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观察氯胺酮雾化吸入对哮喘大鼠气道炎症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N组)、哮喘模型组(A组)和不同浓度氯胺酮预处理组(K1组、k2组和k3组),每组8只。A组用卵蛋白(OA)辅以百日咳杆菌菌苗和氢氧化铝为佐剂注射致敏,两周后雾化吸入OA激发。K1、k2、k3组大鼠以同样方法致敏,但在激发前分别雾化吸入氯胺酮12.5、25、50mg/ml。N组注射和吸人生理盐水。取
【机 构】
: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南京市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南京市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南京市21002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氯胺酮雾化吸入对哮喘大鼠气道炎症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N组)、哮喘模型组(A组)和不同浓度氯胺酮预处理组(K1组、k2组和k3组),每组8只。A组用卵蛋白(OA)辅以百日咳杆菌菌苗和氢氧化铝为佐剂注射致敏,两周后雾化吸入OA激发。K1、k2、k3组大鼠以同样方法致敏,但在激发前分别雾化吸入氯胺酮12.5、25、50mg/ml。N组注射和吸人生理盐水。取血分离淋巴细胞,检测胞浆和胞膜内蛋白激酶C(PKC)的活性,并作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A组肺组织切片显示为急性气道炎症性病理改变。K1组气道壁上皮细胞脱落、结构破坏、炎性细胞浸润等改变多见。K2组支气管壁、肺泡间隔仅见少量的炎症细胞。K3组气道黏膜上皮水肿脱落、黏膜下炎症细胞浸润等程度减轻。与N组比较,A、K1、K3组淋巴细胞PKC总活性(PKC7)、胞浆PKC活性(PKCC)、胞膜PKC活性(PKCM)及PKCM%(PKCM占PKCr的百分比)均增高(P<0.01),K2组PKCT、PKCC、PKCM增高(P<0.01)、PKCM%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A组比较,K2、K3组PKCT、PKCC、PKCM及PKCM%均减低(P<0.05或0.01),K1组PKGr、PKCC、PKCM均降低(P<0.01)、PKCM%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雾化吸入氯胺酮25ms/ml或50mg/mi通过PKC途径而发挥抗炎效应,对致敏原所激发的气道炎症及组织损伤有保护作用,雾化吸入氯胺酮25mg/ml比50mg/ml更有效。
其他文献
镁离子是维持机体许多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可影响临床麻醉中的镇静药、镇痛药及神经肌肉阻滞药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非去极化肌松药阿曲库铵经Hofmann消除,具有无药物蓄积的特点而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有研究表明镁离子可增强潘库溴铵、维库溴铵、罗库溴铵等非去极化肌松药的药效,并延长其作用时间[1-4],但镁离子对阿曲库铵药效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拟观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预先注射硫酸镁后阿曲库铵神经
患者,男,43岁,50 kg,已婚,汉族,因呕血、黑便半月余入院,经制酸、止血及输血等治疗,效果不明显,拟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既往有胃溃疡病史12年,11年前发现有家族性遗传性舞蹈病.家族史:其母有家族性遗传性舞蹈病(已死亡),子女四人中有三人患舞蹈病。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β阻滞药)既往主要用于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近年来发现这类药物在围术期应用有许多有益的作用,但由于对这类药物的作用认识不足,临床上β阻滞药的应用并不充分[1,2].因此,麻醉科医师应熟悉β阻滞药的作用,对于有用药的指征而手术前又未接受治疗者,应在围术期给予β阻滞药治疗。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中由于对心脏的提升、翻转、放置内固定架等操作,会造成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剧烈波动.本研究拟通过对OPCABG患者进行连续心排量(CCO)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监测,了解CCO和SVvO2在OPCABG的变化规律。
本文拟比较老年和青壮年病人腹部手术后肌肉内自控镇痛(PCIMA)的可行性。
有研究表明利多卡因硬膜外阻滞具有强化全身麻醉药的镇静催眠作用,减少全麻过程中全麻药的用量、降低其毒副作用的效果[1,2].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因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失败造成血管损伤导致术中、术后活动性出血4例,其中1例关胸前颈部另做切口止血,2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保守治疗,4例均治愈出院,报告如下。
在原位肝移植手术过程中,新肝期前后凝血功能改变最为严重,往往需要大量血浆与凝血因子输注,提示机体在无肝脏状态下及缺血后再灌注的肝脏可能对凝血功能有很大影响.在凝血的诸多因素中,血小板和凝血关系尤为密切.肝缺血再灌注是肝移植的主要病理生理过程之一,因此,本研究拟采用肝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再灌注前后血小板功能及糖蛋白变化,及应用抑肽酶后血小板功能的改变。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芬太尼麻醉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血浆细胞因子和心肌酶水平的变化.方法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3组:F1组、F2组和F3组,每组10例,微量泵分别连续输注芬太尼总量30、60、100ug·kg-1.分别于麻醉前(T1)、体外循环(CPB)转流前(T2)、开主动脉后30min(T3)、开主动脉后2h(T4)及术后24h(T5)采动脉血,测定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