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诊科病人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突发事件多、不可预性强等特点,护士在执行各项处置操作时存在意外针刺伤风险。据调查统计全国有90%的护士在工作期间发生过针刺伤,职业性感染的感染途径中有80%是针刺伤引起的。经针刺伤传播的疾病中最常见的有乙肝、丙肝、艾滋病等。与针刺伤有关的主要操作有加药、穿刺、拔针、处理用过的锐器、回套针帽、处置临床医疗废物等。急诊护士针刺伤发生频率高,面临较大的职业暴露风险,因此,急诊室工作人员应加强针刺伤的防范意识。
1 高危因素
1.1 防护意识淡漠:部分护士对针刺伤危害认识不足,尤其是新参加工作的人员,对经血液传播疾病的严重性、危害性认识不足、防护措施不到位,处理针刺伤不规范。
1.2 患者合作性差:有部分因精神障碍,醉酒不配合治疗的患者,护士在执行穿刺时易引发针刺伤。
1.3 工作忙、累:急诊患者病情紧急危重,分秒必争,护士处于高度紧张忙碌中,在抢救时发生针刺伤的几率大。
1.4 加药、拔针、丢弃处理用过的针头时易引起针刺伤。
2 针刺伤后的处理
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伤口,在伤口旁端离心方向轻轻挤出伤口的血液,禁止局部来回挤压。反复冲洗后用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伤口,并用防水敷料覆盖。48 h内报告有关部门,并填写报表。 72 h内作H IV、HBV等的基础水平检查。可疑HBV感染的针刺伤时,应注射抗乙肝病毒高价抗体和乙肝疫苗。可疑HCV感染的针刺伤时,尽快于伤后做HCV抗体检查。可疑H IV感染的针刺伤时,应及时找专家就诊,尽快检测H IV 抗体,然后周期性复查(如6周、12周、6个月等) ,跟踪期间注意不要献血、捐赠器官及母乳喂养,性生活用避孕套等。并报告医务科、院内感染科、护理部、人事科进行登记、上报、追访等。
3 防护对策
3.1 加强职业防护培训:定期培训、宣传、考核针刺伤的危害性,刺伤后的应急处理措施等,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让他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
3.2 改善医疗操作环境: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针刺伤的几率。接触患者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应戴手套,尽量采用真空采血试管、带有保护设计的针具和新型无针注射装置。增加医护配置比率,杜绝疲劳连班工作。在为不合作的患者注射时,应取得他人的协助。
3.3 妥善处理医疗垃圾:及时处理用过的针头,并放入防刺锐器盒中,禁止回套针帽。不要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手持针头时要特别小心。
3.4 避免心理、生理疲劳:合理安排工作、生活时间,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心态。在使用锐器进行操作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护士在临床工作中,针刺伤屡有发生。建立一个完整的报告制度及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诊断治疗体系势在必行。规范操作行为,强调工作的责任心和注意力,熟练掌握锐利器具的开启、操作、回收等技术。如被刺伤应及时采取应急处理。医院应不断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力求避免针刺伤的发生。急诊护士须转变观念,增强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对各种危害有足够认识,采取适当地防护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健康安全、杜绝职业性感染的发生。
1 高危因素
1.1 防护意识淡漠:部分护士对针刺伤危害认识不足,尤其是新参加工作的人员,对经血液传播疾病的严重性、危害性认识不足、防护措施不到位,处理针刺伤不规范。
1.2 患者合作性差:有部分因精神障碍,醉酒不配合治疗的患者,护士在执行穿刺时易引发针刺伤。
1.3 工作忙、累:急诊患者病情紧急危重,分秒必争,护士处于高度紧张忙碌中,在抢救时发生针刺伤的几率大。
1.4 加药、拔针、丢弃处理用过的针头时易引起针刺伤。
2 针刺伤后的处理
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伤口,在伤口旁端离心方向轻轻挤出伤口的血液,禁止局部来回挤压。反复冲洗后用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伤口,并用防水敷料覆盖。48 h内报告有关部门,并填写报表。 72 h内作H IV、HBV等的基础水平检查。可疑HBV感染的针刺伤时,应注射抗乙肝病毒高价抗体和乙肝疫苗。可疑HCV感染的针刺伤时,尽快于伤后做HCV抗体检查。可疑H IV感染的针刺伤时,应及时找专家就诊,尽快检测H IV 抗体,然后周期性复查(如6周、12周、6个月等) ,跟踪期间注意不要献血、捐赠器官及母乳喂养,性生活用避孕套等。并报告医务科、院内感染科、护理部、人事科进行登记、上报、追访等。
3 防护对策
3.1 加强职业防护培训:定期培训、宣传、考核针刺伤的危害性,刺伤后的应急处理措施等,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让他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
3.2 改善医疗操作环境: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针刺伤的几率。接触患者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应戴手套,尽量采用真空采血试管、带有保护设计的针具和新型无针注射装置。增加医护配置比率,杜绝疲劳连班工作。在为不合作的患者注射时,应取得他人的协助。
3.3 妥善处理医疗垃圾:及时处理用过的针头,并放入防刺锐器盒中,禁止回套针帽。不要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手持针头时要特别小心。
3.4 避免心理、生理疲劳:合理安排工作、生活时间,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心态。在使用锐器进行操作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护士在临床工作中,针刺伤屡有发生。建立一个完整的报告制度及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诊断治疗体系势在必行。规范操作行为,强调工作的责任心和注意力,熟练掌握锐利器具的开启、操作、回收等技术。如被刺伤应及时采取应急处理。医院应不断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力求避免针刺伤的发生。急诊护士须转变观念,增强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对各种危害有足够认识,采取适当地防护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健康安全、杜绝职业性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