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历史车轮的疾行,上海市委原秘书长萧卡在很多人脑海里渐行渐远。即使在生他养他的湖南,了解萧卡其人其事的,也寥寥无几。启动百度 “萧卡”,搜索结果多数是介绍他的书法成就,而对他丰富跌宕的革命人生叙述不详不全。
殊不知,萧卡不但是一位经历战争洗礼的革命家,而且是一位新中国工业战线上受人景仰的前辈。
翻开萧卡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履历,尊敬与感动油然而生。在湖南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副主任伍登国的陪同下,我们采访了95岁高龄的萧老。萧老沟壑起伏皱纹密布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艰辛,沧桑的人生。萧老精神矍铄,打开话匣子,向我们娓娓讲述他那充满传奇的人生。
学生时代 踌躇满志
萧卡,原名萧汉大,1919年11月15日出生在湘乡县横铺乡萧家冲(今湘乡市梅桥镇)。父亲萧经琅完全继承祖父的生活理念,省吃俭用置备田产,最多时拥有良田300亩,是周围十里八乡有名的地主。父亲虽然把家业看得很重,但在萧卡的记忆里,他总体上对农民比较开明,与雇佣的男工、女工同桌吃饭,没有欺压打骂。母亲李敦亲,没有上过学,但诚信善良,每当看到有人乞讨,都想方设法给些大米或剩饭。遇到灾荒,或者青黄不接,母亲便瞒着父亲,叫萧卡偷偷地开仓卖些粮食给农民。母亲的善举,给少年萧卡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他从小就怜悯穷苦人。令人抱憾的是,母亲35岁时病逝,萧卡很少感受到母爱的照耀和温热。
家境殷实,生活无忧,萧卡小时候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相继在萧氏宗祠初级小学、湘潭县花石镇高小、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就读,从小他就显出读书的用功和聪明,至今他还记得自己每次都考第一名。毛泽东曾就读过的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对萧卡的影响深远。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校规校风历来极其严格,规定学生每天早晨5时起床,然后跑步、做早操,接下是练书法。萧卡印象最深的是书法课,每天要练一个小时书法。这为萧卡后来的书法艺术追求打下了基础。
1932年,萧卡如愿考入省城长沙的长郡中学,与教育家、时任长郡中学校长王季范的儿子王德恒同班就读。长郡中学优秀生济济,然而萧卡不甘人后,作文、书法和英文总是名列前茅。1935年,萧卡以全省会考第七名的成绩本可免试直升长郡中学高中部,但在强烈的工业救国情结的影响下,最后选择了湖南省立高级工业学校。
萧卡后来回忆说:湖南省立高级工业学校是工科学校,很重视工厂实验,当年在省内小有名气。学校开设有数学、物理、无线电、电气机械等课程,上课用英文。萧卡读的是电机机械工程科,这使他有了最初的工业实践感知,也对他后来从事新中国的工业建设终生受益。
在校期间,思想的悄然变化也让年少懵懂的萧卡逐渐走向成熟。当时湖南的文化禁锢严重,对左翼和苏联的文学作品实行查禁。学校有一批思想进步的学生,他们悄悄地借这类书给萧卡看。因此,萧卡在紧张的专业学习之余,阅读了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大量作品,让本对现实不满的他懂得要改造社会。值得一提的是,他在阅读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后,基本接受了共产党的理论,认识到只有依靠共产党的领导,通过工农革命,推翻反动统治,才能使国家强大。他开始自觉地参加革命斗争,并时刻准备着走上抗日救国的战场。
地下斗争 波谲云诡
全面抗战爆发后,萧卡认为现在已到“国家的最后关头”,不能坐在教室里再继续读书,应该去找主张全民抗战的共产党,应该去延安。
在省立高级工业学校,萧卡与同学熊谟远经常在一起谈论理想和时局,志同道合,情同手足。他俩决定结伴前往延安,便瞒着家人,贱卖课本和学习仪器,并借故向亲戚借钱,终于凑足了盘缠。
萧卡和熊谟远背着轻薄的行李,来到西安,在借宿旅馆时他们遇到了6个在长沙参加过救亡活动的学生,熊谟远还认识其中的两三位,原来也是要去延安。于是,一心要奔向延安的8个人决定同行,互相照应。其中一位叫李明松,其父李继桢在湖南一师时与毛泽东同窗。李继桢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希望毛泽东帮助他的儿子参加革命。
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的指引帮助下,萧卡一行8人顺利地到达延安,来到宝塔山下。第二天,他们来到毛泽东住的窑洞,毛泽东接过李明松递上的信件,诙谐地说:“还叫我润之兄啊!”当了解到他们此行想参加革命后,毛泽东连说:“好!好!好!”萧卡和李明松等都想进陕北公学,毛泽东随即给陕北公学校长成仿吾打电话,并当场写了一封介绍信。毛泽东还对萧卡说:“你是湘乡人,我们是老乡(因毛母是湘乡人)。”这是萧卡第一次见到毛泽东。
萧卡到位于杨家湾的陕北公学报到后,被编入第八队,开始学习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问题、哲学、军事等课程。1937年12月,八队政治主任刘瑞森找萧卡谈话,启发他的觉悟,激发他的入党热情。1938年1月,萧卡面对党旗庄严宣誓,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3个月紧张活泼的学习生活很快结束,萧卡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急切地想着上前线,去八路军这个大熔炉。校长成仿吾却对他说,湖南在红军长征以后,地下党组织破坏严重,现在要恢复党组织,中央组织部和学校商量,决定派你去。面对组织重托和个人愿望的两难选择,萧卡毅然接受了组织的安排。
1938年春,告别延安之际,萧卡突然间对这块红色土地有一种恋恋不舍的感觉,他知道脱下军装,参加地下斗争,随时都要做好牺牲的准备。
3月8日,萧卡悄悄地回到长沙,先到寿星街八路军驻湘办事处。时任湖南省工委组织部长任作民向他布置任务,安排他以萧克材的名字去湘潭县工委工作。
萧卡立即赶往湘潭,和县工委书记章蕴接头后,以姑侄相称,借居在电话局里,白天外出联络工作,晚上在营业厅里搭铺睡觉。由于章蕴公开做演讲,出头露面次数多,而萧卡和章蕴“姑侄”所住的电话局隔壁就是警察局,不得不马上撤退。5月,萧卡接过县工委书记的重任,并重新调整了县工委。在此期间,萧卡和潜伏在国民党第二○○师的中共地下党员建立联系,并成立了支部。 9月,萧卡调到省委组织部工作。任作民指示他在长沙城里开一小杂货店作为掩护。不久,他调到寿星街刚成立的新四军驻湘办事处工作。该处撤往湘潭后,安排他到中华全国青年会军人服务部工作。萧卡在这认识了著名基督教爱国人士刘良模。刘良模对萧卡很赞赏,要他担任前方工作队长,到平江做战地工作。这和省工委要萧卡到平江去做民运工作的指示恰恰相合。
萧卡率前方工作队到达平江后,发现当地老百姓已全部逃光,他只得返回长沙再作打算。11月13日,刚抵长沙恰遇“文夕大火”,因与组织失去联系,萧卡仓促决定随逃难人流去桂林。12月,萧卡又从桂林辗转来到浙江金华。
这段日子,萧卡最焦急的是寻找党的组织。他在桂林曾冒险去过八路军办事处,但组织处于半隐蔽状态,没有组织关系根本无法接上。偶然的机会,萧卡看到了湖南省委的机关报《观察日报》,知道了报社的地址。《观察日报》社长潘开茨,是萧卡在省委组织部工作时很熟悉的党员朋友。他便给潘写信请求帮助。很快,萧卡的组织关系转到浙江。萧卡由金衢特委安排,先到国民党军官教导总队一个中队任政治指导员。随后,到金华市酒坊巷34号《浙江潮》编辑部上班。东南分局文委和金衢特委指示萧卡等编辑人员注意阅读《新华日报》《群众》杂志的文章,注意和中共浙江文委、东南文委办的《青年生活》《东南战线》等协调口径、步伐。
1939年3月,周恩来到金华视察时,接见了《浙江潮》等3家杂志编辑人员。萧卡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聆听了周恩来的报告和传达的指示,他后来回忆说:“周恩来要求《东南战线》《浙江潮》都不要搞得太‘红’,《青年生活》封面用五角星不必要,隐蔽一点”,“避免对国民党不必要的刺激”。这对《浙江潮》的编辑工作意义非同寻常。
萧卡在金华,由于抗战文化气氛感染和组织授意,他个人的写作激情高涨。他以“平子”为笔名写的《三月》描述了毛泽东的形象:“他脸团团的,有点儿胖,眼睛不大,也不灼灼逼人” ,“这打破了我们凶煞星的想象”。萧卡以“萧仲呐”为笔名写的小说《离家》,发表在东南文委领导下编辑出版的《现代青年》上。
这时,浙江省政府决定把长兴县开辟为游击区,并派已与共产党有联系的严北溟当抗日政府县长。1940年1月,浙江省工委经过研究,又与严北溟相商,决定派萧卡等10多名地下党员随严同去。萧卡任长兴县政工队副队长兼县政工指导室指导员,党内是党团联合支部书记。萧卡他们在长兴县委领导下,做了大量发动群众的工作,在县府八都岕建立长兴战时补习中学,创办县报《天北日报》,同时开展整顿抗日武装,组织抗日反汪大同盟及办妇救会、青年训练班、民众图书馆、识字班等工作,一时气氛真有些轰轰烈烈。
长兴的民众抗日活动引起了国民党的注意。7月,上级也因内线情报通知萧卡立即撤退,到浙江德清的省政工队第二分队当队员,化名叫李有福。然而,国民党步步紧逼,反共气焰也更嚣张。萧卡的身份暴露,不得不回到金华向特委汇报,特委书记王明告诉他:国民党到处抓人,中央有指示,凡暴露的党员,都转移到皖南新四军去。
在浙江的这一复杂形势中的艰苦斗争,时时都会遭遇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这锻炼了萧卡的革命意志,提高了他应付各种多变情况的能力。
浴血抗战 烽火岁月
1940年八九月间,萧卡在焦急中拿到金属特委送来的组织介绍信和一张假国军低级军官证件后,经过浙皖交界处的层层关卡,顺利地在皖南歙县岩寺找到了新四军的兵站。他立即进入东南分局的学习班。这段日子的学习,对萧卡很重要,使他能够完整地读到离开延安后一些党的文件。
为应对华中地区极其严峻、危急的形势,12月初,新四军军部和东南分局决定在东南分局学习尚未分配工作的人员,加上军部服务团的小部分人员,总共有100多人,先撤往苏北,萧卡也在这支队伍中。行动非常顺利,很快就抵达苏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盐城。然而,萧卡一行刚抵盐城,却传来了皖南事变的噩耗。
党中央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1941年1月25日,萧卡参加了在盐城召开的军部重建大会。2月,组织上分配萧卡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做宣教工作。刚报到,苏北指挥部改编为一师,萧卡任师政治部宣教部干事。改编后,一师就奉命讨伐李长江。战役发起前,政治部主任钟期光让萧卡撰写讨伐国民党顽固派李长江的文章,他两三个小时就完成了任务。钟期光看后,连连叫好,对萧卡赞赏有加。
4月,新四军以一师为主成立苏中军区,下辖第一、二、三、四军分区。萧卡调第四军分区任政治部宣教科长。不久,一师政治部指示,叫萧卡写一篇《农民与革命》专文。萧卡思考下来,认为对象是文化不高的青年农民,必须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采用他们一听就明白的农村生活的例证。他花了一周的时间,完成了小册子《农民与革命》。文章有理有据,说服力强,师政治部批准部队印发,当作教育教材。
7月,海启警卫团成立后,萧卡任该团政治处主任。后来,萧卡调回一师政治部当秘书,除处理师部的公文等文字事务外,还要管理师行政科。
那段日子,粟裕等师部首长真是宵衣旰食,作为师部秘书萧卡也日夜同忧共难。萧卡对管理师行政科,却感到不适应,想去战斗部队。1942年4月,萧卡回到了第四分区政治部当宣教科长。12月,日军在苏南“清乡”遭遇挫折后,企图向苏北南通附近扩展。萧卡早已憋着一股劲,要求到作战第一线去。萧卡被派到如中的掘马北区当区委书记,不久调任南通县委任组织部长。在南通反“清乡”斗争中,萧卡深切地感受到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1944年11月,萧卡在南通战斗转眼一年,苏中第四地委通知他参加整风学习,地委学委会指定他担任整风队党支部书记。队里学员都是刚从反“清乡”火线上下来的县、区两级干部,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在整风队学习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正值苏浙军区急需培养干部,成立苏浙公学,调萧卡去当宣教科长。宣传工作确实繁忙,他整天忙忙碌碌的。组建华中野战军后,萧卡被调到八纵六十四团任政治处主任。萧卡到任之时,部队正准备发起高邮战役。 投身解放 枪林弹雨
萧卡所在的华中野战军继高邮之战后,于1946年1月11日、12日又发起了陇海路东破袭战,控制了沿线的新安镇一带。
当时在南通的国民党军队,抢占了原为新四军驻地的小海镇、观音山等处,萧卡所在的八纵六十四团奉命夺回,这次战斗打得很顺利,一晚上便干脆利落地拿下了。萧卡到前沿去观察敌情,一颗子弹打落了军帽,插着头皮而过,他险些“牺牲”。
1946年6月,萧卡被调任华中军区第九军分区七团副政委。七团在以后一年半的战斗中,包括“七战七捷”期间,发挥了战斗的顽强性和高度的机动性,完成了许多艰巨的作战任务。后来,萧卡接任七团政委。
1948年4月上旬,原和第九军分区协同作战的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组建第三十三旅,第九军分区七团编为该旅第九十八团,萧卡仍任团政委。部队编入野战军,对全团上下都是极大的鼓舞。改编后,九十八团就参加了盐(城)南阻击战。10月,中央军委确定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九十八团两次领受阻击任务,两次都胜利完成。
淮海战役结束后,萧卡率部队到如皋休整、补充。这时,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第十一纵队改编为第二十九军,属第十兵团领导。萧卡所在的第三十三旅九十八团也改编为第二十九军八十七师二六○团。
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打响。第二六○团按军部的命令,作为第二梯队随第八十六师由靖江中天生港的柏木桥、耿公殿下水启航。4月22日,第二六○团在石牌港成功上岸,后攻下定山、三官头等处。4月25日,萧卡率团随第八十五师沿宁沪铁路挺进苏州,直抵上海的北大门。5月12日,萧卡等率团从常熟出发向上海进军。打上海攻占月浦时,他们团负责主攻,在兄弟团的协攻下,连续打垮了敌人的5次反攻。第二十九军军长胡炳云总结上海战役时,表扬萧卡团:“你们团打得好,打得很顽强,你们是好样的,你们是全军的骄傲!”
上海解放,全上海军民都沉浸在一派喜庆之中。第二六○团撤到苏州休整、补充,全团扩充到2800人,成了一个加强团。这时,萧卡的身体出了问题,医院认为是疲劳过度所致。经过医生和妻子徐希70多天的精心照料,萧卡逐渐康复。
萧卡康复后到南京第三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报到,这时才知道第二六○团已随第二十九军开往福建,政委、团长都已配备了新的干部。老首长钟期光对他说:你有两个安排可选择,一是到华东军政大学当大队政委,是师级职务。另外,接管南京的第二野战军要去大西南,调三野的同志去接替,你愿不愿去南京市委工作?萧卡选择了后者,11月,他便到南京市委报到。(续下期)
殊不知,萧卡不但是一位经历战争洗礼的革命家,而且是一位新中国工业战线上受人景仰的前辈。
翻开萧卡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履历,尊敬与感动油然而生。在湖南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副主任伍登国的陪同下,我们采访了95岁高龄的萧老。萧老沟壑起伏皱纹密布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艰辛,沧桑的人生。萧老精神矍铄,打开话匣子,向我们娓娓讲述他那充满传奇的人生。
学生时代 踌躇满志
萧卡,原名萧汉大,1919年11月15日出生在湘乡县横铺乡萧家冲(今湘乡市梅桥镇)。父亲萧经琅完全继承祖父的生活理念,省吃俭用置备田产,最多时拥有良田300亩,是周围十里八乡有名的地主。父亲虽然把家业看得很重,但在萧卡的记忆里,他总体上对农民比较开明,与雇佣的男工、女工同桌吃饭,没有欺压打骂。母亲李敦亲,没有上过学,但诚信善良,每当看到有人乞讨,都想方设法给些大米或剩饭。遇到灾荒,或者青黄不接,母亲便瞒着父亲,叫萧卡偷偷地开仓卖些粮食给农民。母亲的善举,给少年萧卡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他从小就怜悯穷苦人。令人抱憾的是,母亲35岁时病逝,萧卡很少感受到母爱的照耀和温热。
家境殷实,生活无忧,萧卡小时候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相继在萧氏宗祠初级小学、湘潭县花石镇高小、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就读,从小他就显出读书的用功和聪明,至今他还记得自己每次都考第一名。毛泽东曾就读过的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对萧卡的影响深远。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校规校风历来极其严格,规定学生每天早晨5时起床,然后跑步、做早操,接下是练书法。萧卡印象最深的是书法课,每天要练一个小时书法。这为萧卡后来的书法艺术追求打下了基础。
1932年,萧卡如愿考入省城长沙的长郡中学,与教育家、时任长郡中学校长王季范的儿子王德恒同班就读。长郡中学优秀生济济,然而萧卡不甘人后,作文、书法和英文总是名列前茅。1935年,萧卡以全省会考第七名的成绩本可免试直升长郡中学高中部,但在强烈的工业救国情结的影响下,最后选择了湖南省立高级工业学校。
萧卡后来回忆说:湖南省立高级工业学校是工科学校,很重视工厂实验,当年在省内小有名气。学校开设有数学、物理、无线电、电气机械等课程,上课用英文。萧卡读的是电机机械工程科,这使他有了最初的工业实践感知,也对他后来从事新中国的工业建设终生受益。
在校期间,思想的悄然变化也让年少懵懂的萧卡逐渐走向成熟。当时湖南的文化禁锢严重,对左翼和苏联的文学作品实行查禁。学校有一批思想进步的学生,他们悄悄地借这类书给萧卡看。因此,萧卡在紧张的专业学习之余,阅读了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大量作品,让本对现实不满的他懂得要改造社会。值得一提的是,他在阅读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后,基本接受了共产党的理论,认识到只有依靠共产党的领导,通过工农革命,推翻反动统治,才能使国家强大。他开始自觉地参加革命斗争,并时刻准备着走上抗日救国的战场。
地下斗争 波谲云诡
全面抗战爆发后,萧卡认为现在已到“国家的最后关头”,不能坐在教室里再继续读书,应该去找主张全民抗战的共产党,应该去延安。
在省立高级工业学校,萧卡与同学熊谟远经常在一起谈论理想和时局,志同道合,情同手足。他俩决定结伴前往延安,便瞒着家人,贱卖课本和学习仪器,并借故向亲戚借钱,终于凑足了盘缠。
萧卡和熊谟远背着轻薄的行李,来到西安,在借宿旅馆时他们遇到了6个在长沙参加过救亡活动的学生,熊谟远还认识其中的两三位,原来也是要去延安。于是,一心要奔向延安的8个人决定同行,互相照应。其中一位叫李明松,其父李继桢在湖南一师时与毛泽东同窗。李继桢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希望毛泽东帮助他的儿子参加革命。
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的指引帮助下,萧卡一行8人顺利地到达延安,来到宝塔山下。第二天,他们来到毛泽东住的窑洞,毛泽东接过李明松递上的信件,诙谐地说:“还叫我润之兄啊!”当了解到他们此行想参加革命后,毛泽东连说:“好!好!好!”萧卡和李明松等都想进陕北公学,毛泽东随即给陕北公学校长成仿吾打电话,并当场写了一封介绍信。毛泽东还对萧卡说:“你是湘乡人,我们是老乡(因毛母是湘乡人)。”这是萧卡第一次见到毛泽东。
萧卡到位于杨家湾的陕北公学报到后,被编入第八队,开始学习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问题、哲学、军事等课程。1937年12月,八队政治主任刘瑞森找萧卡谈话,启发他的觉悟,激发他的入党热情。1938年1月,萧卡面对党旗庄严宣誓,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3个月紧张活泼的学习生活很快结束,萧卡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急切地想着上前线,去八路军这个大熔炉。校长成仿吾却对他说,湖南在红军长征以后,地下党组织破坏严重,现在要恢复党组织,中央组织部和学校商量,决定派你去。面对组织重托和个人愿望的两难选择,萧卡毅然接受了组织的安排。
1938年春,告别延安之际,萧卡突然间对这块红色土地有一种恋恋不舍的感觉,他知道脱下军装,参加地下斗争,随时都要做好牺牲的准备。
3月8日,萧卡悄悄地回到长沙,先到寿星街八路军驻湘办事处。时任湖南省工委组织部长任作民向他布置任务,安排他以萧克材的名字去湘潭县工委工作。
萧卡立即赶往湘潭,和县工委书记章蕴接头后,以姑侄相称,借居在电话局里,白天外出联络工作,晚上在营业厅里搭铺睡觉。由于章蕴公开做演讲,出头露面次数多,而萧卡和章蕴“姑侄”所住的电话局隔壁就是警察局,不得不马上撤退。5月,萧卡接过县工委书记的重任,并重新调整了县工委。在此期间,萧卡和潜伏在国民党第二○○师的中共地下党员建立联系,并成立了支部。 9月,萧卡调到省委组织部工作。任作民指示他在长沙城里开一小杂货店作为掩护。不久,他调到寿星街刚成立的新四军驻湘办事处工作。该处撤往湘潭后,安排他到中华全国青年会军人服务部工作。萧卡在这认识了著名基督教爱国人士刘良模。刘良模对萧卡很赞赏,要他担任前方工作队长,到平江做战地工作。这和省工委要萧卡到平江去做民运工作的指示恰恰相合。
萧卡率前方工作队到达平江后,发现当地老百姓已全部逃光,他只得返回长沙再作打算。11月13日,刚抵长沙恰遇“文夕大火”,因与组织失去联系,萧卡仓促决定随逃难人流去桂林。12月,萧卡又从桂林辗转来到浙江金华。
这段日子,萧卡最焦急的是寻找党的组织。他在桂林曾冒险去过八路军办事处,但组织处于半隐蔽状态,没有组织关系根本无法接上。偶然的机会,萧卡看到了湖南省委的机关报《观察日报》,知道了报社的地址。《观察日报》社长潘开茨,是萧卡在省委组织部工作时很熟悉的党员朋友。他便给潘写信请求帮助。很快,萧卡的组织关系转到浙江。萧卡由金衢特委安排,先到国民党军官教导总队一个中队任政治指导员。随后,到金华市酒坊巷34号《浙江潮》编辑部上班。东南分局文委和金衢特委指示萧卡等编辑人员注意阅读《新华日报》《群众》杂志的文章,注意和中共浙江文委、东南文委办的《青年生活》《东南战线》等协调口径、步伐。
1939年3月,周恩来到金华视察时,接见了《浙江潮》等3家杂志编辑人员。萧卡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聆听了周恩来的报告和传达的指示,他后来回忆说:“周恩来要求《东南战线》《浙江潮》都不要搞得太‘红’,《青年生活》封面用五角星不必要,隐蔽一点”,“避免对国民党不必要的刺激”。这对《浙江潮》的编辑工作意义非同寻常。
萧卡在金华,由于抗战文化气氛感染和组织授意,他个人的写作激情高涨。他以“平子”为笔名写的《三月》描述了毛泽东的形象:“他脸团团的,有点儿胖,眼睛不大,也不灼灼逼人” ,“这打破了我们凶煞星的想象”。萧卡以“萧仲呐”为笔名写的小说《离家》,发表在东南文委领导下编辑出版的《现代青年》上。
这时,浙江省政府决定把长兴县开辟为游击区,并派已与共产党有联系的严北溟当抗日政府县长。1940年1月,浙江省工委经过研究,又与严北溟相商,决定派萧卡等10多名地下党员随严同去。萧卡任长兴县政工队副队长兼县政工指导室指导员,党内是党团联合支部书记。萧卡他们在长兴县委领导下,做了大量发动群众的工作,在县府八都岕建立长兴战时补习中学,创办县报《天北日报》,同时开展整顿抗日武装,组织抗日反汪大同盟及办妇救会、青年训练班、民众图书馆、识字班等工作,一时气氛真有些轰轰烈烈。
长兴的民众抗日活动引起了国民党的注意。7月,上级也因内线情报通知萧卡立即撤退,到浙江德清的省政工队第二分队当队员,化名叫李有福。然而,国民党步步紧逼,反共气焰也更嚣张。萧卡的身份暴露,不得不回到金华向特委汇报,特委书记王明告诉他:国民党到处抓人,中央有指示,凡暴露的党员,都转移到皖南新四军去。
在浙江的这一复杂形势中的艰苦斗争,时时都会遭遇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这锻炼了萧卡的革命意志,提高了他应付各种多变情况的能力。
浴血抗战 烽火岁月
1940年八九月间,萧卡在焦急中拿到金属特委送来的组织介绍信和一张假国军低级军官证件后,经过浙皖交界处的层层关卡,顺利地在皖南歙县岩寺找到了新四军的兵站。他立即进入东南分局的学习班。这段日子的学习,对萧卡很重要,使他能够完整地读到离开延安后一些党的文件。
为应对华中地区极其严峻、危急的形势,12月初,新四军军部和东南分局决定在东南分局学习尚未分配工作的人员,加上军部服务团的小部分人员,总共有100多人,先撤往苏北,萧卡也在这支队伍中。行动非常顺利,很快就抵达苏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盐城。然而,萧卡一行刚抵盐城,却传来了皖南事变的噩耗。
党中央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1941年1月25日,萧卡参加了在盐城召开的军部重建大会。2月,组织上分配萧卡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做宣教工作。刚报到,苏北指挥部改编为一师,萧卡任师政治部宣教部干事。改编后,一师就奉命讨伐李长江。战役发起前,政治部主任钟期光让萧卡撰写讨伐国民党顽固派李长江的文章,他两三个小时就完成了任务。钟期光看后,连连叫好,对萧卡赞赏有加。
4月,新四军以一师为主成立苏中军区,下辖第一、二、三、四军分区。萧卡调第四军分区任政治部宣教科长。不久,一师政治部指示,叫萧卡写一篇《农民与革命》专文。萧卡思考下来,认为对象是文化不高的青年农民,必须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采用他们一听就明白的农村生活的例证。他花了一周的时间,完成了小册子《农民与革命》。文章有理有据,说服力强,师政治部批准部队印发,当作教育教材。
7月,海启警卫团成立后,萧卡任该团政治处主任。后来,萧卡调回一师政治部当秘书,除处理师部的公文等文字事务外,还要管理师行政科。
那段日子,粟裕等师部首长真是宵衣旰食,作为师部秘书萧卡也日夜同忧共难。萧卡对管理师行政科,却感到不适应,想去战斗部队。1942年4月,萧卡回到了第四分区政治部当宣教科长。12月,日军在苏南“清乡”遭遇挫折后,企图向苏北南通附近扩展。萧卡早已憋着一股劲,要求到作战第一线去。萧卡被派到如中的掘马北区当区委书记,不久调任南通县委任组织部长。在南通反“清乡”斗争中,萧卡深切地感受到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1944年11月,萧卡在南通战斗转眼一年,苏中第四地委通知他参加整风学习,地委学委会指定他担任整风队党支部书记。队里学员都是刚从反“清乡”火线上下来的县、区两级干部,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在整风队学习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正值苏浙军区急需培养干部,成立苏浙公学,调萧卡去当宣教科长。宣传工作确实繁忙,他整天忙忙碌碌的。组建华中野战军后,萧卡被调到八纵六十四团任政治处主任。萧卡到任之时,部队正准备发起高邮战役。 投身解放 枪林弹雨
萧卡所在的华中野战军继高邮之战后,于1946年1月11日、12日又发起了陇海路东破袭战,控制了沿线的新安镇一带。
当时在南通的国民党军队,抢占了原为新四军驻地的小海镇、观音山等处,萧卡所在的八纵六十四团奉命夺回,这次战斗打得很顺利,一晚上便干脆利落地拿下了。萧卡到前沿去观察敌情,一颗子弹打落了军帽,插着头皮而过,他险些“牺牲”。
1946年6月,萧卡被调任华中军区第九军分区七团副政委。七团在以后一年半的战斗中,包括“七战七捷”期间,发挥了战斗的顽强性和高度的机动性,完成了许多艰巨的作战任务。后来,萧卡接任七团政委。
1948年4月上旬,原和第九军分区协同作战的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组建第三十三旅,第九军分区七团编为该旅第九十八团,萧卡仍任团政委。部队编入野战军,对全团上下都是极大的鼓舞。改编后,九十八团就参加了盐(城)南阻击战。10月,中央军委确定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九十八团两次领受阻击任务,两次都胜利完成。
淮海战役结束后,萧卡率部队到如皋休整、补充。这时,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第十一纵队改编为第二十九军,属第十兵团领导。萧卡所在的第三十三旅九十八团也改编为第二十九军八十七师二六○团。
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打响。第二六○团按军部的命令,作为第二梯队随第八十六师由靖江中天生港的柏木桥、耿公殿下水启航。4月22日,第二六○团在石牌港成功上岸,后攻下定山、三官头等处。4月25日,萧卡率团随第八十五师沿宁沪铁路挺进苏州,直抵上海的北大门。5月12日,萧卡等率团从常熟出发向上海进军。打上海攻占月浦时,他们团负责主攻,在兄弟团的协攻下,连续打垮了敌人的5次反攻。第二十九军军长胡炳云总结上海战役时,表扬萧卡团:“你们团打得好,打得很顽强,你们是好样的,你们是全军的骄傲!”
上海解放,全上海军民都沉浸在一派喜庆之中。第二六○团撤到苏州休整、补充,全团扩充到2800人,成了一个加强团。这时,萧卡的身体出了问题,医院认为是疲劳过度所致。经过医生和妻子徐希70多天的精心照料,萧卡逐渐康复。
萧卡康复后到南京第三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报到,这时才知道第二六○团已随第二十九军开往福建,政委、团长都已配备了新的干部。老首长钟期光对他说:你有两个安排可选择,一是到华东军政大学当大队政委,是师级职务。另外,接管南京的第二野战军要去大西南,调三野的同志去接替,你愿不愿去南京市委工作?萧卡选择了后者,11月,他便到南京市委报到。(续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