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临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商表现尚佳,但仍摆脱不了低价中标、处于产业链较低端的尴尬态势。本文分析了在“一带一路”倡议及相关政策引导下,中国电力工程总承包商“走出去”的新方向,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中国电力工程总承包商;“走出去”
一、新常态下,中国工程承包商“走出去”情况分析
1.近年来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总体情况
近年来,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已从最初的土建施工逐渐向工程总承包、项目融资、设计咨询、运营维护管理等高附加领域拓展。除个别年份外,近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营业规模在全球都排名第一。
2014年~2015年,国际工程行业再次呈现景气下行的趋势,我国主要工程承包企业也切身感受到国内外市场形势的困难和压力。但受惠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等一系列政策,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商在经济下行周期中表现抢眼。2015年,我国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增长9.5%,完成营业额1540.7亿美元,增长8.2%。累计至2015年底,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1.6万亿美元,营业额1.1万亿美元。
2.新常态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7年后的一系列经济危机,是全球经济“大稳定”转为大危机的转折点,全球经济此后进入以长期结构调整为主要内容的新常态,中国也概莫能外。
新常态最核心的就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靠创新来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过去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依靠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在新一轮调整过程中,如果不创造新优势,很可能又被甩到后面。目前,中国把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为第一发展动力提出来。
中国企业“走出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产业转型升级,转变为技术创新为内驱力的必然要求,是提升管理能力、加强内部体制建设和风险控制的必经之路。中国电力工程总承包企业在国内市场不断萎缩的背景下,“走出去”的道路是必然选择。
二、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电力工程总承包商面临的市场机遇与挑战
1.面临的市场机遇
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大力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总的来看,“一带一路”建设是为“走出去”阐明了发展理念和布局方向。而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为“走出去”指明了重点发展的行业和领域。电力行业因发展水平高、实力强、“走出去”机遇多,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2015年《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30号)》明确,钢铁、有色、建材、铁路、电力、化工、轻纺、汽车、通信、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12个行业作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重点行业,而铁路、电力则是装备制造“走出去”首推的两个板块。
国发30号文同时针对电力行业的发展现状,指出要扩大在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电网项目方面的装备和技术出口规模,鼓励以多种方式参与重大电力项目合作,积极开展境外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
“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政策和相关配套措施,为中国电力行业工程总承包商提供了“走出去”的政策导向和宽松利好的市场环境。
2.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虽然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占全球市场份额大,但国际投标商的投标模式灵活、以业主关注点为导向,中国电力工程总承包商并未完全掌握。世界范围内,技术解决方案深刻融入基础设施开发與运营,中国总承包商的技术储备和创新水平尚不足,尚难以满足世界主流项目技术需要。
此外,根据相关机构的统计,“一带一路”沿线76个国家和地区中,有48个为高风险国家或高风险地区,主要面临的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汇率波动等。这些都是中国电力工程总承包商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三、中国电力行业工程总承包商“走出去”的新方向
1.产业链的上伸下延
为适应全球“新常态”背景下产业升级、附加值提升和创新要素趋动的要求,中国电力行业工程总承包商今后“走出去”时,应尽可能探索向前端的规划、设计和后端的运营方向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全球价值链上向高端移动,提升企业对外工程承包业务的利润、竞争力并力争形成资本优势。包括加大对国际项目早期介入、前期规划、设计咨询、系统集成、运营维护、技术服务、检测维修、租赁经营等业务的开拓,尝试包括EPC+F(融资)、EPC+O(运营)、EPC+M(维护)、EPC+TS(技术服务)、EPC+O&M(运营和维护)等多种参与方式。
2.投资带动“走出去”的模式
在目前的国际市场上,由于业主的资金实力、对项目质量的重视等原因,单纯的EPC项目越来越少,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为了在目标市场长期持续经营考虑,同时也为了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国际上EPC承包商正在寻求在政治和社会环境稳定、经济前景良好的国家,以IPP(独立电站)、BOT(建设-运营-移交)、BOO(建设-拥有-运营)、PPP(公私合营)等方式,全过程参与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发、运营和管理。这些模式在国际电力项目中尤为常见。
对中国电力工程总承包商而言,在初期采取跟随成熟的投资商共同“走出去”的策略,后期采取投资合作和跨企业整合资源,与业内企业组成项目投资团队、项目联合体等模式,逐渐熟悉、了解此类项目运作特点,直至后期可以独立运作,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3.拓展多元化“蓝海”业务领域
低能耗、低污染的清洁能源项目(生物质、风电、太阳能、地热、潮汐发电等)、燃机项目、分布式能源项目、碳捕捉、机组节能改造等项目,在世界范围内颇受欢迎,项目机会众多。然而,因为国内总承包商的技术、能力储备不足,业务同质化严重,在这类项目面前难以施展拳脚,白白错过了项目机会。
因此,对中国电力工程总承包商,尤其是以设计为龙头的总承包商而言,加强科技研发,不断提高自身技术实力,做好技术储备,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赢得“蓝海”的业务领域。
4.跟随国际产能合作路线图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制造业已具备相当大的优势。2015年我国电力装机达到15.07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在电力行业,我国的技术、装备、产能和服务日臻成熟,火电、水电、输变电装备及风电、光伏发电设备制造水平、技术标准,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
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政策下,中国电力装备出口势必掀起一阵新的热潮。中国电力工程总承包商作为最熟悉中国电力设备、整合资源能力最强的承包商,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势不容小觑。跟随中国电力装备出口的路线,是新常态下对行业内传统合作模式的回归。
5.密切关注“一带一路”相关金融政策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推进,除了亚投行的成立外,政府和金融机构未来在优惠出口买方信贷、援外贷款和出口信用保险等方面都在加大支持力度。目前已经建立的丝路基金、中非基金、中拉基金和中拉产能合作基金等基金,下一步还将建立更多的国别基金、产业基金。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小济的建议,类似于丝路基金的基金总量未来应达到4000亿美元左右。这既有利于外汇储备投资的多元化,又可以为国内相关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密切关注“一带一路”相关金融投资方向和重点项目,将为中国电力工程总承包商提供更为落实的项目机会。
6.创新不断推动企业转型发展
在国际化竞争的大背景下,中国电力工程总承包商要完成向国际型工程公司的转型,必须顺应时势,对标国际变革进行管理。包括深入探索国际通行管理模式的项目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加大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管理力度;加速实施信息化建设;在目标市场上切实实现当地化;转变管理方式、不断提升企业国际化运作能力等方面。
关键词:新常态;中国电力工程总承包商;“走出去”
一、新常态下,中国工程承包商“走出去”情况分析
1.近年来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总体情况
近年来,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已从最初的土建施工逐渐向工程总承包、项目融资、设计咨询、运营维护管理等高附加领域拓展。除个别年份外,近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营业规模在全球都排名第一。
2014年~2015年,国际工程行业再次呈现景气下行的趋势,我国主要工程承包企业也切身感受到国内外市场形势的困难和压力。但受惠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等一系列政策,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商在经济下行周期中表现抢眼。2015年,我国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增长9.5%,完成营业额1540.7亿美元,增长8.2%。累计至2015年底,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1.6万亿美元,营业额1.1万亿美元。
2.新常态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7年后的一系列经济危机,是全球经济“大稳定”转为大危机的转折点,全球经济此后进入以长期结构调整为主要内容的新常态,中国也概莫能外。
新常态最核心的就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靠创新来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过去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依靠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在新一轮调整过程中,如果不创造新优势,很可能又被甩到后面。目前,中国把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为第一发展动力提出来。
中国企业“走出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产业转型升级,转变为技术创新为内驱力的必然要求,是提升管理能力、加强内部体制建设和风险控制的必经之路。中国电力工程总承包企业在国内市场不断萎缩的背景下,“走出去”的道路是必然选择。
二、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电力工程总承包商面临的市场机遇与挑战
1.面临的市场机遇
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大力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总的来看,“一带一路”建设是为“走出去”阐明了发展理念和布局方向。而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为“走出去”指明了重点发展的行业和领域。电力行业因发展水平高、实力强、“走出去”机遇多,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2015年《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30号)》明确,钢铁、有色、建材、铁路、电力、化工、轻纺、汽车、通信、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12个行业作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重点行业,而铁路、电力则是装备制造“走出去”首推的两个板块。
国发30号文同时针对电力行业的发展现状,指出要扩大在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电网项目方面的装备和技术出口规模,鼓励以多种方式参与重大电力项目合作,积极开展境外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
“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政策和相关配套措施,为中国电力行业工程总承包商提供了“走出去”的政策导向和宽松利好的市场环境。
2.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虽然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占全球市场份额大,但国际投标商的投标模式灵活、以业主关注点为导向,中国电力工程总承包商并未完全掌握。世界范围内,技术解决方案深刻融入基础设施开发與运营,中国总承包商的技术储备和创新水平尚不足,尚难以满足世界主流项目技术需要。
此外,根据相关机构的统计,“一带一路”沿线76个国家和地区中,有48个为高风险国家或高风险地区,主要面临的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汇率波动等。这些都是中国电力工程总承包商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三、中国电力行业工程总承包商“走出去”的新方向
1.产业链的上伸下延
为适应全球“新常态”背景下产业升级、附加值提升和创新要素趋动的要求,中国电力行业工程总承包商今后“走出去”时,应尽可能探索向前端的规划、设计和后端的运营方向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全球价值链上向高端移动,提升企业对外工程承包业务的利润、竞争力并力争形成资本优势。包括加大对国际项目早期介入、前期规划、设计咨询、系统集成、运营维护、技术服务、检测维修、租赁经营等业务的开拓,尝试包括EPC+F(融资)、EPC+O(运营)、EPC+M(维护)、EPC+TS(技术服务)、EPC+O&M(运营和维护)等多种参与方式。
2.投资带动“走出去”的模式
在目前的国际市场上,由于业主的资金实力、对项目质量的重视等原因,单纯的EPC项目越来越少,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为了在目标市场长期持续经营考虑,同时也为了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国际上EPC承包商正在寻求在政治和社会环境稳定、经济前景良好的国家,以IPP(独立电站)、BOT(建设-运营-移交)、BOO(建设-拥有-运营)、PPP(公私合营)等方式,全过程参与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发、运营和管理。这些模式在国际电力项目中尤为常见。
对中国电力工程总承包商而言,在初期采取跟随成熟的投资商共同“走出去”的策略,后期采取投资合作和跨企业整合资源,与业内企业组成项目投资团队、项目联合体等模式,逐渐熟悉、了解此类项目运作特点,直至后期可以独立运作,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3.拓展多元化“蓝海”业务领域
低能耗、低污染的清洁能源项目(生物质、风电、太阳能、地热、潮汐发电等)、燃机项目、分布式能源项目、碳捕捉、机组节能改造等项目,在世界范围内颇受欢迎,项目机会众多。然而,因为国内总承包商的技术、能力储备不足,业务同质化严重,在这类项目面前难以施展拳脚,白白错过了项目机会。
因此,对中国电力工程总承包商,尤其是以设计为龙头的总承包商而言,加强科技研发,不断提高自身技术实力,做好技术储备,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赢得“蓝海”的业务领域。
4.跟随国际产能合作路线图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制造业已具备相当大的优势。2015年我国电力装机达到15.07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在电力行业,我国的技术、装备、产能和服务日臻成熟,火电、水电、输变电装备及风电、光伏发电设备制造水平、技术标准,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
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政策下,中国电力装备出口势必掀起一阵新的热潮。中国电力工程总承包商作为最熟悉中国电力设备、整合资源能力最强的承包商,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势不容小觑。跟随中国电力装备出口的路线,是新常态下对行业内传统合作模式的回归。
5.密切关注“一带一路”相关金融政策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推进,除了亚投行的成立外,政府和金融机构未来在优惠出口买方信贷、援外贷款和出口信用保险等方面都在加大支持力度。目前已经建立的丝路基金、中非基金、中拉基金和中拉产能合作基金等基金,下一步还将建立更多的国别基金、产业基金。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小济的建议,类似于丝路基金的基金总量未来应达到4000亿美元左右。这既有利于外汇储备投资的多元化,又可以为国内相关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密切关注“一带一路”相关金融投资方向和重点项目,将为中国电力工程总承包商提供更为落实的项目机会。
6.创新不断推动企业转型发展
在国际化竞争的大背景下,中国电力工程总承包商要完成向国际型工程公司的转型,必须顺应时势,对标国际变革进行管理。包括深入探索国际通行管理模式的项目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加大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管理力度;加速实施信息化建设;在目标市场上切实实现当地化;转变管理方式、不断提升企业国际化运作能力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