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隐性辍学”的学生越多,中级技术人才就越少, “中国制造”就将面临越来越大的人力资源困难。“隐性辍学”的形成,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教师因素、家庭因素、学生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对学生进行教育需要对症下药,用激励教育、素质教育等多种教育手段促其转变。帮助“隐性辍学”的学生早日完整回归课堂,走向成功之路。
【关键词】 “隐性辍学” 激励教育 素质教育
“隐性辍学”是指虽然在学校学习,保留学籍,甚至正常缴纳教育费用并正常参加考试,但心却整日游离于课堂和教师之外,直至毕业也没完成规定课程。从表面上看,这些学生并未辍学,每天按时上下学,但是,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实质上视同于辍学。‘隐性辍学’的现象在中职学校尤为突出,学生离开学校以后,大部分直接进入几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就业岗位。遏制隐性辍学已成为当务之急。
1 “隐性辍学”现象的原因分析
遏制隐性辍学,必须找准隐性辍学的产生原因,隐性辍学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1.1 社会因素。隐性辍学主要是唯升学教育“逼”出来的。唯升学教育的教育原则是“一切为了升学的学生,为了一切升学的学生,为了升学学生的一切”。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评价标准下,为了培育一小批“升学精英”,不惜造就一大批“升学失败者”,使升学无望的学生认为“学不学上技校”,失学习动力,产生厌学、混学、闹学、恨学、逃学、弃学等隐性辍学的心理和行为。
1.2 学校因素。①学校课程设计不合理。很多技工学校课程与行业人才培养目标有较大差距,课程内容与行业现实要求脱节,学生学习的内容与今后从事的岗位工作没有关联,导致学生形成一种学习无用论的错误想法;②学校中存在着片面认识。学校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操作、轻革新的倾向,这样做的结果使得学生适应性差,缺乏创新意识;③学校教学评价过于单一。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仍是以试卷为主,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更缺乏以专业实际操作为主的应会的考核机制。
1.3 教师因素。①教师课堂教学模式落后。很多教师课堂教学仍沿袭普通中学的传统模式,以知识体系为主导,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教师对学生评价不正确。很多教师对学生缺乏正确的评价观,人为贴上差生的标签,甚至还常常冷嘲热讽,很少从专业角度去挖掘培养他们的长处,这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剧了其厌学情绪。
1.4 家庭因素。①送孩子上学目的不明确。好多家长认为上技校没希望,把技工学校当成看孩子的地方。上技校,只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长长见识,不至于流入社会而学坏,而他们早已为孩子安排了更多的“后路”,常对孩子说如果学习不行,就如何安排,至使孩子不能安心学习,将来也很难在社会立足;②家庭生活困难。在一些教育和经济比较落后的山区,孩子念书成为家庭的重要负担,尽管国家拿出大量的助学金,以每年1500元给予补助,学费不成问题了,可生活上仍不能满足孩子的日常需要。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参加工作后不过是个技术工人,与其等上好几年当个打工仔,不如早些下来干活投入社会补贴家用,挣钱过日子。
1.5 学生因素。①学生学习习惯差,基础薄弱。从踏进技工学校的那一天,好多学生就觉得低人一等,不敢与同学交流,甚至走路也不敢抬头,自卑自负。上课听不懂,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感觉专业学习难度大,对技能学习失去兴趣;②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混文凭。对将来的就业方向,职业资格的获取情况感到渺茫,认识不到实习实训的重要性,在顶岗实习中产生逃避心理;③学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尽管在初中学习不理想,但仍能感觉自己将来能成大器、做高管。在学习过程中频频换专业,最后造成所有专业都不能适应自己,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就提不起兴趣,丧失信心,自暴自弃,不爱学习 不做作业,上课睡觉或看其他书籍,做小动作说话,甚至逃课。
2 应对“隐性辍学”的策略
“隐性辍学”已成为职业技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教育需要对症下药,用多种教育手段促其转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激励教育,就是通过激励、唤醒和鼓舞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合理有效地帮助“隐性辍学”的学生完整回归课堂。
2.1 目标激励。“隐性辍学”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无兴趣,主要是没有目标支撑。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就要帮助学生树立目标,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支撑目标。①要降低并细化目标。设置的目标过高,容易丧失信心。在对学生进行目标激励时,可以把目标设置的低一些、细一些,梯度设置的缓一些,让学生每天都可以感到自身的进步;②目标激励要做到因材施教。每位隐性辍学的学生情况不尽相同,有的经常迟到、旷课,有的课堂注意力难以集中,有的对个别科目没有兴趣。教师要根据每位隐性辍学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目标激励;③吸引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学生参与的程度越深,义务感越强,目标的激励作用就会越强
2.2 奖励激励。“隐性辍学”学生很多是因为缺乏教师的肯定和表扬,而对自己丧失信心。教师对这些学生要以表扬和奖励为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调动他们在学习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让学生人人参与回答问题,把一些简单的、笼统的、开放式的问题留给他们,并对其回答做出适当的评价和表扬,也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2.3 竞争激励。竞争激励,就是通过评比、比较造成一种互相竞赛、争取优胜的状态。教师可以把“隐性辍学”学生分为几个竞争小组,竞争内容可以是学习、生活、精神面貌等,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于 “后进生”,更应该抓住一些微不足道的“亮点”和“成功点”,诱导他们驱散失败的“阴影”,树立‘生生要发展,人人可成才’的观念,运用合理有效的激励手段,用自己无私的爱去呵护他们,诚心诚意的对待他们,帮助他们早日真正“完整”的回归课堂,走向成功之路。
当前,技工学校的发展教育前景广阔,只有努力探索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教育引导的管理机制,形成学校、教师、家长共同教育管理的合力,将有“隐性辍学”行为的学生置于各方有效监督管理之下,“隐性辍学”现象就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关键词】 “隐性辍学” 激励教育 素质教育
“隐性辍学”是指虽然在学校学习,保留学籍,甚至正常缴纳教育费用并正常参加考试,但心却整日游离于课堂和教师之外,直至毕业也没完成规定课程。从表面上看,这些学生并未辍学,每天按时上下学,但是,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实质上视同于辍学。‘隐性辍学’的现象在中职学校尤为突出,学生离开学校以后,大部分直接进入几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就业岗位。遏制隐性辍学已成为当务之急。
1 “隐性辍学”现象的原因分析
遏制隐性辍学,必须找准隐性辍学的产生原因,隐性辍学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1.1 社会因素。隐性辍学主要是唯升学教育“逼”出来的。唯升学教育的教育原则是“一切为了升学的学生,为了一切升学的学生,为了升学学生的一切”。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评价标准下,为了培育一小批“升学精英”,不惜造就一大批“升学失败者”,使升学无望的学生认为“学不学上技校”,失学习动力,产生厌学、混学、闹学、恨学、逃学、弃学等隐性辍学的心理和行为。
1.2 学校因素。①学校课程设计不合理。很多技工学校课程与行业人才培养目标有较大差距,课程内容与行业现实要求脱节,学生学习的内容与今后从事的岗位工作没有关联,导致学生形成一种学习无用论的错误想法;②学校中存在着片面认识。学校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操作、轻革新的倾向,这样做的结果使得学生适应性差,缺乏创新意识;③学校教学评价过于单一。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仍是以试卷为主,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更缺乏以专业实际操作为主的应会的考核机制。
1.3 教师因素。①教师课堂教学模式落后。很多教师课堂教学仍沿袭普通中学的传统模式,以知识体系为主导,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教师对学生评价不正确。很多教师对学生缺乏正确的评价观,人为贴上差生的标签,甚至还常常冷嘲热讽,很少从专业角度去挖掘培养他们的长处,这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剧了其厌学情绪。
1.4 家庭因素。①送孩子上学目的不明确。好多家长认为上技校没希望,把技工学校当成看孩子的地方。上技校,只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长长见识,不至于流入社会而学坏,而他们早已为孩子安排了更多的“后路”,常对孩子说如果学习不行,就如何安排,至使孩子不能安心学习,将来也很难在社会立足;②家庭生活困难。在一些教育和经济比较落后的山区,孩子念书成为家庭的重要负担,尽管国家拿出大量的助学金,以每年1500元给予补助,学费不成问题了,可生活上仍不能满足孩子的日常需要。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参加工作后不过是个技术工人,与其等上好几年当个打工仔,不如早些下来干活投入社会补贴家用,挣钱过日子。
1.5 学生因素。①学生学习习惯差,基础薄弱。从踏进技工学校的那一天,好多学生就觉得低人一等,不敢与同学交流,甚至走路也不敢抬头,自卑自负。上课听不懂,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感觉专业学习难度大,对技能学习失去兴趣;②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混文凭。对将来的就业方向,职业资格的获取情况感到渺茫,认识不到实习实训的重要性,在顶岗实习中产生逃避心理;③学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尽管在初中学习不理想,但仍能感觉自己将来能成大器、做高管。在学习过程中频频换专业,最后造成所有专业都不能适应自己,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就提不起兴趣,丧失信心,自暴自弃,不爱学习 不做作业,上课睡觉或看其他书籍,做小动作说话,甚至逃课。
2 应对“隐性辍学”的策略
“隐性辍学”已成为职业技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教育需要对症下药,用多种教育手段促其转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激励教育,就是通过激励、唤醒和鼓舞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合理有效地帮助“隐性辍学”的学生完整回归课堂。
2.1 目标激励。“隐性辍学”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无兴趣,主要是没有目标支撑。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就要帮助学生树立目标,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支撑目标。①要降低并细化目标。设置的目标过高,容易丧失信心。在对学生进行目标激励时,可以把目标设置的低一些、细一些,梯度设置的缓一些,让学生每天都可以感到自身的进步;②目标激励要做到因材施教。每位隐性辍学的学生情况不尽相同,有的经常迟到、旷课,有的课堂注意力难以集中,有的对个别科目没有兴趣。教师要根据每位隐性辍学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目标激励;③吸引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学生参与的程度越深,义务感越强,目标的激励作用就会越强
2.2 奖励激励。“隐性辍学”学生很多是因为缺乏教师的肯定和表扬,而对自己丧失信心。教师对这些学生要以表扬和奖励为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调动他们在学习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让学生人人参与回答问题,把一些简单的、笼统的、开放式的问题留给他们,并对其回答做出适当的评价和表扬,也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2.3 竞争激励。竞争激励,就是通过评比、比较造成一种互相竞赛、争取优胜的状态。教师可以把“隐性辍学”学生分为几个竞争小组,竞争内容可以是学习、生活、精神面貌等,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于 “后进生”,更应该抓住一些微不足道的“亮点”和“成功点”,诱导他们驱散失败的“阴影”,树立‘生生要发展,人人可成才’的观念,运用合理有效的激励手段,用自己无私的爱去呵护他们,诚心诚意的对待他们,帮助他们早日真正“完整”的回归课堂,走向成功之路。
当前,技工学校的发展教育前景广阔,只有努力探索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教育引导的管理机制,形成学校、教师、家长共同教育管理的合力,将有“隐性辍学”行为的学生置于各方有效监督管理之下,“隐性辍学”现象就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呈逐步下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