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重分析,轻感悟;重应用,轻精神;重传统,轻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途径可归纳为: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坚守阅读和写作两块阵地;养成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问题 解决途径
1.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生活逐渐现代化,语文教学作为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越来越显得不能很好适应新世纪人才的学生在语文素质,特别是语文能力方面的实际需要。因此,近年来各地语文教师、教研工作者以及学者、专家纷纷对当前语文教学提出批评,强烈要求对语文进行改革。笔者观察发现,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1 重分析,轻感悟。“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比如教学《长亭送别》时,我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对本文主题和离别情感的分析讲解上,结果整堂课上得索然无味。如果下次再教此课,我会将重点放在学生的感悟上,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联想到所学的有关别离的诗文进行对比学习,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
1.2 重应用,轻精神。语文是鉴赏的,也是人文的。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奠定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为根本。适量地进行专题训练与辅导是不可少的,但不能仅仅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准绳来进行语文教学,更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比如在教学《促织》时,我在完成了文言文教学的字、词、句的重点教学后,又进行了拓展,给学生补充了《捕蛇者说》,两篇课文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暴,同时给予广大劳苦大众同情,又发动学生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课本内容。另外,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课本文本内容的讲解,应重视知识的相关拓展和迁移训练,尤其是语文学科的学习。
1.3 重传统,轻创新。30多年来,随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课教学方法也作了一些改进。不少语文教师重视启发式教学,不但教得实,而且教得活;有些教师不但研究教法,还研究学法;还有些教师注意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把电脑搬进了课堂。他们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然而这样做的教师只占少部分,大多数的语文教师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传统的老一套,主要由教师讲,满堂灌;普遍采用“三大块”教法——机械地划分段落大意,简单地归纳中心思想,抽象地概括写作特点:“三多一少”的现象仍然存在,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思想意义多了,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具体内容多了,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表现方法多了,而相反的是扎扎实实的语言教学少了。总之,一般语-文教师多习惯于老一套教法,缺少改革和创新。为数不少的语文课,可以说教得呆板,教得空泛,教了不管用;学得枯燥,学得厌烦,学了不会用。这就无疑会严重地影响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2.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的解决途径。面对新的形势,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没有理由不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更何况“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是最大的受害者。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路径可归纳为:
2.1 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你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母,有的竟然也“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甘咬钢笔头”,让你哭笑不得。症结就是;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提供-+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走的第一步。
2.2 坚守阅读和写作两块阵地。有位语文专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只需教会学生两件事,一是阅读,二是写作。”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员周国平在《如果我是语文教师》一文中写到:“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什么东西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周国平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
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2.3 养成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问题 解决途径
1.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生活逐渐现代化,语文教学作为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越来越显得不能很好适应新世纪人才的学生在语文素质,特别是语文能力方面的实际需要。因此,近年来各地语文教师、教研工作者以及学者、专家纷纷对当前语文教学提出批评,强烈要求对语文进行改革。笔者观察发现,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1 重分析,轻感悟。“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比如教学《长亭送别》时,我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对本文主题和离别情感的分析讲解上,结果整堂课上得索然无味。如果下次再教此课,我会将重点放在学生的感悟上,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联想到所学的有关别离的诗文进行对比学习,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
1.2 重应用,轻精神。语文是鉴赏的,也是人文的。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奠定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为根本。适量地进行专题训练与辅导是不可少的,但不能仅仅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准绳来进行语文教学,更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比如在教学《促织》时,我在完成了文言文教学的字、词、句的重点教学后,又进行了拓展,给学生补充了《捕蛇者说》,两篇课文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暴,同时给予广大劳苦大众同情,又发动学生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课本内容。另外,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课本文本内容的讲解,应重视知识的相关拓展和迁移训练,尤其是语文学科的学习。
1.3 重传统,轻创新。30多年来,随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课教学方法也作了一些改进。不少语文教师重视启发式教学,不但教得实,而且教得活;有些教师不但研究教法,还研究学法;还有些教师注意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把电脑搬进了课堂。他们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然而这样做的教师只占少部分,大多数的语文教师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传统的老一套,主要由教师讲,满堂灌;普遍采用“三大块”教法——机械地划分段落大意,简单地归纳中心思想,抽象地概括写作特点:“三多一少”的现象仍然存在,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思想意义多了,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具体内容多了,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表现方法多了,而相反的是扎扎实实的语言教学少了。总之,一般语-文教师多习惯于老一套教法,缺少改革和创新。为数不少的语文课,可以说教得呆板,教得空泛,教了不管用;学得枯燥,学得厌烦,学了不会用。这就无疑会严重地影响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2.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的解决途径。面对新的形势,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没有理由不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更何况“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是最大的受害者。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路径可归纳为:
2.1 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你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母,有的竟然也“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甘咬钢笔头”,让你哭笑不得。症结就是;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提供-+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走的第一步。
2.2 坚守阅读和写作两块阵地。有位语文专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只需教会学生两件事,一是阅读,二是写作。”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员周国平在《如果我是语文教师》一文中写到:“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什么东西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周国平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
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2.3 养成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