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家公司的CEO如何才能制定出一个好战略?
我总结了一个战略三部曲:预测——破局点——All in。预测就是想方向,寻找破局点就是找关键,All in就是资源全投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细细展开。
战略第一步:预测
预测就是找到大风口,做快乐的猪。如果你能够判断清楚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就成功了99%。坚信这些大道理是很难的。
雷军做小米很成功。其中很重要一点,他一直总结,40岁之前相信人定胜天,总觉得自己最强;40岁之后领悟到,找到大风口最重要。
预测变得更重要。我第一次见雷军,他就问我,怎样为三到五年做一个推断?当时我不清楚。后来,我就想怎么通过三到五年在行业上建立一个格局,然后再用这个思路反推今天该干什么。这方面我想的深度还是不够。
阿里巴巴上市的时候,我觉得最成功的不是马云,而是孙正义,后者一夜之间成为日本首富。这一切,无非就是在那个时间,他做了一个预测——电子商务有前景,马云很牛,中国很厉害。三个点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雅虎投资阿里巴巴也是一样。当年投了10亿美元,所有人都认为是一个疯了一样的决定,说杨致远太傻,马云太能忽悠,几乎每个人都这么觉得。但杨致远就是做了这么一个决定。
当然,预测也不一定都能成功。我们还是要多花时间想想,自己的预测到底有多重要。最核心的就是不断改变。
具体到怎么做预测,我认为有三点:
第一点是穿过未来看现在。找到一条正确的路,怎么走都是对的,而走在一条错误的路上,全力以赴也还是不行。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站到一个更高的角度回看现在,用预测去极大地缓解你在执行方面的依赖。
第二点是不断仰视,空杯学习,相信现象即规律。不要看到别人强了,就觉得这个没什么了不起,那个也没什么了不起。要思考,滴滴为什么成长那么快?O2O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这么热?自己可以找到怎样的机会?
我们当时做猎豹,在极困难的情况下找到了“国际化”这个点。就是因为我们发现,在Google工具排行榜上没有美国公司做的工具应用,而且工具应用的下载量是社交类的一半。两款排名靠前的工具应用,竟然都是来自中国的程序员。
现象即规律。我有2000人,他们只有一个人,如果我们全力以赴,还不能做到第一?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在这个机会点全力投入。
第三点是侦察兵模式,不断试错,用资源换机会。早期创业者唯一核心的资源就是时间,就是不断试错。口袋购物的王珂,做微店一个礼拜就上线,不停测试,小步快跑。
小步快跑的核心是什么?就是不停“打怪”,不断获取经验值。创业就是不断“打怪”的过程。如果憋一年才发布,人家早起来了。当公司到一定规模,再派一些侦察兵,做一些方向性的小组化尝试。Clean Master(猎豹清理大师)这款产品就是一个四人小团队发现的。
预测也不是天马行空。它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一个预测出来后,用怎样的视角去判断它,修正它,完善它。
但是,光有预测是不够的。找到这样的方向之后,怎么去切?切,不是排山倒海进入。这样是进不去的,又或者没有那样的资源。要先找破局点。在大的方向上找到一个关键的点。
战略第二步:破局点
预测之后,就是找到破局点,找到那个一举撬动全局的关键点。
今天,整个行业因为资本介入,出现了很多流行词,比如布局、闭环等。很多创业者问我,是不是先布局?光做硬件不够,要做软件,还要做社区等等。当你这样思考的时候,首先就陷入了大公司模式。
你要思考,你的公司与大公司区别何在,破局点在哪。如果没有突进的点,跟其他所有平庸的公司没区别。大家都很平庸,为什么你能赢?因为你想赢吗?因为你人挺好吗?这些都没有意义。
所以,要找到那个尖锥一样的破局点。
微信红包就是一个经典案例。腾讯3000多万的支付用户,持续投入多少年,与阿里巴巴一样的机会,但多大的投入都打不动这个市场。后来出来一个微信红包,现在跟阿里的日均用户差不多了。春节当晚的峰值,几乎超过了阿里“双11”。当时马云写内部邮件说这像是珍珠港偷袭,我认为不是珍珠港偷袭,而是八旗兵入关。即使坐拥百万雄兵,也抵不过一个聚焦的点,来回反复的冲击。
万里长城看起来雄伟壮观,很有民族自豪感,但从来没有挡住北方民族的毁灭性打击。因为它太长了,摆太多了,挡不住尖锥来回的刺穿。
这就是破局点的作用。
这个破局点有多重要呢?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说,这个点就是生死存亡的点。如果找不到这样的点,你就不可能切进去。
此外,破局点一定要配合大方向,配合整个大预测。因为这是一个单品带体系的时代。
苹果手机就是这样的破局点。通过手机这个点切下去,整个行业都被改造了。破局点的寻找,本质上是产品形态的需求。在产品形态和用户体验上,找到用户为王的那个点,可以把整个行业都掀掉。
工业时代,没有生产线,生产不出产品。那叫生产稀缺。今天是生产过剩,消费者主导的时代。时代已经完全变了。
当英语老师都可以做手机的时候,这代表我们已经站在全世界的生产能力都能被组织的点上。即便没有行业背景,你只要找到一个点,做好一件小事,就可能改变世界。
再往下说,这样的破局点有什么特征?我认为是极简、差异化和自增长。
首先要极其简单。简单到一句话。如果一句话都说不清楚,这个破局点在战略上就败了。不久前跟马化腾聊到微信红包,他就给了八个字:移动、社交、金融、游戏。
这样简单的词,能被大众接受,非常重要。移动互联网时代,选择太多了,用户打开的窗口也太多。用户唯一需要的就是简单。 比如Snapchat。第一次用的时候,我就惊呆了。打开后直接就是一个照相机,简单到直接拍照。我们做产品,都要去做个“+”,再加个“拍照”等。就是这5秒的时间,用户的拍照意愿可能就没了。也是这样简单的点,使得Snapchat形成了强差异化,与Facebook完全区分开了。
这个点有自增长,也很重要。我们做Clean Master的时候,团队只有几个人,从几千个下载涨到每天二三十万个下载;而另一款产品电池医生已经有了上亿用户。后来,在庐山会议,我做了一个艰难的抉择:把所有资源全部投到Clean Master。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清理大师有自增长,而且从产品角度看,它还会持续增长。虽然两者存量差异很大,但我要看新增量,要看未来。
当然,有人会说,产品不一样。比如专车,一开始为了满足司机需求,创业者们自己佯装乘客打车,让司机觉得有用户增长。尽管如此,它也必须有自增长,有自然传播,如果没有这个点,说明没有突破。
找到这个破局点以后,不要有任何犹豫,一定要All in。
战略第三步:All in
任何时候,资源永远稀缺,尤其是精力。一旦确认这个机会点,不要有任何犹豫,把所有资源投入到破局点上,尤其是自己的资源。想尽所有办法,努力到无能为力。
在前期预测的过程中,不管是小步快跑的侦察兵,还是小组化的侦察兵,或者快速迭代的侦察兵,最重要一点就是,要迅速把侦察兵模式切换为十面埋伏,一击即中。
韩信打仗,没有那么多名将。他跟项羽相比,单军作战能力差很多。但最后他用所有的资源,布置了一个十面埋伏,即便三千名将,也逃脱不出。
所有资源的环绕,既为打退竞争对手,也为更快获取经验值。
当时我们做Clean Master,投入了上百个工程师。有投资者问,我们的壁垒在哪里?我就说,这个星球很难找到一个200人的工程师团队,只做一个手机清理的App。所有高管团队全部聚焦在Clean Master这条线。在App每个点上的投入,都比竞争对手强5~10倍。
除此之外,Clean Master在Google Play 上的用户评价,每一个我们都有专人回复。无论用户用阿拉伯、日语或英语,都有相应的语言回复。回复以后就会变成意见,立刻改善产品。
后来我们加速商业化。资源的投入几乎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完全没有经验,每天都开例会,对各种产品细节,寻找破局点。三个月内,收购了一家移动广告公司。买下他们所有的广告平台,全力以赴投资源。
这些都是在创业过程中完成的。一分钱当两分钱花。虽然创业早期,节约也很重要,但找到方向后,验证了自增长,投入就要坚决。
有时候晚做,就丧失机会;早做,就把公司搞死了。微妙和伟大的平衡,就是创业的难度。有时候实在不行了,闭着眼睛做,真的赢了,这就是运气。或者刚好赶上某个机会点,规律使然。
但千万不要空扫。做侦察的时候,大军按兵不动,做更多的推演。一旦想清楚,就要全力投入。我总结了一句话:战略方向要浪费,战术执行要节约。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说了这么多,预测、破局点、All in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制造火车头。
互联网时代的公司,要把它想象成一辆高速列车。你的本质是做一个最快的火车头。当火车跑得足够快时,就可以“一招居高临下”,不断地挂更多的车厢。当业务不断向上长时,又会出现各种纠结痛苦,但最好的事情就是把火车头做得足够多,不断淘汰坏的车厢。
战略就是制造最好的火车头,淘汰坏车厢。
CEO的使命就是不断地进行战略创新。尤其公司迅速壮大时,CEO需要迈好几个坎,从一个专业技能的坎,到带领小团队的坎,再到点面结合的坎。既要单点突出,又要擅用资源整合。
最关键一点,需要不断突破自己的心理界限。如果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会把事情想小。
作为CEO,既要有大的格局,又要在很小的单点足够极致。既能zoom in(聚焦),又能zoom out(抽象)。两个极端,来回切换。矛盾统一,完美平衡。或许,这就是管理的艺术。
我总结了一个战略三部曲:预测——破局点——All in。预测就是想方向,寻找破局点就是找关键,All in就是资源全投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细细展开。
战略第一步:预测
预测就是找到大风口,做快乐的猪。如果你能够判断清楚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就成功了99%。坚信这些大道理是很难的。
雷军做小米很成功。其中很重要一点,他一直总结,40岁之前相信人定胜天,总觉得自己最强;40岁之后领悟到,找到大风口最重要。
预测变得更重要。我第一次见雷军,他就问我,怎样为三到五年做一个推断?当时我不清楚。后来,我就想怎么通过三到五年在行业上建立一个格局,然后再用这个思路反推今天该干什么。这方面我想的深度还是不够。
阿里巴巴上市的时候,我觉得最成功的不是马云,而是孙正义,后者一夜之间成为日本首富。这一切,无非就是在那个时间,他做了一个预测——电子商务有前景,马云很牛,中国很厉害。三个点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雅虎投资阿里巴巴也是一样。当年投了10亿美元,所有人都认为是一个疯了一样的决定,说杨致远太傻,马云太能忽悠,几乎每个人都这么觉得。但杨致远就是做了这么一个决定。
当然,预测也不一定都能成功。我们还是要多花时间想想,自己的预测到底有多重要。最核心的就是不断改变。
具体到怎么做预测,我认为有三点:
第一点是穿过未来看现在。找到一条正确的路,怎么走都是对的,而走在一条错误的路上,全力以赴也还是不行。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站到一个更高的角度回看现在,用预测去极大地缓解你在执行方面的依赖。
第二点是不断仰视,空杯学习,相信现象即规律。不要看到别人强了,就觉得这个没什么了不起,那个也没什么了不起。要思考,滴滴为什么成长那么快?O2O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这么热?自己可以找到怎样的机会?
我们当时做猎豹,在极困难的情况下找到了“国际化”这个点。就是因为我们发现,在Google工具排行榜上没有美国公司做的工具应用,而且工具应用的下载量是社交类的一半。两款排名靠前的工具应用,竟然都是来自中国的程序员。
现象即规律。我有2000人,他们只有一个人,如果我们全力以赴,还不能做到第一?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在这个机会点全力投入。
第三点是侦察兵模式,不断试错,用资源换机会。早期创业者唯一核心的资源就是时间,就是不断试错。口袋购物的王珂,做微店一个礼拜就上线,不停测试,小步快跑。
小步快跑的核心是什么?就是不停“打怪”,不断获取经验值。创业就是不断“打怪”的过程。如果憋一年才发布,人家早起来了。当公司到一定规模,再派一些侦察兵,做一些方向性的小组化尝试。Clean Master(猎豹清理大师)这款产品就是一个四人小团队发现的。
预测也不是天马行空。它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一个预测出来后,用怎样的视角去判断它,修正它,完善它。
但是,光有预测是不够的。找到这样的方向之后,怎么去切?切,不是排山倒海进入。这样是进不去的,又或者没有那样的资源。要先找破局点。在大的方向上找到一个关键的点。
战略第二步:破局点
预测之后,就是找到破局点,找到那个一举撬动全局的关键点。
今天,整个行业因为资本介入,出现了很多流行词,比如布局、闭环等。很多创业者问我,是不是先布局?光做硬件不够,要做软件,还要做社区等等。当你这样思考的时候,首先就陷入了大公司模式。
你要思考,你的公司与大公司区别何在,破局点在哪。如果没有突进的点,跟其他所有平庸的公司没区别。大家都很平庸,为什么你能赢?因为你想赢吗?因为你人挺好吗?这些都没有意义。
所以,要找到那个尖锥一样的破局点。
微信红包就是一个经典案例。腾讯3000多万的支付用户,持续投入多少年,与阿里巴巴一样的机会,但多大的投入都打不动这个市场。后来出来一个微信红包,现在跟阿里的日均用户差不多了。春节当晚的峰值,几乎超过了阿里“双11”。当时马云写内部邮件说这像是珍珠港偷袭,我认为不是珍珠港偷袭,而是八旗兵入关。即使坐拥百万雄兵,也抵不过一个聚焦的点,来回反复的冲击。
万里长城看起来雄伟壮观,很有民族自豪感,但从来没有挡住北方民族的毁灭性打击。因为它太长了,摆太多了,挡不住尖锥来回的刺穿。
这就是破局点的作用。
这个破局点有多重要呢?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说,这个点就是生死存亡的点。如果找不到这样的点,你就不可能切进去。
此外,破局点一定要配合大方向,配合整个大预测。因为这是一个单品带体系的时代。
苹果手机就是这样的破局点。通过手机这个点切下去,整个行业都被改造了。破局点的寻找,本质上是产品形态的需求。在产品形态和用户体验上,找到用户为王的那个点,可以把整个行业都掀掉。
工业时代,没有生产线,生产不出产品。那叫生产稀缺。今天是生产过剩,消费者主导的时代。时代已经完全变了。
当英语老师都可以做手机的时候,这代表我们已经站在全世界的生产能力都能被组织的点上。即便没有行业背景,你只要找到一个点,做好一件小事,就可能改变世界。
再往下说,这样的破局点有什么特征?我认为是极简、差异化和自增长。
首先要极其简单。简单到一句话。如果一句话都说不清楚,这个破局点在战略上就败了。不久前跟马化腾聊到微信红包,他就给了八个字:移动、社交、金融、游戏。
这样简单的词,能被大众接受,非常重要。移动互联网时代,选择太多了,用户打开的窗口也太多。用户唯一需要的就是简单。 比如Snapchat。第一次用的时候,我就惊呆了。打开后直接就是一个照相机,简单到直接拍照。我们做产品,都要去做个“+”,再加个“拍照”等。就是这5秒的时间,用户的拍照意愿可能就没了。也是这样简单的点,使得Snapchat形成了强差异化,与Facebook完全区分开了。
这个点有自增长,也很重要。我们做Clean Master的时候,团队只有几个人,从几千个下载涨到每天二三十万个下载;而另一款产品电池医生已经有了上亿用户。后来,在庐山会议,我做了一个艰难的抉择:把所有资源全部投到Clean Master。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清理大师有自增长,而且从产品角度看,它还会持续增长。虽然两者存量差异很大,但我要看新增量,要看未来。
当然,有人会说,产品不一样。比如专车,一开始为了满足司机需求,创业者们自己佯装乘客打车,让司机觉得有用户增长。尽管如此,它也必须有自增长,有自然传播,如果没有这个点,说明没有突破。
找到这个破局点以后,不要有任何犹豫,一定要All in。
战略第三步:All in
任何时候,资源永远稀缺,尤其是精力。一旦确认这个机会点,不要有任何犹豫,把所有资源投入到破局点上,尤其是自己的资源。想尽所有办法,努力到无能为力。
在前期预测的过程中,不管是小步快跑的侦察兵,还是小组化的侦察兵,或者快速迭代的侦察兵,最重要一点就是,要迅速把侦察兵模式切换为十面埋伏,一击即中。
韩信打仗,没有那么多名将。他跟项羽相比,单军作战能力差很多。但最后他用所有的资源,布置了一个十面埋伏,即便三千名将,也逃脱不出。
所有资源的环绕,既为打退竞争对手,也为更快获取经验值。
当时我们做Clean Master,投入了上百个工程师。有投资者问,我们的壁垒在哪里?我就说,这个星球很难找到一个200人的工程师团队,只做一个手机清理的App。所有高管团队全部聚焦在Clean Master这条线。在App每个点上的投入,都比竞争对手强5~10倍。
除此之外,Clean Master在Google Play 上的用户评价,每一个我们都有专人回复。无论用户用阿拉伯、日语或英语,都有相应的语言回复。回复以后就会变成意见,立刻改善产品。
后来我们加速商业化。资源的投入几乎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完全没有经验,每天都开例会,对各种产品细节,寻找破局点。三个月内,收购了一家移动广告公司。买下他们所有的广告平台,全力以赴投资源。
这些都是在创业过程中完成的。一分钱当两分钱花。虽然创业早期,节约也很重要,但找到方向后,验证了自增长,投入就要坚决。
有时候晚做,就丧失机会;早做,就把公司搞死了。微妙和伟大的平衡,就是创业的难度。有时候实在不行了,闭着眼睛做,真的赢了,这就是运气。或者刚好赶上某个机会点,规律使然。
但千万不要空扫。做侦察的时候,大军按兵不动,做更多的推演。一旦想清楚,就要全力投入。我总结了一句话:战略方向要浪费,战术执行要节约。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说了这么多,预测、破局点、All in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制造火车头。
互联网时代的公司,要把它想象成一辆高速列车。你的本质是做一个最快的火车头。当火车跑得足够快时,就可以“一招居高临下”,不断地挂更多的车厢。当业务不断向上长时,又会出现各种纠结痛苦,但最好的事情就是把火车头做得足够多,不断淘汰坏的车厢。
战略就是制造最好的火车头,淘汰坏车厢。
CEO的使命就是不断地进行战略创新。尤其公司迅速壮大时,CEO需要迈好几个坎,从一个专业技能的坎,到带领小团队的坎,再到点面结合的坎。既要单点突出,又要擅用资源整合。
最关键一点,需要不断突破自己的心理界限。如果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会把事情想小。
作为CEO,既要有大的格局,又要在很小的单点足够极致。既能zoom in(聚焦),又能zoom out(抽象)。两个极端,来回切换。矛盾统一,完美平衡。或许,这就是管理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