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效课堂“三三制”是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生命发展的高效益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思维。它是指课堂教学实现高效应遵循的三个层面的九大要素:价值取向层面,由生命、文化、创新构成基本理念的三元;技术设计层面,由课题、案例、习作组成三大基本构件;工程实施层面,由呈现、展演、评省构成基本操作的三段。在此思维下,课堂教学应遵循主权在生、课题共同体、自主习得、主题会话、案例生成、集约建构、互助反思等基本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高效课堂;价值取向;技术设计;工程实施;原则和方法
一、基本理念与思路
高效课堂“三三制”是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生命发展的高效益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思维。它是指课堂教学实现高效应遵循三个层面的九大要素:价值取向层面,由生命、文化、创新构成基本理念的三元(基于生命、立于文化、志于创新);技术设计层面,由课题、案例、习作组成三大基本构件;工程实施层面,由呈现、展演、评省构成基本操作的三段(三段并非机械的时间划分或规定,而是课堂教学进程的三种基本形态,可重复或组合出现)。
价值取向层面的三元,完整的表述是基于生命、立于文化、志于创新。元,意为本质、要素、构件。三元课堂,意指以生命、文化、创新作为课堂教学构思与操作的三个基本要素与构件,并分别以生命为基本态度、以文化为结构内容、以创新为主旨追求。基于生命,是指课堂教学应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关爱,满足每个生命个体发展的需要、个性化的需要;立于文化,是指课堂教学应摆脱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以文化建构为主体;志于创新,是指课堂教学应引导生命个体举一反三,而拥有独立的新感悟、新发现、新创造。 生命的课堂,旨在培养优秀的人性和有质量的生命,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赋予课堂教学以生命的意义,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生命课堂的主题词包含人性、情感、生态、生活、个性、心灵、发展、成长等。文化的课堂,即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传递,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人的思想文化素质,要实现知识传授向文化教育的转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意突出人文性,重视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本教育,将知识与学生的生命、情感体验的有机融合。挖掘学科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兴趣。加强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及实践能力的关注。文化课堂的主题词包含人文、情感、态度、价值、智慧、实践、艺术、意蕴等。创新的课堂:人才培养不能立足于“知”,而应立足于“行”,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不是教会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而是启发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在课堂上能够有新的感悟和发现,才能有发展和进步。创新课堂的主题词包括实践、探究、发现、发明、革新、开拓、创造等。
技术设计层面的“三件”,是指一堂课应当具备的三项基本物质性的构成要件,即课题、案例、习作。所谓课题,即教学中的问题,每一堂课都是引领学生共同研究解决相关的问题。把问题上升到课题来研究,实际上是强化了师生的研究意识、合作意思、资源意识、成果意思,其中课题背景、课题意义、参与人员、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等将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所谓案例,即教学中的具体典型事件,是学习和研究的工具。教材是案例,例题是案例,考卷是案例,课堂情境是案例,师生的某种状态也是案例,且案例既有预设准备的,也有课堂即时生成的。所谓习作,即实践操作的尝试,是课题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表现。作业、习题、检测、拓展延伸、社会实践、考试模拟等都是习作。
工程实施层面的“三段”,是指由呈现、展演、评省构成课堂基本操作的三个阶段。所谓呈现,是指学生的预习与备课的情况交流,教师的信息与资源提供,课题(问题)的发现与提出等。其中,课前让学生参与备课和课中让学生积极呈现资源与问题尤为重要。所谓展演,是指师生在课堂上围绕课题展开相关研究的展示与演绎,文本解构、合作探究、资源交流、思想交流、成果分享等是主要内容。所谓评省,是指师生针对课题研究的点评与反思,包含自我的、互助的、集体的、个人的多种形式。呈现、展演、评省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阶段,不能简单地利用时间区分或限制,而是随机组合生成的。
二、基本原则与方法
高效课堂“三三制”思想下的课堂教学,有其基本的原则与方法。本文所指原则与方法,视作两位一体,不作分述,重在原则,方法在原则中。
1.主权在生原则
课堂是学生自主发展的主要阵地,而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在追求发展的前提下缔结的契约行为。课堂的主权属于学生而不属于教师,教师在课堂上(也包括课前、课后的备课、辅导等)所采取的管理、服务、指导、评价等行为动作的权力都是在契约状态下由学生授予或委托的。因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主权在生的思想是一种本然、应然、当然,把课堂教学的权力放给学生或还给学生自是应有之义。
在这一原则下,要实现课堂的高效,学生决不是被动和机械的受体,应是具有供体、导体、受体等间性特征。学生拥有平等的备课权、上课权、知情权、话语权、书写权、命题权、评价权等,应当成为高效课堂的基本方法。
因而,黑板、教参、讲台、问答、点评、设题、进度、节奏、容量等多元性的课堂教学要素不再是教师的专利和垄断,应更多地让学生自主参与制定。
2.课题共同体原则
课堂是师生共同研究课题,并实现发展的场所,而课题就是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课题如何产生、课堂与前后文化知识的关联、课题研究内容、课题研究意义、课题研究的方法步骤、课题研究的人事分工等都是课堂教学需考虑好、解决好的问题。一个良好的教学课题应是精心预设的,应充分研究了解学生的已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可发展区、期望发展区等前提下设计出的问题节点。为了高效实现课题的研究、解决,教师必须组织学生围绕课题成立若干学习或研究小组,指导开展合作探究,这样的小组就是课题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分享,并集体性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和课题结论。 在这一原则下,共同体成员应围绕课题开展既分工又合作的学习研究,以小组同伴互助的形式共同完成预习、呈现、演绎、展示、反思、点评等多种课堂教学行为。因而,小组围坐、学生展演、对话论辩、学生互助、分组评比等成为常见的课堂教学型态。
3.自主习得原则
“学得”和“习得”两个概念本指语言学习的两种途径和方法。“习得”在语言学习理论中是指儿童获得母语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概念,那就是“学得”。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区别了这两个概念,他认为习得是一种下意识地掌握语言的过程。语言习得者通常意识不到他们在习得一种语言,而只知道他们是为了交际、实用而运用这种语言。而学得是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规则的过程。一般语言学家认为,人类童年时期主要是通过家庭(特别是母亲)习得母语,而到一定年龄才具备学得的能力和手段,也才具备学得的条件。但是,即便到了成年阶段,习得仍然是学习母语的主要途径。
母语习得理论决不仅仅适用于语言的学习,实际上其他学科门类均可通用。中学阶段学生接近成人,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如果在这一自主状态下去实现习得理论的学习,其学习效率必将大会提高。我们的高效课堂就是要引导自主习得,强调动态、感性、直观等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通过体验、实践、情境等做到在自主自由状态下的无师自通。
在这一原则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不再有沉默的局外人或冷漠的旁观者;教师在某种意义上倒有可能成为课堂的点缀和摆设。因而,课堂上一定程度的无序、混沌、偏离、无组织等成为一种合理存在,预习、演习、研习、练习等成为课堂重要的学习手段。
4.主题会话原则
对话理论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基础理论,并且特别强调对话活动中的主题设制和倾听作用。现在诸多电视传媒有一类谈话节目,主持人、嘉宾、观众围绕某一主题(话题)展开平等有趣的交谈,在交谈中各种思想火花和语言机智层出不穷。而这类节目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要有一个大家关注的话题(主题),二是要特别善于倾听。课堂对话更要注意设置主题,注意倾听,没有主题,没有倾听,就没有对话,没有课堂。课堂对话的主题需要设置,要么是课前预设(预先设置),要么是课中生成(及时设置),要体现教师对文本、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注。
对话状态下的倾听作为课堂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在当前一些课堂上,很多教师关注的是教案中早已预设的几个教学环节,只想体现教学步骤的环环相扣,而不注意倾听学生的对话,不注意倾听文本隐含的信息;学生也大多只注意教师的板书和多媒体课件,而不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和师生的点评。一言以蔽之,师生均未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没有能通过倾听来开展对话,促进对话。
在这一原则下,一堂课不是评价教师如何教得好或讲得好,而是看学生如何围绕主题开展有意义、有价值、有效率的对话;教师的话语时间在课堂所占用的时间比例绝不能多于学生,学生在课堂的话语权应有面宽、量大、点深的特点。
因而,教师与学生之间或学生(或群体)之间的对白、抢话、插话、立论、驳论、点评、口语、书面语、身势语等层出不穷成为课堂精彩的亮点。
5.案例生成原则
高效课堂强调教学中使用广义的案例,且案例是动态生成的,是学生在课堂氛围下表现出来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目前,很多教学讲案例往往谈到的是从一个教学环节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的早已预备好的例题、范本等,而高效课堂所要讲的案例生成是指学生的思维、情感、语言在由某一低层次、低状态、低水平发展到高一级层次、状态和水平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现象、经验、教训等,被教师或学生及时发现、捕捉,现场当作教学资源用以展开讨论、研究解剖、总结分析。
在这一原则下,师生在课堂上呈现或展演的某一项资源、某一句话、某一种行为、某一项成果等都有可能被发现其研究价值而重新定位和重点研究,置原拟的教案、学案于不顾,改变整个课堂原预设的课题、容量、进度、节奏等。随机性的一言一行改变一堂课、撑起一堂课,临时性的一个问题或情境统摄一堂课、引领一堂课,成为一种教学设计中应考虑的预案。因而, 课堂上要善于发现、捕捉、挖掘现场生成的案例,也要有培育、引导、预计现场生成的案例的意识。
6.集约建构原则
高效课堂普遍具有容量大、节奏快、建树多的特点,为此则要求在课堂上实施集约建构,即做到快速高效完成资源整合、人事动员、意义建构,实现单位时间内、有限投入下的高回报和高收益。包括教学目标的集约,即构建一个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的目标体系;人力资源集约,即构建一个全班师生和谐共振、优势互补的整体框架和整体性效应,师生在课堂上相互作用促进认知实践;信息资源集约,指师生预备的教学资源和课堂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而融合一体的构建活动。这其中最主要的是人力资源的集约,实际上是学生资源的自足利用和共享共成。
在这一原则下,要认识到课堂资源的结构特性,课堂资源的构成来自三方面:一是文本(教材),二是教师,三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这三者的存在就有足够的教学资源,无需借助太多的外来资源,且这种资源主要来自教师和学生本身,即教师的经验、教师的思想、教师的功底、教师的人格、教师的形象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而学生的个性体验、个体研究、个体差异、知识积累、预习备课等也是很重要的教学资源。集约建构原则要求师生要加强自身素养,加强学情的研究,加强教学研究和备课,在课堂上把师生潜在的教学资源适时充分地挖掘出来并优化组合,保证师生均能分享到优质的教学资源,从而交换思想、知识与信息,且重新建构,实现新的发展。因而,课堂像超市,学生像吃自助餐,无序当中存有序,有序当中似无序,纷繁庞杂,是完成集约建构的过程中常见的直观表象。
7.互助反思原则
以追求自主发展的“三三制”课堂,特别强调现场反思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的现场反思是学生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作为一名学生,紧靠一己之力是无法把课堂现场反思做到位的,需要团队的力量做为坚实的后盾,这个团队就是老师和同学。互助反思原则就是倡导在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下,积极自主地开展团队集体或个人的现场反思。这种反思是自主的、现场的、互助性的,帮助同学反思实际也是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互助反思的内容可包括课题设计是否合理、课题资源准备是否恰当、课题研究的表现是否主动、课题研究的方法是否中肯、课堂言行是否恰当、课堂的文化与创新是否实现、课堂学习如何整改等。
在这一原则下,工程实施层面的评省环节尤现重要。学生之间的相互点评是帮助反思,小组内部的总结是集体反思,教师的指导点评是帮助反思,唯有反思,特别是同伴互助情境下的反思,才能总结过去的学习,启迪未来的学习。
因而,在课堂时间的分配上,预留一定的时间开展互助反思是必要的,教师在互助反思中体现主导作用也是必要的。
(责任编辑 刘颖)
[关键词]高效课堂;价值取向;技术设计;工程实施;原则和方法
一、基本理念与思路
高效课堂“三三制”是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生命发展的高效益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思维。它是指课堂教学实现高效应遵循三个层面的九大要素:价值取向层面,由生命、文化、创新构成基本理念的三元(基于生命、立于文化、志于创新);技术设计层面,由课题、案例、习作组成三大基本构件;工程实施层面,由呈现、展演、评省构成基本操作的三段(三段并非机械的时间划分或规定,而是课堂教学进程的三种基本形态,可重复或组合出现)。
价值取向层面的三元,完整的表述是基于生命、立于文化、志于创新。元,意为本质、要素、构件。三元课堂,意指以生命、文化、创新作为课堂教学构思与操作的三个基本要素与构件,并分别以生命为基本态度、以文化为结构内容、以创新为主旨追求。基于生命,是指课堂教学应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关爱,满足每个生命个体发展的需要、个性化的需要;立于文化,是指课堂教学应摆脱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以文化建构为主体;志于创新,是指课堂教学应引导生命个体举一反三,而拥有独立的新感悟、新发现、新创造。 生命的课堂,旨在培养优秀的人性和有质量的生命,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赋予课堂教学以生命的意义,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生命课堂的主题词包含人性、情感、生态、生活、个性、心灵、发展、成长等。文化的课堂,即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传递,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人的思想文化素质,要实现知识传授向文化教育的转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意突出人文性,重视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本教育,将知识与学生的生命、情感体验的有机融合。挖掘学科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兴趣。加强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及实践能力的关注。文化课堂的主题词包含人文、情感、态度、价值、智慧、实践、艺术、意蕴等。创新的课堂:人才培养不能立足于“知”,而应立足于“行”,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不是教会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而是启发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在课堂上能够有新的感悟和发现,才能有发展和进步。创新课堂的主题词包括实践、探究、发现、发明、革新、开拓、创造等。
技术设计层面的“三件”,是指一堂课应当具备的三项基本物质性的构成要件,即课题、案例、习作。所谓课题,即教学中的问题,每一堂课都是引领学生共同研究解决相关的问题。把问题上升到课题来研究,实际上是强化了师生的研究意识、合作意思、资源意识、成果意思,其中课题背景、课题意义、参与人员、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等将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所谓案例,即教学中的具体典型事件,是学习和研究的工具。教材是案例,例题是案例,考卷是案例,课堂情境是案例,师生的某种状态也是案例,且案例既有预设准备的,也有课堂即时生成的。所谓习作,即实践操作的尝试,是课题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表现。作业、习题、检测、拓展延伸、社会实践、考试模拟等都是习作。
工程实施层面的“三段”,是指由呈现、展演、评省构成课堂基本操作的三个阶段。所谓呈现,是指学生的预习与备课的情况交流,教师的信息与资源提供,课题(问题)的发现与提出等。其中,课前让学生参与备课和课中让学生积极呈现资源与问题尤为重要。所谓展演,是指师生在课堂上围绕课题展开相关研究的展示与演绎,文本解构、合作探究、资源交流、思想交流、成果分享等是主要内容。所谓评省,是指师生针对课题研究的点评与反思,包含自我的、互助的、集体的、个人的多种形式。呈现、展演、评省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阶段,不能简单地利用时间区分或限制,而是随机组合生成的。
二、基本原则与方法
高效课堂“三三制”思想下的课堂教学,有其基本的原则与方法。本文所指原则与方法,视作两位一体,不作分述,重在原则,方法在原则中。
1.主权在生原则
课堂是学生自主发展的主要阵地,而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在追求发展的前提下缔结的契约行为。课堂的主权属于学生而不属于教师,教师在课堂上(也包括课前、课后的备课、辅导等)所采取的管理、服务、指导、评价等行为动作的权力都是在契约状态下由学生授予或委托的。因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主权在生的思想是一种本然、应然、当然,把课堂教学的权力放给学生或还给学生自是应有之义。
在这一原则下,要实现课堂的高效,学生决不是被动和机械的受体,应是具有供体、导体、受体等间性特征。学生拥有平等的备课权、上课权、知情权、话语权、书写权、命题权、评价权等,应当成为高效课堂的基本方法。
因而,黑板、教参、讲台、问答、点评、设题、进度、节奏、容量等多元性的课堂教学要素不再是教师的专利和垄断,应更多地让学生自主参与制定。
2.课题共同体原则
课堂是师生共同研究课题,并实现发展的场所,而课题就是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课题如何产生、课堂与前后文化知识的关联、课题研究内容、课题研究意义、课题研究的方法步骤、课题研究的人事分工等都是课堂教学需考虑好、解决好的问题。一个良好的教学课题应是精心预设的,应充分研究了解学生的已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可发展区、期望发展区等前提下设计出的问题节点。为了高效实现课题的研究、解决,教师必须组织学生围绕课题成立若干学习或研究小组,指导开展合作探究,这样的小组就是课题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分享,并集体性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和课题结论。 在这一原则下,共同体成员应围绕课题开展既分工又合作的学习研究,以小组同伴互助的形式共同完成预习、呈现、演绎、展示、反思、点评等多种课堂教学行为。因而,小组围坐、学生展演、对话论辩、学生互助、分组评比等成为常见的课堂教学型态。
3.自主习得原则
“学得”和“习得”两个概念本指语言学习的两种途径和方法。“习得”在语言学习理论中是指儿童获得母语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概念,那就是“学得”。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区别了这两个概念,他认为习得是一种下意识地掌握语言的过程。语言习得者通常意识不到他们在习得一种语言,而只知道他们是为了交际、实用而运用这种语言。而学得是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规则的过程。一般语言学家认为,人类童年时期主要是通过家庭(特别是母亲)习得母语,而到一定年龄才具备学得的能力和手段,也才具备学得的条件。但是,即便到了成年阶段,习得仍然是学习母语的主要途径。
母语习得理论决不仅仅适用于语言的学习,实际上其他学科门类均可通用。中学阶段学生接近成人,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如果在这一自主状态下去实现习得理论的学习,其学习效率必将大会提高。我们的高效课堂就是要引导自主习得,强调动态、感性、直观等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通过体验、实践、情境等做到在自主自由状态下的无师自通。
在这一原则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不再有沉默的局外人或冷漠的旁观者;教师在某种意义上倒有可能成为课堂的点缀和摆设。因而,课堂上一定程度的无序、混沌、偏离、无组织等成为一种合理存在,预习、演习、研习、练习等成为课堂重要的学习手段。
4.主题会话原则
对话理论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基础理论,并且特别强调对话活动中的主题设制和倾听作用。现在诸多电视传媒有一类谈话节目,主持人、嘉宾、观众围绕某一主题(话题)展开平等有趣的交谈,在交谈中各种思想火花和语言机智层出不穷。而这类节目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要有一个大家关注的话题(主题),二是要特别善于倾听。课堂对话更要注意设置主题,注意倾听,没有主题,没有倾听,就没有对话,没有课堂。课堂对话的主题需要设置,要么是课前预设(预先设置),要么是课中生成(及时设置),要体现教师对文本、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注。
对话状态下的倾听作为课堂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在当前一些课堂上,很多教师关注的是教案中早已预设的几个教学环节,只想体现教学步骤的环环相扣,而不注意倾听学生的对话,不注意倾听文本隐含的信息;学生也大多只注意教师的板书和多媒体课件,而不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和师生的点评。一言以蔽之,师生均未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没有能通过倾听来开展对话,促进对话。
在这一原则下,一堂课不是评价教师如何教得好或讲得好,而是看学生如何围绕主题开展有意义、有价值、有效率的对话;教师的话语时间在课堂所占用的时间比例绝不能多于学生,学生在课堂的话语权应有面宽、量大、点深的特点。
因而,教师与学生之间或学生(或群体)之间的对白、抢话、插话、立论、驳论、点评、口语、书面语、身势语等层出不穷成为课堂精彩的亮点。
5.案例生成原则
高效课堂强调教学中使用广义的案例,且案例是动态生成的,是学生在课堂氛围下表现出来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目前,很多教学讲案例往往谈到的是从一个教学环节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的早已预备好的例题、范本等,而高效课堂所要讲的案例生成是指学生的思维、情感、语言在由某一低层次、低状态、低水平发展到高一级层次、状态和水平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现象、经验、教训等,被教师或学生及时发现、捕捉,现场当作教学资源用以展开讨论、研究解剖、总结分析。
在这一原则下,师生在课堂上呈现或展演的某一项资源、某一句话、某一种行为、某一项成果等都有可能被发现其研究价值而重新定位和重点研究,置原拟的教案、学案于不顾,改变整个课堂原预设的课题、容量、进度、节奏等。随机性的一言一行改变一堂课、撑起一堂课,临时性的一个问题或情境统摄一堂课、引领一堂课,成为一种教学设计中应考虑的预案。因而, 课堂上要善于发现、捕捉、挖掘现场生成的案例,也要有培育、引导、预计现场生成的案例的意识。
6.集约建构原则
高效课堂普遍具有容量大、节奏快、建树多的特点,为此则要求在课堂上实施集约建构,即做到快速高效完成资源整合、人事动员、意义建构,实现单位时间内、有限投入下的高回报和高收益。包括教学目标的集约,即构建一个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的目标体系;人力资源集约,即构建一个全班师生和谐共振、优势互补的整体框架和整体性效应,师生在课堂上相互作用促进认知实践;信息资源集约,指师生预备的教学资源和课堂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而融合一体的构建活动。这其中最主要的是人力资源的集约,实际上是学生资源的自足利用和共享共成。
在这一原则下,要认识到课堂资源的结构特性,课堂资源的构成来自三方面:一是文本(教材),二是教师,三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这三者的存在就有足够的教学资源,无需借助太多的外来资源,且这种资源主要来自教师和学生本身,即教师的经验、教师的思想、教师的功底、教师的人格、教师的形象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而学生的个性体验、个体研究、个体差异、知识积累、预习备课等也是很重要的教学资源。集约建构原则要求师生要加强自身素养,加强学情的研究,加强教学研究和备课,在课堂上把师生潜在的教学资源适时充分地挖掘出来并优化组合,保证师生均能分享到优质的教学资源,从而交换思想、知识与信息,且重新建构,实现新的发展。因而,课堂像超市,学生像吃自助餐,无序当中存有序,有序当中似无序,纷繁庞杂,是完成集约建构的过程中常见的直观表象。
7.互助反思原则
以追求自主发展的“三三制”课堂,特别强调现场反思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的现场反思是学生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作为一名学生,紧靠一己之力是无法把课堂现场反思做到位的,需要团队的力量做为坚实的后盾,这个团队就是老师和同学。互助反思原则就是倡导在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下,积极自主地开展团队集体或个人的现场反思。这种反思是自主的、现场的、互助性的,帮助同学反思实际也是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互助反思的内容可包括课题设计是否合理、课题资源准备是否恰当、课题研究的表现是否主动、课题研究的方法是否中肯、课堂言行是否恰当、课堂的文化与创新是否实现、课堂学习如何整改等。
在这一原则下,工程实施层面的评省环节尤现重要。学生之间的相互点评是帮助反思,小组内部的总结是集体反思,教师的指导点评是帮助反思,唯有反思,特别是同伴互助情境下的反思,才能总结过去的学习,启迪未来的学习。
因而,在课堂时间的分配上,预留一定的时间开展互助反思是必要的,教师在互助反思中体现主导作用也是必要的。
(责任编辑 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