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九大的勝利召开,为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新的时代要求。林业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产业之一,高职林业院校是培养新时代林业人才的摇篮,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传承林业精神的主阵地。本篇论文以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整合优化课程资源,深入探究《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通过定位课程性质,确定课程目标、课程专题、考核方式等初步建立课程体系,完善教育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帮助在校大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态观,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关键词:高职;林业院校;生态文明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5-0236-03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它既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实施手段,又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动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面对日益凸显的生态环境问题,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生态意识尤为重要[1]。高职林业院校是培养建设与保护绿色生态接班人的摇篮,拥有丰富的生态教育教学资源,具有推进和引领生态教育的艰巨使命。
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省内唯一一所林业类高职院校、全国文化育人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委员会主任单位,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及林业精神的传承。立足高职生态文明教育,整合优化教学资源,通过定位课程性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课程专题,建立线上交流网站等途径来构建《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开发利用“前校后场”特色实训资源,让学生们走进自然,了解自然,置身于生态环境之中展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验式课程教学。
一、课程定位及性质
《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是一门融合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公共课程。本课程以全校大一学生作为授课对象,采取生态文明内涵与林业专业课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课程性质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综合性。课程建设目的从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来培养高职学生的生态意识。授课内容上,将生态文明的理论渗透于我校主体专业的多个相关学科,让学生了解森林生物多样性、森林环境与生态文明的联系;授课形式上,采取现场教学、讲解示范、案例引入、小组讨论、图文制作、知识竞赛、动手操作等,既有利于树立学生的生态理念,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职业技能,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养。
2.实践性。课程授课地点是在我校实训基地——海阳实验林场,授课形式采取外业内业相结合。外业教学,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大自然,感受我校实训基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完成生态认知;内业教学,通过开展多项实践教学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反思,从而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道德观和价值观,实现做中教、做中学的生态课堂。
3.关联性。课程授课内容分为不同的专题,每个专题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森林生物多样性包含了森林动物、森林微生物、森林植物等、同时这些生物类群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适宜的森林环境,森林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需要人类的积极配合,因此专题内容环环相扣,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课程设计理念
1.结合学情,打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全校大一学生,他们好奇心较强,喜欢新鲜事物,当然,有些学生性格内敛,不善表达,课程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近距离观察动植物,感知生态文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对于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增强对我国生态问题的了解和认知。
2.打破专业界限,以全体学生作为授课对象。大学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是否具有生态文明意识,是否懂得保护环境和解决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2]。本门课程是向全校学生开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高职林业院校学生,无论对于哪一专业的课程学习,都要认知生态、践行生态。
3.创新教学形式,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本课程以课堂教学通过多种形式来体现,如校内开展生态文明知识竞赛、环保材料手工制作技能大赛、演讲比赛、征文活动,或者在校外开展生态文明进社区、环保法制宣传活动等,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和手段[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与生态相关的实践活动。
4.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优化教学评价模式。本课程在考核内容上,不但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形式上,可以包含笔试考核、口试考核、操作考核等等;考核主体上,可以选择教师考核、社会群体考核、自我考核、小组考核等多种形式。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特征和重要意义;(2)掌握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境及类别;(3)明确森林生物多样性、森林环境、森林营造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联系。
2.能力目标。(1)能够利用各种资源及素材制作森林植物相关的生态文明宣传PPT;(2)能深刻理解并表述森林环境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3)能将绿色、生态、环保的理念融会贯通到所学专业中。
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发现自然、探索自然、保护自然的好奇心、观察力及责任感;(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品质,倡导低碳、环保、绿色、和谐的生态意识;(3)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四、课程内容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将森林植物、森林病虫、森林微生物、森林环境等林业专业知识与生态文明基本内涵相融合,并设计了六个教学专题,具体专题名称和学时安排如下(见表1):
五、课程教学基本条件
1.教学团队的构建要求。教学团队的构建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4],师资队伍由校内教师及校外行业能手共同组成。校内教师要求具备丰富的教学工作经历、具备职业教育理念和创新的教学思维;校外行业能手具有丰富的林业技术工作经验并取得林业行业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2.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为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满足学生的内外业教学活动,教学硬件合理有效的配置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有效推动教学进程,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六、课程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特点。本课程考核根据各专题授课方式的不同,考核的内容、考核方式、考核成果提交形式及分值比例也有所不同,具体详见表3。
七、教学建议及展望
1.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勤于动脑思考,独立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兼顾团队协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收集整合资料能力的培养。
2.教师注意岗位工作经验的积累,多参与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和校内外培训活动,授课内容与时俱进,紧跟国家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热点话题。
3.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多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与课程相关的案例,锻炼学生勤于发现问题、细致分析问题的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季妍,李晓兰.农林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探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5,(7):7-9.
[2]王敬,王丽颖.浅析高职院校视角下生态文明教育模式[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12):40-42.
[3]刘薇.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J].前沿论坛,2012,(2):34-36.
[4]连矫.生态文明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实现路径——以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北林业科技,2016,(12):64-65.
关键词:高职;林业院校;生态文明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5-0236-03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它既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实施手段,又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动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面对日益凸显的生态环境问题,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生态意识尤为重要[1]。高职林业院校是培养建设与保护绿色生态接班人的摇篮,拥有丰富的生态教育教学资源,具有推进和引领生态教育的艰巨使命。
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省内唯一一所林业类高职院校、全国文化育人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委员会主任单位,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及林业精神的传承。立足高职生态文明教育,整合优化教学资源,通过定位课程性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课程专题,建立线上交流网站等途径来构建《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开发利用“前校后场”特色实训资源,让学生们走进自然,了解自然,置身于生态环境之中展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验式课程教学。
一、课程定位及性质
《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是一门融合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公共课程。本课程以全校大一学生作为授课对象,采取生态文明内涵与林业专业课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课程性质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综合性。课程建设目的从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来培养高职学生的生态意识。授课内容上,将生态文明的理论渗透于我校主体专业的多个相关学科,让学生了解森林生物多样性、森林环境与生态文明的联系;授课形式上,采取现场教学、讲解示范、案例引入、小组讨论、图文制作、知识竞赛、动手操作等,既有利于树立学生的生态理念,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职业技能,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养。
2.实践性。课程授课地点是在我校实训基地——海阳实验林场,授课形式采取外业内业相结合。外业教学,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大自然,感受我校实训基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完成生态认知;内业教学,通过开展多项实践教学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反思,从而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道德观和价值观,实现做中教、做中学的生态课堂。
3.关联性。课程授课内容分为不同的专题,每个专题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森林生物多样性包含了森林动物、森林微生物、森林植物等、同时这些生物类群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适宜的森林环境,森林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需要人类的积极配合,因此专题内容环环相扣,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课程设计理念
1.结合学情,打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全校大一学生,他们好奇心较强,喜欢新鲜事物,当然,有些学生性格内敛,不善表达,课程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近距离观察动植物,感知生态文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对于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增强对我国生态问题的了解和认知。
2.打破专业界限,以全体学生作为授课对象。大学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是否具有生态文明意识,是否懂得保护环境和解决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2]。本门课程是向全校学生开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高职林业院校学生,无论对于哪一专业的课程学习,都要认知生态、践行生态。
3.创新教学形式,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本课程以课堂教学通过多种形式来体现,如校内开展生态文明知识竞赛、环保材料手工制作技能大赛、演讲比赛、征文活动,或者在校外开展生态文明进社区、环保法制宣传活动等,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和手段[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与生态相关的实践活动。
4.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优化教学评价模式。本课程在考核内容上,不但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形式上,可以包含笔试考核、口试考核、操作考核等等;考核主体上,可以选择教师考核、社会群体考核、自我考核、小组考核等多种形式。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特征和重要意义;(2)掌握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境及类别;(3)明确森林生物多样性、森林环境、森林营造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联系。
2.能力目标。(1)能够利用各种资源及素材制作森林植物相关的生态文明宣传PPT;(2)能深刻理解并表述森林环境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3)能将绿色、生态、环保的理念融会贯通到所学专业中。
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发现自然、探索自然、保护自然的好奇心、观察力及责任感;(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品质,倡导低碳、环保、绿色、和谐的生态意识;(3)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四、课程内容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将森林植物、森林病虫、森林微生物、森林环境等林业专业知识与生态文明基本内涵相融合,并设计了六个教学专题,具体专题名称和学时安排如下(见表1):
五、课程教学基本条件
1.教学团队的构建要求。教学团队的构建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4],师资队伍由校内教师及校外行业能手共同组成。校内教师要求具备丰富的教学工作经历、具备职业教育理念和创新的教学思维;校外行业能手具有丰富的林业技术工作经验并取得林业行业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2.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为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满足学生的内外业教学活动,教学硬件合理有效的配置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有效推动教学进程,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六、课程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特点。本课程考核根据各专题授课方式的不同,考核的内容、考核方式、考核成果提交形式及分值比例也有所不同,具体详见表3。
七、教学建议及展望
1.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勤于动脑思考,独立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兼顾团队协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收集整合资料能力的培养。
2.教师注意岗位工作经验的积累,多参与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和校内外培训活动,授课内容与时俱进,紧跟国家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热点话题。
3.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多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与课程相关的案例,锻炼学生勤于发现问题、细致分析问题的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季妍,李晓兰.农林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探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5,(7):7-9.
[2]王敬,王丽颖.浅析高职院校视角下生态文明教育模式[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12):40-42.
[3]刘薇.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J].前沿论坛,2012,(2):34-36.
[4]连矫.生态文明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实现路径——以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北林业科技,2016,(12):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