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指导如何见效,这是我们中学老师颇为关心的问题,很多老师在探索技巧指导、例文指导、名著引导上做了诸多尝试,但结果则是学生困倦辛苦,写出的文章依然空洞做作。老师为此困窘不堪,感觉束手无策甚至听之任之。
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说,读者就是消费者。因此,能获得读者的接受与喜爱,就是作文的成功。由此,我认为,中学的作文讲授,以读者意识来指导,能够有效地帮助作文指导走出困窘,使我们的学生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新,使文章清新脱俗,蕴蓄丰富的审美质感。
一、好作文,首先是让读者感受阅读收获的文章
写作是思想的演绎与情感的流泻,其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也就需要给予读者阅读的收获,如果读了你的文章,看到的只是人云亦云的材料或思想,这就等于枉费时间,这样的文章,谁也不会认为是好文章。因此,指导习作时,不妨引导学生思考:
1.我的文章能给读者思想的启发或情感的震撼吗?
以“忘记与铭记”为话题,一学生写《刻进沧桑深处的感悟》:第一板块是说“我终于明白了,有些东西需要忘记,”第二板块是说“我不得不承认,有些东西必须铭记,”结尾一段道:“在这个竞争十分激烈的年代,要想崛起于世界,那就只有从每个人做起。”
文章说“做到该忘记的忘得干干净净,该铭记的铭记于心”,等于什么也没说,文章有何审美价值?
再如,有的同学对命题提供的材料进行生动的扩写发酵,没有表达自己的体验与思考,这样的文章即使再生动再华美,也只能使读者看到文字,看不到思想,这样的文章就是不及格的文章。
文章要有自己清晰透亮的思想。以“忘记与铭记”为话题,如是表达“铭记责任,忘记私利,就是飞扬生命的诗意”,这文章就有透亮清晰的思想,也就有一定的价值。
文章要有新颖脱俗的思想。哲学家笛卡儿道:“我思故我在”。作者对生活应有自己独立的思考,“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黄庭坚),2001年高考,大多考生都是从个人品质层次书议“诚信”。而一考生写《培养听真话的耳朵》,则是说今天“相当多的人说假话”的原因,是“某些人缺乏听真话的耳朵”。文章最后指出:因此要形成讲真话的好风气,首先就得培养听真话的耳朵。文章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其独特的视角,表现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表现出脱俗的思维素质,予人思想的启迪。这样的文章才是脱俗的好文章。
2.我的文章材料有新鲜感吗?
一老师慨叹:“看文章,一看到丛飞,一看到孔繁森,一看到李白在吟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一看到毛阿敏在高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就疲倦,就心生厌意。”
材料是支撑欲要演绎的思想或表达的情感。纵有深邃独到的思想或浓郁的情感,但没有自己新鲜的材料,文章的思想或情感就不能迸发力度,文章也就失去意义。一学生写“温暖”这样写:
今天中午,我推开门,一阵药味直冲出来。
我浑身一热,似觉严寒冬天一阵暖风吹来,我听到电饭锅里“突突”的响声,看见奶奶躺在沙发上四周被药香包围着。
奶奶得了肝病,腹部有了积水,卧床了三个月。每当看到她在床上用手摸着浮肿的腹部,痛苦地呻吟,全家人都脸色凝重。爸爸更是焦躁不安,好几次他在房间里暗暗流泪。爸爸十岁就没了父亲,是奶奶一个人艰难地让他读书,上大学。她辛苦了一辈子,如今家里吃穿不愁了,她却得了这个病。
奶奶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全靠着爸爸妈妈。今天我推开门,闻到这浓浓的药香,我知道奶奶可以自己下床了,可以自己蒸药了。我叫了一声“奶奶”,她朝我轻轻地应了一声。
听到她平缓的回答,闻到这浓浓的药香,我感到温暖极了。
这个材料显得新鲜脱俗。文章再现自己在生活中的真切体验与独特感悟,材料新鲜独特,感性具体,以此支撑的文章,难道不是好文章吗?
二、好文章,一定是让读者信服震撼的文章
“写作是思想的演绎与情感的流泻”,思想或情感是决定文章品位的重要因素,但思想之深刻情感之丰富,应凭据令人信服的材料来支撑。一个不能自圆其说的文章,一个难以使读者信服的文章,如何能够叩动读者的心扉?
文章的可信,首先是材料的可信。“真实乃文章的生命”,一个虚假的材料,只会削弱文章思想的力度,稀释情感的浓度,甚至令人不堪卒读,令人见出人格的虚伪与低俗。有一文《一个山里教师的诚信》,其中有一场景:
时间:傍晚
地点:幸福城外的汽车站旁。
人物:年轻时尚的姑娘,一个卖菜板的农民。
农民:姑娘,你买一个菜板吧!这是我们山里的木头做的,结实得很,保你用上二十年。
姑娘:你说什么呀!说了你也不知道。我还没有结婚买什么菜板呀!(姑娘转身向村口像在等什么人)
农民:哦!你是来实习的张老师吧!我就是来接你的校长呢!(农民满脸笑容,姑娘愕然……)
这篇作文是写一个北大毕业生来一山村小学实习,刚好这校长也从北大物理系毕业,他是为了实现自己在父亲临死前的承诺,来到这所山村学校教书的,一教就三十多年。这是一个刚毕业的姑娘刚到车站时的一景。这事看似伟大崇高,但一看就觉得太假。一是事假,一个北大的毕业生如何会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实习?二是话假,这姑娘在一个陌生人面前,以及校长在一姑娘面前会如此说话吗?这样以假的材料支撑起的立意,是没有意义的,文章也只会给人留下笑料。
文章的可信,还表现为材料交代的清晰,不让读者心存疑惑,方具情感或思想的张力。如有一学生写自己的哀伤:
我喜爱月亮,却不了解月亮;我喜爱鱼儿,却不理解鱼儿;我喜爱芳草,却不懂得芳草。我希望月亮离我近一些,更近一些,直到我能抚摸它,可是它却碎了,伤心欲绝;我希望鱼儿长得壮一些,直到我能拿去炫耀,(于是我不停地往金鱼缸里加食儿,)可是最后它死了,挺着硕大的肚子;我希望芳草长得绿些,更绿些,(于是我不断地往草里灌水、施肥,)可是最后它凋零了,皱着眉头。为何总是如此?我伤害的总是我的最爱?
此划线处,没有说清鱼儿、芳草为何被自己伤害至死的原因,直接降低文章的可信度。因此要加上括号中的话,读者才心清了然。
文章的可信,也表现为事理逻辑的符合。看看下段:
运行于地下,烧尽一切野草,那是地火的潜能;奔突于石缝,喷薄而出,那是岩浆的潜能;“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那是海浪的潜能……梦的飞扬,来自于潜能的创造。挖掘潜能,那是何等的大智大慧啊!
(某杂志发表的学生习作《极致》开头)
语言看似确有“诗意”,但“地火、岩浆、海浪与梦的飞扬”,其潜能的极致发挥,其智慧的表现何在?如之何又可以推断:“挖掘潜能,那是何等的大智大慧啊!”这样的“诗意”,令人困惑,是没有说服力的。
三、好文章,一定是能让读者愉快阅读的文章
“写作是构思的艺术”。一篇四平八稳,或是段落不分的文章,即使思想、材料再新鲜,叙说再充实有力,读者也难有阅读的欲望。阅读是感知,是品味。作为供人阅读的作文,要有吸引读者的力度,让读者产生急切而愉悦的阅读心境,这样的文章才是成功的。
我们要告诫学生:写作时,应心有读者,要让读者看得懂,喜欢看。一是告诫学生:文章应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注意开头或结尾的回扣与点题,如一学生作文《坦然的微笑》,开头写:
诗人说:“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这句简短的话读来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却非容易。《蒙娜丽莎》的微笑是那么和谐、自然。我想:这样的微笑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发现与描摹,因为他有展示线条的技巧,更有诗意的情感。
如此开头,读者就反感,因为它让人如坠云雾:文章的标题是“坦然的微笑”,开头讲了那么多,但与标题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这段如下一改,读者就会心中清晰:
诗人说:“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是的,“不如意事常八九,正用此时风雨来”,人生有风雨,也就有彩虹;有风雨,也就有丽日,面对坎坷,何不坦然一笑,唱响生活的歌谣呢?
二是告诫学生:文章要有睿智新颖的表达。福州三中王立根老师道:“写作是一种智慧。”文章要有自己独特的构思与表达,使读者感受视觉的刺激,激发阅读的欲望。有这么一文,标题为《我不想当老师》:
我不想当老师,如同不愿做一只呆傻的小蚕。只为营造他人无尽的的幸福,就可将生命摒弃不顾。即使看着旁人身着华服,却依旧保持着惯有的朴素,一刻不停地忙碌。
我不想当老师,如同不愿做一只劳累的工蜂。只为哺育幼小的一代,就可以倾注无尽的关怀,即使有时也心存无奈,但耕耘的时钟,不会因此而停摆,哪怕看不到生命绽放的一丝光彩。
……
这就是好文章,文章没有像常人那样正面写老师高尚勤劳,而是写自己做不到老师那样。如此侧面表达,则见其新颖睿智,读者读之也会会心一笑。
四、好文章,一定是让读者感受亲近的文章
写作是与读者情感与智慧的交流,文章也就应具情味和亲和力,让人读之倍感亲切亲近。如一篇习作开头:“你到过杭州吗?知道西子湖上的小瀛洲吗?你知道康有为对它的评价吗?最近我游览了这个被康有为称为比五大洲都要美的名胜之地。”
一连串的发问,不仅让人有喘不过气的感觉,而且还有点居高临下唯我而能的感觉。又如:
信任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作为一位炎黄子孙,我们应当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信任是无价的,我们一定不能让信任从我们的这个社会流走,请让我们一起来让这个社会重新充满信任吧!
这是空话套话大话,自己仿佛是一个振臂一呼的政治家,读者是一个低能的听众。读者看了感觉作者是在糊弄敷衍自己,感觉面前站着一个醉汉或是虚浮之士。余秋雨在《为自己减刑》中写道:
我见到一位年轻的公共汽车售票员,一眼就可以看出他非常不喜欢这个职业,懒洋洋地打招呼,爱理不理地售票,时不时抬手看着手表,然后满目无聊地看着窗外。我想,这辆公共汽车就是他的监狱,他却不知刑期多久。其实他何不转身把售票当作棋谱和外语呢,满心欢喜地把自己释放出来呢!
这是大师写的文章,但一点也没有大师盛气凌人的架子。看了此文,就觉是作者端一杯清茶与读者在月下娓娓而谈。语言朴素实在,读之便亲切爽然。
结束语:我们的作文指导,不要大侃理论,不要大侃技法,要告诫我们的学生注重积淀,注重思考,注重练笔,只要心中有读者,只要是读者爱看乐看而不感觉枉费时间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作者通联:福建武平一中]
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说,读者就是消费者。因此,能获得读者的接受与喜爱,就是作文的成功。由此,我认为,中学的作文讲授,以读者意识来指导,能够有效地帮助作文指导走出困窘,使我们的学生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新,使文章清新脱俗,蕴蓄丰富的审美质感。
一、好作文,首先是让读者感受阅读收获的文章
写作是思想的演绎与情感的流泻,其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也就需要给予读者阅读的收获,如果读了你的文章,看到的只是人云亦云的材料或思想,这就等于枉费时间,这样的文章,谁也不会认为是好文章。因此,指导习作时,不妨引导学生思考:
1.我的文章能给读者思想的启发或情感的震撼吗?
以“忘记与铭记”为话题,一学生写《刻进沧桑深处的感悟》:第一板块是说“我终于明白了,有些东西需要忘记,”第二板块是说“我不得不承认,有些东西必须铭记,”结尾一段道:“在这个竞争十分激烈的年代,要想崛起于世界,那就只有从每个人做起。”
文章说“做到该忘记的忘得干干净净,该铭记的铭记于心”,等于什么也没说,文章有何审美价值?
再如,有的同学对命题提供的材料进行生动的扩写发酵,没有表达自己的体验与思考,这样的文章即使再生动再华美,也只能使读者看到文字,看不到思想,这样的文章就是不及格的文章。
文章要有自己清晰透亮的思想。以“忘记与铭记”为话题,如是表达“铭记责任,忘记私利,就是飞扬生命的诗意”,这文章就有透亮清晰的思想,也就有一定的价值。
文章要有新颖脱俗的思想。哲学家笛卡儿道:“我思故我在”。作者对生活应有自己独立的思考,“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黄庭坚),2001年高考,大多考生都是从个人品质层次书议“诚信”。而一考生写《培养听真话的耳朵》,则是说今天“相当多的人说假话”的原因,是“某些人缺乏听真话的耳朵”。文章最后指出:因此要形成讲真话的好风气,首先就得培养听真话的耳朵。文章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其独特的视角,表现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表现出脱俗的思维素质,予人思想的启迪。这样的文章才是脱俗的好文章。
2.我的文章材料有新鲜感吗?
一老师慨叹:“看文章,一看到丛飞,一看到孔繁森,一看到李白在吟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一看到毛阿敏在高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就疲倦,就心生厌意。”
材料是支撑欲要演绎的思想或表达的情感。纵有深邃独到的思想或浓郁的情感,但没有自己新鲜的材料,文章的思想或情感就不能迸发力度,文章也就失去意义。一学生写“温暖”这样写:
今天中午,我推开门,一阵药味直冲出来。
我浑身一热,似觉严寒冬天一阵暖风吹来,我听到电饭锅里“突突”的响声,看见奶奶躺在沙发上四周被药香包围着。
奶奶得了肝病,腹部有了积水,卧床了三个月。每当看到她在床上用手摸着浮肿的腹部,痛苦地呻吟,全家人都脸色凝重。爸爸更是焦躁不安,好几次他在房间里暗暗流泪。爸爸十岁就没了父亲,是奶奶一个人艰难地让他读书,上大学。她辛苦了一辈子,如今家里吃穿不愁了,她却得了这个病。
奶奶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全靠着爸爸妈妈。今天我推开门,闻到这浓浓的药香,我知道奶奶可以自己下床了,可以自己蒸药了。我叫了一声“奶奶”,她朝我轻轻地应了一声。
听到她平缓的回答,闻到这浓浓的药香,我感到温暖极了。
这个材料显得新鲜脱俗。文章再现自己在生活中的真切体验与独特感悟,材料新鲜独特,感性具体,以此支撑的文章,难道不是好文章吗?
二、好文章,一定是让读者信服震撼的文章
“写作是思想的演绎与情感的流泻”,思想或情感是决定文章品位的重要因素,但思想之深刻情感之丰富,应凭据令人信服的材料来支撑。一个不能自圆其说的文章,一个难以使读者信服的文章,如何能够叩动读者的心扉?
文章的可信,首先是材料的可信。“真实乃文章的生命”,一个虚假的材料,只会削弱文章思想的力度,稀释情感的浓度,甚至令人不堪卒读,令人见出人格的虚伪与低俗。有一文《一个山里教师的诚信》,其中有一场景:
时间:傍晚
地点:幸福城外的汽车站旁。
人物:年轻时尚的姑娘,一个卖菜板的农民。
农民:姑娘,你买一个菜板吧!这是我们山里的木头做的,结实得很,保你用上二十年。
姑娘:你说什么呀!说了你也不知道。我还没有结婚买什么菜板呀!(姑娘转身向村口像在等什么人)
农民:哦!你是来实习的张老师吧!我就是来接你的校长呢!(农民满脸笑容,姑娘愕然……)
这篇作文是写一个北大毕业生来一山村小学实习,刚好这校长也从北大物理系毕业,他是为了实现自己在父亲临死前的承诺,来到这所山村学校教书的,一教就三十多年。这是一个刚毕业的姑娘刚到车站时的一景。这事看似伟大崇高,但一看就觉得太假。一是事假,一个北大的毕业生如何会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实习?二是话假,这姑娘在一个陌生人面前,以及校长在一姑娘面前会如此说话吗?这样以假的材料支撑起的立意,是没有意义的,文章也只会给人留下笑料。
文章的可信,还表现为材料交代的清晰,不让读者心存疑惑,方具情感或思想的张力。如有一学生写自己的哀伤:
我喜爱月亮,却不了解月亮;我喜爱鱼儿,却不理解鱼儿;我喜爱芳草,却不懂得芳草。我希望月亮离我近一些,更近一些,直到我能抚摸它,可是它却碎了,伤心欲绝;我希望鱼儿长得壮一些,直到我能拿去炫耀,(于是我不停地往金鱼缸里加食儿,)可是最后它死了,挺着硕大的肚子;我希望芳草长得绿些,更绿些,(于是我不断地往草里灌水、施肥,)可是最后它凋零了,皱着眉头。为何总是如此?我伤害的总是我的最爱?
此划线处,没有说清鱼儿、芳草为何被自己伤害至死的原因,直接降低文章的可信度。因此要加上括号中的话,读者才心清了然。
文章的可信,也表现为事理逻辑的符合。看看下段:
运行于地下,烧尽一切野草,那是地火的潜能;奔突于石缝,喷薄而出,那是岩浆的潜能;“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那是海浪的潜能……梦的飞扬,来自于潜能的创造。挖掘潜能,那是何等的大智大慧啊!
(某杂志发表的学生习作《极致》开头)
语言看似确有“诗意”,但“地火、岩浆、海浪与梦的飞扬”,其潜能的极致发挥,其智慧的表现何在?如之何又可以推断:“挖掘潜能,那是何等的大智大慧啊!”这样的“诗意”,令人困惑,是没有说服力的。
三、好文章,一定是能让读者愉快阅读的文章
“写作是构思的艺术”。一篇四平八稳,或是段落不分的文章,即使思想、材料再新鲜,叙说再充实有力,读者也难有阅读的欲望。阅读是感知,是品味。作为供人阅读的作文,要有吸引读者的力度,让读者产生急切而愉悦的阅读心境,这样的文章才是成功的。
我们要告诫学生:写作时,应心有读者,要让读者看得懂,喜欢看。一是告诫学生:文章应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注意开头或结尾的回扣与点题,如一学生作文《坦然的微笑》,开头写:
诗人说:“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这句简短的话读来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却非容易。《蒙娜丽莎》的微笑是那么和谐、自然。我想:这样的微笑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发现与描摹,因为他有展示线条的技巧,更有诗意的情感。
如此开头,读者就反感,因为它让人如坠云雾:文章的标题是“坦然的微笑”,开头讲了那么多,但与标题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这段如下一改,读者就会心中清晰:
诗人说:“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是的,“不如意事常八九,正用此时风雨来”,人生有风雨,也就有彩虹;有风雨,也就有丽日,面对坎坷,何不坦然一笑,唱响生活的歌谣呢?
二是告诫学生:文章要有睿智新颖的表达。福州三中王立根老师道:“写作是一种智慧。”文章要有自己独特的构思与表达,使读者感受视觉的刺激,激发阅读的欲望。有这么一文,标题为《我不想当老师》:
我不想当老师,如同不愿做一只呆傻的小蚕。只为营造他人无尽的的幸福,就可将生命摒弃不顾。即使看着旁人身着华服,却依旧保持着惯有的朴素,一刻不停地忙碌。
我不想当老师,如同不愿做一只劳累的工蜂。只为哺育幼小的一代,就可以倾注无尽的关怀,即使有时也心存无奈,但耕耘的时钟,不会因此而停摆,哪怕看不到生命绽放的一丝光彩。
……
这就是好文章,文章没有像常人那样正面写老师高尚勤劳,而是写自己做不到老师那样。如此侧面表达,则见其新颖睿智,读者读之也会会心一笑。
四、好文章,一定是让读者感受亲近的文章
写作是与读者情感与智慧的交流,文章也就应具情味和亲和力,让人读之倍感亲切亲近。如一篇习作开头:“你到过杭州吗?知道西子湖上的小瀛洲吗?你知道康有为对它的评价吗?最近我游览了这个被康有为称为比五大洲都要美的名胜之地。”
一连串的发问,不仅让人有喘不过气的感觉,而且还有点居高临下唯我而能的感觉。又如:
信任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作为一位炎黄子孙,我们应当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信任是无价的,我们一定不能让信任从我们的这个社会流走,请让我们一起来让这个社会重新充满信任吧!
这是空话套话大话,自己仿佛是一个振臂一呼的政治家,读者是一个低能的听众。读者看了感觉作者是在糊弄敷衍自己,感觉面前站着一个醉汉或是虚浮之士。余秋雨在《为自己减刑》中写道:
我见到一位年轻的公共汽车售票员,一眼就可以看出他非常不喜欢这个职业,懒洋洋地打招呼,爱理不理地售票,时不时抬手看着手表,然后满目无聊地看着窗外。我想,这辆公共汽车就是他的监狱,他却不知刑期多久。其实他何不转身把售票当作棋谱和外语呢,满心欢喜地把自己释放出来呢!
这是大师写的文章,但一点也没有大师盛气凌人的架子。看了此文,就觉是作者端一杯清茶与读者在月下娓娓而谈。语言朴素实在,读之便亲切爽然。
结束语:我们的作文指导,不要大侃理论,不要大侃技法,要告诫我们的学生注重积淀,注重思考,注重练笔,只要心中有读者,只要是读者爱看乐看而不感觉枉费时间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作者通联:福建武平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