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教学作为一项最基础的教育,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越来越普及,从而促使众多的教育工作者对幼儿课程开展了研究。考虑到幼儿对事物的认知处于很浅显的层面,要想使他们理解一些知识,就需要适应幼儿的阶段性特征。因此,课程游戏化应运而生,逐渐成为学前教育中的常用方法之一。
现代心理学往往把“幼儿期”称为“游戏期”,这表明对于大多数的幼儿来讲,游戏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同时这也意味着,如果在幼儿阶段将游戏运用到教学中,不仅可以充分地发挥出游戏的优势,更能够激发出幼儿的创新思维。因此,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必须具备课程游戏化的意识,明确自己的教育责任,以此全面地寓教于游戏之中,进而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为此,本文从深入挖掘课程游戏因素、规划合理的游戏环境以及加强幼儿游戏的主体性三方面展开了对课程游戏化的一些策略上的探讨。
深入挖掘课程游戏因素
课程游戏化首先需要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深入的分析,而这一分析的意义是为了从中找到游戏的切入点,只有找到正确的游戏切入点,才能更好地进行游戏化的设计,使幼儿顺利从游戏活动中获得知识。显而易见,如果课程是“死”的,那么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便是对幼儿课程的激活,它可以全面地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投入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教育。因此,教师在挖掘课程游戏因素时,必须巧妙地将课程内容进行转化,进而采取相应的游戏内容与规则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与感受知识。
例如,在体能锻炼的课程中,为了使幼儿可以通过游戏达到体能锻炼的目标,我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选取了既不会加大幼儿体能负担,又可以达到體能锻炼目的游戏,即“小兔赛跑”。为此,我提前为幼儿们准备了小沙包,并告诉幼儿游戏规则,即用脚踝夹住一只小沙包进行跳跃式前进,比赛谁先到达终点。这一游戏是对课程游戏因素的挖掘,同时这一游戏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还能够使幼儿在玩耍跳跃的过程中达到体能锻炼的课程目的,可谓是一举两得。
规划合理的游戏环境
幼儿时期对于外部环境的感应是很敏感的,因此游戏环境对于游戏课程的影响显而易见,为此,规划合理的游戏环境就成了课程游戏化的一个关键。而游戏环境作为充满智慧与情趣的地方,使得游戏环境的制造和选择逐渐成了学前教育的重点,唯有如此,才能让幼儿在放心玩耍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知识。而游戏环境既包括器材、玩具、材料等物质环境,又包括游戏氛围等精神环境。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全面考虑幼儿的具体情况,并根据幼儿阶段的课程标准选取合适的游戏,进而为其规划合理的游戏环境,以此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例如,在进行“猫捉老鼠”的游戏活动时,为了使幼儿能够尽快地进入游戏的氛围中,上课后我先准备了猫和老鼠的头饰,使幼儿对这一形象有了充分的认识,随后我先通过猜拳的方式确定了第一轮的“猫”与“老鼠”,并指导幼儿围成一个圆圈。游戏开始后,大家一边拍手一边唱儿歌,“猫”便开始追“老鼠”,考虑到需要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角色的头饰在这一游戏活动过程中是可以传递的,也就是说遇到危险时,“老鼠”的头饰可以随时传递给别人,被“猫”抓到后便会互换角色。显然,在这一过程中,游戏环境的建立对于游戏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加强幼儿游戏的主体性
在课程游戏化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幼儿是游戏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游戏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合作者。因此,在加强幼儿游戏主体性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并从中了解其思维与意识,获得对幼儿的进一步了解。当然,加强主体性并非放任不管,而是要有意识地进行引导,从而发挥出游戏活动的最大价值。与此同时,不同的游戏活动也意味着教师需要进行不同的规划与调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合理地进行转化,从多种游戏的多种方面去衡量不同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而因材施教,促进幼儿游戏主体性的发挥。
例如,在进行“同步卫星”的游戏活动时,为了加强幼儿游戏的主体性,我将参加游戏的幼儿分为三组,每个组一次出一人,预备时各站于圈内并手持一个球,发令后,将球垂直高高抛起,然后赶紧按逆时针方向互换位置,并接住前面一个人抛起的球,最后,接球次数最多的组获胜。这一游戏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特征,抛球和互换位置这一形式对于幼儿更好地发挥主体性具有积极作用,更有助于幼儿加强自身的协调性,促进全面发展。
结语
总之,课程的游戏化与幼儿的身心具有很大的关系,这是适应幼儿阶段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方法,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对课程进行游戏化的过程中,既要以课程为标准,还要以幼儿的身心为基础,进而切实地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现代心理学往往把“幼儿期”称为“游戏期”,这表明对于大多数的幼儿来讲,游戏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同时这也意味着,如果在幼儿阶段将游戏运用到教学中,不仅可以充分地发挥出游戏的优势,更能够激发出幼儿的创新思维。因此,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必须具备课程游戏化的意识,明确自己的教育责任,以此全面地寓教于游戏之中,进而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为此,本文从深入挖掘课程游戏因素、规划合理的游戏环境以及加强幼儿游戏的主体性三方面展开了对课程游戏化的一些策略上的探讨。
深入挖掘课程游戏因素
课程游戏化首先需要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深入的分析,而这一分析的意义是为了从中找到游戏的切入点,只有找到正确的游戏切入点,才能更好地进行游戏化的设计,使幼儿顺利从游戏活动中获得知识。显而易见,如果课程是“死”的,那么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便是对幼儿课程的激活,它可以全面地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投入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教育。因此,教师在挖掘课程游戏因素时,必须巧妙地将课程内容进行转化,进而采取相应的游戏内容与规则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与感受知识。
例如,在体能锻炼的课程中,为了使幼儿可以通过游戏达到体能锻炼的目标,我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选取了既不会加大幼儿体能负担,又可以达到體能锻炼目的游戏,即“小兔赛跑”。为此,我提前为幼儿们准备了小沙包,并告诉幼儿游戏规则,即用脚踝夹住一只小沙包进行跳跃式前进,比赛谁先到达终点。这一游戏是对课程游戏因素的挖掘,同时这一游戏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还能够使幼儿在玩耍跳跃的过程中达到体能锻炼的课程目的,可谓是一举两得。
规划合理的游戏环境
幼儿时期对于外部环境的感应是很敏感的,因此游戏环境对于游戏课程的影响显而易见,为此,规划合理的游戏环境就成了课程游戏化的一个关键。而游戏环境作为充满智慧与情趣的地方,使得游戏环境的制造和选择逐渐成了学前教育的重点,唯有如此,才能让幼儿在放心玩耍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知识。而游戏环境既包括器材、玩具、材料等物质环境,又包括游戏氛围等精神环境。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全面考虑幼儿的具体情况,并根据幼儿阶段的课程标准选取合适的游戏,进而为其规划合理的游戏环境,以此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例如,在进行“猫捉老鼠”的游戏活动时,为了使幼儿能够尽快地进入游戏的氛围中,上课后我先准备了猫和老鼠的头饰,使幼儿对这一形象有了充分的认识,随后我先通过猜拳的方式确定了第一轮的“猫”与“老鼠”,并指导幼儿围成一个圆圈。游戏开始后,大家一边拍手一边唱儿歌,“猫”便开始追“老鼠”,考虑到需要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角色的头饰在这一游戏活动过程中是可以传递的,也就是说遇到危险时,“老鼠”的头饰可以随时传递给别人,被“猫”抓到后便会互换角色。显然,在这一过程中,游戏环境的建立对于游戏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加强幼儿游戏的主体性
在课程游戏化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幼儿是游戏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游戏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合作者。因此,在加强幼儿游戏主体性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并从中了解其思维与意识,获得对幼儿的进一步了解。当然,加强主体性并非放任不管,而是要有意识地进行引导,从而发挥出游戏活动的最大价值。与此同时,不同的游戏活动也意味着教师需要进行不同的规划与调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合理地进行转化,从多种游戏的多种方面去衡量不同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而因材施教,促进幼儿游戏主体性的发挥。
例如,在进行“同步卫星”的游戏活动时,为了加强幼儿游戏的主体性,我将参加游戏的幼儿分为三组,每个组一次出一人,预备时各站于圈内并手持一个球,发令后,将球垂直高高抛起,然后赶紧按逆时针方向互换位置,并接住前面一个人抛起的球,最后,接球次数最多的组获胜。这一游戏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特征,抛球和互换位置这一形式对于幼儿更好地发挥主体性具有积极作用,更有助于幼儿加强自身的协调性,促进全面发展。
结语
总之,课程的游戏化与幼儿的身心具有很大的关系,这是适应幼儿阶段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方法,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对课程进行游戏化的过程中,既要以课程为标准,还要以幼儿的身心为基础,进而切实地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