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意蕴、形成逻辑及着力点

来源 :克拉玛依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本质是中国为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实现“经济强国”而作出的相机抉择,它是对我国传统“依附型”经济发展战略的根本性调整。新发展格局具有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统一、学理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三个特征。同时,新发展格局也有其产生的国际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我们要通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国家;统一思想;构建供需互动的经济发展格局;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及提高金融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能力等措施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关键词: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意蕴;形成逻辑;着力点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1.02.03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龙健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意蕴、形成逻辑及着力点[J].克拉玛依学刊,2021(2)19-24.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5月“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成为2020年的热点词汇。深入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意蕴、形成逻辑以及着力点是新时代我国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的内在要求。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意蕴
  (一)内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本质是中国为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实现“经济强国”而作出的相机抉择,它是对我国传统“依附型”经济发展战略的根本性调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采取了传统以“外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战略,结果是中国获得来自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机会,顺利融入世界产业分工体系。而传统以“外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战略向新时代“大循环为主体”策略的转变,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中国的发展战略从以前“依附型”向“独立自主型”转变。当前,我国GDP达到美国的四分之三,中美关系从合作更多的转向竞争。加之世界经济进入长周期,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增长乏力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泛滥,世界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对于我国而言如何准确判断国际国内局势以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风险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对世界其他国家而言,担心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作为世界大国的中国会不会只顾及自身利益而变得更加保守和封闭?会不会成为新的“债权帝国主义”?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就是中国对世界各国最关注话题的及时回应。
  双循环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也就是要求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本国经济竞争力强才能不易受外部因素的干扰。同时,国内改革的红利相比对外开放的红利增加,以改革做大国内大循环,增强我国经济的可控性和吸引力成为必然选择。笔者认为,国内大循环应该有一个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可以仿照发达国家的标准灵活设置,但至少包括两个关键性指标:贸易依存度不高于25%,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大于70%。二是国际大循环为延伸和补充。任何一个经济系统都需要和外部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虽然现阶段对外开放的红利呈现边际效应递减的趋势,但发达国家在高科技上的比较优势及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优势也要求我们以国际大循环为延伸和补充。三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得益彰。我国现代经济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国内和国际两个循环体系,两个体系的运行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得益彰,谁也离不开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以一个富有韧性、安全可控的现代经济体系为支撑,这个现代经济体系需要一个能掌控世界经济关键环节的内循环,然后以国内强大的内循环带动国际大循环的发展,从而形成以内促外发展的总体格局。
  (二)时代特征
  1.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做出的新判断,并非无本之源。一是批判性继承了扩大内需、五大发展理念、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乡村振兴等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在继承和借鉴的同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也有其创新性和超越性,具体表现在把国内大循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二是批判性继承了世界大国崛起的经验教训。纵观近现代世界大国崛起的经验,在大国发展的初期无不通过外循环来积累发展所需的资金,并用于科技研发和购买国外先进设备;而发展后期则通常会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更关注对外投资和技术输出。我国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对大国崛起经验的继承与创新。
  2.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统一。一方面,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更强调我国经济的独立自主性,更強调弥补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弱项,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必然更加强调产业的本土化,并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来推动国内大循环的发展;另一方面,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十分重视国际大循环的作用。重视国内大循环不代表要与世界脱钩,适应并推动全球化仍然是我国经济的大势所趋。中国经受过清朝闭关锁国导致科技长期落后的惨痛教训。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本土化原初目标只是为了摆脱对发达国家技术、市场的不正常依赖关系,本土化的长远目标还是为了更好的推动全球化的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3.学理性与实践性的统一[2]。一方面,“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理论视野。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认为资本家为获得更多超额利润,必然在国内相互竞争,从而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时代国内大循环的研究。而在国际大循环方面,为阻止因国内利润率趋于下降而导致剩余价值率下降的事实,资本家会通过拓展世界市场的方式来缓解利润率下降问题。也就是说资本会从国内循环走向国际循环,而资本在国际循环过程中会促进资本输入地城镇化、工业化和世界市场的融入。另一方面,在现实中如何让我国摆脱对国外关键技术及贸易上的依赖,如何运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如何让世界各国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所在。发达国家经验表明,随着一个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外循环所占的比重会自然下降,内循环所占的比重会不断上升。发达国家外循环的比重通常不足25%[3],美国甚至在最低的时候只占7%(我国目前外循环的比重为32%)[4]。发达国家外循环较低的原因在于:国内经济发展,国民收入增加,国内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力,从而降低了对出口的依赖。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逻辑
  (一)国际逻辑
  首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以苏联解体为基点,标志着二战之后形成的美苏两极相互制衡的格局被打破。此后,世界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这种弱势均衡决定了其系统结构的脆弱性。美国凭借超级大国地位和强势美元政策在全球攫取超额剩余价值并用于本国消费,世界经济形成了欧美高科技和借债消费、俄罗斯和中东国家出卖能源资源,中国为全球制造产品的格局。虽然中国在为全球制造产品的过程中长期处于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低端,但这个长期学习技术、积累资金的过程,从量变最终引发了质变,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中国从世界边缘逐步走向世界中心,中美关系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主要因素。美国经济的相对衰落及应对新冠疫情失信于全世界,导致国家与国家之间利益关系持续分化并变得更为复杂和不确定。在这种复杂的世界格局下,中国、美国与世界其它国家之间如何通过快速的关系调整以实现全球均衡变得尤为重要。美国为继续保持其全球霸主地位,已经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与中国展开激烈竞争。美国自2018年后对中国高科技产业如“中兴”“华为”等进行了打压。美国是通过压制“中国制造2025”,以保持自身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发达国家为了继续引领全球经济而相序提出了自己的发展战略,试图占领世界科技制高点;譬如德国提出“工业4.0计划”、美国提出“先进制造业计划”、英国提出“工业2050战略”。发展中国家则利用自身在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我国传统产业造成挤压态势。中美之间、中国与发达国家、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三重竞争关系让中国更加注重自身实力的打造。
  其次,世界经济进入长周期。由于科技创新的非连续性,导致当前世界经济进入了长周期。加之世界主要国家相序进入老龄化社会,需求下降,世界经济进一步疲软。对外开放红利下降让中国更愿意专注于国内大循环。
  (二)历史逻辑
  首先,坚持“内循环为主体”的独立自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传统。“独立自主”原则是毛泽东思想的三大法宝之一,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继承了其精髓。1960年,苏联撤走所有援建中国的专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对中国采取了技术封锁和禁运政策,这逼迫中国走上了以“内循环为主体”的独立自主发展道路。在以“内循环为主体”的独立自主发展理念指导下,中国人民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后,虽然中国一度被西方国家封锁了高科技贸易,但是,中国人民在40多年的自主创新努力下,在大型火箭振动台、大型泥沙船等方面的技术超越了美国等发达国家。专注于“独立自主”的国内大循环理念让中国实现了逆袭。虽然我们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但在经济发展方面坚持以内循环为主体还是有必要的,因为内循环的本质是独立自主,中国共产党人自始至终有这个优良传统。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所包含的“坚持正确的工作策略和方法”,可以看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及其新发展格局与毛泽东思想之间有着密切的理论联系,以独立自主为“灵魂”的国内大循环的提出正当其时。
  其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对中国采取技术封锁政策。在美国的操纵下,1996年7月,以西方国家为主的33个国家在奥地利维也纳签署了《瓦森纳协定》,决定从1996年11月1日起实施新的控制清单和信息交换规则。该协议对9大类军民两用关键技术和22大类军用技术进行出口控制,中国被列为该协议技术封锁的对象[5]。美国“沃尔夫条款”更是禁止中美之间开展任何高科技合作,尤其禁止美国航天局和中国合作。在400多种关键军用技术方面,美欧主要国家几乎禁止了其中350种对中国的出口。
  再次,汲取闭关自守的历史教训。新发展格局虽然十分强调内循环的主体地位,但也强调外循环对内循环的促进作用,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党充分汲取了闭关自守的历史教训。著名的“李约瑟难题”研究了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的贡献,为什么中国科技对世界的贡献从公元6-17世纪的54%突然下降到19世纪的0.4%。其中的解释是清朝闭关自守,思想落后,缺乏创新,最终导致中国和历次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由此可见,闭关自守必将落后,而改革开放更是用实际效果证明了国际大循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三)现实逻辑
  首先,基础扎实。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9年,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第14位[6],已经进入全球创新第一梯队,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为2.19%,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9.5%[7]。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持续投入、人民收入的增加、区域间协调发展的推进及党领导的强化,中国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方面的人才基础、技术基础、市场基础、空间基础和党的领导更加成熟和完善。尤其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市场,庞大的市场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稀缺资源,全球各国都关注中国市场。更为突出的是这个庞大的市场还在不断扩大,这为中国科技创新提供了庞大的市场基础,也为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内生动力。
  其次,问题凸显。虽然我国具备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良好条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创新体系整体效率不高、金融有脱实向虚的倾向、居民消费进一步增长的空間有限等一系列难题,这亟需通过畅通国内大循环来解决。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发,一方面暴露了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存在的问题,在国外断供的情况下,我国很多产业面临着发展的巨大压力,这倒逼我国加快形成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加剧了全球国家之间的分化。面对疫情,某些大国处置不当让全球其他国家失望,而中国的成功表现获得了世界各国的赞赏。第三,中国通过治理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产业获得长足发展,强大的疫情处置能力给予中国医疗产业一次走出去的机会。加速了我国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
  (一)国际方面: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国家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面临的最大外部挑战是中美关系。2012年,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提出了著名的“修昔底德陷阱”,该理论认为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其原因在于雅典的崛起;该理论反映了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之间的关系。此后,该理论被广泛用于中美关系。在这种大背景下,美国的总体战略是依托二战之后确立的雅尔塔体系及其一系列盟国对中国采取孤立措施,并重点打击中国科技链、贸易链。其运用的关键招数基本还是美苏对抗时的手段,试图鼓动世界形成类似于当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约组织两大军事政治同盟相互对抗格局。如果形成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同盟和中国对抗,那么必然对我国国际大循环形成梗阻。
  1.推出更能为世界各国接受的理念和价值观。热爱和平、追求富强、喜爱民主政治、希望生态美好必然是世界所有国家和人民的追求。中国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以其先进性吸引全球国家,为新发展格局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具体操作上,可以依托“一带一路”“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落实“中欧贸易协定”“RCEP”,為我国国际大循环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依托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引导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建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和贫困群体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我们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要坚持多予少取、先予后取、只予不取,张开怀抱欢迎非洲搭乘中国发展快车[8],为新发展格局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以规则开放推动国际大循环开放层次的提高。一方面,要以进口博览会为平台,创新进口模式,让高科技产品和技术贸易成为交易的重点;调整进口品种,让发展中国家通过进口博览会受益。另一方面,要以海南自由贸易区(港)制度开放为重点,打造高层次的面向太平洋、印度洋的开放门户。三是以“一带一路”建设开启全球“港口4.0”时代,为沿线国家提供符合现代理念、规则的港口贸易平台。总之,要通过规则开放来推动国际大循环走向更高层次。
  (二)国内方面
  1.统一思想。目前,在社会上存在一种对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理解的声音,比如个别人认为搞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损害了东部一些省份和企业的利益,导致东部省份从出口中获得的利益明显减少,从而反对搞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而广大中西部地区则更希望通过国内大循环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如何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统一思想?尤其是让东部地区理解国内大循环对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意义就显得十分重要。
  2.构建供需互动的经济发展格局。应通过持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供需互动的经济发展环境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通过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股权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等多种方式促进供需互动经济发展环境的形成。尤其是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科技创新来实现有效供给和需求的充分对接。虽然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方面已经位居第14位,并且还处于科技创新加速阶段,但我国科技对外依存度依然超过40%,不符合创新型国家所要求的科技对外依存度低于30%的要求;且我国科技转化率只有30%,而发达国家科技转化率达到60%以上[9]。要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水平,打通创新链梗阻。一是要改变行政化模式的科技资源分配方式。要给予科技创新人员更多的项目、研究和产权市场化的自由权以适应科技创新的基本规律。同时,要打破唯论文的职称评价机制,建立完善的科研诚信管理机制,以更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奖惩机制来推动科技进步,从而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注入新动能。二是要有明确的、实现中国科技大国梦的目标。以《中国制造2025》为政策指南,确定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智能绿色制造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等10大关键先进技术为发展目标,并采取久久为功的措施,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的科技基础。
  3.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一是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加快养老保险中央调剂制度建设,尽快构建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统筹发展的养老保险体系。要按比例划拨国有企业利润用于民众保险事业并降低保费费率。要建立健全大病医疗保险制度,防止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二是要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来扩大内需。2020年我国有4亿中产阶级,然而依然有6亿人口月均收入不足1 000元[10],这限制了我国消费市场继续增长的空间,严重影响国内大循环的根基。然而,对于生活在农村的6亿人口,他们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参与社会劳动的机会,无法通过劳动来获取自身在初次收入分配中的机会。而要让他们有劳动机会,稳步推进城镇化,尤其是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要通过合理的产业转移让县城有足够吸纳劳动力的产业;发展适合县城的商圈,增加商业活跃县域经济的可能;通过完善户籍制度,加快县城城镇化的速度,促进人口向县城集聚并内生出新的市场和产业。县域经济得到充分发展,能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的机会,从而增加初次分配提高收入的机会。低收入阶层收入的增加,能为国内大循环提供稳定的消费拉动力。三是要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促进农民消费升级。农业规模经营是农业科技推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土地整理的前提。一方面,要创新土地权制度,采取“确权确股不确地”的方式,做实集体产权,加快土地在本村内部流转,从而形成小农户内部规模经营为基本单位的农业外部规模经营;另一方面,要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解决一批影响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确保乡村振兴的实现,从而提高新发展格局的质量。
  4.提高金融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能力。一是要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格局,按照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着力瞄准一些关键领域和行业,创新产品和服务,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尤其是要采取相对倾斜的金融政策,着力支持高科技企业、先进制造企业和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着力创新农业贷款和保险政策,为乡村振兴提供资金扶持。要加快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力度。要创新金融政策、产品,以国家“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等重大战略为契机,为我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资金支持,并推动投资和消费逆经济周期发展。二是要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国家总体安全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金融服务必须紧紧围绕国家总体安全观以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要着力完善金融治理体系,采取审慎的金融政策,对金融风险做到早识别、早发现、早预防。要加强对金融机构流动性资产的监控,审慎把握信贷资产的结构和质量,防止金融资产“流动性”不足和“脱实向虚”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鹤.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20-11/25/c_1126785254.htm,20
  20-11-25.
  [2]汪习根,陈骁骁.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重要论述的科学构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8(6):20-28.
  [3]杨继瑞.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若干思考[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209/1
  8/33506793_961470161.shtml,2021-02-09.
  [4]黄奇帆.为什么中国要调整以外循环为主的经济模式[EB/OL].http://www.china-cer.com.cn/guwen/202009148326.html,2020-09-14.
  [5]美國对中国武器禁运[EB/OL].http://www.360golb
  al.com/b2b109360/,2020-06-06.
  [6]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发布 中国排名升至第14位[EB/OL].http://www.ce.cn/macro/more/201907/26/t20190726_32722673.shtml,2019-07-26.
  [7]冯华,喻思南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59.5%[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0/102
  1/c1001-31899500.html,2020-10-21.
  [8]习近平.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在二〇一八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18-09-04(1).
  [9]李毅中.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 发达国家达60-70%[EB/OL].https://finance.ifeng.com/c/81wvbWRMdt1,2020-12-05.
  [10]怎么看“6亿人每月收入1000元”[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0/0615/c1001-3174
  7507.html,2020-06-15.
  收稿日期:2021-03-02
  作者简介:龙健民,硕士,中共青海省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其他文献
学生评教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反馈高校教师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但从当前的学评教数据分析及运用而言,大多因止步于单纯的加权赋分排序,缺乏精准反馈机制而饱受师生的诟病。通过综合运用有效教学的理念,提出“双向多维”模型优化思路,用学生评教数据多维分析代替现行的单一维度量化排序,进而为教师提供改进课程教学的建议,为构建促进课程教学改进、助力教师教学发展的高校课程教学治理体系奠定基础。
在面临诸多不利条件和巨大挑战下,中国毅然决然作出了“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承诺,彰显为推进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出的巨大努力;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要求中国经济系统必须进行彻底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针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引发能源体系的革命性变革进行了分析,并分领域阐述了碳中和目标如何“倒逼”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型;同时,对处理好2030年前碳达峰与2060年前碳中和的辩证关系、发挥碳减排与污染治理的协同效应、实现碳中和与提升产业竞争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进而对促进中国
德国司法和消费者保护部在2020年3月发布了《简化和现代化专利法第二部法律讨论草案》,随后德国议会也在2021年1月公布了相应的《联邦政府法律草案》,旨在简化和现代化专利法和工业产权保护领域的其他法律,以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数字化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展露出德国为了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巩固和强化其科技强国的地位,继续维护其在欧洲和全球的竞争优势的初衷。德国本次对专利法等工业产权法修改的主要亮点是:紧密协调民事法院侵权诉讼和联邦专利法院无效程序的同步;进一步澄清停止侵权请求权中比例原则的适用;在专利纠纷中
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将党建思政工作纳入学科评估体系,这既是我国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体现.为了更好地发挥党建思政工作在学科建设中的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需要青年社会学学者植根中国大地.利用引证数据从性别与年龄、机构与地域、学科与议题、质性与量化、本土与海归等五大方面分析青年社会学学者的
摘 要: 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灵魂。马克思主义发端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伴随着革命斗争传播到中国、影响着中国。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斗争中一以贯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并在领导新的伟大斗争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摘 要: 《民法典》完全采纳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夫妻共同债务认定规则的最新司法解释,而在审判实践中,对“夫妻合意”表达方式存在理解分歧,简单以“数额”作为判定家庭日常生活需要的决定性标准,对债务用途审查标准不一。为平衡好债权人与举债人配偶的权益,未来夫妻共同债务认定规则在适用中,“合意”认定标准可适当扩张,把握好“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内涵,以“确定共同受益”原则判定债务用于共同生活或生产经营,并重视
中国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创建发展和改革开放后的适应性调整,初步探索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攻关组织方式。新时代,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新发展需要更好地继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发挥政府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和市场激励的协同作用。其关键要义是,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需求,围绕统筹布局和配置国家战略资源、提高科技攻关组织化与协同化水平、强化科技攻关基础能力保障、激发举国体制活力与效率等方面赋予新的内涵。其具体体现在:(1)构建纵向和横向政策组合体系,推动重点领域资源一体化统
基于资源依赖理论,并利用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2 035家返乡创业企业的调查数据,使用有序概率模型(OProbit)考察了政府支持对返乡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1)政府支持对返乡创业绩效具有正向作用,具体表现为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增加,这一结论在处理了内生性问题以及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中介效应分析显示,新增投资是政府支持提升返乡创业绩效的作用机制;(3)政府支持对返乡创业绩效的正向影响具有异质性,即缺乏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政治资本的企业能够从政府支持中获得更大的绩效收益。指出返乡创业
阐释了资本下乡从事农地规模经营的实践过程。资本下乡前:乡村形成自发的农地流转秩序,具有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两方面的特征;初始阶段:对乡村自发的农地流转秩序形成冲击,开始重构农地流转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中期阶段:下乡资本通过与地方政府、乡村精英等多元利益主体结盟,构建复杂的庇护关系网络,掌握制度变迁的方向,从而在农地经营收益和政策补贴收益分配中占据优势地位,成为形塑新地权秩序的主要变量;分化阶段:资本下乡沿着新地权秩序瓦解、地权秩序再调整和新地权秩序确立三个基本方向演化发展。研究探索和完善下乡资本与农民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