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体育教学当前所面临的新课题,未来的体育教学大纲、教材、教法、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在健康与终身教育指导思想下进行创新与实践,这是二十一世纪国家对学校体育教学提出的目标。
【关键词】体育教学;健康第一;终身教育
1前言
健康教育是目前被国内外广泛引用的名词,按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教育处前处前处长A.moarefi博士提出的概念:“健康教育是帮助并鼓励人们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知道怎样做到达到这样的目的,每个人都尽力做好本身和集体所做的一切,并知道在必要时如何寻求必要的帮助。”这表明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有评价的涉及人类健康成长的教育活动,主要通过传授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培养规范的健康行为,使之能够自觉参与并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帮助开展健康活动,最终达到个人健康生活的目的。可见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对教学实施者的素质和能力要求都非常高,这不是体育教师所能胜任的。那么体育教师应该承担健康教育的哪一部分工作呢?
调查显示,大部分师生认为体育中的健康教育无非是通过身体活动来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存在以体育代替健康教育或以健康教育代替体育的两种认识倾向。显然,第一种认识认为体育与健康教育只不过是一种提法的改变,其中内容并没有多大改变;而第二种认识则认为以前的学校体育完全错了,必须采用一套全新的健康教育体系来代替。这两种认识显然都是片面的。但是,毋庸质颖,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提法的确给广大体育教师带来了认识上的困惑,很多体育教师或者对健康教育的内涵莫衷一是,或者对自己的工作如何与健康教育接轨无从下手。针对这一状况笔者认为,体育课中的健康教育,高校体育向体育与健康教育转变的关键问题是要建立科学、全面、系统的课程理论新体系,建立合理有序、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并运用体育教学实践,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使高校体育向体育与健康教育迅速转轨。
2当代大学生健康存在的问题
2.1缺乏体育锻炼,体质呈逐年下降趋势。据许多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在心、肺(肺活量平均下降幅度在406~582ml)功能、以及上肢力量(引体向上下降幅度在2.57~2.66次之间)、速度(50m跑平均下降幅度在0.26~0.59s之间)、耐力(男1000m,女800m也大幅度降低,平均降低18.25~23.61s)、爆发力、柔韧性等素质都有继续出现下降的趋势,这与学校体育教育不足有很大关系,同时,与家庭、个人和社会环境有关,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2近视、肥胖有增无减。2002年我国监测结果显示: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小学生为26.96%;初中生为53.43%;高中生为72.8%;大学生为77.95%,出现年龄越大近视越多的现象。而肥胖学生的人数也明显增多,根据2002年监测结果显示:学生中的肥胖检出率,在2000年比1995年上升的基础上,继续上升。其中,7~18岁城市男生由3.98%(1995年)上升为8.86%(2000年)和11.50%(2002年);城市女生由3.46%(1995年)上升为5.60%(2000年)和7.74%(2002年);乡村男生由0.9%(1995年)上升为2.74%(2000年)和4.48%(2002年);乡村女生由1.97%(1995年)上升为2.43%(2000年)和4.27%(2002年)。从以上调查结果看,很显然肥胖大学生的人数也会明显增多。目前,超重及肥胖已成为城市青少年学生的重要健康问题。
2.3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每年从新生入校开始到期末体育考试就可以发现体弱病残的学生有增无减,一是运动性疾病,主要集中在上肢的手指、手腕和下肢的踝、膝关节的扭伤和挫伤;肌肉的拉伤和擦伤等,学生缺乏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方法,久不愈而成运动慢性疾病。二是常见慢性疾病,如乙肝、结核病、贫血等。大学生缺乏人体健康知识,对于某些疾病,或是不理睬,或是束手无策,乱投医用药;也有的大学生由于生活困难导致营养不良的疾病问题。
2.4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到处可见。如随地吐痰扔垃圾;睡前刷牙洗脚少,玩电脑晚不睡、早不起;睡懒觉、锻炼少;不做准备活动就运动,运动后就喝(生)水、不做放松活动、不及时洗澡换衣;饭前便后不洗手、经常吃肥肉、不吃蔬菜水果、喜欢吃甜食;不按时就餐、暴饮暴食、或挑食偏食、或为减肥而盲目节食;吸烟饮酒;不使用专用毛巾和茶杯;随意喝生水;瓜果不洗净就吃;不经常洗澡换洗衣服,有病不及时就医等引发的身心健康问题不少,这些现象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综合教育治理。
3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途径
高校体育教学过于局限于增强学生体质,忽视了体育知识健身方法的传授,忽视了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在发展过程中,较多地采用一些机械、呆板、枯燥的教育方式去训练学生的身体和塑造学生的人格,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及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的区别对待,教学组织较单调,缺少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难以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妨碍了学生健康的提高。
3.2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身体的对策。
3.2.1有目的地选择体育教材是培养学生的基础体育教材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体的教材内容,重新构建适合于现代体育教育发展的教材体系,以满足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需要,高校体育教材的构建应以学生对体育的需要而编制,其体系应从健身、娱乐、康体、休闲等角度加以考虑,多选择一些难度小、易开展、趣味性强,融健康、娱乐、休闲为一体的项目,既可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3.2.2有意识的转换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培养的桥梁不按年级,而是根据体能、技术、技能等水平,打乱原有的行政班,重新编班进行专项教学,代表了一种新的体育教学形式的趋势。重新编班,这样使得来自不同院系的学生,既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体育项目学习及锻炼,又能加深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
4高校体育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创新
高校体育教学要向健康教育转变,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的健康教育的课程模式,从而正确引导教师和学生的健康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培养现代大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有用之才,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模式应体现以下思想。
4.1全面性。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核心和宗旨是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4.2实效性。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对健康知识的了解只是手段所以教育者更多的是引导,而不是灌输。
4.3整合性。体育教育与体育中的健康教育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为目的和手段,应将两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5结论
健康的体魄是新世纪对人的基本要求,正确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加强高校的健康教育,
成为关系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大问题。新形势下高校体育课的健康教育要适应日益发展的教育改革与创造。的需要。积极进行理论探索与实践的创新,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体育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通过体育健康教育培养二十一世纪、全面发展的祖国的建设者和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荆光辉,蒋艳阳,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向健身教育转轨的窥探与研究J,体育学刊,1998
[2]郭礼,浅论健康教育理念下的普通高师院校体育教育改革[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3]吴有凯,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与素质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路[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关键词】体育教学;健康第一;终身教育
1前言
健康教育是目前被国内外广泛引用的名词,按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教育处前处前处长A.moarefi博士提出的概念:“健康教育是帮助并鼓励人们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知道怎样做到达到这样的目的,每个人都尽力做好本身和集体所做的一切,并知道在必要时如何寻求必要的帮助。”这表明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有评价的涉及人类健康成长的教育活动,主要通过传授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培养规范的健康行为,使之能够自觉参与并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帮助开展健康活动,最终达到个人健康生活的目的。可见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对教学实施者的素质和能力要求都非常高,这不是体育教师所能胜任的。那么体育教师应该承担健康教育的哪一部分工作呢?
调查显示,大部分师生认为体育中的健康教育无非是通过身体活动来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存在以体育代替健康教育或以健康教育代替体育的两种认识倾向。显然,第一种认识认为体育与健康教育只不过是一种提法的改变,其中内容并没有多大改变;而第二种认识则认为以前的学校体育完全错了,必须采用一套全新的健康教育体系来代替。这两种认识显然都是片面的。但是,毋庸质颖,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提法的确给广大体育教师带来了认识上的困惑,很多体育教师或者对健康教育的内涵莫衷一是,或者对自己的工作如何与健康教育接轨无从下手。针对这一状况笔者认为,体育课中的健康教育,高校体育向体育与健康教育转变的关键问题是要建立科学、全面、系统的课程理论新体系,建立合理有序、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并运用体育教学实践,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使高校体育向体育与健康教育迅速转轨。
2当代大学生健康存在的问题
2.1缺乏体育锻炼,体质呈逐年下降趋势。据许多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在心、肺(肺活量平均下降幅度在406~582ml)功能、以及上肢力量(引体向上下降幅度在2.57~2.66次之间)、速度(50m跑平均下降幅度在0.26~0.59s之间)、耐力(男1000m,女800m也大幅度降低,平均降低18.25~23.61s)、爆发力、柔韧性等素质都有继续出现下降的趋势,这与学校体育教育不足有很大关系,同时,与家庭、个人和社会环境有关,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2近视、肥胖有增无减。2002年我国监测结果显示: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小学生为26.96%;初中生为53.43%;高中生为72.8%;大学生为77.95%,出现年龄越大近视越多的现象。而肥胖学生的人数也明显增多,根据2002年监测结果显示:学生中的肥胖检出率,在2000年比1995年上升的基础上,继续上升。其中,7~18岁城市男生由3.98%(1995年)上升为8.86%(2000年)和11.50%(2002年);城市女生由3.46%(1995年)上升为5.60%(2000年)和7.74%(2002年);乡村男生由0.9%(1995年)上升为2.74%(2000年)和4.48%(2002年);乡村女生由1.97%(1995年)上升为2.43%(2000年)和4.27%(2002年)。从以上调查结果看,很显然肥胖大学生的人数也会明显增多。目前,超重及肥胖已成为城市青少年学生的重要健康问题。
2.3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每年从新生入校开始到期末体育考试就可以发现体弱病残的学生有增无减,一是运动性疾病,主要集中在上肢的手指、手腕和下肢的踝、膝关节的扭伤和挫伤;肌肉的拉伤和擦伤等,学生缺乏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方法,久不愈而成运动慢性疾病。二是常见慢性疾病,如乙肝、结核病、贫血等。大学生缺乏人体健康知识,对于某些疾病,或是不理睬,或是束手无策,乱投医用药;也有的大学生由于生活困难导致营养不良的疾病问题。
2.4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到处可见。如随地吐痰扔垃圾;睡前刷牙洗脚少,玩电脑晚不睡、早不起;睡懒觉、锻炼少;不做准备活动就运动,运动后就喝(生)水、不做放松活动、不及时洗澡换衣;饭前便后不洗手、经常吃肥肉、不吃蔬菜水果、喜欢吃甜食;不按时就餐、暴饮暴食、或挑食偏食、或为减肥而盲目节食;吸烟饮酒;不使用专用毛巾和茶杯;随意喝生水;瓜果不洗净就吃;不经常洗澡换洗衣服,有病不及时就医等引发的身心健康问题不少,这些现象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综合教育治理。
3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途径
高校体育教学过于局限于增强学生体质,忽视了体育知识健身方法的传授,忽视了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在发展过程中,较多地采用一些机械、呆板、枯燥的教育方式去训练学生的身体和塑造学生的人格,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及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的区别对待,教学组织较单调,缺少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难以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妨碍了学生健康的提高。
3.2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身体的对策。
3.2.1有目的地选择体育教材是培养学生的基础体育教材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体的教材内容,重新构建适合于现代体育教育发展的教材体系,以满足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需要,高校体育教材的构建应以学生对体育的需要而编制,其体系应从健身、娱乐、康体、休闲等角度加以考虑,多选择一些难度小、易开展、趣味性强,融健康、娱乐、休闲为一体的项目,既可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3.2.2有意识的转换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培养的桥梁不按年级,而是根据体能、技术、技能等水平,打乱原有的行政班,重新编班进行专项教学,代表了一种新的体育教学形式的趋势。重新编班,这样使得来自不同院系的学生,既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体育项目学习及锻炼,又能加深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
4高校体育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创新
高校体育教学要向健康教育转变,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的健康教育的课程模式,从而正确引导教师和学生的健康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培养现代大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有用之才,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模式应体现以下思想。
4.1全面性。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核心和宗旨是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4.2实效性。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对健康知识的了解只是手段所以教育者更多的是引导,而不是灌输。
4.3整合性。体育教育与体育中的健康教育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为目的和手段,应将两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5结论
健康的体魄是新世纪对人的基本要求,正确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加强高校的健康教育,
成为关系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大问题。新形势下高校体育课的健康教育要适应日益发展的教育改革与创造。的需要。积极进行理论探索与实践的创新,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体育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通过体育健康教育培养二十一世纪、全面发展的祖国的建设者和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荆光辉,蒋艳阳,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向健身教育转轨的窥探与研究J,体育学刊,1998
[2]郭礼,浅论健康教育理念下的普通高师院校体育教育改革[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3]吴有凯,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与素质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路[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