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
453000河南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1
453000新乡市传染病医院.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064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4例,均符合2005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分会和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诊断标准。入选标准:患者有肝功能异常ALT 80~400U,TBIL<35mmol/L,血清HBsAg,HBeAg,抗HBcAg均阳性,病程>1年,肝脏超声无肝硬化声像图,年龄18~45岁,平均32.6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4例,男38例,女例16例;对照组35例,男26例,女9例。两组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α-2b干扰素500万U,对照组α-2b干扰素300万U,经检查无禁忌证(如无精神病史,甲状腺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已控制),两组患者均为前15天,1次/日,肌肉注射,后改为隔日1次,疗程1年。除此之外,均给予一般保肝治疗,5%葡萄糖液250ml加入还原型谷胱甘肽针1200mg,5%葡萄糖液250ml加入复方甘草酸二铵针150mg,静滴,1次/日,20~40天。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两组均检测血常规、肝脏B超、ALT、AST、TBIL、HBV-DNA及乙肝五项。并每2周复查ALT、AST、TBIL和血常规,每3个月复查HBV-DNA及乙肝五项。同时观察患者发热、腹胀、乏力、肝区不适等症状及药物不良反应。
统计学处理:统计学资料采用X.2。
结 果
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和症状均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性不显著。治疗后肝功及症状复常情况,见表1。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病毒指标转换情况,见表2。
不良反应:患者多数表现为最初3天发热、乏力、头痛,随后体温正常。少部分患者可长期表现乏力,偶有脱发。有的白细胞降低,经口服升白细胞药可纠正。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讨 论
目前,慢性乙肝仍是严重危害我国广大人民身心健康的疾病,乙肝的持续存在和发展会引起肝硬化和肝癌,虽然经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有了很大进步,但仍然有许多难题需要突破。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虽核苷类似物的出现给乙肝的治疗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但此类药物不能彻底根除乙肝病毒仅能抑制病毒复制,疗程相对不固定,HBeAg血清学转换率低,疗效不够持久,长期应用可产生耐药变异,停药后可出现病情恶化[1]。因此,目前干扰素仍是乙肝抗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如何充分发挥好现有药物的作用至关重要,多年前刚开始使用干扰素时,剂量一般都比较小,100万U/次。虽然患者不良反应比较轻,但疗效却不好。以后多年来,国内外的常规剂量是300万U/次,隔日1次,虽疗效较前有所提高,但有效率仍很低。近年来,更大剂量的干扰素在临床上开始应用,临床观察疗效较以前有了明显提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路洪艳等研究结果一致[2]。从肝功能和症状改善方面,500万U和300万U干扰素两组患者的疗效均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性不显著;从病毒学指标转换方面,500万U干扰素疗效明显优于300万U干扰素,差异有显著性。且多数患者不良反应并不严重,仅少数患者不良反应明显,经对症处理可继续应用。因此,影响IFNα疗效的因素很多,除了与个体差异、免疫状态和HBV-DNA含量等因素有关外,还与IFNα的剂量有关。在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时,500万U干扰素效果明显优于300万U干扰素,在患者能够耐受的情况,应尽量选择500万U大剂量干扰素。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会.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881-891.
2 路洪艳.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近期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09,4(34).
453000河南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1
453000新乡市传染病医院.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064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4例,均符合2005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分会和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诊断标准。入选标准:患者有肝功能异常ALT 80~400U,TBIL<35mmol/L,血清HBsAg,HBeAg,抗HBcAg均阳性,病程>1年,肝脏超声无肝硬化声像图,年龄18~45岁,平均32.6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4例,男38例,女例16例;对照组35例,男26例,女9例。两组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α-2b干扰素500万U,对照组α-2b干扰素300万U,经检查无禁忌证(如无精神病史,甲状腺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已控制),两组患者均为前15天,1次/日,肌肉注射,后改为隔日1次,疗程1年。除此之外,均给予一般保肝治疗,5%葡萄糖液250ml加入还原型谷胱甘肽针1200mg,5%葡萄糖液250ml加入复方甘草酸二铵针150mg,静滴,1次/日,20~40天。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两组均检测血常规、肝脏B超、ALT、AST、TBIL、HBV-DNA及乙肝五项。并每2周复查ALT、AST、TBIL和血常规,每3个月复查HBV-DNA及乙肝五项。同时观察患者发热、腹胀、乏力、肝区不适等症状及药物不良反应。
统计学处理:统计学资料采用X.2。
结 果
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和症状均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性不显著。治疗后肝功及症状复常情况,见表1。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病毒指标转换情况,见表2。
不良反应:患者多数表现为最初3天发热、乏力、头痛,随后体温正常。少部分患者可长期表现乏力,偶有脱发。有的白细胞降低,经口服升白细胞药可纠正。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讨 论
目前,慢性乙肝仍是严重危害我国广大人民身心健康的疾病,乙肝的持续存在和发展会引起肝硬化和肝癌,虽然经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有了很大进步,但仍然有许多难题需要突破。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虽核苷类似物的出现给乙肝的治疗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但此类药物不能彻底根除乙肝病毒仅能抑制病毒复制,疗程相对不固定,HBeAg血清学转换率低,疗效不够持久,长期应用可产生耐药变异,停药后可出现病情恶化[1]。因此,目前干扰素仍是乙肝抗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如何充分发挥好现有药物的作用至关重要,多年前刚开始使用干扰素时,剂量一般都比较小,100万U/次。虽然患者不良反应比较轻,但疗效却不好。以后多年来,国内外的常规剂量是300万U/次,隔日1次,虽疗效较前有所提高,但有效率仍很低。近年来,更大剂量的干扰素在临床上开始应用,临床观察疗效较以前有了明显提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路洪艳等研究结果一致[2]。从肝功能和症状改善方面,500万U和300万U干扰素两组患者的疗效均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性不显著;从病毒学指标转换方面,500万U干扰素疗效明显优于300万U干扰素,差异有显著性。且多数患者不良反应并不严重,仅少数患者不良反应明显,经对症处理可继续应用。因此,影响IFNα疗效的因素很多,除了与个体差异、免疫状态和HBV-DNA含量等因素有关外,还与IFNα的剂量有关。在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时,500万U干扰素效果明显优于300万U干扰素,在患者能够耐受的情况,应尽量选择500万U大剂量干扰素。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会.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881-891.
2 路洪艳.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近期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09,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