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其中不仅明确了长三角区域范围扩大为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而且更广阔的泛长三角概念也呼之欲出。记者在长三角地区调研时发现,泛长三角已成为此间众多区域研究专家讨论最热烈的一个话题。许多专家表示,结合《指导意见》的贯彻实施,统筹规划和构建泛长三角正当其时。
三大理由构建泛长三角
区域研究专家表示,当前构建泛长三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泛长三角的构建是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规律。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区域规划综合组成员郁鸿胜认为,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我国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战略必然从以城市为中心的极化发展向以城市群为重心的泛化发展。
郁鸿胜指出,从全国范围来看,这些年珠江三角洲区域向泛珠三角合作发展,珠三角从原来的广东省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到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包括了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京津冀经济协作区已发展成为环渤海湾区域的合作,北部湾区域合作也向泛北部湾区域合作发展,成为我国通向东盟十国的重要发展通途。
“在国内大区域的泛化发展大背景下,长三角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泛化发展就成了必然的选择。”郁鸿胜说。
——构建泛长三角区域是长三角内在发展的需求。当前,长三角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导致土地资源、人力资源、能源资源供给紧张,商务成本及用工价格普遍上扬。与安徽等中部地区相比,生产成本高出30%~40%。长三角急需一个拓展空间,以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产业布局的腾挪转移。而且根据《指导意见》的工作要点,长三角产业结构定位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这就意味着长三角部分产业肯定要向外转移。”上海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说,长三角部分地区实际上已经进入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过渡的时期,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已是客观要求,并非主观愿望。
“这必然要求长三角附近有一个成本更低的空间——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低廉、市场潜力广阔、交通条件良好等优势,而安徽、江西等周边地区无疑首先符合这些条件。”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王振说。他表示,从长三角目前产业转移轨迹来看,除了长三角区域内的沿海、苏中、苏北外,安徽、江西已经成为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
有统计显示,目前安徽一半以上的外来资本来自浙商投资,仅今年前两个月,安徽招商引资额的60%就来自浙江。另外,已有40万浙商在安徽投资,投资总额已超过1000亿元,在江西的外来资金中占到1/3。
——构建泛长三角区域是实施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指导意见》中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带动作用。
上海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区县经济发展处副处级调研员张浩认为,《指导意见》所提出的最终目标是要求长三角区域带动我国中西部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可以说这是新时期国家赋予长三角的新责任和新使命。如果长三角不能有效地辐射和带动安徽等邻近地区乃至中西部的发展,这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区域协调发展都很不利。
而今年以来,长三角面临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产业结构调整压力,拓展发展空间已经刻不容缓。“将安徽、江西等周边省份‘泛’入长三角,是为长三角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腹地,更加有利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宋林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
泛长三角“泛”到哪儿为宜?
那么,泛长三角区域应该是多大的一个范围呢?郁鸿胜认为,随着发展的需求,长三角区域从最初的15+1,即15个地级市和上海市的范围,扩展到现在二省一市。那么泛长三角区域可以延续1986年上海经济区的合作范围,即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和福建。
这一区域范围也获得了众多区域专家的认同。“安徽、江西、福建等省份,与目前的长三角地区正好能够形成资源的互补、产业的联动和生产要素的互动。”王振说。
郁鸿胜指出,泛长三角的区域协调战略,将对长三角自身发展以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起到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带动作用,与周边城市和地区,形成互惠互利,相互促进的大区域经济,与东部和中部联手结成战略同盟,提升我国区域的经济实力。二是有利于在更大的区域内整合各种资源,拓展腹地,代表中国经济参与全球竞争。三是有利于加快长三角向沿海和南北两翼地带辐射,整体协调我国的海洋综合开发,形成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推动长江流域带的经济腾飞。
泛长三角发展宜循序渐进
“长三角区域扩展到泛长三角区域后,必定会形成多个城市群,各城市能够在更大的空间里寻找自己的发展定位。”郁鸿胜说,长三角主体空间上的适当放大,能集聚长三角区域优势和城市功能,加强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荣跃明认为,对于上海来说,只有把辐射能力扩展出去,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而区域范围的扩大,使区域合作更加复杂。郁鸿胜介绍,从长三角区域合作的经验看,首先要经历要素合作阶段,即在市场经济体系框架下,通过生产要素的组合,进行合作。这一阶段,长三角走了10年。
“接着是迈向制度合作阶段,即生产关系变革,其合作主体是政府。”郁鸿胜说,这一阶段要打碎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建立适应区域一体化的公共性、协调性政策,长三角已经走出了可喜的一步,但仍有诸多障碍。所以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必然也要经历同样的过程,而且由于区域的扩大,需要协调的问题将更多。
因此,郁鸿胜建议,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突出重点,善于迈小步,不停步,循序渐进。一是要在理念上达成共识,形成和构建区域的泛长三角的合作框架,探讨有效的合作机制。二是实施循序渐进的推进策略,理论界、科研机构、民间组织以及地方政府适当参与,开展广泛的经济合作探讨。增进地方政府间的磋商,民间交往,分阶段提高政府合作的能级与层次水平,不断加大经济合作的力度。三是加强理论研究,开展泛长三角的区域理论研究,能够较好地为党和政府加强区域合作奠定决策基础。
三大理由构建泛长三角
区域研究专家表示,当前构建泛长三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泛长三角的构建是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规律。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区域规划综合组成员郁鸿胜认为,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我国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战略必然从以城市为中心的极化发展向以城市群为重心的泛化发展。
郁鸿胜指出,从全国范围来看,这些年珠江三角洲区域向泛珠三角合作发展,珠三角从原来的广东省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到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包括了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京津冀经济协作区已发展成为环渤海湾区域的合作,北部湾区域合作也向泛北部湾区域合作发展,成为我国通向东盟十国的重要发展通途。
“在国内大区域的泛化发展大背景下,长三角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泛化发展就成了必然的选择。”郁鸿胜说。
——构建泛长三角区域是长三角内在发展的需求。当前,长三角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导致土地资源、人力资源、能源资源供给紧张,商务成本及用工价格普遍上扬。与安徽等中部地区相比,生产成本高出30%~40%。长三角急需一个拓展空间,以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产业布局的腾挪转移。而且根据《指导意见》的工作要点,长三角产业结构定位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这就意味着长三角部分产业肯定要向外转移。”上海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说,长三角部分地区实际上已经进入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过渡的时期,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已是客观要求,并非主观愿望。
“这必然要求长三角附近有一个成本更低的空间——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低廉、市场潜力广阔、交通条件良好等优势,而安徽、江西等周边地区无疑首先符合这些条件。”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王振说。他表示,从长三角目前产业转移轨迹来看,除了长三角区域内的沿海、苏中、苏北外,安徽、江西已经成为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
有统计显示,目前安徽一半以上的外来资本来自浙商投资,仅今年前两个月,安徽招商引资额的60%就来自浙江。另外,已有40万浙商在安徽投资,投资总额已超过1000亿元,在江西的外来资金中占到1/3。
——构建泛长三角区域是实施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指导意见》中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带动作用。
上海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区县经济发展处副处级调研员张浩认为,《指导意见》所提出的最终目标是要求长三角区域带动我国中西部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可以说这是新时期国家赋予长三角的新责任和新使命。如果长三角不能有效地辐射和带动安徽等邻近地区乃至中西部的发展,这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区域协调发展都很不利。
而今年以来,长三角面临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产业结构调整压力,拓展发展空间已经刻不容缓。“将安徽、江西等周边省份‘泛’入长三角,是为长三角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腹地,更加有利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宋林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
泛长三角“泛”到哪儿为宜?
那么,泛长三角区域应该是多大的一个范围呢?郁鸿胜认为,随着发展的需求,长三角区域从最初的15+1,即15个地级市和上海市的范围,扩展到现在二省一市。那么泛长三角区域可以延续1986年上海经济区的合作范围,即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和福建。
这一区域范围也获得了众多区域专家的认同。“安徽、江西、福建等省份,与目前的长三角地区正好能够形成资源的互补、产业的联动和生产要素的互动。”王振说。
郁鸿胜指出,泛长三角的区域协调战略,将对长三角自身发展以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起到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带动作用,与周边城市和地区,形成互惠互利,相互促进的大区域经济,与东部和中部联手结成战略同盟,提升我国区域的经济实力。二是有利于在更大的区域内整合各种资源,拓展腹地,代表中国经济参与全球竞争。三是有利于加快长三角向沿海和南北两翼地带辐射,整体协调我国的海洋综合开发,形成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推动长江流域带的经济腾飞。
泛长三角发展宜循序渐进
“长三角区域扩展到泛长三角区域后,必定会形成多个城市群,各城市能够在更大的空间里寻找自己的发展定位。”郁鸿胜说,长三角主体空间上的适当放大,能集聚长三角区域优势和城市功能,加强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荣跃明认为,对于上海来说,只有把辐射能力扩展出去,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而区域范围的扩大,使区域合作更加复杂。郁鸿胜介绍,从长三角区域合作的经验看,首先要经历要素合作阶段,即在市场经济体系框架下,通过生产要素的组合,进行合作。这一阶段,长三角走了10年。
“接着是迈向制度合作阶段,即生产关系变革,其合作主体是政府。”郁鸿胜说,这一阶段要打碎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建立适应区域一体化的公共性、协调性政策,长三角已经走出了可喜的一步,但仍有诸多障碍。所以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必然也要经历同样的过程,而且由于区域的扩大,需要协调的问题将更多。
因此,郁鸿胜建议,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突出重点,善于迈小步,不停步,循序渐进。一是要在理念上达成共识,形成和构建区域的泛长三角的合作框架,探讨有效的合作机制。二是实施循序渐进的推进策略,理论界、科研机构、民间组织以及地方政府适当参与,开展广泛的经济合作探讨。增进地方政府间的磋商,民间交往,分阶段提高政府合作的能级与层次水平,不断加大经济合作的力度。三是加强理论研究,开展泛长三角的区域理论研究,能够较好地为党和政府加强区域合作奠定决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