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仙奇事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iuyun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光绪年间,大同府新任的李知府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好官。他一到任,就走街串巷,深入乡里,四处探访民情,还经常调阅昔日卷宗,重审冤假错案。
  这天,李知府在整理历年的案件卷宗时,发现上面记载了一件怪事。
  牟县有个叫马灵风的富家子弟,修道多年,屡显神迹。三年前远游归来,居家三日,房中忽然大放异彩,有奴仆来看,隐约见有仙魂升腾而去,留下肉身皮囊,超脱升仙。
  李知府对鬼神之事向来心存质疑,多年的办案经验告诉他,这件事情有古怪。
  次日,李知府和师爷二人微服到了马灵风的家乡,向当地百姓打听情况。他们也不急于接触相关人员,先去看了专门给马灵风修建的祠堂。只见祠堂里香火旺盛,不时有人来向马灵风的塑像祭拜祈福。
  李知府拦住一个前来烧香的老太太问道:“老人家,我兄弟二人孤陋寡闻,这祠堂里供的是谁呀?”
  老太太瞟了他一眼,不屑道:“你们是外地来的吧?连马灵风马真人都不知道?”
  李知府忙答:“我们是外地的客商,路过贵宝地,看见这个祠堂香火旺盛,也想拜一拜,保佑我们生意兴隆。”
  “哟,那你可来错地方了。这马真人呀,是保平安、保健康的。他没成仙的时候,视金钱如粪土,怎么会保佑你们发财呢。”老太太說完,便不再理会他们,进祠堂去了。
  李知府又拦下一位书生模样的年轻人问:“这马真人什么来历?听说马灵风由凡人得道成仙,这段奇闻是真是假?”
  那书生说:“大家都这么说,想来应该不假。这个马灵风啊,是我们当地马老员外的儿子。他们家有兄弟二人,哥哥叫作马灵才,弟弟就是马灵风马真人。哥哥爱钱,弟弟爱命,马员外死后,马灵才接管家中的生意,马灵风则四处寻仙问道,追求长生不老。”
  “哦!”李知府觉得有意思,“那他修仙成功了吗?”
  书生回答:“马真人屡显神通,大家有目共睹。据说他曾游历名山大川,四处拜访名师,学到很多法术。”
  “法术?”李知府奇道,“他会什么法术?”
  书生说:“他可以隔空取物,化清水为灵药。他手指石桥,便可使桥断而复续。他法力无边,神迹数不胜数。”
  李知府想了一会儿,问书生:“那你有亲眼见过吗?”
  他本以为书生说的只是由别处听来的传言,没想到书生回答:“其他的我没见过,但我曾有幸见过马真人施展神通救人,奇妙无比。”
  “什么神通?”李知府急问道。
  书生说:“东街曾经有一个外地来的乞丐,因大腿生了毒疮,每当病发之时,肿胀难熬,在地上痛苦呻吟。马真人见了,心下不忍,当众拿来一根竹杖鞭笞乞丐患处,边打边念咒语,不一会儿脓血流出,毒液排尽,乞丐腿上的肿胀也渐渐消退,好转起来。”
  李知府摸摸小胡子:“竟有这等事情。”
  书生又说:“马真人视金钱如粪土,他为穷人看病,分文不取。要是有人强行把金银塞给他,他也会立刻分给穷人。”
  师爷十分惊讶:“真有这般境界?”
  书生点点头:“是啊。马真人仙风道骨、高风亮节。听闻他悟道之后,还曾回家点化自己的哥哥,可惜他哥哥慧根浅薄,没有仙缘。”
  李知府听了,一时倒觉得有些迷雾重重了,难道这马真人真的成仙了?
  书生见他迷惑的样子,开导说:“马真人神通广大,确实令一些人很难想象,产生误解。就说他回家点化自己的哥哥这事吧,还被人说是想回来分家产呢。这就纯属胡说八道了。哈哈。”
  “是啊,真的很不可思议。”李知府笑着附和道。
  听那书生说马灵风的墓地离此不远,他们决定去马灵风的坟头看一看。
  来到马灵风的坟头,只见杂草丛生,并没有什么仙气笼罩,反而感觉比普通人的坟墓更显荒芜。
  李知府感叹:“这里离祠堂那么近,祠堂里香火旺盛,却没人想到来马灵风的坟头上一炷香。”
  李知府和师爷围着坟墓转了几圈,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地方。师爷笑道:“我看呀,这仙人的坟墓除了比别人家的高一些,也没啥稀奇的。”
  “哦?高一些?好像是这么回事。”李知府看了一下坟头的封土,确实高大很多。
  接下来的几天,李知府亲自在当地调查了几天,又秘密地派衙役搜罗信息,还暗中找了一些与马灵风相识的人了解情况。
  这天在案桌旁,师爷翻阅着新得到的笔录,问道:“众人口径一致,大人怎么看?”
  “虽然马灵风有些神迹传闻,但是依我的观点,所有人为可以办到的神迹,都值得怀疑。人们所传的奇迹,并非没有作假的方法。”李知府说。因为在这些调查中,李知府有了新的发现。
  师爷看李知府的神情,知道他已经掌握了重要线索,便问:“我见你连牟县的棺材铺和药铺都派人去挨个查了,是有什么发现吗?”
  李知府故作神秘地笑了笑,卖关子道:“答案还需印证,明天我们就去马家看看。”
  次日,李知府带人来到马家。一进门,官差们就被马家的豪华气派震撼住了,果然是大富之家,富丽堂皇,非比寻常。
  李知府接过马灵才递过的茶盏,说:“马员外家大业大,李某人真是大开眼界了。”说完李知府笑眯眯地盯着他,观察他的神情。马灵才谦虚地说道:“李大人说笑了,官府中人什么大场面没见过,还能被我这平民百姓的家底给开了眼界?”说完马灵才向身边的管家使个眼色,管家会意,出去端了一个沉甸甸的、盖了黄色绸布的木托盘过来,恭恭敬敬地奉在李知府身旁的高脚几桌上,说:“大人一路辛苦,小小心意,不成敬意。”
  李知府也不推辞,掀开绸布角瞄了一眼,微微冷笑着和身边的师爷交换了眼色,师爷严肃地问马灵才:“可知李大人为何而来吗?”
  马灵才见他认真,急忙答道:“知道知道,衙役刚刚跟我说了,李大人是来询问舍弟马灵风的事情。”   李知府将茶盏搁在几桌上:“说说吧。”
  马灵才有些犹豫,试探性地道:“嗯,这件事情……这件事情前任知府已经结案了。”说完他又指着几桌上的木托盘道:“这只是一点小小的心意,李大人新官上任,马某未来得及拜贺,他日自当备礼登门。”他的意思很明白,希望李知府收下这些礼物,若嫌不够,还可以商量,他再奉上。
  李知府却不为所动:“说马灵风的事!”
  马灵才不敢耍滑头,老实回答:“大人明鉴。众所周知,舍弟马灵风修道多年,终于得升仙境,真是可喜可贺。”
  “可喜可贺?”李知府望着他道,“令弟仙去,当真这么可喜可贺吗?”
  马灵才一愣,解释道:“成仙乃是舍弟夙愿,他如愿以偿,当然可喜可贺。”
  李知府冷笑道:“令弟得道成仙,可曾显灵回来看看你这个当哥哥的?”
  马灵才一时语塞,尴尬笑道:“草民没有什么大志向,一心只想经营好祖宗留下来的百年基业,仙缘浅薄,不曾碰到舍弟的仙魂。”
  李知府又问:“听闻令弟成仙之时,你出门在外,是夫人在家?”
  马灵才连连点头:“是是是,舍弟白日升仙,我当晚才归,未得见上最后一面。”
  李知府道:“夫人见过令弟最后一面,我们既来调查,自当请夫人一同过来,方能说得明白。”
  马灵才只好请出夫人,一同面对李知府的问询。李知府开门见山地问她:“马灵风回来做什么?”
  面对李知府等人,马夫人显得十分拘谨:“他准备成仙了,所以想回来看看他哥。”
  “哦,是吗?那怎么还没见到大哥就提前升仙了呢?”
  马夫人拍了一下大腿,无奈地说:“唉,升仙这种事情谁说得准呢?灵风回来又没提前打好招呼,我们老爷是出远门,指不定哪天才能到家。兴许是他成仙的日子近了,等不及就不等了。”
  李知府望着马夫人摇头:“不对吧,我怎么听说他是回来分家产的!”
  “啊!分家产?这……”
  现场的气氛瞬间尴尬起来,但也就只是一瞬间。
  “呜呜呜……”马灵才竟意外地流出几滴眼泪,“我那个傻弟弟呀,他就是对我放心不下。他哪里是想回来分家产呀,他常说,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他其实是想用行动来告诉我这个道理,以此来点化我。可惜他成仙的日子近了,没有等到我。”
  李知府冷冷一笑,将几桌上的木托盘掀翻,呵斥道:“胡说八道!”他这一掀,一大盘金银元宝滚落地上,把在场的人都吓了一跳。他站起身来,斩钉截铁地说:“本官有证据怀疑马灵风是被人所害,本官要重审此案,择日开棺验尸。你们嫌疑最大,还请跟本官回衙门一趟。”
  马灵才夫妇被收押审查的消息很快就被传了出去。隔日,马灵才夫妇被官差带到马灵风坟前,附近的百姓也都跑过来看热闹。死人不见二遍天,这是古代约定俗成的,即使是官府办案,也要考虑民间的忌讳。此时,大大的黑篷布被衙役们支起,遮住了坟地上方的天空,不让阳光照射下来。雇来的五六个精壮民夫在李知府的授意下开始动手挖掘马灵风的坟墓。
  李知府暗自观察马灵才夫妇的脸色,见他们神情怪异,表面上是一副委屈的模样,却隐约潜藏着一种侥幸。
  民夫们挖开高高的封土,棺材被抬了出来,打开一看,里面空空如也,只有一根三尺来长的竹杖。人群一下炸开了锅,议论纷纷。
  “看见没有,真的是成仙了!”
  “我听说过,马真人经常用竹杖敲打病人的患处,用法术祛除病痛。”
  “人死了,怎么会变成竹杖呢?一定是马真人的仙术幻化的。”
  这时,马灵才得意地说:“李大人,舍弟真的是得道成仙了。我夫妇二人冤枉啊!”马夫人帮腔道:“他的尸体都化成了竹杖,这就是证明。”
  李知府却不为所动,走到棺材旁边,看得出是一口上好的楠木棺材,他望了马灵才夫妇一眼:“真是口好棺材,可惜了。”说完他指着挖棺材留下的坟坑,命令道:“来人,继续挖!”
  继续挖?不仅围观的百姓吃惊,连衙役和民夫们都很吃惊。
  这下,马灵才夫妇大嚷大闹起来,说是官府欺压良民,冤枉他们,还刨弟弟的棺材示众。围观的百姓见了,也觉得官府做法霸道,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来,令在场的官差都很为难,甚至有人建议李知府适可而止。 李知府呵斥道:“把这对夫妇给我稳住了,继续挖!”
  随着挖掘的继续,又一个棺材被抬了出来。
  这个棺材较刚才那个简陋得多,是由普通的木材制作而成。打开棺材,一股腐臭扑鼻而来,一具霉烂见骨的尸体被封在里面。早在一旁等候的某个小棺材鋪的老板跑过去看了一下,回来对李知府道:“大人,是小人铺里卖出去的棺材。我们铺里用的钉子和别人家的不同。”
  “嗯。”李知府点点头,棺材铺老板就退到一边去了。
  此刻,马灵才夫妇腿都软了,瘫坐在地。
  李知府冷笑着对马灵才夫妇道:“不用我介绍,你们也应该知道棺材里的人是谁了吧。”
  此时,已有仵作去验了尸体,然后过来禀报:“这具尸体的骨头发黑,显然是中毒而亡,且有常年服食丹药的痕迹。依骨骼形态和描述记录分析,应该是马灵风本人。”
  李知府当即命令官差带马氏夫妇回府衙升堂审讯。李知府还特地请来了两个人,一个正是那个棺材铺的老板,另一个则是药铺的掌柜。
  棺材铺的老板举证说,三年前的一天傍晚,马府的钱管家带人来他的铺里买过一口棺材。
  当时大家都知道马真人成仙了,他想马家这样的大户人家该不会给马灵风买这么简陋的棺材吧。因为好奇,他还特地打听了一下,直到听送葬的人说用的是口上好的楠木棺材,这才没放在心上,寻思可能是买给他们家哪个刚好死去的仆人用的。最后,棺材铺老板说:“因为当时心中疑惑,所以还有印象。我已验过后来挖出来的那口棺材,上面的钉子与别家不同,是我们铺子的。”   接下来轮到药铺的掌柜说话:“我翻查了账簿,三年前的七月十八,马夫人确实到我们店里买过砒霜,说是自己的贴身侍女与男仆厮混,有了孽种,用来堕胎。我们药铺一向谨慎,所售之药皆有记录,特别是像砒霜这种可以害人性命的药材,都会问清用途并记录。”
  李知府一拍惊堂木,对马氏夫妇道:“我已命人调查过你家的奴仆,三年前并无婢女堕胎,更无家仆死去。你们买砒霜做什么?棺材里的人不是马灵风是谁?如果马灵风真的是得道成仙,你们又何必这般掩埋,到底想掩饰什么?”
  在证据面前,马灵才夫妇不得不承认用砒霜杀害马灵风,独吞家产的事实。
  原来,马灵风出去修道多年,拜师无数,到最后才发现,那些人只会变戏法,根本不会什么仙术。他求仙不成,怕被人嘲笑,也只好用学来的戏法在人前卖弄一下,装作学有所成的样子。虽说是戏法,但也有些真医术在里面,再请来几个人配合他演戏,就真的被传得越来越神了。
  但李知府还是有些疑问想不通,他问道:“听闻马灵风给人看病分文不取,若有人强行给他,也会被他拿去分给穷人。他既视金钱如粪土,怎么还会回来和你们争夺家产?”
  马夫人生气道:“他从小娇生惯养,又想当神仙,自然对金钱看不上眼。可是他经过多年的闯荡,在求仙无望之后,发现金钱更有价值,彼时他的盘缠已挥霍一空,当然要回来分家产了。”
  原来,马老员外在世时,为了让痴迷成仙的马灵风娶妻生子,曾许诺只要他放弃修道,就把家产的大部分都给他。当时马老员外是爱子心切,后来马灵风竟真的以此为由,要分占大部分家产,马灵才夫妇当然不愿意给他。所以马灵才一听说弟弟要回来分家,就赶紧躲了起来,假装外出,避而不见,由马夫人出面。
  马夫人认为马灵风这些年求仙问道花了很多钱,已经花光了属于他的那一份,现在回来分钱居然还要拿大头,实在是不可理喻。叔嫂争执起来,想不到马夫人竟被气急了的马灵风一巴掌打在脸上,还被骂作贱人。马夫人羞愤之下,找到丈夫哭诉。马灵才气愤不已,说要杀了弟弟解恨。马夫人便与他合谋,偷偷去买来砒霜放在马灵风的饭菜里,毒死了他。
  等到他们冷静下来,心里十分害怕,他们知道,要想摆平这件事情,只有去求当时的知府王大人。马灵才连夜拿着银票去王大人的府上求情。王大人经验丰富,收钱办事,轻车熟路。他跟上下官员一通气,说马灵风得道升仙了,是当地一件大好事,不仅要晓喻众人,还要为他树碑立传,建造祠堂。没过多久,一切处置妥当,连官府的档案都写好了。王大人心知世事难料,为防他日有人旧事重提,开棺验尸,所以特地留了一手。他叫马灵才随便找个棺材把马灵风收殓了,深埋地下。在空的楠木棺材里放根竹杖,埋在上层,以图蒙蔽后来的官差。马府是深宅大院,上下奴仆众多,官府只说有奴仆看见马灵风的魂魄成仙而去,谁又知道是哪个奴仆看见呢,所以事情也就这样处理好了。
  李知府当初见封土过高,就怀疑不止埋了一口棺材。因此命人暗中调查,发现三年前马家不仅买了一口楠木棺材,还在一家偏僻的棺材铺里买了口简陋的棺材。他还从被调查的仆人口中得知,当时马灵风的尸身摆在灵堂,微风曾将盖着马灵风的白布掀起一角,见到他脸色发黑,口有白沫,显然是中毒之状。李知府命人到各药铺查询三年前的账目,果然找到了马夫人在马灵风死前头一天买砒霜的记录。为了弄清马灵风神奇的能力,李知府还特地去请教变戏法的高手,得知马灵风所展现的神迹,他们也可以用戏法做到,因此并不可信。
  李知府在调查得知马灵风可能是要回来分家产之后,就开始怀疑这是一场因争夺家产而引起的谋杀。经过严密的调查,终于揭开了这场升仙疑案的真相。而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上一任知府王大人,虽然已升任道台,但也因为这个升仙疑案的水落石出而伏法。
  選自《三月三》2017.11
  (段明 图)
其他文献
清朝初年,湖北襄阳有个卖针头线脑的货郎名叫杜重凡,他每天早早挑担出门,摇着拨浪鼓走村串户吆喝叫卖,日落西山才一人往回赶。由于经常独来独往行夜路,杜重凡的胆子越来越大,什么妖魔鬼怪、豺狼虎豹他全不怕。    有年初冬的一天,杜重凡由于串乡跑得太远,直到天黑还没赶到家。当他挑着货郎担踏上山路穿过一座树林时,忽听林中有朗读诗文的声音,在夜风中忽急忽慢,抑扬顿挫。  杜重凡不由大吃一惊,心想:天色已晚,谁
期刊
在过去一段漫长的年代,在没有电、空调、电扇的情况下,我们的祖先是怎样过夏天的呢?他们都有哪些传统的避暑方法?    房檐角度藏玄机  明代以后的建筑规制是:“檐步五举,飞椽三五举;柱高一丈,平出檐三尺,再加拽架。”这简单的建筑法式,里面却有大奥妙。  那时人们已经善于运用冬夏季日影的角度(就是今天所说的太阳高度角,北京地区冬至正午太阳高度角为27°,夏至正午太阳高度角为76°),来设计出檐的角度。
期刊
在既没空调又没风扇的古代,古人为了消暑可谓绞尽脑汁,竹子中空透风,凉如冰玉,既可在其荫蔽下感受丝丝凉意,也可做成竹椅竹席等纳凉器物,是古人绝对的“纳凉神器”,而常伴人于枕席之间的“竹夫人”就是竹制纳凉器物中最文雅的一种。  竹夫人是一种圆柱形中空的竹制品,通常有竹制和藤制的两种,以竹制为主。制作方式是用光滑精细的竹皮编织成圆形中空、周围有洞的竹笼,笼长约五尺,直径五六寸。另有一种制作工艺是用整段竹
期刊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等在中原展开大战,一开始联军气势旺盛,对蒋介石的中央军展开了强大攻势,蒋介石也不敢怠慢,立即命令空军动用飞机协同中央军作战。  冯玉祥率领的部队正打的得劲,也取得了一些胜仗,可是,一看见中央军飞机俯冲投下炸弹,十分害怕,军心不稳,胆小的士兵竟偷偷地开了小差。  冯玉祥得到消息后,不敢怠慢,急忙来到前线,把部队集中起来训话: “听说有些人见到蒋军的飞机
期刊
《史记》的历史地位,不可否认,我们同样不能忽略司马迁,也是受到年代以及信仰的局限,记载上出现一些偏差。《史记》里对周幽王是如此记载的:“王宠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举烽,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为之数举烽。及犬戎之,举烽,诸侯救不至,遂杀幽王。”    这就是大型“狼来了”故事的始作俑者周幽王,历史上的周幽王,真的是一个缺心眼的人吗?  钱穆曾对太史公记载的这段历史,有过严厉的评价:“此
期刊
清朝有个商人叫蔡嶙,为人处事以诚为本。有一次他想购进一批紧俏货物,但手里的资金不够。他的好朋友知道后,主动借给他钱。他十分感谢朋友的好意,就写了七千两银子的借条。朋友看了借条很不高兴地说:“我看重你的诚信。你给我立字据,这不是羞辱我吗?”随即把借条撕了。借钱立据是常理,但朋友执意要信用不要字据,蔡嶙进退两难。突然,朋友伸出手对蔡嶙说:“你若真要立字据才肯用錢的话,那就写在我手心里吧。这样我会握得更
期刊
1912年冬,梁启超从日本归来,在北京访老友夏曾佑时,夏正在书房读《春秋左氏传》。梁启超触景生情,便说:“我刚想起一上联,正好向你求偶。”接着朗声道:“冬蛰庵中,夏穗卿研究春秋传。”(“穗卿”為夏曾佑的字)  夏曾佑苦思冥想,一时对不出下句。他后来向友人求助,其中包括黄炎培,但一直无人能对。  1951年冬,郭沫若邀请几位老友在寓所相聚小饮,黄炎培也在座。这时南汉宸告诉大家:“田老大(田汉)拉我们
期刊
公元前205年,因司马卯背楚降汉,楚王项羽迁怒于都尉陈平,流露出杀戮之意。陈平每天胆战心惊,惶惶不可终日,最后决定弃项羽而投刘邦。  这天下午,趁着军营开晚饭的时机,陈平背上包裹偷偷溜出军营,一路策马扬鞭逃到了黄河边上。陈平想,过了黄河,就是刘邦的地盘,我也就安全了。看岸边停着一艘小船,陈平没细问,便急匆匆登上小船,招呼船夫赶快开船。等船驶到河中心,他忽然感到船慢了下来。抬头一看,只见船夫漫不经心
期刊
一、偷梁换柱  明朝的时候,陕南洋州城的西郊,有一家“富顺居”客栈,生意常年红火。    一天下午,富顺居客栈的人正忙着,突然门外响起吵架声。有人跑到门外一看,只见两个小伙正相互指责对方,一个说:“我看你就是个懒东西。”另一个回敬对方:“我懒?可是我觉得你笨,又小气。”头一个说:“你知道个屁,小心驶得万年船,我觉得咱们做这事儿多辛苦,千万不能出岔子。我是老大你该听我的……”另一个马上抱起膀子说:“
期刊
阿尘入宫时才十四岁,父亲扶她上了马车。初秋的天湛蓝高远,待她忍不住掀开车帘时,空寂的官道上只有娘亲站在原地拭泪。她与娘亲在这将军府中微不足道,可谁料到,宫中为太子选侍读,竟选到了她头上。    初见太子靖华时,阿尘只觉得他容颜清秀,漆黑的双眸像汪在水底的云墨。她恭敬地请安,他笑容和煦,让她免礼。而后阿尘才发觉他的眼神并未落在她身上—他竟是盲人!  大概料到了她会讶异,靖华安慰道:“以后便有劳阿尘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