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的语文教学,由于应试教育的主宰,容不得学生的任何自由和创新,一切以标准答案为依据。一篇文章,教师说分三段,分四段就是错误。学生在阅读上受到严重的束缚和压抑,对语文课兴趣全无。在语文教学中,深感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之弊,也常常为之困惑、苦恼,为此进行不懈的探索,寻求语文教学的新境界。本文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的几点启示,希望能够对广大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启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一旦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它就必然是综合的。综合才成系统,整合优化系统。知识不进网络,永远不能形成能力。整合使知识的功能更大,有更强的生命力。因为整合赋予了知识以活力,知识是整块整块而不是一点一点地进入学生大脑的,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一旦接受相应的刺激,这些模块就马上被激活,并以整块整块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学习和积累的模块多了,模块之间经过融会,将扩大为更大的系统。
一、让学生理解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知识的建构是基于人们的利益、立场、需要、趣味、眼界、胸襟而实现的。以往的“字词句”练习,搞的是“单打一”,赋予字词句上的人文内涵不见了,有情有趣的语文,变成了枯燥无味的零部件,丢掉了“大语文”的背景,孤立地学习字词句,只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实,单凭一片浪花,怎么解释整个大海?更为严重的是,“单打一”割裂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人为地束缚了学生的眼界和胸襟,学生所得也只能是一些知识的碎片,自然是不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了。“学用字词句”,把“字词句”置于一个广阔的背景中,让学生认识一朵浪花,首先让他看到一片大海。不要问我们的学生有多大的眼界,首先要问我们给了学生多大的视野。在这个大背景中,“事、景、物皆有,字、词、句兼备”,这给学生学习语文以积极的暗示:学语文是有用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根本就离不开语文。学生学用这样的字词句,要动手、动口、动笔、动脑,这给他们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变革,要知道,学生的学习方式,往往决定着他们今后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意愿
诅咒或过多的批评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笔者在班中曾做过小学生生活情趣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学生最喜欢老师说的话是:“好好努力吧!”“你真聪明。”“谢谢你!”最希望的是:“老师不要太凶”“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某一件事”。可见,承认学生的能力并加以适当的赞扬是提高学生学习意愿的秘诀。
对学生要与他自己比较。做教师的大多爱拿差生与优生作比较。如:“你怎么不向班长学学。”“你的同桌的成绩那么好,你怎么这样差!”强硬指责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会有很大的影响,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丧失学习意愿。对于差生,只要今日之我超越昨天之我,那就是进步。面对学生微小的进步,作为教师不妨用微笑、拍拍肩膀的方式表示对学生的称赞。如果老师强求学生达到其能力所不及的目标,学生便会丧失努力的意愿,变得什么也不想做了。领悟学生的个性偏差,激发其主动进取的精神。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缺乏学习意愿,同时也表现在个性品质上的偏差。它包括精神欠集中,缺乏恒心和耐性,学习上消极悲观等个性特征。对此,可多开展学生感兴趣的主题班会,让他们多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改变其内向、敏感的性格。
三、让学生爱上阅读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 这座桥梁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需要我们的“情感的王子”——学生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才能与作者会面,达成情感的契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从阅读功能看,阅读是搜集、筛选、发现信息的过程;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在学生拥有主体地位的阅读活动中,学生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比如见到标题)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自动开启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自然,读者从接受的信息中产生的内驱力强弱、有无,对其内在阅读兴趣和积极性的有无或强弱起关键作用,对其阅读行为是否进行和怎样进行产生重要影响。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阅读期待”来提高阅读质量呢?
当代格鲁吉亚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如果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阅读,那么这个教师就不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大部分学生都愿意阅读,那他就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全体学生都喜爱阅读、热衷于阅读,那他就不仅是一个好教师,而且是一个优秀教师。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流眼泪,读者才会受感动;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例如,教学《梳羊角辩的小姑娘》时,我带着一脸的神秘说:“这是篇写人的记叙文,老师特别喜欢。它与过去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许多不同,你能找出多少点不同?当然越多越好。”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中去。结果有发现课文主要通过对话的,有发现三件事是连贯的,有发现三件事可以组成一件事,有发现用词很讲究,有发现结尾意味深长的等等,学生的审美阅读就此开始。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启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一旦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它就必然是综合的。综合才成系统,整合优化系统。知识不进网络,永远不能形成能力。整合使知识的功能更大,有更强的生命力。因为整合赋予了知识以活力,知识是整块整块而不是一点一点地进入学生大脑的,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一旦接受相应的刺激,这些模块就马上被激活,并以整块整块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学习和积累的模块多了,模块之间经过融会,将扩大为更大的系统。
一、让学生理解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知识的建构是基于人们的利益、立场、需要、趣味、眼界、胸襟而实现的。以往的“字词句”练习,搞的是“单打一”,赋予字词句上的人文内涵不见了,有情有趣的语文,变成了枯燥无味的零部件,丢掉了“大语文”的背景,孤立地学习字词句,只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实,单凭一片浪花,怎么解释整个大海?更为严重的是,“单打一”割裂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人为地束缚了学生的眼界和胸襟,学生所得也只能是一些知识的碎片,自然是不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了。“学用字词句”,把“字词句”置于一个广阔的背景中,让学生认识一朵浪花,首先让他看到一片大海。不要问我们的学生有多大的眼界,首先要问我们给了学生多大的视野。在这个大背景中,“事、景、物皆有,字、词、句兼备”,这给学生学习语文以积极的暗示:学语文是有用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根本就离不开语文。学生学用这样的字词句,要动手、动口、动笔、动脑,这给他们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变革,要知道,学生的学习方式,往往决定着他们今后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意愿
诅咒或过多的批评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笔者在班中曾做过小学生生活情趣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学生最喜欢老师说的话是:“好好努力吧!”“你真聪明。”“谢谢你!”最希望的是:“老师不要太凶”“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某一件事”。可见,承认学生的能力并加以适当的赞扬是提高学生学习意愿的秘诀。
对学生要与他自己比较。做教师的大多爱拿差生与优生作比较。如:“你怎么不向班长学学。”“你的同桌的成绩那么好,你怎么这样差!”强硬指责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会有很大的影响,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丧失学习意愿。对于差生,只要今日之我超越昨天之我,那就是进步。面对学生微小的进步,作为教师不妨用微笑、拍拍肩膀的方式表示对学生的称赞。如果老师强求学生达到其能力所不及的目标,学生便会丧失努力的意愿,变得什么也不想做了。领悟学生的个性偏差,激发其主动进取的精神。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缺乏学习意愿,同时也表现在个性品质上的偏差。它包括精神欠集中,缺乏恒心和耐性,学习上消极悲观等个性特征。对此,可多开展学生感兴趣的主题班会,让他们多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改变其内向、敏感的性格。
三、让学生爱上阅读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 这座桥梁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需要我们的“情感的王子”——学生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才能与作者会面,达成情感的契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从阅读功能看,阅读是搜集、筛选、发现信息的过程;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在学生拥有主体地位的阅读活动中,学生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比如见到标题)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自动开启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自然,读者从接受的信息中产生的内驱力强弱、有无,对其内在阅读兴趣和积极性的有无或强弱起关键作用,对其阅读行为是否进行和怎样进行产生重要影响。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阅读期待”来提高阅读质量呢?
当代格鲁吉亚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如果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阅读,那么这个教师就不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大部分学生都愿意阅读,那他就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全体学生都喜爱阅读、热衷于阅读,那他就不仅是一个好教师,而且是一个优秀教师。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流眼泪,读者才会受感动;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例如,教学《梳羊角辩的小姑娘》时,我带着一脸的神秘说:“这是篇写人的记叙文,老师特别喜欢。它与过去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许多不同,你能找出多少点不同?当然越多越好。”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中去。结果有发现课文主要通过对话的,有发现三件事是连贯的,有发现三件事可以组成一件事,有发现用词很讲究,有发现结尾意味深长的等等,学生的审美阅读就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