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近年来有研究表明,线粒体轴突转运障碍可能参与AD的进程。正常的线粒体轴突转运过程主要由微管、分子马达和连接蛋白参与,而AD的早期病理改变可以通过干扰这些蛋白来损伤线粒体轴突转运,如积聚的β-淀粉样蛋白(Aβ)会损害分子马达的功能,异常修饰的Tau蛋白会降低微管的稳定性,突变型早老蛋白-1(PS1)可以通过激活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来诱导部分相关蛋白的磷酸化,使线粒体轴突转运出现障碍,导致突触功能失调。本文围绕AD中线粒体轴突
【机 构】
:
南京大学医学院,南京 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南京 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南京 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南京 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南京 21000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近年来有研究表明,线粒体轴突转运障碍可能参与AD的进程。正常的线粒体轴突转运过程主要由微管、分子马达和连接蛋白参与,而AD的早期病理改变可以通过干扰这些蛋白来损伤线粒体轴突转运,如积聚的β-淀粉样蛋白(Aβ)会损害分子马达的功能,异常修饰的Tau蛋白会降低微管的稳定性,突变型早老蛋白-1(PS1)可以通过激活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来诱导部分相关蛋白的磷酸化,使线粒体轴突转运出现障碍,导致突触功能失调。本文围绕AD中线粒体轴突转运障碍可能的发生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AD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其他文献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在脊柱外科、关节外科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良好的应用。随着通用型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TiRobot)的出现,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应用也进入了创伤骨科领域,为骨盆髋臼骨折、髋部骨折、手足骨折等骨折固定提供了微创化、智能化、精准化的解决方案。近期,骨折复位机器人开启了机器人"智能"参与骨盆骨折复位的序幕,将骨科机器人的应用从"固定"拓展到"复位"领域。此外,机器人辅助骨折术后康复锻炼也在积极探索研究中。因此,骨科手术机器人有望参与到骨折治疗的"复位、固
目的探究电针刺激(ES)足三里(ST36)在金黄葡萄球菌(SA)小鼠骨髓炎模型中能否抑制SA感染所致的骨量丢失并探究其机制。方法将12只10~12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均分为2组(n=6):SA ES组和SA组。在进行骨髓炎造模并行ES4周后于股骨及胫骨取材。行Micro-CT重建以检测骨小梁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间距(Tb.Sp)、连接密度(Conn.Dn)等参数用于分析骨量变化;行瘦素受体(LEPR)免疫荧光染色以检测成骨细胞;行抗酒石
目的比较骨搬运联合植骨内固定技术与单纯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创伤后大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42例下肢创伤后大段骨缺损患者资料。根据骨缺损修复方式不同分为2组:A组18例(采用骨搬运联合植骨内固定技术治疗),男11例,女7例;年龄为(35.2±10.3)岁;胫骨缺损12例,股骨缺损6例。B组24例(采用单纯骨搬运技术治疗),男15例,女9例;年龄为(37.3±9.4)岁;胫骨缺损17例,股骨缺损7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外固定支架
反式肩关节成形术(RSA)是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应对肩袖撕裂性肩关节病而提出的。自Grammont医生团队在1985年至1995年间,设计并提出了反式肩关节假体后,RSA手术数量迅速增长,目前其适应证除了肩袖撕裂性肩关节病以外,还包括巨大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肱骨近端骨折或骨折后遗症、炎症性肩关节病、肩胛盂形态异常引起的骨关节炎、解剖型全肩或半肩置换失败后翻修以及肩部肿瘤。RSA的绝对禁忌证包括感染、完全性腋神经瘫痪、神经性肩关节病以及严重肩胛盂骨侵蚀或缺损。肩胛盂基座的稳定性是影响RSA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肩关节解剖结构复杂,而肩胛盂骨折作为此处关节内骨折,相对少见,往往伴随严重损伤。其最佳诊治方案目前尚无共识,认知不足及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患者肩关节功能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妥善处理此类骨折是临床工作的一大难点。近年来,随着高能量损伤增加、患者对肩部骨折后功能恢复的重视,骨科医生对肩胛盂骨折的研究不断加深。本文针对目前肩胛盂骨折的解剖特点、分型方法、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前驱期AD(pAD)的诊断与干预是目前临床与医学研究关注的焦点,此阶段包括β-淀粉样蛋白(Aβ)阳性的认知功能正常人群,也包括AD源轻度认知损害(MCI)患者,对其及时干预有可能减缓甚至终止向痴呆阶段的进程。但现有的检查由于其有创性(脑脊液检测)或费用昂贵(PET扫描)而难以普及。因此,研发简便有效、低成本、无创的pAD筛查方法意义重大。本共识总结了目前国际上有关pAD的筛查方法和此阶段相关的标志物,希望能够指导pAD的早期识别与诊断,进而深化AD的进
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失智症人群约占全球5500万失智症人群的25%,其中AD患者的主动就诊率仅12.9%,开展失能(智)预防与干预工作刻不容缓。因此,本指南编写组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时间效能、经济成本、准确度等多层面问题,制定具体的认知筛查流程,以期促进大湾区认知筛查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实现该地区认知障碍人群的精准个体化干预。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及其前期患者尿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神经丝蛋白(AD7c-NTP)水平与载脂蛋白E(ApoE)等位基因、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自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259例AD及其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AD患者46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65例、主观认知功能下降(SCD)患者14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全套神经心理学量表测评、ApoE基因型及尿AD7c-NTP水平检测,应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患者尿AD7c-NTP水平与ApoE基因型等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BPV)及血清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变化对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IVD)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神经内科自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133例经颅脑MRI检查证实的SIVD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将其分为无认知障碍SIVD组(SIVD-NC组,39例)与皮质下血管性认知障碍组(SVCI组,94例),并纳入同期于体检中心经颅脑MRI平扫未见异常且认知正常的健康志愿者23例为对照组。收集各组受试者的一般资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病程中不同海马亚区结构和功能连接的变化。方法选择中国认知下降纵向研究队列(SILCODE)中117例受试者,采用神经心理学测试评估受试者的认知功能,通过PET-MRI检测分析受试者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含量,将受试者分为Aβ阴性的认知功能正常组(68例)、Aβ阳性的认知功能正常组(29例)、Aβ阳性的认知功能障碍组(20例),比较3组受试者神经心理学特征以及海马各亚区体积、结构和功能连接的差异。结果与Aβ阳性的认知功能正常组、Aβ阴性的认知功能正常组比较,Aβ阳性的认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