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爆多年的考证行业正迎来关键拐点。
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其中,决定取消房地产经纪人等11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人表示,今年11月将再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到2015年基本完成取消资格许可事项的工作。
这意味着许多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将成废纸一张,围绕这些行业而衍生的考证产业链面临一场洗牌与变革。职业资格考试太多、证书太乱的现象有望改变。
3000亿“考证经济”
1994年起,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为科学评价人才的一项政策被写入《劳动法》,此后,各类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应运而生,这也被视作“培训热”、“考证热”的发端。
据了解,中国对职业资格实行的是准入制度,职业资格证书简单可分为三类:一是注册类,如注册会计师、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等;二是执业类,如执业医师、执业律师等;三是许可类,如教师、钳工、焊工、证券从业类等。这其中,注册类和执业类共有16个专业,并都有专门的法律法规约束。但职业资格准入许可,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确定的实行就业准入的就有87个职业目录。其中相当部分都是纯粹的专业技术,跟公共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
人社部官员透露,随着职业资格制度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2013年全国各地区、各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达到了1100多项。其中,国务院各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有560多项,地方自行设置的有570多项。
记者登录某家职业资格考试网站,也看到在行业分类栏中,罗列了包括建造类、医药类、财会类、金融类、专业类等多个大类的数百种职业资格证书。颁证主体从人事部、各部委到行业协会、各地方政府不一而足,除了一些常见的专业证书或外语、计算机等通用类证书外,更有墓地管理员、木材防腐师等“奇葩”证书。
这些品类繁多的职业资格,加上一些国际资格认证,催生出了规模惊人的考证产业链。受利益驱使,一些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培训机构纷纷办起各类培训班,报名费、培训费、教材费、鉴定考核费、证书费等考试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与收费联系在一起。一些热门的职业资格证考下来要花费上万元,即便是便宜的也动辄上千元。有专家曾估算,当前中国职业资格考试产业链的经济总额已超过3000亿元。
到底有多乱
这一领域眼下已然乱象重重。一个集中表现就是证出多门,每个职业往往都有来自不同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或其他商业机构组织的众多认证考试。
以物流师为例,除了人社部设置的物流员、助理物流师、物流师、高级物流师四个国家职业资格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行业协会也制定相应的职业资格,加上最具权威性的ILT(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协会)物流资格认证等,证书数量有十几个。其他行业也多是这般。眼花缭乱的资格认证,让不少未悉其间门道的人望而却步,无所适从。
与此相应的是乱收费、乱办班、乱发证的现象屡禁不绝。有媒体早前报道称,物流师的培训加考试费约3000元,国家司法考试从2000元到1万元不等,心理咨询师需要9000元。而被称为“会计师界的金饭碗”的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资格,所有考试及培训费用共约4万元。此外,很多证都是培训机构从报名到最终考试“一条龙”服务,由于入门门槛不高,许多考生“花钱包过”。比如现在的造价师,很多大学生刚毕业就可以拿到。“也就是过去看看理论,抄抄答案,实用价值不高”,参与考证的人这样表示。
有的职业资格证书则与业务实操有所脱节,像部分工程类证书,比如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我们原来单位的总工博士毕业,业务娴熟,但因为工作繁忙,年龄也稍大,大概记忆力上不行了,考了多年还没考上。而一些毕业不久的小年轻或是坐在家里专门考证的人,却往往能相对轻松拿到。”一位市政工程设计从业者告诉《中国经贸聚焦》记者。
对一些行业来说,单位要取得资质证书,需要有相应数量的某些类别职业资格证书,这就催生了一个市场——挂证市场。在建筑行业和医疗行业尤为如此。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像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的挂靠费用是3年15万-16万元,挂证不挂章,不需要做事,由需要证书的外地单位为挂证的人缴纳社保,便能通过审查。”
这次被取消职业资格许可的房地产经纪人亦是类似。据悉,原本在上海开设一家房产中介门店一般需要5张房地产经纪人执业资格证书,一些新公司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多通过“借证”、“买证”等灰色途径。“培训考试要四五百元,而房产中介行业流动性过大,关键是那些理论的东西对我们的帮助不大。”某房地产机构员工称。
此外,由于证书满天飞难以甄别,同时监管又缺位,尽管有些证书实实在在地成为重要的职场筹码,却很难不为“假证”、“代考”等留下空间。
关键在放权
政府部门包括一些官办行业协会热衷于职业资格许可认定,难逃权力寻租创收之嫌,同时,由此带来的培训热、考证热,也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而更为重要的是,政府直接干预具体的市场行为,违规设置行业准入门槛,违背了法治精神,扰乱了市场秩序,妨碍了就业自由。
有分析表示,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是依法行政的基本精神。《行政许可法》明确指出,除法律、法规规定的少数具有重要法律责任的执业(从业)人员由政府或政府授权部门组织资格认证并设定职业准入外,地方政府、国务院各部委不得自行设置有关职业资格准入或其他行政许可性规定。然而,现实中仍有一些部门想方设法挤入组织考核和颁发职业证书的行列。
此次被取消的11个职业资格许可中,没有一个是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准入类职业资格。比如注册税务师,是依据国税总局制定的部门规章设置的,没有获得法律层面的认可。注册税务师主要从事涉税服务和涉税鉴证,因为没有立法,不存在法定业务,律师、注册会计师也可以从事相关涉税服务。
在此次取消11个职业资格许可之外,今年6月份、8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两次研究,分两批取消58项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同时部署地方取消地方自行设置的570多项职业资格。
人社部负责人明确,“对于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准入类职业资格,一律取消;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准入类资格,如果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不密切,或者自身不宜采取职业资格方式进行管理的,将建议按程序提请修改法律法规后,予以取消。”根据下一步的清理计划,国务院行业部门、全国性的行业协会、学会自行设置的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原则上予以取消,确实需要保留的,经过批准后,纳入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制度管理。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由政府部门制定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具体认定工作逐步移交给行业协会、学会承担。
据悉,人社部在相关后续工作通知中已明确,现行的注册税务师准入类职业资格,将调整为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相关行业协会在未来的工作中会承担更多职能。
人社部官员还表示,将修订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完善职业标准,健全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制度体系。同时,制定出台职业资格设置管理条例,实现对职业资格的依法管理。
有业内人士在受访时说,随着部分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的取消,这代表着“准入行为”被终止,但并不代表所涉职业没有了水平评价。一些职业资格认证将更注重水平评价。
人力资源专家也呼吁考证应藉此回归理性,以后很多行业可能不会再有国家统一定制的职业证书,它们也不再是唯一的上岗凭据,职业培训当从“应试化”转型为“应用化”,避免功利倾向,突出技能培训与社会岗位实际的匹配性。
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其中,决定取消房地产经纪人等11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人表示,今年11月将再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到2015年基本完成取消资格许可事项的工作。
这意味着许多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将成废纸一张,围绕这些行业而衍生的考证产业链面临一场洗牌与变革。职业资格考试太多、证书太乱的现象有望改变。
3000亿“考证经济”
1994年起,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为科学评价人才的一项政策被写入《劳动法》,此后,各类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应运而生,这也被视作“培训热”、“考证热”的发端。
据了解,中国对职业资格实行的是准入制度,职业资格证书简单可分为三类:一是注册类,如注册会计师、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等;二是执业类,如执业医师、执业律师等;三是许可类,如教师、钳工、焊工、证券从业类等。这其中,注册类和执业类共有16个专业,并都有专门的法律法规约束。但职业资格准入许可,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确定的实行就业准入的就有87个职业目录。其中相当部分都是纯粹的专业技术,跟公共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
人社部官员透露,随着职业资格制度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2013年全国各地区、各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达到了1100多项。其中,国务院各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有560多项,地方自行设置的有570多项。
记者登录某家职业资格考试网站,也看到在行业分类栏中,罗列了包括建造类、医药类、财会类、金融类、专业类等多个大类的数百种职业资格证书。颁证主体从人事部、各部委到行业协会、各地方政府不一而足,除了一些常见的专业证书或外语、计算机等通用类证书外,更有墓地管理员、木材防腐师等“奇葩”证书。
这些品类繁多的职业资格,加上一些国际资格认证,催生出了规模惊人的考证产业链。受利益驱使,一些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培训机构纷纷办起各类培训班,报名费、培训费、教材费、鉴定考核费、证书费等考试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与收费联系在一起。一些热门的职业资格证考下来要花费上万元,即便是便宜的也动辄上千元。有专家曾估算,当前中国职业资格考试产业链的经济总额已超过3000亿元。
到底有多乱
这一领域眼下已然乱象重重。一个集中表现就是证出多门,每个职业往往都有来自不同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或其他商业机构组织的众多认证考试。
以物流师为例,除了人社部设置的物流员、助理物流师、物流师、高级物流师四个国家职业资格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行业协会也制定相应的职业资格,加上最具权威性的ILT(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协会)物流资格认证等,证书数量有十几个。其他行业也多是这般。眼花缭乱的资格认证,让不少未悉其间门道的人望而却步,无所适从。
与此相应的是乱收费、乱办班、乱发证的现象屡禁不绝。有媒体早前报道称,物流师的培训加考试费约3000元,国家司法考试从2000元到1万元不等,心理咨询师需要9000元。而被称为“会计师界的金饭碗”的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资格,所有考试及培训费用共约4万元。此外,很多证都是培训机构从报名到最终考试“一条龙”服务,由于入门门槛不高,许多考生“花钱包过”。比如现在的造价师,很多大学生刚毕业就可以拿到。“也就是过去看看理论,抄抄答案,实用价值不高”,参与考证的人这样表示。
有的职业资格证书则与业务实操有所脱节,像部分工程类证书,比如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我们原来单位的总工博士毕业,业务娴熟,但因为工作繁忙,年龄也稍大,大概记忆力上不行了,考了多年还没考上。而一些毕业不久的小年轻或是坐在家里专门考证的人,却往往能相对轻松拿到。”一位市政工程设计从业者告诉《中国经贸聚焦》记者。
对一些行业来说,单位要取得资质证书,需要有相应数量的某些类别职业资格证书,这就催生了一个市场——挂证市场。在建筑行业和医疗行业尤为如此。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像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的挂靠费用是3年15万-16万元,挂证不挂章,不需要做事,由需要证书的外地单位为挂证的人缴纳社保,便能通过审查。”
这次被取消职业资格许可的房地产经纪人亦是类似。据悉,原本在上海开设一家房产中介门店一般需要5张房地产经纪人执业资格证书,一些新公司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多通过“借证”、“买证”等灰色途径。“培训考试要四五百元,而房产中介行业流动性过大,关键是那些理论的东西对我们的帮助不大。”某房地产机构员工称。
此外,由于证书满天飞难以甄别,同时监管又缺位,尽管有些证书实实在在地成为重要的职场筹码,却很难不为“假证”、“代考”等留下空间。
关键在放权
政府部门包括一些官办行业协会热衷于职业资格许可认定,难逃权力寻租创收之嫌,同时,由此带来的培训热、考证热,也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而更为重要的是,政府直接干预具体的市场行为,违规设置行业准入门槛,违背了法治精神,扰乱了市场秩序,妨碍了就业自由。
有分析表示,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是依法行政的基本精神。《行政许可法》明确指出,除法律、法规规定的少数具有重要法律责任的执业(从业)人员由政府或政府授权部门组织资格认证并设定职业准入外,地方政府、国务院各部委不得自行设置有关职业资格准入或其他行政许可性规定。然而,现实中仍有一些部门想方设法挤入组织考核和颁发职业证书的行列。
此次被取消的11个职业资格许可中,没有一个是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准入类职业资格。比如注册税务师,是依据国税总局制定的部门规章设置的,没有获得法律层面的认可。注册税务师主要从事涉税服务和涉税鉴证,因为没有立法,不存在法定业务,律师、注册会计师也可以从事相关涉税服务。
在此次取消11个职业资格许可之外,今年6月份、8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两次研究,分两批取消58项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同时部署地方取消地方自行设置的570多项职业资格。
人社部负责人明确,“对于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准入类职业资格,一律取消;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准入类资格,如果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不密切,或者自身不宜采取职业资格方式进行管理的,将建议按程序提请修改法律法规后,予以取消。”根据下一步的清理计划,国务院行业部门、全国性的行业协会、学会自行设置的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原则上予以取消,确实需要保留的,经过批准后,纳入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制度管理。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由政府部门制定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具体认定工作逐步移交给行业协会、学会承担。
据悉,人社部在相关后续工作通知中已明确,现行的注册税务师准入类职业资格,将调整为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相关行业协会在未来的工作中会承担更多职能。
人社部官员还表示,将修订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完善职业标准,健全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制度体系。同时,制定出台职业资格设置管理条例,实现对职业资格的依法管理。
有业内人士在受访时说,随着部分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的取消,这代表着“准入行为”被终止,但并不代表所涉职业没有了水平评价。一些职业资格认证将更注重水平评价。
人力资源专家也呼吁考证应藉此回归理性,以后很多行业可能不会再有国家统一定制的职业证书,它们也不再是唯一的上岗凭据,职业培训当从“应试化”转型为“应用化”,避免功利倾向,突出技能培训与社会岗位实际的匹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