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美学家曾把建筑比喻为“凝固的音乐”,那么城市雕塑就是这凝固音乐中的休止符,吸引人们在鳞次栉比的大厦间驻足。城市雕塑为我们提供了“没有围墙的美术馆”,一个城市越发达,对文化艺术也就越重视,城市雕塑的质和量也都会具有较高的水平。因此,城市雕塑艺术水平的高低与否,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的指标之一。
雕塑艺术几乎与人类的历史同样久远。中国原始时期的雕塑艺术,大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千年以上。在我国,最初的雕塑可以从原始社会的石器和陶器算起,这也称得上是中国雕塑的序幕。但雕塑走向城市环境中,却历经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雕塑作品的神秘、高雅使它与普通人的生活保持着距离。18世纪欧洲启蒙主义运动的兴起,逐渐确立了公共领域的概念。20世纪民主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在体制上的完善,特别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直接推动了当代意义上的城市雕塑的发展。
作为一种人类生活的多样性的表现方式,雕塑艺术既有公共艺术开放性的一面,又具有贵族艺术和精英文化的特征。多元文化的影响以及人文精神的唤起,使雕塑艺术必然成为公共艺术范畴的主体。从严格意义上讲,“公共艺术”的概念源于西方,而“城市雕塑”这一理念则是在我国土生土长的。20世纪80年代,刘开渠先生提出了“城市雕塑”这一概念。目前学术界普遍把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0~1949年。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大环境是反帝反封,拯救民族于危亡之中。早期留法归国的中国雕塑家李金发、刘开渠等致力于把西方优秀雕塑艺术介绍到中国,以满腔热忱投入雕塑事业的创作和教育中,把雕塑艺术作为武器参与到革命事业中。
第二阶段:1949~1966年。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改观,雕塑艺术也初步出现了繁荣的景象。讴歌新时代和革命英雄成为创作的主流。《人民英雄纪念碑》是这个时期城市雕塑艺术的里程碑之作。纪念碑的碑座四面镶嵌着八幅巨大的浮雕,由新中国杰出的雕塑艺术家刘开渠、滑田友、王临乙、萧传玖、曾竹韶等创作,内容分别为焚烧鸦片、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用英勇传神的艺术形象再现了中国革命历史中具有纪念意义的一个个瞬间。
第三阶段:1966~1980年。这一时期,文化艺术受到了巨大摧残,雕塑的单一化是主要特征,但总体上的水准并不低。位于沈阳市红旗广场(现为中山广场)的群雕《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胜利万岁》,人物的面貌、造型和空间布置都具有强烈的舞台感,虽然有流于典型化的倾向,但整个作品在人物性格的传达和动态的处理上都比较恰当,在当时的城市雕塑作品中,无疑是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
第四阶段:1980~200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国经济得到复苏,来自世界其他地域的多元文化因素也慢慢融入国人的生活中。城市建设的空前高涨为城市雕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城市雕塑逐步走上有序的发展轨道,迎来了一个大建设时期,出现了诸如《开荒牛》、《黄河母亲》等一大批百姓喜闻乐见的佳作,各种城市雕塑展览、雕塑公园也相继出现,为城市雕塑营造了更广阔的平台。
城市雕塑以其凝练的艺术语言与丰富的表现形式,深化了城市空间的艺术情境,为环境空间增添了怡人气息和高雅格调。在类型上,目前对城市雕塑的研究,多将其分为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和装饰性雕塑三大类。在形式上,可以分为浮雕、圆雕等。
纪念性雕塑顾名思义,主要以对重要的人物或事件的纪念为主,宏伟庄重,具象或是抽象的艺术手法都可以用来表现。如《孙中山像》、《五卅运动纪念》、《张自忠像》等。纪念性雕塑也是人们认知程度比较高的一种城市雕塑形式。
主题性雕塑通常蕴含着鲜明的象征意义,反映历史和时代精神,甚至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根据安徒生童话创作的主题性城市雕塑《海的女儿》,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小美人鱼忧郁而矛盾的心情,被公认为是哥本哈根的象征。
装饰性雕塑是城市雕塑的主体。它的题材广泛,人物、动物、生活、传说等均可作为表现题材,如上海市《多伦路文化名人系列》组雕。装饰性雕塑注重于周边环境的协调契合,具有浓郁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城市雕塑的观念、媒介、表现形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出现了诸如光雕艺术等借助高科技手段所创造出的新型雕塑。以往的分类还将随时代的发展而得到新的扩展。
中国城市雕塑发展至今,不能不提到西方艺术的影响。西方现代艺术的大量引入,对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思路产生了巨大冲击。一方面,中国城市雕塑确有过盲目照搬西方模式的失败案例。曾经在很多城市,都能见到西方的维纳斯与东方的琉璃瓦不伦不类地安排在一起。另一方面,令人欣慰的是,更多的中国城市雕塑经过了东西方艺术的沟通和磨合,达到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风格与当代艺术的交融,涌现出大批艺术性与社会性兼备的佳作。
坐落于深圳市的群雕《深圳人的一天》,随机选择了1999年11月29日在深圳各个层面生活的18位普通人,以他们为模特翻模制作成青铜塑像,并附上个人简介。这组作品是生活在改革前沿的深圳人中,普通社会角色的平凡工作与生活的瞬间定格,体现了艺术与生活、与公众的零距离,公共艺术的中心由艺术家转向生活本身,用城市雕塑树起了一座市民的纪念碑。在创作过程中,角色的参与和互动使公众与艺术家共同完成了这组艺术作品,使传统雕塑的价值与功能更具有其社会意义和时代色彩。
同样是对普通人生活瞬间的把握,北京王府井商业街的雕塑作品《童趣》则更具有民俗生活的色彩。作品位于北京老字号同升和鞋店橱窗前,四个儿童围着地上的两只巨大的鞋子模型嬉闹玩耍,更有一个调皮的男孩把脚伸进宽大的鞋中,脸上洋溢着胜利者般的灿烂笑容,同时与鞋店橱窗中的巨大皮鞋相呼应。很多路过的人被作品的活泼童趣所打动,也把脚放到鞋中一试,观众的参与使雕塑作品的亲和力得到完满地体现。
相对于绘画等平面的艺术形式,雕塑综合的空间性、叙事性、表现张力以及材料的永恒性,对于还原历史瞬间,缅怀英雄人物这种重大历史题材的表现更为生动直观。这种纪念性雕塑在国内很多城市都可以看到。张自忠,这位抗日名将的名字在中国可谓如雷贯耳。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都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在天津的张自忠路,矗立着一座张自忠纪念雕像。张自忠身着戎装,神情威严,眉宇间流露出英雄的坚韧和无畏。作品用浪漫主义的抒情辅以古典主义的写实,威武中暗含一丝悲壮,可以说是一座抗日英雄的丰碑。
传统的中国城市雕塑主要以写实性作品为主。在当代,中国城市雕塑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也出现了不少具有后现代艺术特质的抽象城市雕塑作品。同时,由于城市雕塑所包含的公众性,以及其赋予的主体性内涵,抽象城市雕塑与抽象室内雕塑相比,更容易被普通观众所接受。
现代抽象雕塑《东方之光》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在这个经济文化飞速前进的现代化区域,空间环境与人的精神面貌处于高水平发展的状态。作品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为主体,运用当代科学文化理念和材料媒介,保留了日晷利用太阳光线指示时间的技术结构,并赋予其当代美学风格,构成气势恢宏的城市雕塑作品,与公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层次达到完美和谐。
优秀的城市雕塑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和精神气质的物质化再现。在西方,几乎每一座重要的城市都有与自身历史文化相得益彰的城市雕塑。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人性和日常生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以放大流行消费品而著称的波普艺术家奥登伯格(Claes Oldenburg),作品通常用综合材料把平日常见的小零碎,如晾衣夹、勺子等,放大到令人瞠目的尺寸,给人以超越感官的视觉震撼,并以此提醒人们对生命、生活的关注。
雕塑艺术是传播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城市雕塑可以通过添置和修饰环境空间,使之更趋美化;可以美化城市形象,优化空间环境,促进城市化;作为一种“支付补偿”,城市雕塑也是城市发展后对公民和纳税人的回报。另外,城市雕塑有助于缓解快节奏都市生活中人们的精神压力,为平日缺乏交流的城市居民提供休闲、交流的场所。城市雕塑的存在为我们的居住空间营造了优美的艺术氛围,为紧张的都市生活带来了一份悠闲淡定。但城市雕塑所承载的意义还不仅限于此。城市雕塑不仅是美的使者,更是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之象征。城市雕塑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公共性,是精英文化向社会化、民主化、大众化发展的一种空间物质文化。
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既是特定环境的构成要素,又是雕塑家走向公众的媒介。德国美学家黑格尔曾指出:“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主体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城市雕塑存在于一定空间环境中,如果把城市雕塑称为“环境雕塑”,或许更为准确。公共空间中的雕塑是艺术与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建筑环境、人文环境的融合与互动。它体现的是环境与雕塑的景观和谐,应当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和心理需求,直接反映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引起公众的心理互动与情感共鸣。此外,环境雕塑以美化、优化人居环境为目的,构筑出环境的整体意义;同时以其自身本体的形象特质成为空间区域的景观和视觉焦点,强化了环境的主体内容,深化了空间的艺术情境。公共艺术创造了环境文化,同时环境又促进了它的发展。
城市雕塑与城市同在
海的女儿——丹麦哥本哈根
享有盛誉的童话作家安徒生是丹麦的一个重要文化象征,同样的,以安徒生脍炙人口的作品为蓝本的铜雕《海的女儿》也成为了哥本哈根的标志之一。小美人鱼面向大海,宁静安详的外表和犹疑矛盾的心情被作者完美地融为一体,略带忧郁的神色流露出对爱情的无尽渴望,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国王与王后——苏格兰
亨利·摩尔的现代雕塑为很多中国观众所熟知,其代表作就是《国王与王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被不成比例地抻拉成薄片,头部被处理成面具样式,尤其是国王的王冠、胡须和颜面融合成一体,借以表达人性的纯朴、原始王权的尊严和不受拘束的生命本身。作品放置在旷野中,更为其增添了神秘气氛。
寰球——美国纽约
这件作品原来位于纽约世贸中心前广场。 “9·11事件”摧毁了世贸“双子星”,《寰球》也未能幸免。然而,纽约人还是把这件已经面目全非的作品留了下来,并且放置在离世贸中心遗址不远的公园。在它的身上,创伤非但没有磨灭艺术,反而成为了历史的永恒记忆。
撒尿的小于连——比利时布鲁塞尔
传说在13世纪中叶的一次反侵略战争中,敌人企图炸毁市政厅及其周围的建筑,却被小于连的尿浇灭了点燃的导火线,从而挽救了整座城市。顽皮可爱的小男孩铜像成为了布鲁塞尔的标志性作品。
母狼——意大利罗马
相传2000多年前,意大利阿尔巴城的公主西尔维亚被害。篡权的国王丢弃了她的一双儿女,但孩子奇迹般地被母狼哺育成人。其中的罗马路斯后来创建了罗马城。为了纪念带有神祉色彩的母狼,在罗马树立起这座雕像,并以此作为罗马的城徽。
千里马雕像——朝鲜平壤
雕像位于平壤市的一处观景台,也是平壤市的标志。花岗岩构成的基座上耸立着雄伟的石碑,铸铜千里马雕像位于碑顶,凌空奔驰的姿态象征着朝鲜人民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雕塑艺术几乎与人类的历史同样久远。中国原始时期的雕塑艺术,大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千年以上。在我国,最初的雕塑可以从原始社会的石器和陶器算起,这也称得上是中国雕塑的序幕。但雕塑走向城市环境中,却历经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雕塑作品的神秘、高雅使它与普通人的生活保持着距离。18世纪欧洲启蒙主义运动的兴起,逐渐确立了公共领域的概念。20世纪民主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在体制上的完善,特别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直接推动了当代意义上的城市雕塑的发展。
作为一种人类生活的多样性的表现方式,雕塑艺术既有公共艺术开放性的一面,又具有贵族艺术和精英文化的特征。多元文化的影响以及人文精神的唤起,使雕塑艺术必然成为公共艺术范畴的主体。从严格意义上讲,“公共艺术”的概念源于西方,而“城市雕塑”这一理念则是在我国土生土长的。20世纪80年代,刘开渠先生提出了“城市雕塑”这一概念。目前学术界普遍把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0~1949年。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大环境是反帝反封,拯救民族于危亡之中。早期留法归国的中国雕塑家李金发、刘开渠等致力于把西方优秀雕塑艺术介绍到中国,以满腔热忱投入雕塑事业的创作和教育中,把雕塑艺术作为武器参与到革命事业中。
第二阶段:1949~1966年。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改观,雕塑艺术也初步出现了繁荣的景象。讴歌新时代和革命英雄成为创作的主流。《人民英雄纪念碑》是这个时期城市雕塑艺术的里程碑之作。纪念碑的碑座四面镶嵌着八幅巨大的浮雕,由新中国杰出的雕塑艺术家刘开渠、滑田友、王临乙、萧传玖、曾竹韶等创作,内容分别为焚烧鸦片、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用英勇传神的艺术形象再现了中国革命历史中具有纪念意义的一个个瞬间。
第三阶段:1966~1980年。这一时期,文化艺术受到了巨大摧残,雕塑的单一化是主要特征,但总体上的水准并不低。位于沈阳市红旗广场(现为中山广场)的群雕《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胜利万岁》,人物的面貌、造型和空间布置都具有强烈的舞台感,虽然有流于典型化的倾向,但整个作品在人物性格的传达和动态的处理上都比较恰当,在当时的城市雕塑作品中,无疑是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
第四阶段:1980~200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国经济得到复苏,来自世界其他地域的多元文化因素也慢慢融入国人的生活中。城市建设的空前高涨为城市雕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城市雕塑逐步走上有序的发展轨道,迎来了一个大建设时期,出现了诸如《开荒牛》、《黄河母亲》等一大批百姓喜闻乐见的佳作,各种城市雕塑展览、雕塑公园也相继出现,为城市雕塑营造了更广阔的平台。
城市雕塑以其凝练的艺术语言与丰富的表现形式,深化了城市空间的艺术情境,为环境空间增添了怡人气息和高雅格调。在类型上,目前对城市雕塑的研究,多将其分为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和装饰性雕塑三大类。在形式上,可以分为浮雕、圆雕等。
纪念性雕塑顾名思义,主要以对重要的人物或事件的纪念为主,宏伟庄重,具象或是抽象的艺术手法都可以用来表现。如《孙中山像》、《五卅运动纪念》、《张自忠像》等。纪念性雕塑也是人们认知程度比较高的一种城市雕塑形式。
主题性雕塑通常蕴含着鲜明的象征意义,反映历史和时代精神,甚至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根据安徒生童话创作的主题性城市雕塑《海的女儿》,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小美人鱼忧郁而矛盾的心情,被公认为是哥本哈根的象征。
装饰性雕塑是城市雕塑的主体。它的题材广泛,人物、动物、生活、传说等均可作为表现题材,如上海市《多伦路文化名人系列》组雕。装饰性雕塑注重于周边环境的协调契合,具有浓郁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城市雕塑的观念、媒介、表现形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出现了诸如光雕艺术等借助高科技手段所创造出的新型雕塑。以往的分类还将随时代的发展而得到新的扩展。
中国城市雕塑发展至今,不能不提到西方艺术的影响。西方现代艺术的大量引入,对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思路产生了巨大冲击。一方面,中国城市雕塑确有过盲目照搬西方模式的失败案例。曾经在很多城市,都能见到西方的维纳斯与东方的琉璃瓦不伦不类地安排在一起。另一方面,令人欣慰的是,更多的中国城市雕塑经过了东西方艺术的沟通和磨合,达到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风格与当代艺术的交融,涌现出大批艺术性与社会性兼备的佳作。
坐落于深圳市的群雕《深圳人的一天》,随机选择了1999年11月29日在深圳各个层面生活的18位普通人,以他们为模特翻模制作成青铜塑像,并附上个人简介。这组作品是生活在改革前沿的深圳人中,普通社会角色的平凡工作与生活的瞬间定格,体现了艺术与生活、与公众的零距离,公共艺术的中心由艺术家转向生活本身,用城市雕塑树起了一座市民的纪念碑。在创作过程中,角色的参与和互动使公众与艺术家共同完成了这组艺术作品,使传统雕塑的价值与功能更具有其社会意义和时代色彩。
同样是对普通人生活瞬间的把握,北京王府井商业街的雕塑作品《童趣》则更具有民俗生活的色彩。作品位于北京老字号同升和鞋店橱窗前,四个儿童围着地上的两只巨大的鞋子模型嬉闹玩耍,更有一个调皮的男孩把脚伸进宽大的鞋中,脸上洋溢着胜利者般的灿烂笑容,同时与鞋店橱窗中的巨大皮鞋相呼应。很多路过的人被作品的活泼童趣所打动,也把脚放到鞋中一试,观众的参与使雕塑作品的亲和力得到完满地体现。
相对于绘画等平面的艺术形式,雕塑综合的空间性、叙事性、表现张力以及材料的永恒性,对于还原历史瞬间,缅怀英雄人物这种重大历史题材的表现更为生动直观。这种纪念性雕塑在国内很多城市都可以看到。张自忠,这位抗日名将的名字在中国可谓如雷贯耳。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都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在天津的张自忠路,矗立着一座张自忠纪念雕像。张自忠身着戎装,神情威严,眉宇间流露出英雄的坚韧和无畏。作品用浪漫主义的抒情辅以古典主义的写实,威武中暗含一丝悲壮,可以说是一座抗日英雄的丰碑。
传统的中国城市雕塑主要以写实性作品为主。在当代,中国城市雕塑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也出现了不少具有后现代艺术特质的抽象城市雕塑作品。同时,由于城市雕塑所包含的公众性,以及其赋予的主体性内涵,抽象城市雕塑与抽象室内雕塑相比,更容易被普通观众所接受。
现代抽象雕塑《东方之光》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在这个经济文化飞速前进的现代化区域,空间环境与人的精神面貌处于高水平发展的状态。作品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为主体,运用当代科学文化理念和材料媒介,保留了日晷利用太阳光线指示时间的技术结构,并赋予其当代美学风格,构成气势恢宏的城市雕塑作品,与公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层次达到完美和谐。
优秀的城市雕塑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和精神气质的物质化再现。在西方,几乎每一座重要的城市都有与自身历史文化相得益彰的城市雕塑。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人性和日常生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以放大流行消费品而著称的波普艺术家奥登伯格(Claes Oldenburg),作品通常用综合材料把平日常见的小零碎,如晾衣夹、勺子等,放大到令人瞠目的尺寸,给人以超越感官的视觉震撼,并以此提醒人们对生命、生活的关注。
雕塑艺术是传播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城市雕塑可以通过添置和修饰环境空间,使之更趋美化;可以美化城市形象,优化空间环境,促进城市化;作为一种“支付补偿”,城市雕塑也是城市发展后对公民和纳税人的回报。另外,城市雕塑有助于缓解快节奏都市生活中人们的精神压力,为平日缺乏交流的城市居民提供休闲、交流的场所。城市雕塑的存在为我们的居住空间营造了优美的艺术氛围,为紧张的都市生活带来了一份悠闲淡定。但城市雕塑所承载的意义还不仅限于此。城市雕塑不仅是美的使者,更是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之象征。城市雕塑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公共性,是精英文化向社会化、民主化、大众化发展的一种空间物质文化。
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既是特定环境的构成要素,又是雕塑家走向公众的媒介。德国美学家黑格尔曾指出:“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主体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城市雕塑存在于一定空间环境中,如果把城市雕塑称为“环境雕塑”,或许更为准确。公共空间中的雕塑是艺术与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建筑环境、人文环境的融合与互动。它体现的是环境与雕塑的景观和谐,应当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和心理需求,直接反映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引起公众的心理互动与情感共鸣。此外,环境雕塑以美化、优化人居环境为目的,构筑出环境的整体意义;同时以其自身本体的形象特质成为空间区域的景观和视觉焦点,强化了环境的主体内容,深化了空间的艺术情境。公共艺术创造了环境文化,同时环境又促进了它的发展。
城市雕塑与城市同在
海的女儿——丹麦哥本哈根
享有盛誉的童话作家安徒生是丹麦的一个重要文化象征,同样的,以安徒生脍炙人口的作品为蓝本的铜雕《海的女儿》也成为了哥本哈根的标志之一。小美人鱼面向大海,宁静安详的外表和犹疑矛盾的心情被作者完美地融为一体,略带忧郁的神色流露出对爱情的无尽渴望,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国王与王后——苏格兰
亨利·摩尔的现代雕塑为很多中国观众所熟知,其代表作就是《国王与王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被不成比例地抻拉成薄片,头部被处理成面具样式,尤其是国王的王冠、胡须和颜面融合成一体,借以表达人性的纯朴、原始王权的尊严和不受拘束的生命本身。作品放置在旷野中,更为其增添了神秘气氛。
寰球——美国纽约
这件作品原来位于纽约世贸中心前广场。 “9·11事件”摧毁了世贸“双子星”,《寰球》也未能幸免。然而,纽约人还是把这件已经面目全非的作品留了下来,并且放置在离世贸中心遗址不远的公园。在它的身上,创伤非但没有磨灭艺术,反而成为了历史的永恒记忆。
撒尿的小于连——比利时布鲁塞尔
传说在13世纪中叶的一次反侵略战争中,敌人企图炸毁市政厅及其周围的建筑,却被小于连的尿浇灭了点燃的导火线,从而挽救了整座城市。顽皮可爱的小男孩铜像成为了布鲁塞尔的标志性作品。
母狼——意大利罗马
相传2000多年前,意大利阿尔巴城的公主西尔维亚被害。篡权的国王丢弃了她的一双儿女,但孩子奇迹般地被母狼哺育成人。其中的罗马路斯后来创建了罗马城。为了纪念带有神祉色彩的母狼,在罗马树立起这座雕像,并以此作为罗马的城徽。
千里马雕像——朝鲜平壤
雕像位于平壤市的一处观景台,也是平壤市的标志。花岗岩构成的基座上耸立着雄伟的石碑,铸铜千里马雕像位于碑顶,凌空奔驰的姿态象征着朝鲜人民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