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揭示并反馈问题,改进教与学活动。以护理伦理与法规的教学为例,以学生评价(10%)、教师评价(10%)、主题调研分析(15%)、案例情景模拟(15%)、知识竞赛(10%)、期末考试(40%)六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形成性评价,通过教学环节设计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实践证明,形成性评价在护理伦理与法规中的应用提高了课程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 键 词] 形成性评价;护理伦理与法规;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1-0182-02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科学的教育评价应突出立德树人的核心导向,这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破除唯分数等“五唯”的顽瘴痼疾,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也应积极作为。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而不断修正教学活动所形成的一种教学评价方式[1],是在一個新的教学方案或计划等编制过程中为了获得修改、完善所需的反馈信息而进行的评价[2],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其最终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3-5]。护理专业中大多数课程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均较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单单依靠课程讲授难以完成,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变革教育教学评价方式来引导、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成长,实现新时代对护理人才能力的需求。
护理伦理与法规课程是研究护理实践中道德和卫生法律法规的课程,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导向,树立“以人为本,关怀照顾”的理念,培养学生识别护理实践中的道德、法律等问题。实践性强且与临床行业实践结合度高,对学生隐形能力提升的要求高且单一评价难以完成。结合本课程的特点,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在教学设计中不断进行学生评价和教师点评,结合主题调研、情景模式、知识竞赛、期末考试等教学方式开展综合评价,经过一学期的运行,学生反馈良好,现总结如下。
一、形成性评价教育方案的设计
我校护理伦理与法规课程在五年一贯制护理专业第五学期开设,共32个学时,学生已经学完了医学基础课,开始学习护理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经查阅文献、教研室讨论,课题组初步构建了学生评价(10%)、教师评价(10%)、主题调研分析(15%)、案例情景模拟(15%)、知识竞赛(10%)、期末考试(40%)六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教学评价的形成性评价教学方案,相关的教学方式及各自在期末总评中所占比例在课程授课第一次课就告知学生,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二、课程教学方案的实施
(一)学生评价结合教师评价
形成性评价的核心精髓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反馈、评价,在评价中不断明确教学目标,不断达成教与学的共识。在本课程实践中,学生评价采用了自评和互评的方式,从上课是否认真听讲、参与课堂活动是否积极、能否正确述说所学知识点、能否结合临床案例进行分析和应用等四方面进行量化打分,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现状,对比找到差距。
在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进行适时点评,通过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潜能,适时表扬鼓励学生,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及时回应学生的诉求,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师在做点评时,注重鼓励为主,对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也以说服为主,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主题调研
调查分析的能力是护士能力的发展性指标。为了提高学生的调查分析能力,结合护理伦理与法规的课程特点,教师制定了《医患关系满意度调查表》,将学生分成4小组,每组7~8人,以小组为单元,由小组长牵头,见习期间在教学医院开展医患关系满意度调查。通过调查,听取患者和临床医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从护方因素、患方因素和医院管理因素三方面分析医患关系满意度的水平和可能的原因。每组根据调研情况,形成调查报告,教师根据调查报告评定成绩。通过调查,了解目前医患关系现状、医患关系紧张程度及表现形式,分析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指出缓解医患关系、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的方法,做一个让患者满意的医务人员。
(三)案例情景模拟
护理伦理与法规课程中有大量的真实案例,为提高案例学习的效果,课程在教学中选取“患者隐私权”纠纷这一主题模拟法庭庭审,让学生深刻理解在临床实践中保护患者隐私的重要性。在模拟中,将学生分成6组并按组分别承担6个角色,包括患者、家属、主治医生、指导老师、院方负责人、法官。患者、家属、主治医生、指导老师、院方负责人分别从自己的角度阐明理由并进行辩论,由法官作出判决。在整个模拟过程中,教师只作为观察者,只做课堂纪律的维持,课堂完全交由学生把控。通过模拟法庭,在各方据理力争的过程中,学生查找资料、梳理资料,深刻理解了“患者隐私权”的含义和内容,明确了在以后工作中要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并应自觉为患者维权。 (四)知识竞赛
为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结合教材中《护士条例》《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办法》《护士执业注册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理活动相关法律制度等相关法规内容,组织安排知识竞赛。具体包括在竞赛前1周布置任务,让大家熟悉法规;将学生分成4组,每组7~8人,每组选派3人参赛,其余学生为后援团;成立竞赛组委,成员由每组选派1人共4人组成,负责计分、监督;确定比赛规则并告知参赛选手;提前建立题库。课代表负责主持整个竞赛活动,坚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题型有必答题、抢答題、附加题,必答题每题10分,每组答一题;抢答题每题1分,共45题;附加题每题10分,共2题;抢答题回答正确得1分,回答错误扣1分;最后得分高者获胜,给予每人1份小礼品。通过组织“护士条例”等法规的知识竞赛,让学生熟悉这些法规的基本规定,了解规定的具体内容。教师根据知识竞赛的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重点讲解学生存在疑虑或拿不准、理解不透的政策。
(五)期末考试与期末总评
在期末,以闭卷考试形式进行终结性评价,题型有选择题、名词解释、填空、问答题等多种形式,满分100分。期末总评由学生评价(10%)+教师评价(10%)+主题调研(15%)+案例讨论(15%)+知识竞赛(10%)+期末考试(40%)组成,降低期末考试所占比例,进而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堂活动参与的积极性。
三、课程教学效果反馈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运行,教师在形成性评价的指导下不断加深对学生的理解,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知识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聚焦教学重点,并随时根据学生的反馈修正教学重点,使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得到明显提高。同时,教师在课程备课的过程中更有了问题意识和主动性,提高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度。对班级内学生进行访谈发现,学生对课程设计环节中的案例情景模拟和知识竞赛的满意率和参与率均较高,普遍认为课堂有趣且实用,通过课程教学活动的参与,自己查找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热情也高涨了,上课时不再犯困了。
四、小结与展望
形成性评价是关注过程的评价,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可深入了解学生发展的过程,了解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指导[6-7]。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形成性评价要注意科学性、导向性、多元化、激励性、可行性。评价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反映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与不足,评价是否反映了教师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教师要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合理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应该包括学生自评、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管理者评价等多个方面[8]。本研究尚未纳入管理者评价,而管理者评价可以促进教师公正、客观地评价每名学生,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进步和成就予以正式的肯定,在后续的课程设计中将进一步完善。同时,本研究在课程教学效果反馈方面尚缺乏定量的资料,这个也需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郭晓霞,隋树杰,孙晶.形成性评价在我国教学评价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2007(31):2840-2842.
[2]储爱琴.临床护理教学方法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2(3):142-143.
[3]拉夫尔·泰勒.课程和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4-100.
[4]余和芬,丁卫,程杉.形成性评价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8,20(7):528-530.
[5]闻德亮.医学教育中的形成性评价方法[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1,1(1):36-38.
[6]崔海霞.形成性评价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风,2019(17):34.
[7]李显峰,何志明,柴荣军.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的应用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9(20):185-186.
[8]胡艳琼,陈先华.护理教育中形成性评价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护理学杂志,2010,25(19):95-97.
编辑 薛直艳
[关 键 词] 形成性评价;护理伦理与法规;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1-0182-02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科学的教育评价应突出立德树人的核心导向,这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破除唯分数等“五唯”的顽瘴痼疾,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也应积极作为。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而不断修正教学活动所形成的一种教学评价方式[1],是在一個新的教学方案或计划等编制过程中为了获得修改、完善所需的反馈信息而进行的评价[2],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其最终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3-5]。护理专业中大多数课程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均较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单单依靠课程讲授难以完成,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变革教育教学评价方式来引导、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成长,实现新时代对护理人才能力的需求。
护理伦理与法规课程是研究护理实践中道德和卫生法律法规的课程,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导向,树立“以人为本,关怀照顾”的理念,培养学生识别护理实践中的道德、法律等问题。实践性强且与临床行业实践结合度高,对学生隐形能力提升的要求高且单一评价难以完成。结合本课程的特点,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在教学设计中不断进行学生评价和教师点评,结合主题调研、情景模式、知识竞赛、期末考试等教学方式开展综合评价,经过一学期的运行,学生反馈良好,现总结如下。
一、形成性评价教育方案的设计
我校护理伦理与法规课程在五年一贯制护理专业第五学期开设,共32个学时,学生已经学完了医学基础课,开始学习护理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经查阅文献、教研室讨论,课题组初步构建了学生评价(10%)、教师评价(10%)、主题调研分析(15%)、案例情景模拟(15%)、知识竞赛(10%)、期末考试(40%)六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教学评价的形成性评价教学方案,相关的教学方式及各自在期末总评中所占比例在课程授课第一次课就告知学生,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二、课程教学方案的实施
(一)学生评价结合教师评价
形成性评价的核心精髓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反馈、评价,在评价中不断明确教学目标,不断达成教与学的共识。在本课程实践中,学生评价采用了自评和互评的方式,从上课是否认真听讲、参与课堂活动是否积极、能否正确述说所学知识点、能否结合临床案例进行分析和应用等四方面进行量化打分,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现状,对比找到差距。
在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进行适时点评,通过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潜能,适时表扬鼓励学生,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及时回应学生的诉求,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师在做点评时,注重鼓励为主,对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也以说服为主,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主题调研
调查分析的能力是护士能力的发展性指标。为了提高学生的调查分析能力,结合护理伦理与法规的课程特点,教师制定了《医患关系满意度调查表》,将学生分成4小组,每组7~8人,以小组为单元,由小组长牵头,见习期间在教学医院开展医患关系满意度调查。通过调查,听取患者和临床医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从护方因素、患方因素和医院管理因素三方面分析医患关系满意度的水平和可能的原因。每组根据调研情况,形成调查报告,教师根据调查报告评定成绩。通过调查,了解目前医患关系现状、医患关系紧张程度及表现形式,分析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指出缓解医患关系、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的方法,做一个让患者满意的医务人员。
(三)案例情景模拟
护理伦理与法规课程中有大量的真实案例,为提高案例学习的效果,课程在教学中选取“患者隐私权”纠纷这一主题模拟法庭庭审,让学生深刻理解在临床实践中保护患者隐私的重要性。在模拟中,将学生分成6组并按组分别承担6个角色,包括患者、家属、主治医生、指导老师、院方负责人、法官。患者、家属、主治医生、指导老师、院方负责人分别从自己的角度阐明理由并进行辩论,由法官作出判决。在整个模拟过程中,教师只作为观察者,只做课堂纪律的维持,课堂完全交由学生把控。通过模拟法庭,在各方据理力争的过程中,学生查找资料、梳理资料,深刻理解了“患者隐私权”的含义和内容,明确了在以后工作中要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并应自觉为患者维权。 (四)知识竞赛
为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结合教材中《护士条例》《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办法》《护士执业注册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理活动相关法律制度等相关法规内容,组织安排知识竞赛。具体包括在竞赛前1周布置任务,让大家熟悉法规;将学生分成4组,每组7~8人,每组选派3人参赛,其余学生为后援团;成立竞赛组委,成员由每组选派1人共4人组成,负责计分、监督;确定比赛规则并告知参赛选手;提前建立题库。课代表负责主持整个竞赛活动,坚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题型有必答题、抢答題、附加题,必答题每题10分,每组答一题;抢答题每题1分,共45题;附加题每题10分,共2题;抢答题回答正确得1分,回答错误扣1分;最后得分高者获胜,给予每人1份小礼品。通过组织“护士条例”等法规的知识竞赛,让学生熟悉这些法规的基本规定,了解规定的具体内容。教师根据知识竞赛的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重点讲解学生存在疑虑或拿不准、理解不透的政策。
(五)期末考试与期末总评
在期末,以闭卷考试形式进行终结性评价,题型有选择题、名词解释、填空、问答题等多种形式,满分100分。期末总评由学生评价(10%)+教师评价(10%)+主题调研(15%)+案例讨论(15%)+知识竞赛(10%)+期末考试(40%)组成,降低期末考试所占比例,进而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堂活动参与的积极性。
三、课程教学效果反馈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运行,教师在形成性评价的指导下不断加深对学生的理解,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知识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聚焦教学重点,并随时根据学生的反馈修正教学重点,使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得到明显提高。同时,教师在课程备课的过程中更有了问题意识和主动性,提高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度。对班级内学生进行访谈发现,学生对课程设计环节中的案例情景模拟和知识竞赛的满意率和参与率均较高,普遍认为课堂有趣且实用,通过课程教学活动的参与,自己查找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热情也高涨了,上课时不再犯困了。
四、小结与展望
形成性评价是关注过程的评价,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可深入了解学生发展的过程,了解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指导[6-7]。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形成性评价要注意科学性、导向性、多元化、激励性、可行性。评价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反映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与不足,评价是否反映了教师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教师要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合理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应该包括学生自评、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管理者评价等多个方面[8]。本研究尚未纳入管理者评价,而管理者评价可以促进教师公正、客观地评价每名学生,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进步和成就予以正式的肯定,在后续的课程设计中将进一步完善。同时,本研究在课程教学效果反馈方面尚缺乏定量的资料,这个也需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郭晓霞,隋树杰,孙晶.形成性评价在我国教学评价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2007(31):2840-2842.
[2]储爱琴.临床护理教学方法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2(3):142-143.
[3]拉夫尔·泰勒.课程和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4-100.
[4]余和芬,丁卫,程杉.形成性评价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8,20(7):528-530.
[5]闻德亮.医学教育中的形成性评价方法[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1,1(1):36-38.
[6]崔海霞.形成性评价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风,2019(17):34.
[7]李显峰,何志明,柴荣军.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的应用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9(20):185-186.
[8]胡艳琼,陈先华.护理教育中形成性评价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护理学杂志,2010,25(19):95-97.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