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探索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f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城乡规划专业宏观视角出发,通过对安徽科技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绿地系统规划的教学过程进行初步分析与探索,实现学校应用型人才发展目标,并为城乡规划专业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借鉴与参考。
  [关 键 词] 应用型人才;城市绿地系统;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號] 2096-0603(2018)19-091-01
  一、前言
  城市绿地系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城市环境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何科学地开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水平,构建和谐宜居生态城市成为城乡规划本科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题。
  二、城乡规划专业城市绿地系统课程教学现状
  在我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导向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后称《绿地系统》)课程设置在大三下班学期。课程内容总计54课时两个板块,分别为18学时理论,36学时绘图实践。其中,理论学习主要结合教材内容开展课堂授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调查分析城市绿地现状,掌握绿地系统基本理论、编制内容及方法,成为能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导入及衔接不合理
  安徽科技学院本科城乡规划专业为五年教育,其中《绿地系统》课程开设在三年级第二学期,课程开设前期仅完成了《规划原理》《中外城建史》等几项专业教学。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学习仅局限在宏观规划框架,而缺乏个体及园林景观基础设计内容的深化。本课程18理论课时过少造成学生理论知识薄弱的硬性短板。不少规划专业学生对《绿地系统》课程学习存在误区,学习方法被动,对该课程学习和实践造成较为消极的后果。
  (二)规划实践基础薄弱
  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在前两年半的实践学习中多以美术基础和城市认知为重点,而《绿地系统》的实践学习则需要实地对城市宏观绿地体系及对各类绿地的规划设计进行考察和认知。在《绿地系统》课程中36课时的实践设计学习仅局限于教室内的图纸设计绘制与指导中,导致学生不能快速且直观地对理论知识进行吸收,无法理论实践全面结合。
  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首先,针对城乡规划学生的专业背景,调整教学重点,结合行业规范与城市绿地在城市中的结构、规模、布局特点等,结合案例讲解绿地系统规划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并对理论与实践实验的教学比例进行调整。其次,通过对培养计划及教学大纲的调整,增加《绿地系统》的教学课时,并实行理论与实践实习教学双嵌模式,教改过程中申请课程实习分散形式,将实习课时分散穿插在整个学习十几周的教学活动中。增加理论课时,同时实践实习课时分散增加在每个不同教学阶段的校外实际项目或区域绿地系统的调研中。
  (二)多学科融合与互动
  《绿地系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多学科交叉和相关理论支撑是绿地系统规划发展的必然趋势。安徽科技学院下设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地理信息、遥感等相关专业,在《绿地系统》课程开展中,应利用现有多学科优势,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引入教学模块,通过相应实例操作,提升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掌握。
  (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要求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学习解决城乡发展中的具体现实矛盾;鼓励学生从学校中走出去,增加对实地调研和实际项目的参与,提高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新技术的运用。在教学中首先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对本学科的兴趣。同时,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实时获取并更新共享相关资料;学习对学校各种数据库的使用,鼓励阅读与本课程相关的学术期刊、文献等,了解新技术新理论的运用。
  五、结语
  针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宏观性、大局观的优势培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反馈情况尝试教学改革,创新推广笔试与快题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希望在未来的实践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要求,实现教学目标,培养适应新形势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佘美萱.城市规划专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0).
  [2]周婧.基于3S技术支持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J].城市建筑,2014(35).
  [3]程兴国,高华丽,李慧勇.转型背景下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课程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3).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