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域旅游是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旅游业带动乃至于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是我国新阶段旅游发展战略的再定位。从“全域旅游”在旅游界热议,到成为2016年全国旅游会议主题,再到今年“两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亮相,昭示着中国推进“全域旅游”的步伐愈加务实、愈加坚定、愈加铿锵。
2016年11月,被盛赞为“世界喀斯特博物馆”,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武隆,成功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将更加坚定把旅游作为区域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的信心和决心。武隆区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实施“全域旅游、山水结合、文旅融合、全民兴旅、国际品牌”五大战略,建设“国际知名旅游胜地”,就是要按照“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建设全域推进、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旅游成果全域共享”的要求,把密布全区的200余处景观串联起来,实现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打造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以全域旅游开创旅游发展新格局。
一、旅游景观全域优化
高标准编制完成《武隆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按照“一心一带四区一网”空间布局,把整个武隆作为一个大公园来规划,实现景区景点全域覆盖。一心:中心城区增强旅游接待、服务、集聚等功能,建成游客接待中心和游客集散地。一带:乌江画廊突出峡谷风光,发展高端游艇,打造乌江画廊旅游经济带。四区:仙女山片区以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天生三桥等为重点,突出休闲主题、注重细节打造,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区;白马山片区以白马山、大洞河等为重点,突出景区的原真性,建设森林养生旅游度假区;芙蓉江片区以芙蓉湖、朱子溪等为重点,突出“民族、亲水、休闲”定位,建设亲水旅游度假区;后坪片区以后坪天坑、桐梓山洞穴群等为重点,建设国际探险运动区;“一网”:围绕“觅乡音、寻乡愁”主题,以7条精品线路串起1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点),打造乡村旅游网络。
二、旅游建设全域推进
加大投融资引导力度,区政府安排5000万元的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并每年按5%的比例递增,突出“山水”主题,以攻坚“三大战场”为主阵地,提升武隆全域旅游品质。提档仙女山第一战场。实施基础设施、景区品质、行业管理、品牌营销、旅游业态、旅游国际化“六大工程”,总投资300多亿元、80%属社会投资的50个旅游重点项目全面启动,加快推进天生三桥、仙女山、芙蓉洞、芙蓉江等核心景区的提档升级。开辟白马山第二战场。总投资200亿元(社会投资130亿),用5年时间,按照“森林湿地、科普基地、农庄茶园、森林人家、文化园地、风情小镇”六大主题,全力打造“国际知名的恋爱圣地、全国著名的科普基地、全市一流的养生福地”。今年望仙崖景区将正式开放,2018年花彩森林景区开门迎客。夯实乡村旅游第三战场。整合涉农和吸引社会资金50亿元以上,区财政设立2000万元乡村旅游发展基金,加快建设“全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建成乡村旅游示范村(点)100个,从业人员达到30000人,年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经营收入达到25亿元。通过加快建设,最终形成“白马王子”与“梦幻仙女”隔江相望,各个高品质景区景点串联密布,乡村旅游特色突出的大旅游网络体系。
三、旅游服务全域配套
成立“武隆区游客服务中心”, 运用“大数据”支撑,打造集旅游咨询、交通、信息、宣传、投诉处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统一平台,推廣数字管理与服务技术,实现车辆调度、自动引导、安全监控等功能,以科技化、信息化、个性化服务提升旅游产业的现代化水平。今年内完成仙女山复线、土坎匝道、龙溪乌江大桥等旅游交通工程,加快打通仙女山机场、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等大通道,打造旅游环线和景区景点“零换乘”体系,力争到2020年实现“高铁进城、轨道上山,1小时进城回家”。推进沿江慢行步道、自行车道、标志牌、星级厕所、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千名旅游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旅游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全面提升旅游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将“处处是美景、人人是形象、事事系发展”的理念贯穿到旅游业发展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每一位从业人员的行为中。
四、旅游治理全域覆盖
以“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创建为契机,深入推进旅游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局”改“委”,高规格组建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对全区旅游产业发展进行统一领导、科学决策和高效管理,探索创新旅游用地、人才等机制,破解旅游用地、旅游人才匮乏等瓶颈问题。规范旅游秩序。进一步理顺旅游综合管理和综合执法模式,建立“1+4+N”的综合执法体制,成立“游客服务中心”,设立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等,规范旅游秩序,促进旅游市场健康发展。严格市场监管。加强旅游行业服务标准的制定和落实,完善星级饭店、星级农家乐、旅行社等旅游企业退出机制,建立健全旅游投诉处理和“黑名单”制度,充分保障游客权益。强化旅游营销。坚持“无孔不入、细微入手”的方针,保持1亿元以上的旅游营销高投入,灵活运用集团营销、事件营销、节事营销等方式,加强旅游线路推广、旅游特色宣传,努力扩大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境外市场。打造智慧旅游。开发面向游客独具特色的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如智慧旅游APP、智慧旅游轻应用、智慧旅游云名片等,建设完善旅游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打造智慧城市、智慧景区、智慧酒店和智慧旅游乡村,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
五、旅游产业全域联动
培育旅游大产业,关键是要做好做足“旅游+”这篇大文章,把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要素融入产业、项目,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催生新业态,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条件。推进“旅游+农业”。着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三大工程为载体,全力打造“高山蔬菜、草食牲畜、特色林果、乡村旅游、有机茶叶、电子商务”六大十亿级特色产业链,培育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采摘体验等农旅融合产品,促进农特产品商品化、市场化。推进“旅游+文化”。运营好“印象武隆”、“仙女恋歌”等演出项目,加快建设懒坝艺术公园、阳光童年、中银汇金影视产业城等重点项目,推出天坑寨子、土地犀牛寨等一批文旅融合景点,加快推进乌江博物馆、科技馆、城市雕塑群等一大批文化工程,展示旅游文化的独特魅力。推进“旅游+商贸”。打造好度假区商贸综合体和夜宴仙女山、仙女天街等特色商业街,探索设立免税商店。以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为载体,加快完善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和“1+10+N”电商服务体系,到2020年,电商经营主体达到600家,从业人员2000人,交易额突破15亿元。与此同时,大力培育发展康体运动、科考探险、低空飞行、健康养老、自驾露营等新兴旅游业态,探索发展“旅游+虚拟现实”、“旅游+研学”等新型模式,实现从“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的转变。
六、旅游成果全域共享
任何产业经济的最终准绳都是人民的幸福感,在全域旅游中,幸福感是通过共建共享来体现的。发展全域旅游,既要考虑让游客游的顺心、放心、开心,满足游客体验的需要;也要给村民生活、经济带来变化,让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实际受益,让他们由旁观者、局外人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成为旅游形象代言人,提升群众的自身修养和文明素质。力争到今年底,旅游业对全区GDP综合贡献和地方财政的综合贡献率均达到15%以上,旅游新增就业占当年新增就业的20%以上,全区农民纯收入20%以上来源于旅游收入,20%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旅游相关产业实现脱贫,将武隆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当前,全域旅游创建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神奇山水、梦想家园,自然的遗产、世界的武隆”必将伴随全域旅游的时代大潮品牌更亮、名声更响,踏上“全域旅游”征程的武隆值得期待。
作 者:中共重庆市武隆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马 健
2016年11月,被盛赞为“世界喀斯特博物馆”,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武隆,成功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将更加坚定把旅游作为区域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的信心和决心。武隆区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实施“全域旅游、山水结合、文旅融合、全民兴旅、国际品牌”五大战略,建设“国际知名旅游胜地”,就是要按照“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建设全域推进、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旅游成果全域共享”的要求,把密布全区的200余处景观串联起来,实现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打造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以全域旅游开创旅游发展新格局。
一、旅游景观全域优化
高标准编制完成《武隆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按照“一心一带四区一网”空间布局,把整个武隆作为一个大公园来规划,实现景区景点全域覆盖。一心:中心城区增强旅游接待、服务、集聚等功能,建成游客接待中心和游客集散地。一带:乌江画廊突出峡谷风光,发展高端游艇,打造乌江画廊旅游经济带。四区:仙女山片区以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天生三桥等为重点,突出休闲主题、注重细节打造,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区;白马山片区以白马山、大洞河等为重点,突出景区的原真性,建设森林养生旅游度假区;芙蓉江片区以芙蓉湖、朱子溪等为重点,突出“民族、亲水、休闲”定位,建设亲水旅游度假区;后坪片区以后坪天坑、桐梓山洞穴群等为重点,建设国际探险运动区;“一网”:围绕“觅乡音、寻乡愁”主题,以7条精品线路串起1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点),打造乡村旅游网络。
二、旅游建设全域推进
加大投融资引导力度,区政府安排5000万元的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并每年按5%的比例递增,突出“山水”主题,以攻坚“三大战场”为主阵地,提升武隆全域旅游品质。提档仙女山第一战场。实施基础设施、景区品质、行业管理、品牌营销、旅游业态、旅游国际化“六大工程”,总投资300多亿元、80%属社会投资的50个旅游重点项目全面启动,加快推进天生三桥、仙女山、芙蓉洞、芙蓉江等核心景区的提档升级。开辟白马山第二战场。总投资200亿元(社会投资130亿),用5年时间,按照“森林湿地、科普基地、农庄茶园、森林人家、文化园地、风情小镇”六大主题,全力打造“国际知名的恋爱圣地、全国著名的科普基地、全市一流的养生福地”。今年望仙崖景区将正式开放,2018年花彩森林景区开门迎客。夯实乡村旅游第三战场。整合涉农和吸引社会资金50亿元以上,区财政设立2000万元乡村旅游发展基金,加快建设“全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建成乡村旅游示范村(点)100个,从业人员达到30000人,年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经营收入达到25亿元。通过加快建设,最终形成“白马王子”与“梦幻仙女”隔江相望,各个高品质景区景点串联密布,乡村旅游特色突出的大旅游网络体系。
三、旅游服务全域配套
成立“武隆区游客服务中心”, 运用“大数据”支撑,打造集旅游咨询、交通、信息、宣传、投诉处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统一平台,推廣数字管理与服务技术,实现车辆调度、自动引导、安全监控等功能,以科技化、信息化、个性化服务提升旅游产业的现代化水平。今年内完成仙女山复线、土坎匝道、龙溪乌江大桥等旅游交通工程,加快打通仙女山机场、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等大通道,打造旅游环线和景区景点“零换乘”体系,力争到2020年实现“高铁进城、轨道上山,1小时进城回家”。推进沿江慢行步道、自行车道、标志牌、星级厕所、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千名旅游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旅游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全面提升旅游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将“处处是美景、人人是形象、事事系发展”的理念贯穿到旅游业发展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每一位从业人员的行为中。
四、旅游治理全域覆盖
以“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创建为契机,深入推进旅游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局”改“委”,高规格组建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对全区旅游产业发展进行统一领导、科学决策和高效管理,探索创新旅游用地、人才等机制,破解旅游用地、旅游人才匮乏等瓶颈问题。规范旅游秩序。进一步理顺旅游综合管理和综合执法模式,建立“1+4+N”的综合执法体制,成立“游客服务中心”,设立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等,规范旅游秩序,促进旅游市场健康发展。严格市场监管。加强旅游行业服务标准的制定和落实,完善星级饭店、星级农家乐、旅行社等旅游企业退出机制,建立健全旅游投诉处理和“黑名单”制度,充分保障游客权益。强化旅游营销。坚持“无孔不入、细微入手”的方针,保持1亿元以上的旅游营销高投入,灵活运用集团营销、事件营销、节事营销等方式,加强旅游线路推广、旅游特色宣传,努力扩大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境外市场。打造智慧旅游。开发面向游客独具特色的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如智慧旅游APP、智慧旅游轻应用、智慧旅游云名片等,建设完善旅游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打造智慧城市、智慧景区、智慧酒店和智慧旅游乡村,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
五、旅游产业全域联动
培育旅游大产业,关键是要做好做足“旅游+”这篇大文章,把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要素融入产业、项目,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催生新业态,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条件。推进“旅游+农业”。着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三大工程为载体,全力打造“高山蔬菜、草食牲畜、特色林果、乡村旅游、有机茶叶、电子商务”六大十亿级特色产业链,培育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采摘体验等农旅融合产品,促进农特产品商品化、市场化。推进“旅游+文化”。运营好“印象武隆”、“仙女恋歌”等演出项目,加快建设懒坝艺术公园、阳光童年、中银汇金影视产业城等重点项目,推出天坑寨子、土地犀牛寨等一批文旅融合景点,加快推进乌江博物馆、科技馆、城市雕塑群等一大批文化工程,展示旅游文化的独特魅力。推进“旅游+商贸”。打造好度假区商贸综合体和夜宴仙女山、仙女天街等特色商业街,探索设立免税商店。以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为载体,加快完善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和“1+10+N”电商服务体系,到2020年,电商经营主体达到600家,从业人员2000人,交易额突破15亿元。与此同时,大力培育发展康体运动、科考探险、低空飞行、健康养老、自驾露营等新兴旅游业态,探索发展“旅游+虚拟现实”、“旅游+研学”等新型模式,实现从“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的转变。
六、旅游成果全域共享
任何产业经济的最终准绳都是人民的幸福感,在全域旅游中,幸福感是通过共建共享来体现的。发展全域旅游,既要考虑让游客游的顺心、放心、开心,满足游客体验的需要;也要给村民生活、经济带来变化,让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实际受益,让他们由旁观者、局外人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成为旅游形象代言人,提升群众的自身修养和文明素质。力争到今年底,旅游业对全区GDP综合贡献和地方财政的综合贡献率均达到15%以上,旅游新增就业占当年新增就业的20%以上,全区农民纯收入20%以上来源于旅游收入,20%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旅游相关产业实现脱贫,将武隆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当前,全域旅游创建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神奇山水、梦想家园,自然的遗产、世界的武隆”必将伴随全域旅游的时代大潮品牌更亮、名声更响,踏上“全域旅游”征程的武隆值得期待。
作 者:中共重庆市武隆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