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住在北极冰天雪地下的爱斯基摩人、栖身于非洲草原上的肯尼亚人,还是在北京四合院里乘凉的中国人,把温度计放在他们的舌头下,量出来的结果全都一样——37℃。不管是黄种人、黑种人、棕种人或是白种人,也不管是高矮胖瘦、男女老少,他们的体温都是37℃。
为什么人们的外貌、身体情况,甚至内脏的大小、血细胞的数量千差万别,体温却是清一色的37℃?人体又是怎样维持体温的精妙恒定的呢?
从冷血到恒温的进化选择
在生命演化的最初阶段,生物都不能维持自身体温的恒定。直到现在,像鱼类、爬行类、昆虫等较低等的生物也没有一个固定的体温,它们的体温会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变温动物”,或称冷血动物。但随着物种的进化,鸟类、哺乳动物等更高级的物种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体温恒定的生存方式。
为什么选择恒温?科学家认为,在生物从海洋(生命最初在海洋诞生)走向陆地的过程中,其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陆地上,动物必须承受1天24小时巨大的温度变动,它们会经历夜晚和白天、雨天和晴天、刮风和下雨,一天之中的温差,一年里四季的温差,远大于深海中温度的变化。为了适应这种生存环境的变化,保证大脑等精细结构随时都能正常运转,很多动物就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体温平衡系统,成为恒温动物。
为什么是37℃
可是,就算保持体温的恒定,可以使人体的运作最稳定,那么为什么这个恒定的温度是37℃,而不是25℃或39℃呢?
把温度“设定”在37℃,同样是进化的选择。因为要保持一个恒定的体温,必然要选择一个产热和散热最容易平衡的点——在这一温度时,机体活动所产生的热量最容易与机体散失在环境中的热量平衡,也就最容易保持体温的恒定。科学家认为,人类的体温之所以设定在37℃,和我们在20℃的房间中感到舒服的原因一样。当200多万年以前人类刚出现在非洲时,白天的平均温度在25℃以下。在这种气候下,当人类的体温超过35℃时,打猎这类活动经由新陈代谢过程所产生的热最容易发散出去。也就是说,是人体自身新陈代谢水平和地球环境温度之间的平衡,决定了37℃这一恒定体温。
精妙的体温调节
人体对体温的调节是非常精确的,体温只要比正常值有0.5℃的变化,就会让你感到不舒服。如果体温比正常值上升或下降了1℃,你就可能需要赶快去挂急诊。那么,人体是怎样维持体温恒定的呢?
严格地说,37℃只是体温的一个概略数字,人体各个部位、每日早晚及男女之间的体温均存在着差异。人体正常体温有一个较稳定的范围,但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正常人口腔温度(又称口温)为36.3~37.2℃,腋窝温度较口腔温度低0.3~0.6℃,直肠温度(也称肛温)较口腔温度高0.3~0.5℃。一天之中,清晨2~5时体温最低,下午5~7时最高,但一天之内温差应小于1℃。另外,女子体温一般较男子高0.3℃左右。女子体温在经期亦有些许变化。
人体内有一套产热和散热的自动调控装置,它由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和皮肤内脏的许多温度感受器组成。当人感到冷或热时,信号由神经系统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控“司令部”很快下达指令,使有关系统如肌肉、内脏器官、皮肤、毛细血管、汗腺等全部启动起来,各司其职,有序地进行体温调控,尽量使体温保持在恒定范围。比如,当环境温度下降和寒冷刺激时,肌肉就会收缩发抖(打冷战),使产热增加;天热时,人体就会排汗,利用水分蒸发来散热。
当然,人体的这种调控能力是有限度的。所以,当患感染性疾病或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或受到创伤时就会发热,因为这时机体的体温调控装置已力不从心。也正因为如此,盛夏时必须加强防暑降温,以免中暑;寒冬则要注意保暖,以防因病而致机体发热。
编辑/张宇
为什么人们的外貌、身体情况,甚至内脏的大小、血细胞的数量千差万别,体温却是清一色的37℃?人体又是怎样维持体温的精妙恒定的呢?
从冷血到恒温的进化选择
在生命演化的最初阶段,生物都不能维持自身体温的恒定。直到现在,像鱼类、爬行类、昆虫等较低等的生物也没有一个固定的体温,它们的体温会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变温动物”,或称冷血动物。但随着物种的进化,鸟类、哺乳动物等更高级的物种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体温恒定的生存方式。
为什么选择恒温?科学家认为,在生物从海洋(生命最初在海洋诞生)走向陆地的过程中,其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陆地上,动物必须承受1天24小时巨大的温度变动,它们会经历夜晚和白天、雨天和晴天、刮风和下雨,一天之中的温差,一年里四季的温差,远大于深海中温度的变化。为了适应这种生存环境的变化,保证大脑等精细结构随时都能正常运转,很多动物就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体温平衡系统,成为恒温动物。
为什么是37℃
可是,就算保持体温的恒定,可以使人体的运作最稳定,那么为什么这个恒定的温度是37℃,而不是25℃或39℃呢?
把温度“设定”在37℃,同样是进化的选择。因为要保持一个恒定的体温,必然要选择一个产热和散热最容易平衡的点——在这一温度时,机体活动所产生的热量最容易与机体散失在环境中的热量平衡,也就最容易保持体温的恒定。科学家认为,人类的体温之所以设定在37℃,和我们在20℃的房间中感到舒服的原因一样。当200多万年以前人类刚出现在非洲时,白天的平均温度在25℃以下。在这种气候下,当人类的体温超过35℃时,打猎这类活动经由新陈代谢过程所产生的热最容易发散出去。也就是说,是人体自身新陈代谢水平和地球环境温度之间的平衡,决定了37℃这一恒定体温。
精妙的体温调节
人体对体温的调节是非常精确的,体温只要比正常值有0.5℃的变化,就会让你感到不舒服。如果体温比正常值上升或下降了1℃,你就可能需要赶快去挂急诊。那么,人体是怎样维持体温恒定的呢?
严格地说,37℃只是体温的一个概略数字,人体各个部位、每日早晚及男女之间的体温均存在着差异。人体正常体温有一个较稳定的范围,但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正常人口腔温度(又称口温)为36.3~37.2℃,腋窝温度较口腔温度低0.3~0.6℃,直肠温度(也称肛温)较口腔温度高0.3~0.5℃。一天之中,清晨2~5时体温最低,下午5~7时最高,但一天之内温差应小于1℃。另外,女子体温一般较男子高0.3℃左右。女子体温在经期亦有些许变化。
人体内有一套产热和散热的自动调控装置,它由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和皮肤内脏的许多温度感受器组成。当人感到冷或热时,信号由神经系统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控“司令部”很快下达指令,使有关系统如肌肉、内脏器官、皮肤、毛细血管、汗腺等全部启动起来,各司其职,有序地进行体温调控,尽量使体温保持在恒定范围。比如,当环境温度下降和寒冷刺激时,肌肉就会收缩发抖(打冷战),使产热增加;天热时,人体就会排汗,利用水分蒸发来散热。
当然,人体的这种调控能力是有限度的。所以,当患感染性疾病或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或受到创伤时就会发热,因为这时机体的体温调控装置已力不从心。也正因为如此,盛夏时必须加强防暑降温,以免中暑;寒冬则要注意保暖,以防因病而致机体发热。
编辑/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