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省委组织部和省委党校的安排,受省农委的委托,很荣幸能有这个机会,就“依托资源优势、强化产业开发,助力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这个主题,仅就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思考和工作体会,主要讲四个问题,与大家一起交流。
第一个问题:中央和省委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精神和要求部署
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我想,在座的同志都是省里选派的优秀干部担任全省贫困村第一书记,你们工作在扶贫的第一线,肩负着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艰巨使命。所以我觉得还是有必要首先和大家一起,再学习一下中央和省委关于脱贫攻坚的基本精神、要求和部署,再强化一下思想认识,以便我们在今后工作中更能找准方向、把好脉搏、抓住重点。
大家都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先后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有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应该说我们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反贫困的奇迹,这个成就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是没有的,这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的史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5年发布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指出:“中国的减贫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出了贡献,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学习经验。”这是联合国,对我们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肯定。但即便取得了这样的成就,截止到目前,从全国来看,仍然有12.8万个困村、近3000万个贫困户、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从我省情况看,还有两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8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近84万农村贫困人口。大家都知道,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那么这些贫困人口的存在就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能不能使这些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就成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一个关键战役。为了打赢这场关键战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同时把扶贫攻坚改成了脱贫攻坚,也就是说不仅仅是扶贫了,而是必须实现脱贫。为此,去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11月2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正式发布。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会议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实现,而且必须全面实现,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不能到了时候我们说还实现不了,再干几年。也不能到了时候我们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我们必须动员全国全社会力量,向贫困发起总攻,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吹响了向贫困发起总攻的号角。
为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12月16日,我们省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脱贫攻坚工作,动员全省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省委省政府先后下发《中共吉林省委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贯彻落实〈中共吉林省委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的任务分工方案》、《关于在全省脱贫攻坚战中实施千个单位包村、万名干部包户、百万党员参与帮扶的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可以说,全省上下、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单位,上到省委领导,下到普通干部,都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工作中。全省脱贫攻坚的队伍已经动员集结,冲锋号已经吹响,攻坚战已经打响了!
那么,如何准确领会和把握中央和省委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精神呢?我想,要抓住这样几个要点:
一是要明确“一个总体目标”。这个总体目标,也就是到2020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就是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就是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这是国家确定的总体目标。我们省确定的脱贫攻坚目标是,到2018年实现“三确保、两不愁、三保障”。不同之处,一是实现脱贫的时间,国家是到2020年,我们省确定的是到2018年,比全国提前两年实现;二是我们省多了一个“三确保”,就是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确保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个目标大家要把握好。
二是要坚持“六条基本原则”。即坚持党的领导,夯实组织基础。坚持政府主导,增强社会合力。坚持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成效。坚持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坚持因地制宜,创新体制机制。这个我就不细说了,文件上都有。
三是要把握好“五个转变”。这次脱贫攻坚中央在政策导向上突出强调了“五个转变:即在扶贫路径上,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在扶贫资源使用上,由多头分散向统筹集中转变;在扶贫模式上,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在考评体系上,由侧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脱贫成效转变。
四是要处理好“五个关系”。这是巴音朝鲁书记在吉林省扶贫开发工作会上提出来的,一是要处理好“输血”与“造血”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脱贫与致富的关系;三是要处理好片区攻坚与精准滴灌的关系;四是要处理好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五是要处理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这个我也不细讲了。
五是要抓住“六个精准”。我觉得,这次中央和省委关于脱贫攻坚部署的基本精神,就是要抓住一个关键词、两个字:精准。中央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央的《决定》提出了六个“精准”:一是扶持对象要精准。扶贫必先识贫。精准化识别贫困人口,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这就要求做好建档立卡工作。前段时间,各地都在组织建档立卡“回头看”,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把扶贫对象搞清楚了,这样才能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同时,要实现动态管理,即时更新录入数据,确保贫困人口动态精准在册。二是项目安排要精准。也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前期调研论证,因地制宜安排项目,不能拍脑袋决策、长官意志,避免出现扶贫项目建成后效益低下,设施建好就闲置、项目交付就成摆设的情况。三是资金使用要精准。也就是要求扶贫资金要科学使用,要用到点子上,用到刀刃上,既要防止大水漫灌,又要防止有限的资金被分割,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同时要加强资金整合的力度,中央提出支持贫困县围绕本县突出问题,以脱贫规划为引领,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把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社会扶贫资金捆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四是措施到户要精准。也就是对贫困户要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缺啥补啥。根据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对贫困人口实行因户施策、分类扶持。对于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贫困人口,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现脱贫;因病致贫的、因病返贫的,通过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实现脱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脱贫;对有劳动能力的,根据脱贫意愿,通过依靠产业的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等等。五是因村派人要精准。中央《决定》提出,注重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地区驻村,选聘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根据贫困村的实际需要,精准选配第一书记,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对在基层一线干出成绩、群众欢迎的驻村干部,要重点培养使用。六是脱贫成效要精准。中央强调,对贫困县摘帽要设定时间表,实现有序退出,要留出缓冲期,在一定时间内实行摘帽不摘政策,实行严格主体,按照摘帽标准验收。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要实行动态管理,脱贫了逐户销号,返贫了重新录入,做到政策到户、脱贫到人,有进有出。脱没脱贫要群众认帐,对搞“数字游戏”、搞“数字扶贫”的,一经查实,要严肃追责。 六是要落实好“七个一批”。对于如何帮扶贫困村贫困户的措施,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的《实施意见》都作出了部署,统筹中央和省里的措施,概括起来就是实现“七个一批”,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结合生态保护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一事一议脱贫一批。这个我也不多讲了,大家可以认真学习文件。
以上是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中央和省委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精神和要求部署,省扶贫办张宝才主任专门给大家作了解读,我又给大家进行了一下梳理,就是想和大家一起在思想上再强化一下认识,理清一下思路,以便在实际工作更好地贯彻落实。
第二个问题:科学谋划、强力推动,因地制宜发展脱贫致富产业
能否实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关键是能不能让贫困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从农民收入来源看,主要由家庭经营性收入、务工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三部分组成。从当前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看,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全国产业不断换档升级,使得资本和科技不断挤占劳动,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已经由1991年的0.45持续下降到现在不足0.1,务工工资和就业人口多年来徘徊不前,打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断减弱。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本来在农民收入中占比就微乎其微。所以提高经营性收入就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的一个重点。而对于贫困人口来说,要实现脱贫致富,关键是实现增收。而实现增收最有效的措施是开发扶贫产业,扶贫产业发展起来了,见效了,做大了,不仅能有效解决贫困户脱贫问题,而且从长远看,还能带动贫困群众逐步实现致富的目标。所以,我认为,发展好扶贫产业,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招、中心环节、重点任务,因为它决定着这场战役的成败,所以必须下下大功夫谋划、下大气力推动。
在工作中我感到,发展扶贫产业,首先要解决发展什么的问题。各个贫困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各不相同,每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脱贫意愿也不一样。所以发展扶贫产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总的来说,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通过扶贫专项资金支持、行业部门和社会力量帮扶,因村施策、因户施策,突出特色去发展。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指出,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通过扶贫专项资金支持、行业部门和社会力量帮扶,支持发展产业和就业项目,落实扶贫措施,提升自我持续发展能力。对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贫困人口,重点支持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和园艺特产业,带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一户一项(目)、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对具备职业技能和壮体力型劳动力,重点加强转移就业指导和服务,支持劳务输出增收。对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贫困人口和新毕业的“两后生”(初、高中毕业后未就业的),通过实用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和支持发展就业创新项目。对具备相应资源优势和创业能力的贫困人口重点支持发展光伏、电商、旅游等新兴业态。对经营能力不足、缺少耕地资源、缺少资金的,通过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实施项目带动,利用扶贫资源入股,创新股份合作、集体经营、联户经营、委托管理、承包租赁等扶贫模式,带动贫困人口脱贫。从现在我了解到的情况,全省各个贫困村和包保单位都在积极谋划实施脱贫产业和脱贫项目。有搞养殖业的,有养牛的、有养鸡的、有养羊的;有搞园艺特产业的,有的发展食用菌,有的发展设施蔬菜,有搞中药材种植的,有搞榛子、松子、山野菜的,有种果树的;有搞光伏发电、乡村旅游、电商等新兴业态的,等等吧。总之,搞什么的都有,选项很多,也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百花齐放。我觉得,发展什么都不错,但关键是要从实际出发,做好科学规划,进行科学论证。扶贫产业规划一旦制定,一管好几年,实施以后如果发现不对头,不符合实际,或者是产生不了效益,那时往往会付出惨痛的代价。扶贫产业如何发展,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和情况,我仅从工作体会出发,提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是要依托特色资源。为什么说要因地制宜,因为区位不同,资源禀赋就不一样,也就是说不管什么地区,都有可供利用的资源,都具有资源比较优势。在扶贫产业的选择上,首先要考虑资源禀赋的特点。从我省大区位概念讲,大体分东中西三大部分。东部山区,中部平原,西部草原。东部长白山区,受自然条件限制,传统种植业不具比较优势,但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被联合国誉为“立体资源宝库”。那么,处于这个地区的贫困村,就要首先着眼于打“山林”牌、打绿色牌、打生态牌来谋划扶贫产业。比如,可以考虑发展人参、食用菌、山野菜、中药材等产业。山区居民最懂得利用大山提供的资源来增加自己的收入,打打榛子、松子,采采蘑菇,每年也可增加不少收入。只不过过去大多是分散的、零星的、小规模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贫困户搞组织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实现规模效益。山区也可以利用冷凉资源和木屑资源发展木耳等食用菌产业,这一点我一会儿会专门讲。同时也要研究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增加收入。比如省农委包保的靖宇县景山镇崇礼村、光明村两个村,由于大多是山坡地,每亩地种玉米只能收益300~500元,收入大大概是中部平原地区的一半左右,这也是这两个村很多贫困户收入低的一个原因。但是这个地区适合种马铃署,我们经过调研考察和测算,如果调整为种植马铃署则每亩可产5000到6000斤,去年销售价格大约在0.4~0.5元,这样每亩销售收入可达2000~3000元,远远高于种玉米的收入。中部平原地区,土地肥沃,是粮食主产区、黄金玉米带,同时我省人均耕地面积又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谋划脱贫增收产业时,粮食生产的优势不能丢,收益相对还是稳定的,这一块收入还是保底的。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围绕粮食做文章,一是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带动贫困户增收;二是可以发展畜牧养殖业,可以养猪、养牛、养鸡等;三是可以动员贫困户搞“庭院经济”,房前屋后种点果树,种点蔬菜等,也能增加一些收入。这里我想强调一下,对于搞棚膜经济种蔬菜的,要注意几点,一是最好离城市比较近,这可节约运输成本,提高收益;二是种菜技术要求比较高,风险比较大,要有风险意识;三是如果规模小的话,收益就得不到保证。对于西部地区,生态比较脆弱,种植业这块要发展低耗水、低耗肥、比较耐旱的作物;另外,可以依托草原资源发展养羊等草食性畜牧业;再一个可以发展杂粮杂豆。白城的绿豆在全国很有名,品质好,幅射黑龙江和内蒙,洮南的绿豆市场,交易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通榆发展的食葵也很有特色。总之,各地的区位条件不同,资源禀赋也不一样,要因地制宜,依托特色资源去谋划扶贫产业,以上是我个人的建议,不一定适合每个村的情况。 二是要立足产业基础。谋划扶贫产业发展,从各贫困村的实际出发,还有一个实际,就是这个村子原有的产业状况,要摸清楚。也就是说除了粮食生产以外,还有哪些过去群众有了一定发展基础的产业,这些产业状况如何,规模如何,群众参与度、认可度如何,收益情况,市场前景等等,这些都要搞清楚,做到心中有数。这一点非常重要。发展扶贫产业不能一味求新、求特。那些群众有了一定发展基础,效益比较好的项目,也许正是符合当地实际的项目,也应该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扶贫项目。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把贫困户组织起来,参与到项目中来,利用扶贫资金、扶贫政策,把这个产业做大,形成规模,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贫困群众之所以贫困,主要原因还是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尤其是因病致贫的、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既使看到其他群众的致富项目很好,但由于上述原因也发展不了。比如养牛,我下去调研,看到很多养牛的农户,少的养一头、两头,有的三四头,多的十几头。据了解,一头西门塔尔基础母牛价格10000元左右,牛犊价格5000~6000元,代养费用大约1000元,每年每头母牛下一个牛犊的话,收入大约4000~5000元。这样我们就可以采取扶贫资金扶持、小额贷款、社会帮扶等形式帮助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合作社或大户代养、托管等发展形式,利用原有的产业基础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再比如,我们农委包保的靖宇县光明村,有发展木耳产业的传统,我们在谋划脱贫产业时,就充分利用它原有的基础,重点扶持木耳产业,帮助成立了合作社、协调靖宇县扶贫办解决了启动资金,动员社会力量帮扶解决设施投入,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形式,来解决脱贫产业发展问题。总之,利用原有的产业基础谋划扶贫产业,群众有经验、有技术,收益看得见、摸得着,贫困户意愿强、参与热情高,是个不错的选择。
三是要坚持市场导向。无论发展什么产业,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坚持市场导向,这是产业扶贫成败的关键。资金投入了,贫困群众组织起来了,项目落地投产了,发现产品卖不出去,或者价格大幅下跌,效益很差,这样的话不仅我们的扶贫任务难以完成,更重要的是浪费了大量的扶贫资源,而且会大大挫伤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损害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所以确定扶贫产业时,一定要做大量的市场调研,广泛听取专家建议,采取多种措施,尽量化解市场风险。比如养猪,市场价格波动就非常大。大家都知道,现在的猪肉价格长的很猛,什么原因?就是前几年养猪的利润不好,很多养殖户微利或亏损,所以就不断减少存栏数,减到今年初,市场供不应求了,而猪从猪仔到出栏是有周期的,供给满足不了需求,所以价格就一路上涨。而如果很多养殖户一看价格上涨很猛都大量地增加养殖数量,那么过一段时间以后,生猪集中大量出栏,就会导致价格下幅下滑。这就是我们国家的“猪周期”,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这些年国家想了很多办法,想熨平这个周期,可是效果都不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我们国家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高造成的,分散化、零星式、小规模的经营方式,导致生产不能灵活反映市场需要状况。在确定扶贫产业时,对于这样的产业,不是不能搞,但一定要慎重,风险很大。再比如,有的产业回报周期长,就像种榛子,一般是前3年不接果,4年后开始收益,10年达到丰果期,丰果期亩产可达700斤。据我了解,现在的市场价格是每斤15元,如果按平均亩产500斤,每亩销售收入可达7500元左右。但是由于它回报期长,4年才能收益,而我们的包保脱贫计划是3年,短期看对脱贫攻坚帮助不大;从长期看,也无法预测4年或10年后的市场情况,所以也具有相当的市场风险。再比如,发展杂粮杂豆,包括我刚才讲的绿豆、还有红小豆等,这些属于小众商品,市场需求总量不大,饱合度低,一旦全国种植量过大,市场价格必然走低,比较收益必然下降。当然,不管发展什么产业都有市场风险,但关键是我们要认真分析研究,尽量减小或化解市场带来的风险,力争实现项目的稳定收益。那么,如何规避或尽量化解市场风险,我想除了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论证以外,还要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开拓市场,采取各种措施化解风险。我想,一是有些产业争取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这样的好处是生产的产品是为企业生产提供原材料,或者产品龙头企业负责包销,这种形式相对安全;二是发展“订单农业”,农户与企业或中介组织签订订购合同,属于先找市场后生产,减少风险;三是加强品牌创建,加大品牌推介和营销力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四是通过发展农村电商、采取“互联网+”等形式,充分利用吉林农网、“农村吉林”乡镇网、吉禾网、开犁网、12316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资源开拓市场。总之,就是想方设法把产品和市场对接起来。
四是要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导致农业生产者整体素质偏低、农业生产技术参差不齐、产品质量标准差别各异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对于贫困户而言,虽然有脱贫意愿,但缺思路、缺资金、缺技术,特别是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靠自己单干脱贫是不现实的。这样就需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和帮助其发展生产。由于各地扶贫产业的组织经营形式各不相同,利益主休也不一样。可能的利益主体有:一是龙头企业,要让他帮扶,就要让它有利润,他能挣到钱才能有参与的积极性;二是村集体,目前从全省看,村集体收入渠道少,财力有限,村里公益事业普遍欠帐,扶贫项目最好以村集体主导,这样村集体也能有一定收益,而且这也是扶贫任务之一;三是承包户或带头人,这些人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有经验,有技术,也能有一定投入,尽量吸纳这些人参与扶贫项目做带头人,但是他要的也是回报;四是非贫困户,有意愿参与的也不能拒绝,目的也是要增加收入;五是贫困户,要能够增加收入而且要实现持续稳定的收益,这样才能够实现脱贫目标。对这五方面的利益主体,在谋划产业的时候要统筹考虑,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兼顾各方面利益。总的来说,一是建立龙头带动机制。要依据贫困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自特点及扶贫作用大小,制定差异化的产业政策,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贫困农户通过产业发展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对一般户参与产业发展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二是建立委托帮扶机制。通过购买扶贫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将国家给予的扶贫资金委托给有意愿合作的、有社会责任的、讲诚信和有实力的扶贫经济组织,由该组织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核算,推进扶贫项目建设。三是要明确各利益主体的责权利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项目的产权属性、由谁经营、各方都负有什么权利和义务、收入如何分配等,这些都需要认真研究,要各方面认同,避免在分配收益时产生分歧和矛盾。四是推行股份合作机制。根据贫困户、经济组织的意愿,将贫困户的政策扶持资金、土地、林地等生产资料入股,由扶贫经济组织统一管理和生产经营,结成联股、联利的共同体,实现股份到户、利益到户。总之,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共同发展,利益共享。 五是要用好扶贫政策。为打赢这次脱贫攻坚战,国家和省里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强、含金量高、很接地气的扶贫政策,比如国家在统筹涉农资金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劳务输出、生态补偿、脱贫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有扶持政策。而且省里各有关部门都在根据各自职能,研究政策向扶贫领域倾斜,一系列政策也会陆续出台。对于这些政策,我们首先要知道,要主动向有关部门了解,根据实际积极争取。不能只是闷头干,如果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政策资源,也会使扶贫成效大打折扣。要了解在产业扶持上都有什么具体政策。比如,如果你发展棚模蔬菜,这就有政策,省里的政策是要集中连片70亩,就可以申请补贴资金。你成立合作社,也有相关政策。你要搞畜牧业,就要了解省畜牧局有什么政策。贫困户发展产业没有资金,有金融扶持政策。省农行最近就出台一个《创办金穗增信精准脱贫农户贷款产品的实施意见》,针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提供免担保、免抵押、无利息的信贷产品,额度是3000~10万元,期限是1~5年,而且对连续两年风险控制好,损失率在1%以下的,可以放大倍数到20倍。你要修路,这需要大量的资金,光靠村里筹集很难做到,就要争取交通部门的支持。路修好了,想种树、种花,好林业部门有这方面的补贴项目。总之,你要做什么,就去了解什么,把政策弄清楚,尽最大的可能多利用扶贫政策,合力攻坚,这样我们的扶贫工作才能取得最大的成效。
六是要尊重群众意愿。贫困群众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要尊重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扶贫项目和扶贫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贫困群众的需求来进行。我们做的工作是带动、帮扶、推动,不能拍脑袋、瞎指挥,也不能大包大揽,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注重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定脱贫产业、产业发展方式、都要广泛征求贫困群众意见,争取求得最大共识。不然是成了长官意志、拍脑壳决策。群众想养牛,你不能强迫他养鸡;群众想单干,他就不能强迫他入合作社。在发展扶贫产业上,我想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重大决策要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决定,如果不具备条件召开不了,最好入户征求贫困户意见,争取做到不落一户、不落一人。之后,无论是产业发展上的任何调整和变化,都要重新征求群众意见,跟群众讲清楚、说明白。二是每一笔扶贫资金使用,都要走集体决策程度,按照“六步工作法”来实施。扶贫资金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弹药,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非常珍贵,贫困群众都在盯着看,都在关注你用的合不合理,合不合规,所以要公开透明。习总书记讲,扶贫资金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更容不得动手动脚!要加强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加强审计监管,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要从严惩处!这两点,希望大家在工作中要重点把握。
七是要强化组织推动。打赢脱贫攻坚战,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加大组织推动的力度。多年来,部分贫困群众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等着政府给钱、给物、给实惠,这已经形成了习惯,靠群众自己一时半会很难转变观念,就需要我们村党组织发挥作用,教育、引导、带领困难群众合力攻坚。要实现我们省三年脱贫攻坚的任务目标,时间很紧、任务很重,等不得,也拖不得,这也需要我们村党组织去组织和推动。这次中央和省委都特别强调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并作出了一系列的安排部署,包括加强贫困乡镇领导班子建设,有针对性地选配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担任贫困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抓好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集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突出抓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注重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地区驻村;根据贫困村的实际需求,精准选配第一书记,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同时加大驻村干部考核力度,不稳定脱贫不撤队伍,对在基层一线干出成绩、群众欢迎的驻村干部,要重点培养使用,等等。大家都是组织精准选配的第一书记,肩负着带领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希望大家能够不负组织的重托,充分发挥组织带头人的作用,在扶贫攻坚的第一线,作出让组织满意、群众公认的业绩。
以上是我讲的在发展扶贫产业上要把握好的七个方面要点,供大家参考。
第三个问题:省农委开展扶贫工作和帮扶贫困村发展脱贫产业的基本做法
一、关于前段省农委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决策部署后,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部署,省农委作为组织领导、综合协调“三农”工作的职能部门,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精心组织,全力推进扶贫工作。省农委党组帮扶靖宇县景山镇崇礼村、光明村两个村109户贫困户、177贫困人口的脱贫攻坚工作。从去年12月18日以来,近4个月时间,各方面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实现了良好的开局。下面,将省农委做的主要工作向同志们作简要汇报。
(一)调查摸底,掌握第一手材料。2015年12月23日以来,省农委先后深入崇礼村和光明村开展贫困户贫困情况的入户调查,按照“六看六必问”精准识别办法,摸清贫困现状,找准贫困症结,寻求脱贫对策。主要是通过“看房,看粮,看劳动力强不强,看有没有读书郎,看有没有病人睡在床,看有没有恶习沾染上;问土地,问收支,问子女,问务工,问意愿,问党员干部、左邻右舍、能人大户”等措施,精确甄别和确定扶贫对象。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配合靖宇县对两个贫困村的贫困户进行建档立卡,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奠定基础。
(二)成立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2015年12月30日,省农委召开党组会议专门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决定成立省农委脱贫攻坚包保贫困村贫困户领导小组,组长由党组书记、主任李国强兼任,副组长由各分管领导和其他领导兼任。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和副主任由委2位副厅级领导兼任,成员由委各处室和直属单位主要领导组成,负责脱贫攻坚工作组织领导、重大事项研究决策、督促检查、工作调度、综合协调和统筹各推进组工作开展情况等。成立脱贫攻坚6个专业工作推进组,专项推进各项工作,即企业招商推进组、市场开发推进组、产业发展推进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组、综合协调推进组、农业专家指导组。成立扶贫工作办公室,抽调5名同志专门从事扶贫工作,同时还向两个贫困村派驻2名第一书记和1名驻村指导员,负责加强调查研究、联系沟通、政策落实、项目跟踪、指导工作、推动落实等工作。 (三)动员部署,层层签订责任书。1月8日,省农委召开了《吉林省农委打赢脱贫攻坚战动员部署工作会议》,委机关全体干部和直属单位副科级以上干部400多人参加会议,省农委主任李国强作重要讲话,动员部署省农委脱贫攻坚工作。会议上,省农委主任与分管主任,分管主任与主管处室、直属单位,直属单位与包户干部,层层签订了包保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责任书,109户贫困户,除了省农委主任李国强包保3户脱贫外,其余106户贫困户全部由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正高级农艺师、研究员包保,每名干部包保1户,并签订包保贫困户脱贫承诺书,要求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明确、落实到人、限期完成。
(四)走访对接,集中慰问贫困户。1月4日,省农委主任李国强带领有关同志深入崇礼村、光明村进行调查研究和走访慰问,帮助研究制定脱贫计划,确定产业脱贫主攻方向。1月14日,委各位领导、机关处室和直属单位有包保任务的相关负责同志共101人,统一前往崇礼村和光明村2个贫困村开展走访对接和慰问活动,了解贫困户情况,并为贫困户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每户送慰问金500元,大米100斤,面粉50斤,豆油20斤,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五)规划引领,分阶段推进工作。在靖宇县政府的支持下,省农委帮助两个村制定了脱贫攻坚计划和村容村貌改造规划,做到产业脱贫与基础设施建设一起抓,贫困村与贫困户脱贫一起抓,经济脱贫与精神脱贫一起抓。分5个阶段推进工作,2016年上半年完成产业发展布局,2017年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全面实现脱贫目标。
(六)考察培训,提高贫困户素质。春节过后,省农委派驻专家,先后在崇礼村和光明村举办3次大型培训班,针对种植业结构调整、养牛及疫病防治、木耳食用菌生产等关键内容,有针对性地向贫困户传授知识和技术。省农委还带领两个村的贫困户,先后到白山市大山合食用菌集团考察高钙富硒黑木耳种植、到东丰县考察种有机马铃薯、有机谷子、有机黑猪、大雁和梅花鹿饲养等,到蛟河市黄松甸考察大棚吊袋木耳种植方法等。通过培训和考察,增强了两个贫困村产业脱贫的信心和决心。
(七)产业带动,增加贫困户收入。两个贫困村共同成立1个贫困人口合作社,109户贫困户和177贫困人口全部入社。突出3大产业发展:一是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对传统栽培和耕作方式改革,提高玉米和水稻种植产量和效益,平均每个贫困人口种好5亩田,保证传统产业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二是发展优势产业。新增加西门塔尔母牛93头,两个村养牛总量达到500头以上,一头母牛年产1个牛犊,可获收益5000—6000元,贫困人口养牛人均收入500元以上。三是开发主导产业。2016年,两个村计划发展吊袋木耳50万袋,建大棚25个,1年生产两茬,确保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多方筹集资金200多万元,开发高钙富硒黑木耳,发展电子商务,打造绿色食品品牌,增强市场占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
(八)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条件。计划为贫困村争取资金,将12公里破损水泥路罩面。力争完成崇礼村5公里河道护坡项目、光明村自来水改造项目。充分利用省新农村和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和争取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开展围墙大门改造、排水沟建设、桥涵建设等,种树种花种草,改善村容村貌。
二、关于省农委帮助贫困村开发木耳产业情况
崇礼、光明两个村,地处靖宇县西北部60公里处,地处偏僻,属于林区,都是山坡地,每公顷玉米产量只有1万斤左右,质量也不高,种地收入相对较少。这几年,虽然养牛业有所兴起,但由于封山育林,养牛规模受到了很大限制。经过多方调研和专家论证,这里具有开发黑木耳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决定引进白山市大山合食用菌集团开发的国内独有的高钙富硒黑木耳菌袋,借鉴蛟河市黄松甸大棚吊袋木耳种植技术,2016年,组建崇礼光明贫困人口合作社,以合作社为依托,崇礼村发展吊袋木耳30万袋,光明村20万袋,两个村共计50万袋,一年可吊袋两茬,明年继续扩大规模,使木耳产业成为贫困户脱贫的主导产业,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长效脱贫。
(一)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 区位优势明显。调研结果表明,世界95%的黑木耳产自中国,中国70%的黑木耳产自黑龙江和吉林,吉林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地区。靖宇县冷凉资源丰富,适于黑木耳物质积累,加之有矿泉城美誉,水质好,不仅可以打造优质长白山生态木耳品牌,还以肉厚、筋多、口感好等特点,开拓市场。
2. 有种植黑木耳基础。2015年靖宇县扶贫办为光明村投入100万元,发展黑木耳46万袋,获得了种植成功,所生产的黑木耳以每市斤30~50元的价格销售一空。崇礼村村民阚秀娥种植黑木耳5万袋,将山泉水和种植流程传到青岛,以每市斤60元的价格销售,产品供不应求。目前,这两个村有一定的种植黑木耳技术经验,贫困群众有种植黑木耳的意愿。
3. 形成与企业紧密合作的机制。经过省农委牵线搭桥,光明村和崇礼村前往考察,决定与白山市大山合食用菌集团进行合作开发黑木耳产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进行订单农业和产业化经营。大山合集团给予“三包”服务,包提供菌袋,每袋1.8元,以优惠价格提供给两个贫困村;包技术指导,派驻一名技术员常年驻村指导服务,保证每袋木耳产量8钱以上;包产品回收,以每市斤25元的价格保底收购,市场价高于25元,可以自行销售。
4. 省农委给予强力支持。省农委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支持两个村种植黑木耳产业,相关企业提供建棚资金和其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二)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1. 组建起贫困人口合作社。经县镇经管站努力,目前,两村成立起以村集体为主导的贫困人口合作社,吸纳贫困户109户,贫困人口177人,做到了全覆盖。在合作社统筹下,崇礼村和光明村分别成立合作分社,相对独立核算,总社由阚秀娥负责,分社分别由宋正云和高丽男负责。采取承包木耳棚的办法,实行资产抵押、利润分成、保本运行、连续发展等方式,租地10年,进行两轮承包,第一轮承包期5年,第二轮5年。 2. 完成租地等相关事宜。光明村已落实12亩,崇礼村租地23亩。同时,两个村都已经落实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3. 已落实建木耳棚企业。前段时间,我们帮助两个村考察了靖宇县、蛟河市有关建造吊袋木耳棚企业,洽谈相关业务,提出建设预算。拟定由实力强、经验丰富、具有爱心企业即靖宇县天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承建,计划建设单体390平方米大棚25个。计划4月20日前完成大棚建设任务,以保证木耳袋进棚时间。
(三)投资概算。
1. 购置木耳菌袋投资。计划购进木耳菌50万袋,每袋价格1.8元,总需费用90万元,资金已落实,由靖宇县扶贫办帮助解决。
2. 建木耳种植棚投资。建1个390平方米的木耳棚可吊木耳袋2万个左右,崇礼村30万袋木耳,需建15个木耳棚,光明村20万袋木耳,需建10个木耳棚。据测算,每个木耳棚造价28809元,总需资金72.02万元,由省农委协调社会帮扶资金解决49.52万元,由靖宇县扶贫办帮助解决22.5万元。
3. 建设晾晒场地、完善水电设施,提水设备、蓄水池等。计划投入20万元,由省农委协调社会帮扶资金解决。
4. 租地和雇工费用。两个村共租地35亩,每亩每年租金为600元,每年租金共2.1万元,首付5年,计10.5万元。每袋木耳田间管理雇工费用0.45元,需22.5万元,前期付雇工费50%,需资金11.25万元,两项合计33万元,由承包人阚秀娥和宋正云、高丽男三人解决。
5. 木耳棚维修和其它设施维护费用。以木耳棚为单位,从2017年开始,每个木耳棚设立500元维护资金,用于木耳棚维修和其它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等,总需资金1.25万元,其中崇礼村7500元,光明村5000元,分别由崇礼和光明村集体经济支出解决。
(四)市场预测。
1. 黑木耳市场销售前景好。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黑木耳润肺、养胃健脾、护肤美容等多重功效,既可烹制美味佳肴,又可作为食物使用,市场需求量大。尤其东北黑木耳,产地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和吉林,远远好于南方木耳质量,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
2. 黑木耳产量不会无限膨胀。目前全国普遍实行封山育林,木屑产量受到很大限制,多数地方都苦于木屑原料不足而无法扩大再生产,从今后一段时间看,由于木屑资源不足必然影响木耳产量的扩大。2016年,受扶贫资金的拉动,木耳种植数量会有一定增长,但是增长数量也是有限。经过多方预测分析,2015年吉林省黑木耳种植20亿袋,2016年增加在1000万袋左右,对市场不会产生冲击。
3. 吊袋木耳质量更具优势。吊袋木耳的特点是:耳形好,木耳厚,色泽黑,产量高,不含泥沙,销价高,市场欢迎。尤其一年可吊栽两茬,加之采摘方便,雨天也可采收,种植户欢迎,总体产出的经济效益也成倍增长。
4. 打造高钙富硒黑木耳品牌。光明村和崇礼村种植高钙富硒黑木耳,进一步增加了黑木耳的保健功能,可谓独一无二。同时,还要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充分运用开犁网,注册绿色食品商标,向省内外宣传和推介利用矿泉水独特资源生产高钙富硒黑木耳品牌,能够提升产品价值,赢得市场欢迎。
(五)效益分析。
1. 经济效益。
(1)按木耳销价每市斤30元经济效益分析:
①产品效益:经过测算,木耳每袋产量按1两,销售价格按30元/斤,每袋木耳产值3.0元,扣除1.8元购置成本,0.45元的人工费,0.05元土地租赁费用,0.2元管理费和其它支出,收益0.5元。其中,0.3元作为贫困户收益和集体上缴(80%贫困户分配,20%集体收益),0.2元作为承包者收益。
两个村种植50万袋,可获总产值150万元,总收益25万元,其中贫困户收益12万元,人均增收677元,集体收益2.4万元。
②用工收益:用工首先在贫困人口中优先选用,按每袋雇工成本0.45元计算,需费用22.5万元,按60%用工选用贫困户人口,可收入13.5万元,贫困人口人均还可增收762元。
以上两项,加在一起,两个贫困村贫困人口人均增加收入1439元。
(2)木耳销价每市斤35元经济效益分析:
①产品效益:经过测算,木耳每袋产量按1两,销售价格按35元/斤,每袋木耳产值3.5元,扣除1.8元购置成本,0.45元的人工费,0.05元土地租赁费用,0.2元管理费和其它支出,收益1.0元。其中,0.6元作为贫困户收益和集体上缴(70%贫困户分配,30%集体收益),0.4元作为承包者收益。
两个村种植50万袋,可获总产值175万元,总收益50万元,其中贫困户收益21万元,人均增收1186元,集体收益9万元。
②用工收益:用工首先在贫困人口中优先选用,按每袋雇工成本0.45元计算,需费用22.5万元,按60%用工选用贫困户人口,可收入13.5万元,贫困人口人均还可增收762元。
以上两项,加在一起,两个贫困村贫困人口人均增加收入1948元。若一年吊袋种植两茬,贫困人口可分得更多资金。
③其他有关规定:考虑保本经营和市场产销价格等风险因素,产品销售价格低于每市斤30元时,所出现的少收或亏欠由承包者承担;产品销售价格高于每市斤35元时,所获35元以上收益,按承包者与贫困人口(70%)、村集体(30%)5∶5分成。产品销售价格介于30~35元时,按照基数30元增长的百分比和百分率计算,确定各方收益。
一年吊袋两茬,每茬均按上述分配模式进行。
2. 社会效益。
实现“四增两保”,“四增”:一是增加产业项目。由过去种植业、养牛为主,实现种植业、养殖业和特产业三业并举,多业增收。二是增加就业用工。50万袋木耳,每茬用工2250个,每个用工创收100元。三是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贫困人口分得的利润和务工收入,每年可达25.47万元,人均增收1439元。若种植两茬,收益更为可观。四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每年两个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4万元以上。“两保”:一是集体投入保本。购买的木耳袋款,年年收回,保证本金不流失,永续利用。集体投入的基础设施,纳入集体资产管理。 二是保证贫困户稳定脱贫。两期合同期为10年,10年时间,贫困人口始终可以得到收入实惠。 (六)风险评估。
1. 技术风险。吊袋木耳,注意棚膜建设牢固,每棚吊木耳达7.5万斤,建棚时要每3.3平方米设1个钢筋立柱,增强支撑能力。在管理上,要注意通风,防止出现高温高湿,影响木耳产量和品质。要注重菌袋质量,防止破损和脱袋,控制杂菌感染。为解决上述问题,拟请蛟河市有种植吊袋木耳经验的专家作建棚和生产管理指导,大山合食用菌集团和省农委派驻的驻村指导员,常年跟踪指导,确保万无一失。
2. 市场风险。与大山合食用菌集团签订木耳回收合同,确保所生产的木耳有可靠回收单位。另外,积极与蛟河市黄松甸镇有关商家进行联系,力争产销衔接,开辟新的销售市场。通过电子商务,积极推介网络销售,打造品牌,提高经济效益。
3. 经营风险。充分考虑承包者收益和所承担的经营风险,均衡各方收益,努力做到小年不亏本,平年有收益,大年大收益,以调动经营者积极性。
4. 资产风险。承包者实行资产抵押,购置菌袋投资,每个生产周期都要资金回笼,保本经营,固定资产归集体所有,每年集体都有收益和上缴资金,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七)保障措施。
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镇包村干部徐华伦为组长,两个村村主任任副组长,相关人员为成员,负责项目实施组织领导、工程预算、技术指导、督查管理等。多方筹集资金,确保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加强监督管理,防止专项资金挪作它用和违法违纪现象发生。强化固定资产管理,保值增效。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教训,不断调整、完善和提高。
三、关于改善村容屯貌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全省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村屯环境脏乱差。实现脱贫攻坚,不仅贫困户的收入有大幅提高,而且农村环境也要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关键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重点发展扶贫产业的同进,各村可以根据本村实际,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我们考虑有 “六大工程”,32项整治建设任务,供大家参考。
(一)农村环境清洁工程。
1.清垃圾。清理公路主干道及村内街道、房前屋后、村庄周边、公共场所的各类积存垃圾,解决好垃圾围村、围田、围路问题。
2.清柴草。清理乱堆乱放的柴草垛,统一堆放在房屋下风头,远离村屯,尽量避开公路视线,整齐美观。
3.清粪堆。清理村内街道两旁和田间地头散落堆放的粪堆,发酵后肥田。
4.清院落。清理院落内私搭乱建、墙壁乱涂乱画、室内环境卫生不整洁问题。拆除残垣断壁和废弃的棚架、圈舍和仓房等。
5.清沟渠。清理村道、屯道、巷道两侧的排水沟和村内小流域、河流等内的垃圾污物,保持排水通畅。
6.清卫生死角。清理城郊、镇郊、村屯相邻地带、公铁路区间相邻地段的卫生死角,明确责任分工,落实管理责任,确保环境整洁。
7.消灭“四害”。深入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积极消灭村屯及室内外老鼠、蟑螂、蚊子和苍蝇,提高农村公共卫生管理水平。
(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8.农村道路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公路畅通工程建设和农村公路危(险)桥改造建设,逐步提高乡镇与村、村与屯的连通水平。
9.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逐步解决农村居民和学校饮水安全问题。
10.农村住房的改造。继续加强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其它贫困户的农村危房户、无房户住房改造。
11.围墙大门改造。有条件的地方,对农村围墙大门实施改造。积极推进庭院硬化。
12.小流域和河流治理。村内的小流域和流经的河流,沟和河岸两侧砌浆砌石,清理河沟道,岸上边要绿化美化,铺好人行道。
13.卫生厕所建设。大力推广生态卫生厕所和室内水冲厕所。
14.清洁能源建设。大力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综合开发利用农村风能、太阳能和小水电、地缘热。
15.科学储粮仓建设。改变农户粗放式储粮习惯,解决“地趴粮”问题,减少粮食损失。
16.路灯建设。实施农村亮化工程,积极推广节能灯和太阳能灯。
17.电力建设。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因地制宜解决好农村动力电进屯入户和农田生产用电问题。
(三)农村人畜分离工程。
18.科学建设畜禽养殖小区。实施“退户入区”工程,推广规模饲养、集中饲养、标准化饲养畜禽。
19.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治理。规模化养殖场要配套建成符合减排要求规范的固体废弃物和废水贮存处理设施。
(四)垃圾污水处理工程。
20.生活垃圾处理。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分类化的要求,推行“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模式。
21.生活污水的治理。切实加强建制镇和户用污水设施建设。
(五)公共服务配套工程。
22.村部建设。完善配套村办公室、村文化科技活动室、村图书室(农家书屋)、村档案室、村广播电视室、村警务(治安)室和村多功能服务大厅等。
23.村卫生室建设。配备相应医疗设备、设施和相应的床位。
24.休闲健身广场建设。按照城建部门绘制的效果图,建设健身广场,达到广场硬化,艺术性地种植花草树木,配套各类体育健身设施。
25.广告标语。主要街道两侧院墙可粉刷醒目的宣传标语,也可绘制各种有益健康、文明、向上的宣传画。
26.农村中小学。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校舍安全管理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配齐配全安全校车。
27.其他公共服务设施。有条件的村屯要积极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托老托幼场所、农贸集市、旅游景点、邮政、储蓄、网吧、超市、浴池、理发等配套服务设施。 (六)生态环境改善工程。
28.农村绿化美化。道路两侧及村屯四周、荒山、荒坡、荒滩、荒沟种植树木,巷道两侧及庭院前后有序种植花、草和树木,有条件的打造村屯景观带。
29.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大力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对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进行连片整治示范工程,对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进行保护。
30.农村生态建设。积极开展“百镇、千村”创建工程,在全省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示范区的创建工作,打造一批符合国家、省级、市级标准的生态村、生态镇。
31.土地整治。以土地整理项目为基础,搭建土地整治平台,实施田、水、路、林、村改造提升,改善农村生产条件。
32.面源污染治理。合理处置农药包装物、农膜等废弃物,大力推广绿色有机无公害种养殖技术,减少化肥农药投入。
第四个问题:工作中需要注意把握的问题
(一)扶贫工作思路问题。省委要求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而镇村两级干部还习惯于过去“大水漫灌”扶贫方法,不愿意做深入细致工作,更不敢触及深层次矛盾,工作上谨小慎微,不敢迈大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脱贫进度和效果。在这方面,我们一定把各种财力、工作力量、物资分配要用到贫困户脱贫上。这是原则,否则容易犯政策错误。
(二)产业开发趋同问题。产业脱贫可以选择种植业、养殖业、特产业、棚膜经济以及杂粮杂豆等,我省选择的空间可以达到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但是在确定产业的时候,一定搞好调研和论证,防止出现遍地牛、遍地羊、遍地蔬菜大棚、遍地食用菌等,产业趋同,容易引起产能过剩、市场供需和价格波动,防止出现新的产业致贫问题。在技术环节上,要加强指导。比如,我们开发的吊袋木耳,只能在黄松甸和靖宇县等东部山区一些地方开发,这些地方具备冷凉资源,通风好,吊袋木耳就不容易伤热,反之,吊袋木耳在东丰县、长春等地区,就因为气温高不能成功。
(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由于这些村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光靠扶贫一时难以全面解决。比如,我们帮扶的崇礼和光明两个村,要把现有的基础设施全部解决好,就需要投资六七千万元,根本解决不了。但是,还是要解决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比如,贫困户的危房改造问题,农村道路硬化问题,饮用安全水问题等,如果再有条件,可以把村部、卫生室、休闲健身广场、绿化美化亮化考虑进来,进行配套建设。要加强村规民约建设,教育农民发挥主体作用,建立起设施维护和环境卫生日常保洁的长效机制。
(四)多方筹集资金问题。总的应该是坚持多渠道来源。要积极争取扶贫资金,但是一定要保本进行产业投资,防止出现“当年乐”,花光分净,没有后劲和可持续能力。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贫困村脱贫,也要动员本部门、争取涉农资金部门的相关投入,形成投入合力,这样容易办成事、办大事。
(五)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问题。要通过产业开发,实施龙头企业带基地、合作社带农户的方式,促进产业增收,提高集体经济发展能力,每个村集体经济收入都要达到5万元以上,这也是脱贫的一项指标任务。
(六)配强村“两委”班子问题。借这次村“两委”班子换届和派驻“第一书记”的有利时机,优化村“两委”班子结构,把年富力强、干事谋事、带领贫困人口增收致富的能人选进村班子中来,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和内生动力,与帮扶互促共进、相得益彰。
(七)工作方式方法问题。不少镇村两级干部在扶贫工作上,基本上是推着干,没有工作计划和阶段性目标任务,特别是省里帮扶的村,他们有依赖思想,不愿承担主体责任,主角变配角,配合的积极性也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各级帮扶部门和第一书记要发挥积极作用,全力搞好服务、引导、推动工作,要全天候工作在基层,全过程全环节跟踪各项工作,帮扶不代替,推动不决策,要勇于作为,善于工作,摆正位置,积极参与,保证扶贫工作到位。
(八)化解各种矛盾问题。实施精准扶贫,容易产生攀比心理,尤其在利益分配上,容易引发新的矛盾。要做好贫困村的群众思想疏导工作,注意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积极稳妥推进扶贫工作。(省新农村办 供稿)
第一个问题:中央和省委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精神和要求部署
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我想,在座的同志都是省里选派的优秀干部担任全省贫困村第一书记,你们工作在扶贫的第一线,肩负着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艰巨使命。所以我觉得还是有必要首先和大家一起,再学习一下中央和省委关于脱贫攻坚的基本精神、要求和部署,再强化一下思想认识,以便我们在今后工作中更能找准方向、把好脉搏、抓住重点。
大家都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先后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有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应该说我们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反贫困的奇迹,这个成就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是没有的,这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的史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5年发布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指出:“中国的减贫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出了贡献,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学习经验。”这是联合国,对我们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肯定。但即便取得了这样的成就,截止到目前,从全国来看,仍然有12.8万个困村、近3000万个贫困户、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从我省情况看,还有两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8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近84万农村贫困人口。大家都知道,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那么这些贫困人口的存在就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能不能使这些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就成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一个关键战役。为了打赢这场关键战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同时把扶贫攻坚改成了脱贫攻坚,也就是说不仅仅是扶贫了,而是必须实现脱贫。为此,去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11月2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正式发布。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会议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实现,而且必须全面实现,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不能到了时候我们说还实现不了,再干几年。也不能到了时候我们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我们必须动员全国全社会力量,向贫困发起总攻,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吹响了向贫困发起总攻的号角。
为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12月16日,我们省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脱贫攻坚工作,动员全省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省委省政府先后下发《中共吉林省委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贯彻落实〈中共吉林省委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的任务分工方案》、《关于在全省脱贫攻坚战中实施千个单位包村、万名干部包户、百万党员参与帮扶的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可以说,全省上下、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单位,上到省委领导,下到普通干部,都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工作中。全省脱贫攻坚的队伍已经动员集结,冲锋号已经吹响,攻坚战已经打响了!
那么,如何准确领会和把握中央和省委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精神呢?我想,要抓住这样几个要点:
一是要明确“一个总体目标”。这个总体目标,也就是到2020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就是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就是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这是国家确定的总体目标。我们省确定的脱贫攻坚目标是,到2018年实现“三确保、两不愁、三保障”。不同之处,一是实现脱贫的时间,国家是到2020年,我们省确定的是到2018年,比全国提前两年实现;二是我们省多了一个“三确保”,就是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确保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个目标大家要把握好。
二是要坚持“六条基本原则”。即坚持党的领导,夯实组织基础。坚持政府主导,增强社会合力。坚持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成效。坚持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坚持因地制宜,创新体制机制。这个我就不细说了,文件上都有。
三是要把握好“五个转变”。这次脱贫攻坚中央在政策导向上突出强调了“五个转变:即在扶贫路径上,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在扶贫资源使用上,由多头分散向统筹集中转变;在扶贫模式上,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在考评体系上,由侧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脱贫成效转变。
四是要处理好“五个关系”。这是巴音朝鲁书记在吉林省扶贫开发工作会上提出来的,一是要处理好“输血”与“造血”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脱贫与致富的关系;三是要处理好片区攻坚与精准滴灌的关系;四是要处理好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五是要处理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这个我也不细讲了。
五是要抓住“六个精准”。我觉得,这次中央和省委关于脱贫攻坚部署的基本精神,就是要抓住一个关键词、两个字:精准。中央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央的《决定》提出了六个“精准”:一是扶持对象要精准。扶贫必先识贫。精准化识别贫困人口,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这就要求做好建档立卡工作。前段时间,各地都在组织建档立卡“回头看”,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把扶贫对象搞清楚了,这样才能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同时,要实现动态管理,即时更新录入数据,确保贫困人口动态精准在册。二是项目安排要精准。也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前期调研论证,因地制宜安排项目,不能拍脑袋决策、长官意志,避免出现扶贫项目建成后效益低下,设施建好就闲置、项目交付就成摆设的情况。三是资金使用要精准。也就是要求扶贫资金要科学使用,要用到点子上,用到刀刃上,既要防止大水漫灌,又要防止有限的资金被分割,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同时要加强资金整合的力度,中央提出支持贫困县围绕本县突出问题,以脱贫规划为引领,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把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社会扶贫资金捆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四是措施到户要精准。也就是对贫困户要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缺啥补啥。根据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对贫困人口实行因户施策、分类扶持。对于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贫困人口,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现脱贫;因病致贫的、因病返贫的,通过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实现脱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脱贫;对有劳动能力的,根据脱贫意愿,通过依靠产业的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等等。五是因村派人要精准。中央《决定》提出,注重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地区驻村,选聘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根据贫困村的实际需要,精准选配第一书记,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对在基层一线干出成绩、群众欢迎的驻村干部,要重点培养使用。六是脱贫成效要精准。中央强调,对贫困县摘帽要设定时间表,实现有序退出,要留出缓冲期,在一定时间内实行摘帽不摘政策,实行严格主体,按照摘帽标准验收。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要实行动态管理,脱贫了逐户销号,返贫了重新录入,做到政策到户、脱贫到人,有进有出。脱没脱贫要群众认帐,对搞“数字游戏”、搞“数字扶贫”的,一经查实,要严肃追责。 六是要落实好“七个一批”。对于如何帮扶贫困村贫困户的措施,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的《实施意见》都作出了部署,统筹中央和省里的措施,概括起来就是实现“七个一批”,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结合生态保护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一事一议脱贫一批。这个我也不多讲了,大家可以认真学习文件。
以上是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中央和省委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精神和要求部署,省扶贫办张宝才主任专门给大家作了解读,我又给大家进行了一下梳理,就是想和大家一起在思想上再强化一下认识,理清一下思路,以便在实际工作更好地贯彻落实。
第二个问题:科学谋划、强力推动,因地制宜发展脱贫致富产业
能否实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关键是能不能让贫困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从农民收入来源看,主要由家庭经营性收入、务工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三部分组成。从当前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看,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全国产业不断换档升级,使得资本和科技不断挤占劳动,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已经由1991年的0.45持续下降到现在不足0.1,务工工资和就业人口多年来徘徊不前,打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断减弱。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本来在农民收入中占比就微乎其微。所以提高经营性收入就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的一个重点。而对于贫困人口来说,要实现脱贫致富,关键是实现增收。而实现增收最有效的措施是开发扶贫产业,扶贫产业发展起来了,见效了,做大了,不仅能有效解决贫困户脱贫问题,而且从长远看,还能带动贫困群众逐步实现致富的目标。所以,我认为,发展好扶贫产业,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招、中心环节、重点任务,因为它决定着这场战役的成败,所以必须下下大功夫谋划、下大气力推动。
在工作中我感到,发展扶贫产业,首先要解决发展什么的问题。各个贫困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各不相同,每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脱贫意愿也不一样。所以发展扶贫产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总的来说,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通过扶贫专项资金支持、行业部门和社会力量帮扶,因村施策、因户施策,突出特色去发展。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指出,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通过扶贫专项资金支持、行业部门和社会力量帮扶,支持发展产业和就业项目,落实扶贫措施,提升自我持续发展能力。对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贫困人口,重点支持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和园艺特产业,带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一户一项(目)、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对具备职业技能和壮体力型劳动力,重点加强转移就业指导和服务,支持劳务输出增收。对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贫困人口和新毕业的“两后生”(初、高中毕业后未就业的),通过实用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和支持发展就业创新项目。对具备相应资源优势和创业能力的贫困人口重点支持发展光伏、电商、旅游等新兴业态。对经营能力不足、缺少耕地资源、缺少资金的,通过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实施项目带动,利用扶贫资源入股,创新股份合作、集体经营、联户经营、委托管理、承包租赁等扶贫模式,带动贫困人口脱贫。从现在我了解到的情况,全省各个贫困村和包保单位都在积极谋划实施脱贫产业和脱贫项目。有搞养殖业的,有养牛的、有养鸡的、有养羊的;有搞园艺特产业的,有的发展食用菌,有的发展设施蔬菜,有搞中药材种植的,有搞榛子、松子、山野菜的,有种果树的;有搞光伏发电、乡村旅游、电商等新兴业态的,等等吧。总之,搞什么的都有,选项很多,也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百花齐放。我觉得,发展什么都不错,但关键是要从实际出发,做好科学规划,进行科学论证。扶贫产业规划一旦制定,一管好几年,实施以后如果发现不对头,不符合实际,或者是产生不了效益,那时往往会付出惨痛的代价。扶贫产业如何发展,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和情况,我仅从工作体会出发,提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是要依托特色资源。为什么说要因地制宜,因为区位不同,资源禀赋就不一样,也就是说不管什么地区,都有可供利用的资源,都具有资源比较优势。在扶贫产业的选择上,首先要考虑资源禀赋的特点。从我省大区位概念讲,大体分东中西三大部分。东部山区,中部平原,西部草原。东部长白山区,受自然条件限制,传统种植业不具比较优势,但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被联合国誉为“立体资源宝库”。那么,处于这个地区的贫困村,就要首先着眼于打“山林”牌、打绿色牌、打生态牌来谋划扶贫产业。比如,可以考虑发展人参、食用菌、山野菜、中药材等产业。山区居民最懂得利用大山提供的资源来增加自己的收入,打打榛子、松子,采采蘑菇,每年也可增加不少收入。只不过过去大多是分散的、零星的、小规模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贫困户搞组织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实现规模效益。山区也可以利用冷凉资源和木屑资源发展木耳等食用菌产业,这一点我一会儿会专门讲。同时也要研究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增加收入。比如省农委包保的靖宇县景山镇崇礼村、光明村两个村,由于大多是山坡地,每亩地种玉米只能收益300~500元,收入大大概是中部平原地区的一半左右,这也是这两个村很多贫困户收入低的一个原因。但是这个地区适合种马铃署,我们经过调研考察和测算,如果调整为种植马铃署则每亩可产5000到6000斤,去年销售价格大约在0.4~0.5元,这样每亩销售收入可达2000~3000元,远远高于种玉米的收入。中部平原地区,土地肥沃,是粮食主产区、黄金玉米带,同时我省人均耕地面积又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谋划脱贫增收产业时,粮食生产的优势不能丢,收益相对还是稳定的,这一块收入还是保底的。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围绕粮食做文章,一是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带动贫困户增收;二是可以发展畜牧养殖业,可以养猪、养牛、养鸡等;三是可以动员贫困户搞“庭院经济”,房前屋后种点果树,种点蔬菜等,也能增加一些收入。这里我想强调一下,对于搞棚膜经济种蔬菜的,要注意几点,一是最好离城市比较近,这可节约运输成本,提高收益;二是种菜技术要求比较高,风险比较大,要有风险意识;三是如果规模小的话,收益就得不到保证。对于西部地区,生态比较脆弱,种植业这块要发展低耗水、低耗肥、比较耐旱的作物;另外,可以依托草原资源发展养羊等草食性畜牧业;再一个可以发展杂粮杂豆。白城的绿豆在全国很有名,品质好,幅射黑龙江和内蒙,洮南的绿豆市场,交易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通榆发展的食葵也很有特色。总之,各地的区位条件不同,资源禀赋也不一样,要因地制宜,依托特色资源去谋划扶贫产业,以上是我个人的建议,不一定适合每个村的情况。 二是要立足产业基础。谋划扶贫产业发展,从各贫困村的实际出发,还有一个实际,就是这个村子原有的产业状况,要摸清楚。也就是说除了粮食生产以外,还有哪些过去群众有了一定发展基础的产业,这些产业状况如何,规模如何,群众参与度、认可度如何,收益情况,市场前景等等,这些都要搞清楚,做到心中有数。这一点非常重要。发展扶贫产业不能一味求新、求特。那些群众有了一定发展基础,效益比较好的项目,也许正是符合当地实际的项目,也应该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扶贫项目。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把贫困户组织起来,参与到项目中来,利用扶贫资金、扶贫政策,把这个产业做大,形成规模,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贫困群众之所以贫困,主要原因还是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尤其是因病致贫的、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既使看到其他群众的致富项目很好,但由于上述原因也发展不了。比如养牛,我下去调研,看到很多养牛的农户,少的养一头、两头,有的三四头,多的十几头。据了解,一头西门塔尔基础母牛价格10000元左右,牛犊价格5000~6000元,代养费用大约1000元,每年每头母牛下一个牛犊的话,收入大约4000~5000元。这样我们就可以采取扶贫资金扶持、小额贷款、社会帮扶等形式帮助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合作社或大户代养、托管等发展形式,利用原有的产业基础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再比如,我们农委包保的靖宇县光明村,有发展木耳产业的传统,我们在谋划脱贫产业时,就充分利用它原有的基础,重点扶持木耳产业,帮助成立了合作社、协调靖宇县扶贫办解决了启动资金,动员社会力量帮扶解决设施投入,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形式,来解决脱贫产业发展问题。总之,利用原有的产业基础谋划扶贫产业,群众有经验、有技术,收益看得见、摸得着,贫困户意愿强、参与热情高,是个不错的选择。
三是要坚持市场导向。无论发展什么产业,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坚持市场导向,这是产业扶贫成败的关键。资金投入了,贫困群众组织起来了,项目落地投产了,发现产品卖不出去,或者价格大幅下跌,效益很差,这样的话不仅我们的扶贫任务难以完成,更重要的是浪费了大量的扶贫资源,而且会大大挫伤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损害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所以确定扶贫产业时,一定要做大量的市场调研,广泛听取专家建议,采取多种措施,尽量化解市场风险。比如养猪,市场价格波动就非常大。大家都知道,现在的猪肉价格长的很猛,什么原因?就是前几年养猪的利润不好,很多养殖户微利或亏损,所以就不断减少存栏数,减到今年初,市场供不应求了,而猪从猪仔到出栏是有周期的,供给满足不了需求,所以价格就一路上涨。而如果很多养殖户一看价格上涨很猛都大量地增加养殖数量,那么过一段时间以后,生猪集中大量出栏,就会导致价格下幅下滑。这就是我们国家的“猪周期”,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这些年国家想了很多办法,想熨平这个周期,可是效果都不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我们国家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高造成的,分散化、零星式、小规模的经营方式,导致生产不能灵活反映市场需要状况。在确定扶贫产业时,对于这样的产业,不是不能搞,但一定要慎重,风险很大。再比如,有的产业回报周期长,就像种榛子,一般是前3年不接果,4年后开始收益,10年达到丰果期,丰果期亩产可达700斤。据我了解,现在的市场价格是每斤15元,如果按平均亩产500斤,每亩销售收入可达7500元左右。但是由于它回报期长,4年才能收益,而我们的包保脱贫计划是3年,短期看对脱贫攻坚帮助不大;从长期看,也无法预测4年或10年后的市场情况,所以也具有相当的市场风险。再比如,发展杂粮杂豆,包括我刚才讲的绿豆、还有红小豆等,这些属于小众商品,市场需求总量不大,饱合度低,一旦全国种植量过大,市场价格必然走低,比较收益必然下降。当然,不管发展什么产业都有市场风险,但关键是我们要认真分析研究,尽量减小或化解市场带来的风险,力争实现项目的稳定收益。那么,如何规避或尽量化解市场风险,我想除了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论证以外,还要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开拓市场,采取各种措施化解风险。我想,一是有些产业争取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这样的好处是生产的产品是为企业生产提供原材料,或者产品龙头企业负责包销,这种形式相对安全;二是发展“订单农业”,农户与企业或中介组织签订订购合同,属于先找市场后生产,减少风险;三是加强品牌创建,加大品牌推介和营销力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四是通过发展农村电商、采取“互联网+”等形式,充分利用吉林农网、“农村吉林”乡镇网、吉禾网、开犁网、12316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资源开拓市场。总之,就是想方设法把产品和市场对接起来。
四是要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导致农业生产者整体素质偏低、农业生产技术参差不齐、产品质量标准差别各异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对于贫困户而言,虽然有脱贫意愿,但缺思路、缺资金、缺技术,特别是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靠自己单干脱贫是不现实的。这样就需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和帮助其发展生产。由于各地扶贫产业的组织经营形式各不相同,利益主休也不一样。可能的利益主体有:一是龙头企业,要让他帮扶,就要让它有利润,他能挣到钱才能有参与的积极性;二是村集体,目前从全省看,村集体收入渠道少,财力有限,村里公益事业普遍欠帐,扶贫项目最好以村集体主导,这样村集体也能有一定收益,而且这也是扶贫任务之一;三是承包户或带头人,这些人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有经验,有技术,也能有一定投入,尽量吸纳这些人参与扶贫项目做带头人,但是他要的也是回报;四是非贫困户,有意愿参与的也不能拒绝,目的也是要增加收入;五是贫困户,要能够增加收入而且要实现持续稳定的收益,这样才能够实现脱贫目标。对这五方面的利益主体,在谋划产业的时候要统筹考虑,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兼顾各方面利益。总的来说,一是建立龙头带动机制。要依据贫困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自特点及扶贫作用大小,制定差异化的产业政策,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贫困农户通过产业发展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对一般户参与产业发展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二是建立委托帮扶机制。通过购买扶贫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将国家给予的扶贫资金委托给有意愿合作的、有社会责任的、讲诚信和有实力的扶贫经济组织,由该组织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核算,推进扶贫项目建设。三是要明确各利益主体的责权利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项目的产权属性、由谁经营、各方都负有什么权利和义务、收入如何分配等,这些都需要认真研究,要各方面认同,避免在分配收益时产生分歧和矛盾。四是推行股份合作机制。根据贫困户、经济组织的意愿,将贫困户的政策扶持资金、土地、林地等生产资料入股,由扶贫经济组织统一管理和生产经营,结成联股、联利的共同体,实现股份到户、利益到户。总之,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共同发展,利益共享。 五是要用好扶贫政策。为打赢这次脱贫攻坚战,国家和省里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强、含金量高、很接地气的扶贫政策,比如国家在统筹涉农资金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劳务输出、生态补偿、脱贫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有扶持政策。而且省里各有关部门都在根据各自职能,研究政策向扶贫领域倾斜,一系列政策也会陆续出台。对于这些政策,我们首先要知道,要主动向有关部门了解,根据实际积极争取。不能只是闷头干,如果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政策资源,也会使扶贫成效大打折扣。要了解在产业扶持上都有什么具体政策。比如,如果你发展棚模蔬菜,这就有政策,省里的政策是要集中连片70亩,就可以申请补贴资金。你成立合作社,也有相关政策。你要搞畜牧业,就要了解省畜牧局有什么政策。贫困户发展产业没有资金,有金融扶持政策。省农行最近就出台一个《创办金穗增信精准脱贫农户贷款产品的实施意见》,针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提供免担保、免抵押、无利息的信贷产品,额度是3000~10万元,期限是1~5年,而且对连续两年风险控制好,损失率在1%以下的,可以放大倍数到20倍。你要修路,这需要大量的资金,光靠村里筹集很难做到,就要争取交通部门的支持。路修好了,想种树、种花,好林业部门有这方面的补贴项目。总之,你要做什么,就去了解什么,把政策弄清楚,尽最大的可能多利用扶贫政策,合力攻坚,这样我们的扶贫工作才能取得最大的成效。
六是要尊重群众意愿。贫困群众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要尊重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扶贫项目和扶贫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贫困群众的需求来进行。我们做的工作是带动、帮扶、推动,不能拍脑袋、瞎指挥,也不能大包大揽,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注重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定脱贫产业、产业发展方式、都要广泛征求贫困群众意见,争取求得最大共识。不然是成了长官意志、拍脑壳决策。群众想养牛,你不能强迫他养鸡;群众想单干,他就不能强迫他入合作社。在发展扶贫产业上,我想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重大决策要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决定,如果不具备条件召开不了,最好入户征求贫困户意见,争取做到不落一户、不落一人。之后,无论是产业发展上的任何调整和变化,都要重新征求群众意见,跟群众讲清楚、说明白。二是每一笔扶贫资金使用,都要走集体决策程度,按照“六步工作法”来实施。扶贫资金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弹药,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非常珍贵,贫困群众都在盯着看,都在关注你用的合不合理,合不合规,所以要公开透明。习总书记讲,扶贫资金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更容不得动手动脚!要加强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加强审计监管,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要从严惩处!这两点,希望大家在工作中要重点把握。
七是要强化组织推动。打赢脱贫攻坚战,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加大组织推动的力度。多年来,部分贫困群众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等着政府给钱、给物、给实惠,这已经形成了习惯,靠群众自己一时半会很难转变观念,就需要我们村党组织发挥作用,教育、引导、带领困难群众合力攻坚。要实现我们省三年脱贫攻坚的任务目标,时间很紧、任务很重,等不得,也拖不得,这也需要我们村党组织去组织和推动。这次中央和省委都特别强调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并作出了一系列的安排部署,包括加强贫困乡镇领导班子建设,有针对性地选配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担任贫困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抓好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集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突出抓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注重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地区驻村;根据贫困村的实际需求,精准选配第一书记,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同时加大驻村干部考核力度,不稳定脱贫不撤队伍,对在基层一线干出成绩、群众欢迎的驻村干部,要重点培养使用,等等。大家都是组织精准选配的第一书记,肩负着带领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希望大家能够不负组织的重托,充分发挥组织带头人的作用,在扶贫攻坚的第一线,作出让组织满意、群众公认的业绩。
以上是我讲的在发展扶贫产业上要把握好的七个方面要点,供大家参考。
第三个问题:省农委开展扶贫工作和帮扶贫困村发展脱贫产业的基本做法
一、关于前段省农委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决策部署后,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部署,省农委作为组织领导、综合协调“三农”工作的职能部门,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精心组织,全力推进扶贫工作。省农委党组帮扶靖宇县景山镇崇礼村、光明村两个村109户贫困户、177贫困人口的脱贫攻坚工作。从去年12月18日以来,近4个月时间,各方面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实现了良好的开局。下面,将省农委做的主要工作向同志们作简要汇报。
(一)调查摸底,掌握第一手材料。2015年12月23日以来,省农委先后深入崇礼村和光明村开展贫困户贫困情况的入户调查,按照“六看六必问”精准识别办法,摸清贫困现状,找准贫困症结,寻求脱贫对策。主要是通过“看房,看粮,看劳动力强不强,看有没有读书郎,看有没有病人睡在床,看有没有恶习沾染上;问土地,问收支,问子女,问务工,问意愿,问党员干部、左邻右舍、能人大户”等措施,精确甄别和确定扶贫对象。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配合靖宇县对两个贫困村的贫困户进行建档立卡,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奠定基础。
(二)成立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2015年12月30日,省农委召开党组会议专门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决定成立省农委脱贫攻坚包保贫困村贫困户领导小组,组长由党组书记、主任李国强兼任,副组长由各分管领导和其他领导兼任。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和副主任由委2位副厅级领导兼任,成员由委各处室和直属单位主要领导组成,负责脱贫攻坚工作组织领导、重大事项研究决策、督促检查、工作调度、综合协调和统筹各推进组工作开展情况等。成立脱贫攻坚6个专业工作推进组,专项推进各项工作,即企业招商推进组、市场开发推进组、产业发展推进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组、综合协调推进组、农业专家指导组。成立扶贫工作办公室,抽调5名同志专门从事扶贫工作,同时还向两个贫困村派驻2名第一书记和1名驻村指导员,负责加强调查研究、联系沟通、政策落实、项目跟踪、指导工作、推动落实等工作。 (三)动员部署,层层签订责任书。1月8日,省农委召开了《吉林省农委打赢脱贫攻坚战动员部署工作会议》,委机关全体干部和直属单位副科级以上干部400多人参加会议,省农委主任李国强作重要讲话,动员部署省农委脱贫攻坚工作。会议上,省农委主任与分管主任,分管主任与主管处室、直属单位,直属单位与包户干部,层层签订了包保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责任书,109户贫困户,除了省农委主任李国强包保3户脱贫外,其余106户贫困户全部由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正高级农艺师、研究员包保,每名干部包保1户,并签订包保贫困户脱贫承诺书,要求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明确、落实到人、限期完成。
(四)走访对接,集中慰问贫困户。1月4日,省农委主任李国强带领有关同志深入崇礼村、光明村进行调查研究和走访慰问,帮助研究制定脱贫计划,确定产业脱贫主攻方向。1月14日,委各位领导、机关处室和直属单位有包保任务的相关负责同志共101人,统一前往崇礼村和光明村2个贫困村开展走访对接和慰问活动,了解贫困户情况,并为贫困户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每户送慰问金500元,大米100斤,面粉50斤,豆油20斤,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五)规划引领,分阶段推进工作。在靖宇县政府的支持下,省农委帮助两个村制定了脱贫攻坚计划和村容村貌改造规划,做到产业脱贫与基础设施建设一起抓,贫困村与贫困户脱贫一起抓,经济脱贫与精神脱贫一起抓。分5个阶段推进工作,2016年上半年完成产业发展布局,2017年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全面实现脱贫目标。
(六)考察培训,提高贫困户素质。春节过后,省农委派驻专家,先后在崇礼村和光明村举办3次大型培训班,针对种植业结构调整、养牛及疫病防治、木耳食用菌生产等关键内容,有针对性地向贫困户传授知识和技术。省农委还带领两个村的贫困户,先后到白山市大山合食用菌集团考察高钙富硒黑木耳种植、到东丰县考察种有机马铃薯、有机谷子、有机黑猪、大雁和梅花鹿饲养等,到蛟河市黄松甸考察大棚吊袋木耳种植方法等。通过培训和考察,增强了两个贫困村产业脱贫的信心和决心。
(七)产业带动,增加贫困户收入。两个贫困村共同成立1个贫困人口合作社,109户贫困户和177贫困人口全部入社。突出3大产业发展:一是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对传统栽培和耕作方式改革,提高玉米和水稻种植产量和效益,平均每个贫困人口种好5亩田,保证传统产业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二是发展优势产业。新增加西门塔尔母牛93头,两个村养牛总量达到500头以上,一头母牛年产1个牛犊,可获收益5000—6000元,贫困人口养牛人均收入500元以上。三是开发主导产业。2016年,两个村计划发展吊袋木耳50万袋,建大棚25个,1年生产两茬,确保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多方筹集资金200多万元,开发高钙富硒黑木耳,发展电子商务,打造绿色食品品牌,增强市场占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
(八)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条件。计划为贫困村争取资金,将12公里破损水泥路罩面。力争完成崇礼村5公里河道护坡项目、光明村自来水改造项目。充分利用省新农村和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和争取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开展围墙大门改造、排水沟建设、桥涵建设等,种树种花种草,改善村容村貌。
二、关于省农委帮助贫困村开发木耳产业情况
崇礼、光明两个村,地处靖宇县西北部60公里处,地处偏僻,属于林区,都是山坡地,每公顷玉米产量只有1万斤左右,质量也不高,种地收入相对较少。这几年,虽然养牛业有所兴起,但由于封山育林,养牛规模受到了很大限制。经过多方调研和专家论证,这里具有开发黑木耳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决定引进白山市大山合食用菌集团开发的国内独有的高钙富硒黑木耳菌袋,借鉴蛟河市黄松甸大棚吊袋木耳种植技术,2016年,组建崇礼光明贫困人口合作社,以合作社为依托,崇礼村发展吊袋木耳30万袋,光明村20万袋,两个村共计50万袋,一年可吊袋两茬,明年继续扩大规模,使木耳产业成为贫困户脱贫的主导产业,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长效脱贫。
(一)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 区位优势明显。调研结果表明,世界95%的黑木耳产自中国,中国70%的黑木耳产自黑龙江和吉林,吉林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地区。靖宇县冷凉资源丰富,适于黑木耳物质积累,加之有矿泉城美誉,水质好,不仅可以打造优质长白山生态木耳品牌,还以肉厚、筋多、口感好等特点,开拓市场。
2. 有种植黑木耳基础。2015年靖宇县扶贫办为光明村投入100万元,发展黑木耳46万袋,获得了种植成功,所生产的黑木耳以每市斤30~50元的价格销售一空。崇礼村村民阚秀娥种植黑木耳5万袋,将山泉水和种植流程传到青岛,以每市斤60元的价格销售,产品供不应求。目前,这两个村有一定的种植黑木耳技术经验,贫困群众有种植黑木耳的意愿。
3. 形成与企业紧密合作的机制。经过省农委牵线搭桥,光明村和崇礼村前往考察,决定与白山市大山合食用菌集团进行合作开发黑木耳产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进行订单农业和产业化经营。大山合集团给予“三包”服务,包提供菌袋,每袋1.8元,以优惠价格提供给两个贫困村;包技术指导,派驻一名技术员常年驻村指导服务,保证每袋木耳产量8钱以上;包产品回收,以每市斤25元的价格保底收购,市场价高于25元,可以自行销售。
4. 省农委给予强力支持。省农委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支持两个村种植黑木耳产业,相关企业提供建棚资金和其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二)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1. 组建起贫困人口合作社。经县镇经管站努力,目前,两村成立起以村集体为主导的贫困人口合作社,吸纳贫困户109户,贫困人口177人,做到了全覆盖。在合作社统筹下,崇礼村和光明村分别成立合作分社,相对独立核算,总社由阚秀娥负责,分社分别由宋正云和高丽男负责。采取承包木耳棚的办法,实行资产抵押、利润分成、保本运行、连续发展等方式,租地10年,进行两轮承包,第一轮承包期5年,第二轮5年。 2. 完成租地等相关事宜。光明村已落实12亩,崇礼村租地23亩。同时,两个村都已经落实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3. 已落实建木耳棚企业。前段时间,我们帮助两个村考察了靖宇县、蛟河市有关建造吊袋木耳棚企业,洽谈相关业务,提出建设预算。拟定由实力强、经验丰富、具有爱心企业即靖宇县天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承建,计划建设单体390平方米大棚25个。计划4月20日前完成大棚建设任务,以保证木耳袋进棚时间。
(三)投资概算。
1. 购置木耳菌袋投资。计划购进木耳菌50万袋,每袋价格1.8元,总需费用90万元,资金已落实,由靖宇县扶贫办帮助解决。
2. 建木耳种植棚投资。建1个390平方米的木耳棚可吊木耳袋2万个左右,崇礼村30万袋木耳,需建15个木耳棚,光明村20万袋木耳,需建10个木耳棚。据测算,每个木耳棚造价28809元,总需资金72.02万元,由省农委协调社会帮扶资金解决49.52万元,由靖宇县扶贫办帮助解决22.5万元。
3. 建设晾晒场地、完善水电设施,提水设备、蓄水池等。计划投入20万元,由省农委协调社会帮扶资金解决。
4. 租地和雇工费用。两个村共租地35亩,每亩每年租金为600元,每年租金共2.1万元,首付5年,计10.5万元。每袋木耳田间管理雇工费用0.45元,需22.5万元,前期付雇工费50%,需资金11.25万元,两项合计33万元,由承包人阚秀娥和宋正云、高丽男三人解决。
5. 木耳棚维修和其它设施维护费用。以木耳棚为单位,从2017年开始,每个木耳棚设立500元维护资金,用于木耳棚维修和其它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等,总需资金1.25万元,其中崇礼村7500元,光明村5000元,分别由崇礼和光明村集体经济支出解决。
(四)市场预测。
1. 黑木耳市场销售前景好。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黑木耳润肺、养胃健脾、护肤美容等多重功效,既可烹制美味佳肴,又可作为食物使用,市场需求量大。尤其东北黑木耳,产地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和吉林,远远好于南方木耳质量,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
2. 黑木耳产量不会无限膨胀。目前全国普遍实行封山育林,木屑产量受到很大限制,多数地方都苦于木屑原料不足而无法扩大再生产,从今后一段时间看,由于木屑资源不足必然影响木耳产量的扩大。2016年,受扶贫资金的拉动,木耳种植数量会有一定增长,但是增长数量也是有限。经过多方预测分析,2015年吉林省黑木耳种植20亿袋,2016年增加在1000万袋左右,对市场不会产生冲击。
3. 吊袋木耳质量更具优势。吊袋木耳的特点是:耳形好,木耳厚,色泽黑,产量高,不含泥沙,销价高,市场欢迎。尤其一年可吊栽两茬,加之采摘方便,雨天也可采收,种植户欢迎,总体产出的经济效益也成倍增长。
4. 打造高钙富硒黑木耳品牌。光明村和崇礼村种植高钙富硒黑木耳,进一步增加了黑木耳的保健功能,可谓独一无二。同时,还要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充分运用开犁网,注册绿色食品商标,向省内外宣传和推介利用矿泉水独特资源生产高钙富硒黑木耳品牌,能够提升产品价值,赢得市场欢迎。
(五)效益分析。
1. 经济效益。
(1)按木耳销价每市斤30元经济效益分析:
①产品效益:经过测算,木耳每袋产量按1两,销售价格按30元/斤,每袋木耳产值3.0元,扣除1.8元购置成本,0.45元的人工费,0.05元土地租赁费用,0.2元管理费和其它支出,收益0.5元。其中,0.3元作为贫困户收益和集体上缴(80%贫困户分配,20%集体收益),0.2元作为承包者收益。
两个村种植50万袋,可获总产值150万元,总收益25万元,其中贫困户收益12万元,人均增收677元,集体收益2.4万元。
②用工收益:用工首先在贫困人口中优先选用,按每袋雇工成本0.45元计算,需费用22.5万元,按60%用工选用贫困户人口,可收入13.5万元,贫困人口人均还可增收762元。
以上两项,加在一起,两个贫困村贫困人口人均增加收入1439元。
(2)木耳销价每市斤35元经济效益分析:
①产品效益:经过测算,木耳每袋产量按1两,销售价格按35元/斤,每袋木耳产值3.5元,扣除1.8元购置成本,0.45元的人工费,0.05元土地租赁费用,0.2元管理费和其它支出,收益1.0元。其中,0.6元作为贫困户收益和集体上缴(70%贫困户分配,30%集体收益),0.4元作为承包者收益。
两个村种植50万袋,可获总产值175万元,总收益50万元,其中贫困户收益21万元,人均增收1186元,集体收益9万元。
②用工收益:用工首先在贫困人口中优先选用,按每袋雇工成本0.45元计算,需费用22.5万元,按60%用工选用贫困户人口,可收入13.5万元,贫困人口人均还可增收762元。
以上两项,加在一起,两个贫困村贫困人口人均增加收入1948元。若一年吊袋种植两茬,贫困人口可分得更多资金。
③其他有关规定:考虑保本经营和市场产销价格等风险因素,产品销售价格低于每市斤30元时,所出现的少收或亏欠由承包者承担;产品销售价格高于每市斤35元时,所获35元以上收益,按承包者与贫困人口(70%)、村集体(30%)5∶5分成。产品销售价格介于30~35元时,按照基数30元增长的百分比和百分率计算,确定各方收益。
一年吊袋两茬,每茬均按上述分配模式进行。
2. 社会效益。
实现“四增两保”,“四增”:一是增加产业项目。由过去种植业、养牛为主,实现种植业、养殖业和特产业三业并举,多业增收。二是增加就业用工。50万袋木耳,每茬用工2250个,每个用工创收100元。三是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贫困人口分得的利润和务工收入,每年可达25.47万元,人均增收1439元。若种植两茬,收益更为可观。四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每年两个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4万元以上。“两保”:一是集体投入保本。购买的木耳袋款,年年收回,保证本金不流失,永续利用。集体投入的基础设施,纳入集体资产管理。 二是保证贫困户稳定脱贫。两期合同期为10年,10年时间,贫困人口始终可以得到收入实惠。 (六)风险评估。
1. 技术风险。吊袋木耳,注意棚膜建设牢固,每棚吊木耳达7.5万斤,建棚时要每3.3平方米设1个钢筋立柱,增强支撑能力。在管理上,要注意通风,防止出现高温高湿,影响木耳产量和品质。要注重菌袋质量,防止破损和脱袋,控制杂菌感染。为解决上述问题,拟请蛟河市有种植吊袋木耳经验的专家作建棚和生产管理指导,大山合食用菌集团和省农委派驻的驻村指导员,常年跟踪指导,确保万无一失。
2. 市场风险。与大山合食用菌集团签订木耳回收合同,确保所生产的木耳有可靠回收单位。另外,积极与蛟河市黄松甸镇有关商家进行联系,力争产销衔接,开辟新的销售市场。通过电子商务,积极推介网络销售,打造品牌,提高经济效益。
3. 经营风险。充分考虑承包者收益和所承担的经营风险,均衡各方收益,努力做到小年不亏本,平年有收益,大年大收益,以调动经营者积极性。
4. 资产风险。承包者实行资产抵押,购置菌袋投资,每个生产周期都要资金回笼,保本经营,固定资产归集体所有,每年集体都有收益和上缴资金,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七)保障措施。
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镇包村干部徐华伦为组长,两个村村主任任副组长,相关人员为成员,负责项目实施组织领导、工程预算、技术指导、督查管理等。多方筹集资金,确保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加强监督管理,防止专项资金挪作它用和违法违纪现象发生。强化固定资产管理,保值增效。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教训,不断调整、完善和提高。
三、关于改善村容屯貌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全省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村屯环境脏乱差。实现脱贫攻坚,不仅贫困户的收入有大幅提高,而且农村环境也要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关键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重点发展扶贫产业的同进,各村可以根据本村实际,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我们考虑有 “六大工程”,32项整治建设任务,供大家参考。
(一)农村环境清洁工程。
1.清垃圾。清理公路主干道及村内街道、房前屋后、村庄周边、公共场所的各类积存垃圾,解决好垃圾围村、围田、围路问题。
2.清柴草。清理乱堆乱放的柴草垛,统一堆放在房屋下风头,远离村屯,尽量避开公路视线,整齐美观。
3.清粪堆。清理村内街道两旁和田间地头散落堆放的粪堆,发酵后肥田。
4.清院落。清理院落内私搭乱建、墙壁乱涂乱画、室内环境卫生不整洁问题。拆除残垣断壁和废弃的棚架、圈舍和仓房等。
5.清沟渠。清理村道、屯道、巷道两侧的排水沟和村内小流域、河流等内的垃圾污物,保持排水通畅。
6.清卫生死角。清理城郊、镇郊、村屯相邻地带、公铁路区间相邻地段的卫生死角,明确责任分工,落实管理责任,确保环境整洁。
7.消灭“四害”。深入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积极消灭村屯及室内外老鼠、蟑螂、蚊子和苍蝇,提高农村公共卫生管理水平。
(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8.农村道路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公路畅通工程建设和农村公路危(险)桥改造建设,逐步提高乡镇与村、村与屯的连通水平。
9.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逐步解决农村居民和学校饮水安全问题。
10.农村住房的改造。继续加强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其它贫困户的农村危房户、无房户住房改造。
11.围墙大门改造。有条件的地方,对农村围墙大门实施改造。积极推进庭院硬化。
12.小流域和河流治理。村内的小流域和流经的河流,沟和河岸两侧砌浆砌石,清理河沟道,岸上边要绿化美化,铺好人行道。
13.卫生厕所建设。大力推广生态卫生厕所和室内水冲厕所。
14.清洁能源建设。大力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综合开发利用农村风能、太阳能和小水电、地缘热。
15.科学储粮仓建设。改变农户粗放式储粮习惯,解决“地趴粮”问题,减少粮食损失。
16.路灯建设。实施农村亮化工程,积极推广节能灯和太阳能灯。
17.电力建设。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因地制宜解决好农村动力电进屯入户和农田生产用电问题。
(三)农村人畜分离工程。
18.科学建设畜禽养殖小区。实施“退户入区”工程,推广规模饲养、集中饲养、标准化饲养畜禽。
19.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治理。规模化养殖场要配套建成符合减排要求规范的固体废弃物和废水贮存处理设施。
(四)垃圾污水处理工程。
20.生活垃圾处理。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分类化的要求,推行“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模式。
21.生活污水的治理。切实加强建制镇和户用污水设施建设。
(五)公共服务配套工程。
22.村部建设。完善配套村办公室、村文化科技活动室、村图书室(农家书屋)、村档案室、村广播电视室、村警务(治安)室和村多功能服务大厅等。
23.村卫生室建设。配备相应医疗设备、设施和相应的床位。
24.休闲健身广场建设。按照城建部门绘制的效果图,建设健身广场,达到广场硬化,艺术性地种植花草树木,配套各类体育健身设施。
25.广告标语。主要街道两侧院墙可粉刷醒目的宣传标语,也可绘制各种有益健康、文明、向上的宣传画。
26.农村中小学。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校舍安全管理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配齐配全安全校车。
27.其他公共服务设施。有条件的村屯要积极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托老托幼场所、农贸集市、旅游景点、邮政、储蓄、网吧、超市、浴池、理发等配套服务设施。 (六)生态环境改善工程。
28.农村绿化美化。道路两侧及村屯四周、荒山、荒坡、荒滩、荒沟种植树木,巷道两侧及庭院前后有序种植花、草和树木,有条件的打造村屯景观带。
29.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大力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对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进行连片整治示范工程,对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进行保护。
30.农村生态建设。积极开展“百镇、千村”创建工程,在全省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示范区的创建工作,打造一批符合国家、省级、市级标准的生态村、生态镇。
31.土地整治。以土地整理项目为基础,搭建土地整治平台,实施田、水、路、林、村改造提升,改善农村生产条件。
32.面源污染治理。合理处置农药包装物、农膜等废弃物,大力推广绿色有机无公害种养殖技术,减少化肥农药投入。
第四个问题:工作中需要注意把握的问题
(一)扶贫工作思路问题。省委要求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而镇村两级干部还习惯于过去“大水漫灌”扶贫方法,不愿意做深入细致工作,更不敢触及深层次矛盾,工作上谨小慎微,不敢迈大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脱贫进度和效果。在这方面,我们一定把各种财力、工作力量、物资分配要用到贫困户脱贫上。这是原则,否则容易犯政策错误。
(二)产业开发趋同问题。产业脱贫可以选择种植业、养殖业、特产业、棚膜经济以及杂粮杂豆等,我省选择的空间可以达到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但是在确定产业的时候,一定搞好调研和论证,防止出现遍地牛、遍地羊、遍地蔬菜大棚、遍地食用菌等,产业趋同,容易引起产能过剩、市场供需和价格波动,防止出现新的产业致贫问题。在技术环节上,要加强指导。比如,我们开发的吊袋木耳,只能在黄松甸和靖宇县等东部山区一些地方开发,这些地方具备冷凉资源,通风好,吊袋木耳就不容易伤热,反之,吊袋木耳在东丰县、长春等地区,就因为气温高不能成功。
(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由于这些村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光靠扶贫一时难以全面解决。比如,我们帮扶的崇礼和光明两个村,要把现有的基础设施全部解决好,就需要投资六七千万元,根本解决不了。但是,还是要解决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比如,贫困户的危房改造问题,农村道路硬化问题,饮用安全水问题等,如果再有条件,可以把村部、卫生室、休闲健身广场、绿化美化亮化考虑进来,进行配套建设。要加强村规民约建设,教育农民发挥主体作用,建立起设施维护和环境卫生日常保洁的长效机制。
(四)多方筹集资金问题。总的应该是坚持多渠道来源。要积极争取扶贫资金,但是一定要保本进行产业投资,防止出现“当年乐”,花光分净,没有后劲和可持续能力。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贫困村脱贫,也要动员本部门、争取涉农资金部门的相关投入,形成投入合力,这样容易办成事、办大事。
(五)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问题。要通过产业开发,实施龙头企业带基地、合作社带农户的方式,促进产业增收,提高集体经济发展能力,每个村集体经济收入都要达到5万元以上,这也是脱贫的一项指标任务。
(六)配强村“两委”班子问题。借这次村“两委”班子换届和派驻“第一书记”的有利时机,优化村“两委”班子结构,把年富力强、干事谋事、带领贫困人口增收致富的能人选进村班子中来,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和内生动力,与帮扶互促共进、相得益彰。
(七)工作方式方法问题。不少镇村两级干部在扶贫工作上,基本上是推着干,没有工作计划和阶段性目标任务,特别是省里帮扶的村,他们有依赖思想,不愿承担主体责任,主角变配角,配合的积极性也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各级帮扶部门和第一书记要发挥积极作用,全力搞好服务、引导、推动工作,要全天候工作在基层,全过程全环节跟踪各项工作,帮扶不代替,推动不决策,要勇于作为,善于工作,摆正位置,积极参与,保证扶贫工作到位。
(八)化解各种矛盾问题。实施精准扶贫,容易产生攀比心理,尤其在利益分配上,容易引发新的矛盾。要做好贫困村的群众思想疏导工作,注意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积极稳妥推进扶贫工作。(省新农村办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