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习》2007年第9期刊登了上海郑桂华老师的一篇课堂教学实录——《描写的奥秘》,读后,引发了我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写作知识呈现方式的思考。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写作知识的呈现方式一般以教师传授为主,然后结合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自己“悟道”,进行静态地模仿式训练,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写作过程普遍缺乏有效的指导。比如,在训练“细节描写”的作文课中,教师首先介绍什么叫细节描写,然后举出几个典型的细节描写例子,如阿Q临刑前画圆圈的场景、葛朗台死前抓十字架的动作等,通过分析归纳细节描写要求:一要学会细心观察,用心体会;二要精心锤炼词语,以形传神;三要捕捉精彩瞬间,极力渲染。最后,进行细节描写片段训练。可是,最终发现学生仍然不会运用细节描写进行人物刻画或场景渲染,不是学生不懂细节描写的知识,而是知识的传授是静态的灌输方式,未能内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是对细节描写的指导,也只是隔靴搔痒,缺乏具体的操作步骤,并不能起到点化作用。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写作知识到底该如何呈现?郑桂华老师的作文教学案例《描写的奥秘》给了我们几点启示:1.写作知识的呈现首先要考虑学生现有的日常语言现象和阅读经验,尊重学生的写作习惯;2.写作知识要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呈现,让学生在动态的写作思维中习得规律,并将其转变成自己能理解和掌握的“图式”。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写作系技能,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能空讲知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郑桂华老师在《描写的奥秘》中就是将描写的写作知识动态地呈现给学生,通过设计一级级台阶,逐步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具体训练,使学生对描写的认识,一步步由不知到知,描写的水平,由不精彩到精彩。
她首先让学生谈谈对自己的印象,其实这也就是描写的基本内涵,但她并没有传授描写的概念、要求。然后让全班同学尝试一下如何进行描写。
请看下面的课堂实录:
(投影:两只鸭子游水图)
师:看到这幅画面了吗?
我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其他同学在纸上写,我要看你们到底会不会描写,看你们描写得怎么样。写一句话、两句话都可以。
(学生写)
生1:画面上有一个湖,在水里,有两只小鸭子游来游去地玩耍。
生2:在清澈的水中,有两只可爱的小鸭子,它们你追我赶地嬉戏。
生3:在清澈的水面上,两只淡黄色的小鸭子在自由自在地游着,它们看上去很悠闲。
师:大家看三位同学写到的共同的东西是什么?
生:鸭子。
师:共同的是“鸭子”,这个能不能少?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
生:因为这是描写的对象。
师:好,也有人叫做……主人公。
从上述的教学片段可以看出,郑老师并没有传授描写要抓住描写的对象这一写作知识,而是在一步步的引导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让他们发现这一规律的,这样学生自然能领悟到描写要抓住对象的写作要求。当然抓住了描写的对象并不就学会了怎样描写,所以她继续引导。
师:(板书:水)他们都写到了鸭子和水。但是,这个是“在水里”,那个是“在清澈的水中”,那个是“在清澈的水面上”。你们说这三个句子,哪个描写得更好一些呢?
(学生意见不统一)
师:(在黑板上写出这些字)这三个句子可能各有特点,那么我想问,它们哪个地方好,或用了什么词语就显得好些呢?
生:形容词。
师:形容词,也就是说在这个对象之前有了什么?
生:修饰。
师:描写对象是鸭子和水,前面加上“清澈的”这样一个修饰,这个形容词形容了水的什么?
生:样子。
师:样子,或特点。水的特征。
(板书:特征)
这是郑老师在学生明白了描写对象后的第二个教学环节,即善于抓住对象的特征,使描写更加具体。假如采用以下教学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同学们,描写要善于抓住对象的特征,要学会运用修饰词语,这样的描写才会具体。
很明显,这只是纯粹的写作知识的介绍,没有介入写作过程的指导,效果可想而知。那么,如何让描写更加生动呢?郑老师继续引导。
师:你们觉得除了用形容词这一点之外,哪一种表达更好一些呢?为什么?你们每个人在下面也写了,看看你写的,比这三个同学还要好一点的话,也给我们欣赏欣赏。(生沉默)
这个问题有挑战性。第一,你要判断上面的三种说法还有哪些地方是让你比较喜欢的;第二,你要把自己写的与他们相比。谁来完成这个挑战性的任务呢?一个一个解决也可以。
生:在平静的水面上有两只小鸭子,它们全身有细细的绒毛和灰白相间的花纹,它们追来追去,像两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在嬉闹。
师:精彩吧?
生:非常精彩!
师:你来把它写到黑板上,好文章要共享。
(生上讲台写)
其他同学思考,他的描写好在哪里呢?好,请你来说说看。
生:他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师:为什么用比喻、拟人就好呢?
生:更生动。
师:好,比喻和拟人使文章生动。请坐!请另一位同学再来说说。
生:他写得很生动很形象,写得小鸭子很活泼。
师:好的,从效果上讲是生动形象、活泼可爱。你们的感觉非常好。
这一教学环节显然比上面两个环节难度要大,可以说学会描写的关键在这一环节。郑老师首先以挑战性问题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然后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引导他们明白: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会使描写更生动。
经过上述三个环节的教学,归纳描写的基本写作知识便水到渠成。于是郑老师结合“两只鸭子游水图”的写作过程总结出描写的三条原则:有什么?怎么样?像什么?她又运用同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学会了描写要尊重事实,用语恰当;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描写;描写复杂场景时要抓住描写的重点,注意描写的层次感,等等。
根据现代学习心理学的观点,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个体习得和运用三类广义写作知识的结果。笔者以为,写作知识的呈现只有变静态的教师传授为动态的学生“习得”,切入学生生活经验,才能让学生在动态的写作思维中习得规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临海回浦中学)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写作知识的呈现方式一般以教师传授为主,然后结合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自己“悟道”,进行静态地模仿式训练,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写作过程普遍缺乏有效的指导。比如,在训练“细节描写”的作文课中,教师首先介绍什么叫细节描写,然后举出几个典型的细节描写例子,如阿Q临刑前画圆圈的场景、葛朗台死前抓十字架的动作等,通过分析归纳细节描写要求:一要学会细心观察,用心体会;二要精心锤炼词语,以形传神;三要捕捉精彩瞬间,极力渲染。最后,进行细节描写片段训练。可是,最终发现学生仍然不会运用细节描写进行人物刻画或场景渲染,不是学生不懂细节描写的知识,而是知识的传授是静态的灌输方式,未能内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是对细节描写的指导,也只是隔靴搔痒,缺乏具体的操作步骤,并不能起到点化作用。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写作知识到底该如何呈现?郑桂华老师的作文教学案例《描写的奥秘》给了我们几点启示:1.写作知识的呈现首先要考虑学生现有的日常语言现象和阅读经验,尊重学生的写作习惯;2.写作知识要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呈现,让学生在动态的写作思维中习得规律,并将其转变成自己能理解和掌握的“图式”。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写作系技能,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能空讲知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郑桂华老师在《描写的奥秘》中就是将描写的写作知识动态地呈现给学生,通过设计一级级台阶,逐步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具体训练,使学生对描写的认识,一步步由不知到知,描写的水平,由不精彩到精彩。
她首先让学生谈谈对自己的印象,其实这也就是描写的基本内涵,但她并没有传授描写的概念、要求。然后让全班同学尝试一下如何进行描写。
请看下面的课堂实录:
(投影:两只鸭子游水图)
师:看到这幅画面了吗?
我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其他同学在纸上写,我要看你们到底会不会描写,看你们描写得怎么样。写一句话、两句话都可以。
(学生写)
生1:画面上有一个湖,在水里,有两只小鸭子游来游去地玩耍。
生2:在清澈的水中,有两只可爱的小鸭子,它们你追我赶地嬉戏。
生3:在清澈的水面上,两只淡黄色的小鸭子在自由自在地游着,它们看上去很悠闲。
师:大家看三位同学写到的共同的东西是什么?
生:鸭子。
师:共同的是“鸭子”,这个能不能少?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
生:因为这是描写的对象。
师:好,也有人叫做……主人公。
从上述的教学片段可以看出,郑老师并没有传授描写要抓住描写的对象这一写作知识,而是在一步步的引导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让他们发现这一规律的,这样学生自然能领悟到描写要抓住对象的写作要求。当然抓住了描写的对象并不就学会了怎样描写,所以她继续引导。
师:(板书:水)他们都写到了鸭子和水。但是,这个是“在水里”,那个是“在清澈的水中”,那个是“在清澈的水面上”。你们说这三个句子,哪个描写得更好一些呢?
(学生意见不统一)
师:(在黑板上写出这些字)这三个句子可能各有特点,那么我想问,它们哪个地方好,或用了什么词语就显得好些呢?
生:形容词。
师:形容词,也就是说在这个对象之前有了什么?
生:修饰。
师:描写对象是鸭子和水,前面加上“清澈的”这样一个修饰,这个形容词形容了水的什么?
生:样子。
师:样子,或特点。水的特征。
(板书:特征)
这是郑老师在学生明白了描写对象后的第二个教学环节,即善于抓住对象的特征,使描写更加具体。假如采用以下教学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同学们,描写要善于抓住对象的特征,要学会运用修饰词语,这样的描写才会具体。
很明显,这只是纯粹的写作知识的介绍,没有介入写作过程的指导,效果可想而知。那么,如何让描写更加生动呢?郑老师继续引导。
师:你们觉得除了用形容词这一点之外,哪一种表达更好一些呢?为什么?你们每个人在下面也写了,看看你写的,比这三个同学还要好一点的话,也给我们欣赏欣赏。(生沉默)
这个问题有挑战性。第一,你要判断上面的三种说法还有哪些地方是让你比较喜欢的;第二,你要把自己写的与他们相比。谁来完成这个挑战性的任务呢?一个一个解决也可以。
生:在平静的水面上有两只小鸭子,它们全身有细细的绒毛和灰白相间的花纹,它们追来追去,像两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在嬉闹。
师:精彩吧?
生:非常精彩!
师:你来把它写到黑板上,好文章要共享。
(生上讲台写)
其他同学思考,他的描写好在哪里呢?好,请你来说说看。
生:他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师:为什么用比喻、拟人就好呢?
生:更生动。
师:好,比喻和拟人使文章生动。请坐!请另一位同学再来说说。
生:他写得很生动很形象,写得小鸭子很活泼。
师:好的,从效果上讲是生动形象、活泼可爱。你们的感觉非常好。
这一教学环节显然比上面两个环节难度要大,可以说学会描写的关键在这一环节。郑老师首先以挑战性问题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然后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引导他们明白: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会使描写更生动。
经过上述三个环节的教学,归纳描写的基本写作知识便水到渠成。于是郑老师结合“两只鸭子游水图”的写作过程总结出描写的三条原则:有什么?怎么样?像什么?她又运用同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学会了描写要尊重事实,用语恰当;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描写;描写复杂场景时要抓住描写的重点,注意描写的层次感,等等。
根据现代学习心理学的观点,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个体习得和运用三类广义写作知识的结果。笔者以为,写作知识的呈现只有变静态的教师传授为动态的学生“习得”,切入学生生活经验,才能让学生在动态的写作思维中习得规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临海回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