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黄,又名生地、熟地等,属玄参科,多年生药用草本植物。全株密被灰白色绒毛和腺毛,高约30厘米,根状茎黄色,肉质肥厚。中医学上以根和根状茎入药。新鲜者称“鲜地黄”或“鲜生地”,其性寒,味甘苦,功能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主治热病烦燥、津伤口渴、斑疹、吐血、衄血等症。干燥后称为“干地黄”或“生地”,其性寒、味甘苦,功能滋阴养血,主治阴虚内热、虚烦不眠、月经过多等症。经加工蒸制后称“熟地黄”或“熟地”,其性徽温,味甘,功能补肾阴、养精血,主治肾虚阴亏、头晕目眩、腰疫、遗精、崩漏等症。地黄原产我国北方地区,现广为栽培,是一种常用和用量较大的中药材,目前,国内外都很畅销,并出现供不应求现象。一般每亩可产鲜地黄2000~3000公斤,可加工干地黄1000~1500公斤,是一种收入较高、大有发展前途的经济作物。现将其栽培方法介绍于下:
选地整地
地黄喜欢在气候温和、阳光充足、排灌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黑白沙土内生长。不能种在地势低洼、容易积水的地内,以免水溃烂根。土质过硬则易使地下茎长成畸形,影响质量和产量,减少收入。地黄易感染病害,切忌连作。对前茬作物要求也较严,忌以茄科和十字花科作物作前茬,也不适合在种过棉花、芝麻的田间栽培,以禾本科作物谷子、玉米、麦类作前茬为最好。“三北”地区栽培地黄以春种秋收为主,可于上冻前深耕30厘米左右,翌年春季解冻后,每亩施堆肥500公斤,并加拌过磷酸钙20~25公斤作基肥,然后浅耕15厘米左右,耙碎,整平,即可栽种。亦可刮成畦田,一般畦宽1~1.2米,长10米,畦面要呈倾斜状,防止积水。
繁殖方法
地黄一般采用根茎繁殖法。繁殖所用根茎称种栽,留存种栽通常有三种方式:①窖藏种栽。可于收获地黄时,选择品种优良,无病虫害的根状茎,贮藏在地窖里越冬,以备来年开春使用;②大田留种。在收获时将留作种栽的地黄留在田里,待来年春季刨起做种栽;③先栽后移。春季栽的地黄,可于七月中下旬将留种栽的刨出,移栽到别的地块上,使其在田间越冬,翌年开春后刨出来作种栽。实践证明,上述三种方法以第三种为最好。具有用种量少、粗细均匀、生活力强等优点。栽种前对种栽要进行严格挑选,以有螺纹的中间一段为好,可将其截成6厘米长的小段,并进行日晒,待断面收缩愈合后再下种。按行距30厘米,内深15厘米,株距20~25厘米开沟,将种栽平放在沟内,然后覆土,稍压实。气温在20~24℃时,15天左右即可出苗。每亩约用种栽30公斤左右,种植8000~10000株。
田间管理
地黄出苗后,若发现缺株,要及时补栽。从出苗到封垄前要追肥1~2次,每次每亩追施腐熟的人粪尿1000公斤,或硫酸氨15~20公斤。第二次可在苗株高20厘米左右时施入。同时,要经常中耕除草,但要浅锄、慢锄。中耕深度以不超过2厘米为宜,谨防伤害根茎和幼芽、嫩叶。当地黄茎叶长大、并覆盖地面时,切忌用锄除草,可改用手拔。在地黄生长期间,还要及时摘除花蕾和分蘖,因药用根茎抽苔开花会消耗养分,因此,出现花蕾和分蘖要及时打掉,以确保根茎正常生长发育。地黄浇水要求比较严格,素有“三浇三不浇”之说。所谓“三浇”是指施肥后必须浇、天旱时必须浇、暴雨过后地温升高必须浇;所谓“三不浇”即地面不干不浇、天气阴暗不浇、中午炎热不浇。地黄不仅怕干旱,还怕雨涝,下雨后田间积水过多时,要及时排水,以防块茎腐烂。
病虫防治
危害地黄的病虫害较多,为确保丰产丰收,必须随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主要方法如下:
1. 斑枯病和轮纹病:发病部位在叶面,病斑呈黄褐色或黑褐色,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可喷洒1:150倍波尔多液3~5次,效果明显。
2. 干腐病:发病部位为叶柄,严重时叶柄腐烂,植株地上部分枯萎而死。播种时要选无病种栽,实行轮作。病期用50%退菌特1000~1500倍液,连续浇灌数次,即可防治。
3. 花叶病:发病部位为叶面,病灶呈浅黄色圆斑,在发病地块喷洒25~50PPM的土霉素溶液,效果较为明显。
4. 红蜘蛛:可用50%三硫磷乳剂1500~2000倍液,或30%三氯杀螨矾与40%乐果1500倍液混合进行杀灭。
5. 地老虎和蝼蛄:可用90%敌百虫1000~1500倍液洗穴防治。亦可用白砒、饴糖各一分,麦麸2.5分的比例,掺入适量水制成毒饵谤杀。
收获加工
春栽地黄一般于10月中下旬收获。采收时先将地面的部分割掉,然后挖出根部,抖掉泥土,即为鲜地黄。
为便于贮存和增加收入,通常要加工成干货,其加工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日晒法。即将收下的鲜地黄摊在席子等晒具上,利用阳光晒一段时间,然后堆在室内闷几天,再摊开日晒,直至质地柔软、干燥时为止;二是烘干法。先按大小分等,并盖上席子或麻袋,然后放进烘干室内加温。开始时要求温度保持在65℃左右,两天后降为60℃左右,最后降至50℃左右。若温度过高,易焙吹(即被焙成外焦中空的废品),如果火力过小,又易焙流(即有糖浆状物质流出)。烘烤1~2天后,要边翻边烘,待烘至根茎无硬心,质地柔软时取出堆闷,发汗后,再烘至全干,即为干地黄。其规格是以个大、柔软、皮灰黑色、断面油润乌亮为最好。一等干货每公斤在32支以内;二等在34~60支以内;三等在60支以外。加工好的干货要装入筐内,置于干燥通风处,谨防潮湿和虫蛀。鲜地黄可用干沙土掩埋贮存。
选地整地
地黄喜欢在气候温和、阳光充足、排灌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黑白沙土内生长。不能种在地势低洼、容易积水的地内,以免水溃烂根。土质过硬则易使地下茎长成畸形,影响质量和产量,减少收入。地黄易感染病害,切忌连作。对前茬作物要求也较严,忌以茄科和十字花科作物作前茬,也不适合在种过棉花、芝麻的田间栽培,以禾本科作物谷子、玉米、麦类作前茬为最好。“三北”地区栽培地黄以春种秋收为主,可于上冻前深耕30厘米左右,翌年春季解冻后,每亩施堆肥500公斤,并加拌过磷酸钙20~25公斤作基肥,然后浅耕15厘米左右,耙碎,整平,即可栽种。亦可刮成畦田,一般畦宽1~1.2米,长10米,畦面要呈倾斜状,防止积水。
繁殖方法
地黄一般采用根茎繁殖法。繁殖所用根茎称种栽,留存种栽通常有三种方式:①窖藏种栽。可于收获地黄时,选择品种优良,无病虫害的根状茎,贮藏在地窖里越冬,以备来年开春使用;②大田留种。在收获时将留作种栽的地黄留在田里,待来年春季刨起做种栽;③先栽后移。春季栽的地黄,可于七月中下旬将留种栽的刨出,移栽到别的地块上,使其在田间越冬,翌年开春后刨出来作种栽。实践证明,上述三种方法以第三种为最好。具有用种量少、粗细均匀、生活力强等优点。栽种前对种栽要进行严格挑选,以有螺纹的中间一段为好,可将其截成6厘米长的小段,并进行日晒,待断面收缩愈合后再下种。按行距30厘米,内深15厘米,株距20~25厘米开沟,将种栽平放在沟内,然后覆土,稍压实。气温在20~24℃时,15天左右即可出苗。每亩约用种栽30公斤左右,种植8000~10000株。
田间管理
地黄出苗后,若发现缺株,要及时补栽。从出苗到封垄前要追肥1~2次,每次每亩追施腐熟的人粪尿1000公斤,或硫酸氨15~20公斤。第二次可在苗株高20厘米左右时施入。同时,要经常中耕除草,但要浅锄、慢锄。中耕深度以不超过2厘米为宜,谨防伤害根茎和幼芽、嫩叶。当地黄茎叶长大、并覆盖地面时,切忌用锄除草,可改用手拔。在地黄生长期间,还要及时摘除花蕾和分蘖,因药用根茎抽苔开花会消耗养分,因此,出现花蕾和分蘖要及时打掉,以确保根茎正常生长发育。地黄浇水要求比较严格,素有“三浇三不浇”之说。所谓“三浇”是指施肥后必须浇、天旱时必须浇、暴雨过后地温升高必须浇;所谓“三不浇”即地面不干不浇、天气阴暗不浇、中午炎热不浇。地黄不仅怕干旱,还怕雨涝,下雨后田间积水过多时,要及时排水,以防块茎腐烂。
病虫防治
危害地黄的病虫害较多,为确保丰产丰收,必须随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主要方法如下:
1. 斑枯病和轮纹病:发病部位在叶面,病斑呈黄褐色或黑褐色,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可喷洒1:150倍波尔多液3~5次,效果明显。
2. 干腐病:发病部位为叶柄,严重时叶柄腐烂,植株地上部分枯萎而死。播种时要选无病种栽,实行轮作。病期用50%退菌特1000~1500倍液,连续浇灌数次,即可防治。
3. 花叶病:发病部位为叶面,病灶呈浅黄色圆斑,在发病地块喷洒25~50PPM的土霉素溶液,效果较为明显。
4. 红蜘蛛:可用50%三硫磷乳剂1500~2000倍液,或30%三氯杀螨矾与40%乐果1500倍液混合进行杀灭。
5. 地老虎和蝼蛄:可用90%敌百虫1000~1500倍液洗穴防治。亦可用白砒、饴糖各一分,麦麸2.5分的比例,掺入适量水制成毒饵谤杀。
收获加工
春栽地黄一般于10月中下旬收获。采收时先将地面的部分割掉,然后挖出根部,抖掉泥土,即为鲜地黄。
为便于贮存和增加收入,通常要加工成干货,其加工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日晒法。即将收下的鲜地黄摊在席子等晒具上,利用阳光晒一段时间,然后堆在室内闷几天,再摊开日晒,直至质地柔软、干燥时为止;二是烘干法。先按大小分等,并盖上席子或麻袋,然后放进烘干室内加温。开始时要求温度保持在65℃左右,两天后降为60℃左右,最后降至50℃左右。若温度过高,易焙吹(即被焙成外焦中空的废品),如果火力过小,又易焙流(即有糖浆状物质流出)。烘烤1~2天后,要边翻边烘,待烘至根茎无硬心,质地柔软时取出堆闷,发汗后,再烘至全干,即为干地黄。其规格是以个大、柔软、皮灰黑色、断面油润乌亮为最好。一等干货每公斤在32支以内;二等在34~60支以内;三等在60支以外。加工好的干货要装入筐内,置于干燥通风处,谨防潮湿和虫蛀。鲜地黄可用干沙土掩埋贮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