次的试车均未发生故障,在整个发射过程中,专家们也丝毫未曾懈怠。然而,最终仍然事与愿违:火箭升空才几秒钟就突然爆炸。
据调查者报告,遥测仪记录显示第一级火箭4台发动机中有1台失灵,这可能是导致火箭爆炸的原因。发动机制造者、欧洲火箭发动机推进协会的设计师们耗费了几个月的时间对他们制造的37台发动机作了检查、试验,均未能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于是,有人认为是发射平台有问题,也有人认为是发动机里放入异物所致。但究竟是何原因,一直未有定论。
两年之后,法国国防部负责安全事务的官员让·克洛欧就“阿丽亚娜”火箭的这次事故拟就一份调查分析报告,里面指出了蓄意破坏的可能性。据他所述,有个参与试射的工作人员将一个重仅2.4克的微型雷管放人了火箭燃料舱。此人曾与一个美国记者接触过,而在火箭发射前夕,这个记者离开了法国。官方对此没有表态,负责全面调查这次事故的法国国家航空研究中心也一直没有公布他们的调查结果。
1986年5月31日,在圭亚那科鲁基地进行了“阿丽亚娜”火箭的第18次发射,也就是“阿丽亚娜Ⅱ型”火箭的第1次试射。这枚火箭只需运载1颗2175公斤重的通信卫星,而以往发射的“阿丽亚娜”火箭一般要同时运载2颗卫星。
火箭原定于格林威治时间0点3分升空,但在点火之前出现故障而被迫推迟。50分钟后,点火指令下达,计时倒数至零,火箭脱离发射平台直插天空,一切都很顺利。然而,升空4分36秒之后,第三级火箭发动机骤然熄火,火箭很快离开预定轨道。这时,地面控制中心只好通过遥控设施将火箭携带的卫星炸毁。这颗卫星属于国际通信卫星组织,价值5500万美元。
“阿丽亚娜”火箭一再出事故无疑损害了她的信誉,“阿丽亚娜”火箭公司也因此损失了7亿法郎。
此后,发射试验停止了16个月。在此期间,火箭制造厂实行了非常严格的保安措施,火箭周围设置了电视监视系统,严密观察安装工作的全过程。同时设立一个专门调查组就是否有人蓄意破坏展开了全面调查。但调查人员发现,进入发射基地的人员和可以接近火箭发射系统的人难以统计。因此无法确定可疑分子,最后只能将“5·31”爆炸归因于技术上的疏忽。
之后,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阿丽亚娜Ⅳ型”火箭于1990年2月22日仍然又一次发生空中爆炸,火箭运载的2颗日本卫星也一起被毁。
几个星期后,有关人士透露,事故系一块布片堵塞供水管道一个阀门,造成一个涡轮机完全停止运转所致。人们自然要问:“布片是怎样进入火箭的?”“是谁放进去的?”为此,调查人员审查了负责安装水管的工人,可至今未果。
(摘自《千古之谜》)
“阿丽亚娜”火箭是由欧洲航天局研制的大型运载火箭。该航天局成立于1975年5月,参加国有比利时、丹麦、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士、瑞典和英国。“阿丽亚娜”火箭的诞生,被誉为欧洲团结与自主的象征。
然而,这个欧洲的巨大骄傲与无上荣耀却也给她的主人蒙上了无法抹去的耻辱,并且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980年5月23日,位于南美洲东北端、濒临大西洋的圭亚那合作共和国的科鲁,天气晴好,“阿丽亚娜I型”火箭将在这里的一个火箭发射基地进行第2次试射。基地上一片紧张气氛,因为这次试射的成功与否对“阿丽亚娜”火箭的质量和所能达到的商业化程度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专家们事先做了充分准备,火箭的“心脏”发动机经过200次的试车均未发生故障,在整个发射过程中,专家们也丝毫未曾懈怠。然而,最终仍然事与愿违:火箭升空才几秒钟就突然爆炸。
据调查者报告,遥测仪记录显示第一级火箭4台发动机中有1台失灵,这可能是导致火箭爆炸的原因。发动机制造者、欧洲火箭发动机推进协会的设计师们耗费了几个月的时间对他们制造的37台发动机作了检查、试验,均未能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于是,有人认为是发射平台有问题,也有人认为是发动机里放入异物所致。但究竟是何原因,一直未有定论。
两年之后,法国国防部负责安全事务的官员让·克洛欧就“阿丽亚娜”火箭的这次事故拟就一份调查分析报告,里面指出了蓄意破坏的可能性。据他所述,有个参与试射的工作人员将一个重仅2.4克的微型雷管放人了火箭燃料舱。此人曾与一个美国记者接触过,而在火箭发射前夕,这个记者离开了法国。官方对此没有表态,负责全面调查这次事故的法国国家航空研究中心也一直没有公布他们的调查结果。
1986年5月31日,在圭亚那科鲁基地进行了“阿丽亚娜”火箭的第18次发射,也就是“阿丽亚娜Ⅱ型”火箭的第1次试射。这枚火箭只需运载1颗2175公斤重的通信卫星,而以往发射的“阿丽亚娜”火箭一般要同时运载2颗卫星。
火箭原定于格林威治时间0点3分升空,但在点火之前出现故障而被迫推迟。50分钟后,点火指令下达,计时倒数至零,火箭脱离发射平台直插天空,一切都很顺利。然而,升空4分36秒之后,第三级火箭发动机骤然熄火,火箭很快离开预定轨道。这时,地面控制中心只好通过遥控设施将火箭携带的卫星炸毁。这颗卫星属于国际通信卫星组织,价值5500万美元。
“阿丽亚娜”火箭一再出事故无疑损害了她的信誉,“阿丽亚娜”火箭公司也因此损失了7亿法郎。
此后,发射试验停止了16个月。在此期间,火箭制造厂实行了非常严格的保安措施,火箭周围设置了电视监视系统,严密观察安装工作的全过程。同时设立一个专门调查组就是否有人蓄意破坏展开了全面调查。但调查人员发现,进入发射基地的人员和可以接近火箭发射系统的人难以统计。因此无法确定可疑分子,最后只能将“5·31”爆炸归因于技术上的疏忽。
之后,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阿丽亚娜Ⅳ型”火箭于1990年2月22日仍然又一次发生空中爆炸,火箭运载的2颗日本卫星也一起被毁。
几个星期后,有关人士透露,事故系一块布片堵塞供水管道一个阀门,造成一个涡轮机完全停止运转所致。人们自然要问:“布片是怎样进入火箭的?”“是谁放进去的?”为此,调查人员审查了负责安装水管的工人,可至今未果。
(摘自《千古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