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各方各面的知识,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随着思维能力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又会获得不断积累,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准确切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以形象性和具象性为主,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设计问题,落实引导任务,切忌敷衍了事,因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是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这一课时,教师应结合教学要求,设计三组问题,以训练学生思维:1.组织学生讨论: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表现出来?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乌鸦身边没有小石子,那还能通过怎样的方法喝到水?3.模仿乌鸦口吻写一篇有感情的小故事。通过以上三个任务,实现课堂准确切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能够拓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发挥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实现两种思维的有效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要鼓励学生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提问,可以组织合作讨论,也可以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这样的方式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经过日积月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二、借助演示实验,锻炼学生思維
语文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通过演示实验不但能够直观生动呈现课文内容,而且更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在教学《曹冲称象》时,曹冲想到一个称象的好方法,但是学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事先准备相关道具进行实验:1.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水缸中装入水,将一艘玩具船放到水面上,然后将一只玩具大象放到船上,看看船身下沉多少,并在紧贴水面的船舷位置画一条线,此时指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船舷”;2.将大象从船上拿开,再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直到船身下沉到划线位置;将所有石子取出,用天平秤一秤小石子的重量即可,小石子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通过这样的演示实验能够直观再现课文内容,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追问学生:“你们能不能想一个更好的方法?”学生开始思考,很快有的学生想出这样的方法:可以用人来代替石头,因为石头太重了,还得搬来搬去,而人就不用搬,直接走到船上就行。可见,这样的方法可以充分激活学生思维意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观察,培养敏锐思维
敏锐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要素之一,为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从生活中发现细节,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敏感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时,其中有这样一句:“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为什么文中说“新的生命在颤动”?根据以往教学要求,学生只需理解大榕树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就可以了,但是要想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引导学生突破教材束缚,找到新的思维发散点,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感度。
四、尊重个体差异,发展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个体,他们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做好充分的课堂预设工作。俗话说得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重视每一个课堂生成,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时,在讨论“再生”问题时,很多学生认为煤是不可再生的,可是有一位学生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煤是可再生资源,因为我们现在所用的煤就是远古时代的树木压在地底下而形成的,因此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人类会发现新的物质形成的煤。这时候老师对这名学生的回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表扬了他能在自己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去大胆想象,从而保护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让学生敢于想象和创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大胆创新,围绕学生思维培养探寻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最终找到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王慧,崔惠芳,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太公小学教师。
一、准确切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以形象性和具象性为主,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设计问题,落实引导任务,切忌敷衍了事,因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是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这一课时,教师应结合教学要求,设计三组问题,以训练学生思维:1.组织学生讨论: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表现出来?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乌鸦身边没有小石子,那还能通过怎样的方法喝到水?3.模仿乌鸦口吻写一篇有感情的小故事。通过以上三个任务,实现课堂准确切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能够拓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发挥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实现两种思维的有效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要鼓励学生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提问,可以组织合作讨论,也可以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这样的方式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经过日积月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二、借助演示实验,锻炼学生思維
语文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通过演示实验不但能够直观生动呈现课文内容,而且更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在教学《曹冲称象》时,曹冲想到一个称象的好方法,但是学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事先准备相关道具进行实验:1.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水缸中装入水,将一艘玩具船放到水面上,然后将一只玩具大象放到船上,看看船身下沉多少,并在紧贴水面的船舷位置画一条线,此时指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船舷”;2.将大象从船上拿开,再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直到船身下沉到划线位置;将所有石子取出,用天平秤一秤小石子的重量即可,小石子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通过这样的演示实验能够直观再现课文内容,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追问学生:“你们能不能想一个更好的方法?”学生开始思考,很快有的学生想出这样的方法:可以用人来代替石头,因为石头太重了,还得搬来搬去,而人就不用搬,直接走到船上就行。可见,这样的方法可以充分激活学生思维意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观察,培养敏锐思维
敏锐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要素之一,为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从生活中发现细节,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敏感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时,其中有这样一句:“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为什么文中说“新的生命在颤动”?根据以往教学要求,学生只需理解大榕树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就可以了,但是要想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引导学生突破教材束缚,找到新的思维发散点,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感度。
四、尊重个体差异,发展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个体,他们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做好充分的课堂预设工作。俗话说得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重视每一个课堂生成,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时,在讨论“再生”问题时,很多学生认为煤是不可再生的,可是有一位学生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煤是可再生资源,因为我们现在所用的煤就是远古时代的树木压在地底下而形成的,因此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人类会发现新的物质形成的煤。这时候老师对这名学生的回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表扬了他能在自己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去大胆想象,从而保护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让学生敢于想象和创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大胆创新,围绕学生思维培养探寻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最终找到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王慧,崔惠芳,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太公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