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粮食安全关系到民生和整个国家发展的大计,政策性金融支持是提高粮食产销安全,加快粮食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本文从金融支持粮食安全的角度,系统性的阐述了加快粮食安全建设,促进粮食生产批发、销售一体化的具体步骤,进一步介绍了如何发展金融衍生产品以对冲粮食在销售过程中出现的风险问题。最后,根据目前粮食安全存在的隐患,提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粮食安全 政策性金融 金融衍生品
一、 粮食安全问题与文献综述
(一)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安全是指在粮食市场供应链连续的情况下,保证人们对粮食的日常化需求。其具体含义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确保人们有足够的粮食,二是保证人们拥有充足的粮食购买力,三是人们都能获得所需的食物。相对于传统的粮食安全,粮食金融化则是21世纪之后的全新概念,主要指将粮食市场与货币、资本等金融市场联系起来,利用金融工具合理安排粮食的产销,加快粮食市场的流动性,从而规避可能出现的非系统性风险。
(二)文献综述
如何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和市场的平稳,金融部门在这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尹昌斌(2007)说明政策性金融的发展能够对加强粮食安全提供资金保障。粮食金融化已成为一个现实,众多粮食产品进入商品交易所,在为粮食生产、流通和加工企业提高套期保值,也为众多的投机者提供了机会。奚宾(2012),介绍了粮食金融化在提高市场自由化的同时,也加剧了出现安全问题的隐患。金融危机将使世界危害粮食安全的不稳定因素增加,金融危机背后隐藏着潜在的、更严重的全球粮食安全危机。曹利强(2009)指出其内涵是粮食安全已与金融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二者存在着彼此促进的关系。粮食的金融化在提高粮食安全性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隐患。如何将粮食的安全生产与金融政策的支持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下一步提高粮食产量,保证粮食可持续供应的关键。
二、粮食金融化及金融衍生工具
(一)粮食金融化及粮食安全隐患
粮食的金融化已成为毋庸置疑的事情,大多数的粮食产品进入金融商品交易所,为粮食加工生产以及流通的龙头企业提供了套期保值的机遇,但也滋生了大批的投机者。粮食被贴上金融产品的标签,从而大大增加了粮食危机的几率。这主要体现在: 首先,粮食需求群体也相对集中,容易形成粮食的买方垄断市场,从而使得粮食的价格容易被操纵。其次,粮食金融化增加了粮食价格波动的风险,只有提高粮食的套期保值功能,打击内幕交易和不法投机行为,才能规范市场秩序,降低风险,为实现粮食的安全作保证。最后,粮食进入金融市场后,会受到价格及流动性的双重影响。第一份期货合约是为了防范期货市场的价格风险而制定的,通过期货合约使得粮食生产者以及粮食加工企业都可以免于价格的影响。但是中国的期货市场投机现象严重,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降低风险的可能性并不大,这样粮食的价格就不是由市场供求决定,而是受到流动性等方面的影响,价格的波动性进一步上升。
(二)金融衍生工具与粮食安全
在经济学中,一直存在着“谷贱伤农”的问题。农作物丰收时期,粮食生产过多,粮食囤积卖不出去,供给远大于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导致粮食价格急剧下跌。老百姓辛苦一年虽得到丰收的喜悦,却难以卖到合理的价格。而在收成不好的那年,虽然赚得“物以稀为贵”,但由于粮食的数量太少,超额的价格难以弥补亏损。在大宗的农作物生产上,存在着商品期货市场。其内涵是交易双方在未来的一定时间内交易一定的标的资产的标准化合约,比如在丰收时节,农民提前粮食产出来一段时间,采用期货合约,锁定好未来的价格,当生产出来后按照约定的价格进行交割。这样农民可以避免将来由于粮食价格下降带来的风险。然而,如果其中天气出现变化,农作物遭受冰雹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而遭受减产,最终导致粮食的价格升高,农民不仅不能从期货合约中得到应有的补偿,反而会只能按约定的价格成交,加剧损失的力度。为能够避免这一状况的损失,我们可以为农民在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提供优惠政策的投保,农民在交一定的保费的基础上,完全对冲可能发生的损失,使得他们最终能够获得全部的风险补偿,而保险机构也获得了保费收入。
三、消除粮食安全隐患与金融对策
(一)加大粮食信贷力度
大多数粮食生产是由个体的农民完成的,从全国范围看,农民的金融知识的素养普遍不高,自身资金不足,难以满足向银行贷款的标准,使得农民不能有充足的资金投入粮食的生产,包括机械技术的应用,农作物肥料的使用等,这样生产的粮食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产量低下,不能进行大规模生产,实现农作物的专业化经营。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也使得农民没有底气进入期货市场,严重束缚粮食金融化的发展进程。
(二)加大粮食流通领域流动性的投放
具体的说,各银行金融机构应该从四个方面加强粮食流通领域的流动性投放力度 。首先,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应该满足粮食信贷的资金需求。其次,应该满足粮食买卖的流动性需求。 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宜的粮食购销金融政策。支持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促进粮食结构的调整,解决粮食生产与粮食产销的脱节,扩大企业的购销规模,搞活经营,放开粮食收购,打破国有粮食企业的垄断地位,创造更多渠道的竞争,以便给企业注入更多的活力。并且建立粮食经营的市场化机制,取消管制过死的金融政策,从而加大粮食流通领域的流动性建设。
(三)加强粮食期货市场的价格监控
为化解期货市场面临的风险,必须加大技术领域的资金投入。保证具有先进技术以及专业知识的人经营更多的种植,实现粮食生产的集约化,使经营者能够引进先进技术,方便田间管理,实现机械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并且积极发展粮食期货市场,方便投资者的进入,巧妙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使其能够顺利进行套期保值。
四、结论与重要启示
粮食安全的战略核心是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实现粮食安全的经营目标,保证粮食及时供应,满足最大多数人的粮食需求,关键在于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要构建粮食产销一体化体系,提高粮食生产供应的效率。为此,应全面放开粮食购销价格,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粮食生产与销售的流通格局。同时发挥网络的桥梁作用,利用网络技术,合理开发金融衍生工具,防范粮食风险。
其次,要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粮食安全既要保证粮食的合理供应,同时又要提高个人的购买力。如果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没有足够的金钱购买粮食,则很难保证一定时期内粮食产销的顺利进行,粮食就会积压,长时间会变质,最终会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要加大财政对贫困人口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加贫困人口补贴,着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 尹昌斌.政策性金融支持粮食安全体系建设[J].中国农业资源与规划,2010(05):22-26.
[2] 郭冰,蓝京晶,远景辉.我国粮食安全金融支持的几点思考[J].金融经济,2010(04):22-23.
[3] 林毅夫. 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1992:33-108.
[4] 赵绪昌.农业发展要走依靠科技进步之路[J].西安社会科学,2008(01):29-30.
[5] 李东为.粮食金融化:对策与思考[J].中国粮食经济,2011(05):12-16.
[6] 樊琦,刘满平.国际粮食金融化趋势与我国粮食安全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2(07):23-25.
[7] Samuleson,Paul. 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J].Reviews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4:387-389.
[8] Martin,J.Osborne. An introduction to game theory[M].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press,2005 .
作者简介:许之斌(1989-),男,汉族,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方向:商业银行创新与管理。
(编辑:陈岑)
【关键词】粮食安全 政策性金融 金融衍生品
一、 粮食安全问题与文献综述
(一)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安全是指在粮食市场供应链连续的情况下,保证人们对粮食的日常化需求。其具体含义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确保人们有足够的粮食,二是保证人们拥有充足的粮食购买力,三是人们都能获得所需的食物。相对于传统的粮食安全,粮食金融化则是21世纪之后的全新概念,主要指将粮食市场与货币、资本等金融市场联系起来,利用金融工具合理安排粮食的产销,加快粮食市场的流动性,从而规避可能出现的非系统性风险。
(二)文献综述
如何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和市场的平稳,金融部门在这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尹昌斌(2007)说明政策性金融的发展能够对加强粮食安全提供资金保障。粮食金融化已成为一个现实,众多粮食产品进入商品交易所,在为粮食生产、流通和加工企业提高套期保值,也为众多的投机者提供了机会。奚宾(2012),介绍了粮食金融化在提高市场自由化的同时,也加剧了出现安全问题的隐患。金融危机将使世界危害粮食安全的不稳定因素增加,金融危机背后隐藏着潜在的、更严重的全球粮食安全危机。曹利强(2009)指出其内涵是粮食安全已与金融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二者存在着彼此促进的关系。粮食的金融化在提高粮食安全性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隐患。如何将粮食的安全生产与金融政策的支持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下一步提高粮食产量,保证粮食可持续供应的关键。
二、粮食金融化及金融衍生工具
(一)粮食金融化及粮食安全隐患
粮食的金融化已成为毋庸置疑的事情,大多数的粮食产品进入金融商品交易所,为粮食加工生产以及流通的龙头企业提供了套期保值的机遇,但也滋生了大批的投机者。粮食被贴上金融产品的标签,从而大大增加了粮食危机的几率。这主要体现在: 首先,粮食需求群体也相对集中,容易形成粮食的买方垄断市场,从而使得粮食的价格容易被操纵。其次,粮食金融化增加了粮食价格波动的风险,只有提高粮食的套期保值功能,打击内幕交易和不法投机行为,才能规范市场秩序,降低风险,为实现粮食的安全作保证。最后,粮食进入金融市场后,会受到价格及流动性的双重影响。第一份期货合约是为了防范期货市场的价格风险而制定的,通过期货合约使得粮食生产者以及粮食加工企业都可以免于价格的影响。但是中国的期货市场投机现象严重,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降低风险的可能性并不大,这样粮食的价格就不是由市场供求决定,而是受到流动性等方面的影响,价格的波动性进一步上升。
(二)金融衍生工具与粮食安全
在经济学中,一直存在着“谷贱伤农”的问题。农作物丰收时期,粮食生产过多,粮食囤积卖不出去,供给远大于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导致粮食价格急剧下跌。老百姓辛苦一年虽得到丰收的喜悦,却难以卖到合理的价格。而在收成不好的那年,虽然赚得“物以稀为贵”,但由于粮食的数量太少,超额的价格难以弥补亏损。在大宗的农作物生产上,存在着商品期货市场。其内涵是交易双方在未来的一定时间内交易一定的标的资产的标准化合约,比如在丰收时节,农民提前粮食产出来一段时间,采用期货合约,锁定好未来的价格,当生产出来后按照约定的价格进行交割。这样农民可以避免将来由于粮食价格下降带来的风险。然而,如果其中天气出现变化,农作物遭受冰雹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而遭受减产,最终导致粮食的价格升高,农民不仅不能从期货合约中得到应有的补偿,反而会只能按约定的价格成交,加剧损失的力度。为能够避免这一状况的损失,我们可以为农民在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提供优惠政策的投保,农民在交一定的保费的基础上,完全对冲可能发生的损失,使得他们最终能够获得全部的风险补偿,而保险机构也获得了保费收入。
三、消除粮食安全隐患与金融对策
(一)加大粮食信贷力度
大多数粮食生产是由个体的农民完成的,从全国范围看,农民的金融知识的素养普遍不高,自身资金不足,难以满足向银行贷款的标准,使得农民不能有充足的资金投入粮食的生产,包括机械技术的应用,农作物肥料的使用等,这样生产的粮食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产量低下,不能进行大规模生产,实现农作物的专业化经营。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也使得农民没有底气进入期货市场,严重束缚粮食金融化的发展进程。
(二)加大粮食流通领域流动性的投放
具体的说,各银行金融机构应该从四个方面加强粮食流通领域的流动性投放力度 。首先,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应该满足粮食信贷的资金需求。其次,应该满足粮食买卖的流动性需求。 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宜的粮食购销金融政策。支持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促进粮食结构的调整,解决粮食生产与粮食产销的脱节,扩大企业的购销规模,搞活经营,放开粮食收购,打破国有粮食企业的垄断地位,创造更多渠道的竞争,以便给企业注入更多的活力。并且建立粮食经营的市场化机制,取消管制过死的金融政策,从而加大粮食流通领域的流动性建设。
(三)加强粮食期货市场的价格监控
为化解期货市场面临的风险,必须加大技术领域的资金投入。保证具有先进技术以及专业知识的人经营更多的种植,实现粮食生产的集约化,使经营者能够引进先进技术,方便田间管理,实现机械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并且积极发展粮食期货市场,方便投资者的进入,巧妙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使其能够顺利进行套期保值。
四、结论与重要启示
粮食安全的战略核心是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实现粮食安全的经营目标,保证粮食及时供应,满足最大多数人的粮食需求,关键在于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要构建粮食产销一体化体系,提高粮食生产供应的效率。为此,应全面放开粮食购销价格,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粮食生产与销售的流通格局。同时发挥网络的桥梁作用,利用网络技术,合理开发金融衍生工具,防范粮食风险。
其次,要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粮食安全既要保证粮食的合理供应,同时又要提高个人的购买力。如果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没有足够的金钱购买粮食,则很难保证一定时期内粮食产销的顺利进行,粮食就会积压,长时间会变质,最终会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要加大财政对贫困人口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加贫困人口补贴,着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 尹昌斌.政策性金融支持粮食安全体系建设[J].中国农业资源与规划,2010(05):22-26.
[2] 郭冰,蓝京晶,远景辉.我国粮食安全金融支持的几点思考[J].金融经济,2010(04):22-23.
[3] 林毅夫. 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1992:33-108.
[4] 赵绪昌.农业发展要走依靠科技进步之路[J].西安社会科学,2008(01):29-30.
[5] 李东为.粮食金融化:对策与思考[J].中国粮食经济,2011(05):12-16.
[6] 樊琦,刘满平.国际粮食金融化趋势与我国粮食安全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2(07):23-25.
[7] Samuleson,Paul. 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J].Reviews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4:387-389.
[8] Martin,J.Osborne. An introduction to game theory[M].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press,2005 .
作者简介:许之斌(1989-),男,汉族,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方向:商业银行创新与管理。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