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道德认知的重任。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取得最大限度地发展与进步,已然成为广大教师当前理应思考和研究的重点问题。基于此,本文就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导入环节的设计、直观情境的创设以及合作学习的开展四方面着手,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作以简要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目标;导入;信息技术;合作学习
在实行新课改之前,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而言,仍以被动接受和机械记忆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充分激发,主体地位得不到有效落实。对此,新课程倡导自主、对话与交流,力图革新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文化,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时时反思教学行为,在立足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当中,与其不相适应的环节进行及时地调整优化,以进一步激活语文教学活力,使学生自觉投入到语文学习与探究活动之中,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一、根据文本内容,确立教学目标
试想,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作为教师教学的前提和指引,就势必会在极大程度上导致课堂教学陷入无序状态,进而阻碍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应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内容及学生特点确立教学目标,这样不仅可以理清上课的思路,而且还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推动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教学《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之前,我根据学生特点及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了如下设计。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认“魄、抑”等11个生字,会写“辞、抑”等12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內容;学习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反映人物心理和品质的写作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梳理“我”拥有第一本长篇小说的过程;分析文中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了解“我”家境的贫寒、母亲的辛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母亲的慈爱、善良和母爱的深沉、伟大,唤起学生热爱母亲的情感。如此,通过确立三维目标,既理清了上课的思路,又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注重兴趣激发,实现有效导入
正所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端,一个有效的导入环节既可以迅速激活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以兴趣教学为导向,在充分认识到课堂导入重要性及必要性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灵活设计,以激活语文教学活力,使学生得以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以《竹节人》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在导入环节,我先是播放了歌曲《童年》,并对学生说道:“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你的童年都玩过哪些玩具?”待学生简单交流过后,我继续说道:“范锡林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但他非常聪明,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竹节人的玩具。”随后,我利用课件展示了竹节人的图片,并顺势引出了新课:“同学们,这就是竹节人,你们玩过吗?想不想知道怎么玩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看看范锡林和小伙伴是怎么玩的吧!”如此导入,不仅激活了课堂教学活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心向,这便为新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借助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视角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日益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其在深化学生理解认识、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创设直观情境,将文本中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场景以图片、声音或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以创新语文教学视角,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知。
在教学《乡下人家》一文时,我先是运用信息技术播放了原文朗读,呈现了乡村生活的画面,以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使学生对文章大意及语言文字之美进行初步感知。之后,为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自认为最能体现乡下人家独特之美的语句,并在脑海中勾勒相关画面,然后我抓住几个重点景物描写,运用信息技术对此进行了直观展示。如此,通过借助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视听工具直观呈现文章意境,不仅创新了语文教学视角,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使学生形象感知了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激发了学生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基于合作学习,促进能力培养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将学生单纯地视为容纳知识的机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语文素养也得不到有效培养。鉴于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做好自身角色的转变,通过合作学习的开展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以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与培养。
在讲授《金色的鱼钩》一文时,我设置了如下问题供学生交流探讨:1.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读第一段,说一说老班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读第二段,体会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老班长的神态变化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其一忧一喜,说明了什么?4.你对文章哪个情景感触最深?谈谈你的体会。5.用“金色的鱼钩”作课题说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如此,通过开展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自主剖析,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价值,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使学生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了启示和教育。
总而言之,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教师就须始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注重教材内容的目标导向,做到以兴趣激发为核心,以情境创设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熟练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以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收益。
参考文献:
[1]杨昆瑾.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6(48):270-271.
[2]孙利.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浅谈[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6(01):110-1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目标;导入;信息技术;合作学习
在实行新课改之前,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而言,仍以被动接受和机械记忆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充分激发,主体地位得不到有效落实。对此,新课程倡导自主、对话与交流,力图革新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文化,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时时反思教学行为,在立足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当中,与其不相适应的环节进行及时地调整优化,以进一步激活语文教学活力,使学生自觉投入到语文学习与探究活动之中,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一、根据文本内容,确立教学目标
试想,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作为教师教学的前提和指引,就势必会在极大程度上导致课堂教学陷入无序状态,进而阻碍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应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内容及学生特点确立教学目标,这样不仅可以理清上课的思路,而且还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推动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教学《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之前,我根据学生特点及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了如下设计。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认“魄、抑”等11个生字,会写“辞、抑”等12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內容;学习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反映人物心理和品质的写作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梳理“我”拥有第一本长篇小说的过程;分析文中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了解“我”家境的贫寒、母亲的辛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母亲的慈爱、善良和母爱的深沉、伟大,唤起学生热爱母亲的情感。如此,通过确立三维目标,既理清了上课的思路,又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注重兴趣激发,实现有效导入
正所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端,一个有效的导入环节既可以迅速激活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以兴趣教学为导向,在充分认识到课堂导入重要性及必要性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灵活设计,以激活语文教学活力,使学生得以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以《竹节人》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在导入环节,我先是播放了歌曲《童年》,并对学生说道:“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你的童年都玩过哪些玩具?”待学生简单交流过后,我继续说道:“范锡林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但他非常聪明,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竹节人的玩具。”随后,我利用课件展示了竹节人的图片,并顺势引出了新课:“同学们,这就是竹节人,你们玩过吗?想不想知道怎么玩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看看范锡林和小伙伴是怎么玩的吧!”如此导入,不仅激活了课堂教学活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心向,这便为新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借助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视角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日益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其在深化学生理解认识、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创设直观情境,将文本中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场景以图片、声音或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以创新语文教学视角,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知。
在教学《乡下人家》一文时,我先是运用信息技术播放了原文朗读,呈现了乡村生活的画面,以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使学生对文章大意及语言文字之美进行初步感知。之后,为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自认为最能体现乡下人家独特之美的语句,并在脑海中勾勒相关画面,然后我抓住几个重点景物描写,运用信息技术对此进行了直观展示。如此,通过借助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视听工具直观呈现文章意境,不仅创新了语文教学视角,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使学生形象感知了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激发了学生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基于合作学习,促进能力培养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将学生单纯地视为容纳知识的机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语文素养也得不到有效培养。鉴于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做好自身角色的转变,通过合作学习的开展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以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与培养。
在讲授《金色的鱼钩》一文时,我设置了如下问题供学生交流探讨:1.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读第一段,说一说老班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读第二段,体会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老班长的神态变化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其一忧一喜,说明了什么?4.你对文章哪个情景感触最深?谈谈你的体会。5.用“金色的鱼钩”作课题说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如此,通过开展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自主剖析,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价值,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使学生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了启示和教育。
总而言之,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教师就须始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注重教材内容的目标导向,做到以兴趣激发为核心,以情境创设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熟练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以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收益。
参考文献:
[1]杨昆瑾.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6(48):270-271.
[2]孙利.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浅谈[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6(01):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