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史书,被儒家奉为经典,作为“五经”之一,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很大。相传有关上古历史的简册很多,到了孔子删选为百篇,并按时代次序加以排列。秦末汉初战乱频繁,《尚书》的先秦完本便彻底失传了,后又几经厄难,最后只剩下东晋、南朝之间出现的伪古文《尚书》,经前人考证其中文字确是后人增加者,今文仅二十八篇。本文将以今文二十八篇版本为准,试理清《尚书》中天命转移之关键。
关键词:天命观念;以德配天;尚贤
一
夏、商、周三代统治之合法性都来源于天命,这点在尚书的三篇誓词《甘誓》、《汤誓》和《牧誓》中都有所体现。在三篇誓词中,《甘誓》和《牧誓》都是先陈述具体罪行─“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甘誓》)“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牧誓》),而后恭行天之罚。《汤誓》不同于《甘誓》和《牧誓》之处在于列举罪行之前反复的强调夏是有罪的─“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和“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盖因伐桀之前汤的军民或因农事不愿征战─“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故而汤反复强调夏罪,天命,畏上帝是为强调伐夏的正当性,动员军民征夏。夏王率遏众力失天命,失去天命的原因是桀的罪行,但夏虽有罪,汤何能伐之?天命殛之,天是如何选择命定之人的?失天命的关键在于罪行,得天命的关键在于何处?现存《尚书》的商书篇章中并没有记载汤的具体事迹,但作为殷商的开国之君他是有不凡之处的,在周书中就有多次的提及汤的德行。
“乃惟成汤克以尔多方简,代夏作民主。慎厥丽,乃劝;厥民刑,用劝;以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慎罚,亦克用劝;要囚殄戮多罪,亦克用劝;开释无辜,亦克用劝。”《尚书·多方》
“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尚书·多士》
“桀德,惟乃弗作往任,是惟暴德罔后。亦越成汤陟,丕厘上帝之耿命,乃用三有宅;克即宅,曰三有俊,克即俊。严惟丕式,克用三宅三俊,其在商邑,用协于厥邑;其在四方,用丕式见德。”《尚书·立政》
“明德慎罚、明德恤祀、克用三宅三俊”,可见其有德又尚贤,是一位仁德之君。当然,这是代夏后之所行。而汤代夏之前的德行,《史记·殷本纪》中有具体的记载。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可见汤在伐夏之前就以仁德而聞于天下。虽然在《尚书》的商书中没有体现,但是从现存的《尚书》整部书籍来看,汤之所以得天命,是因为汤是一个仁德之人,天命是否降临的条件在于有德否。罪行导致失去天命,天命转移到有德之人身上,这种以德配天的思想正是儒家所倡导的天命观念。
二
在三代交替中,看似是商代开启了“革命”之传统,以暴力手段推翻了夏的统治,有夏之乱臣贼子之嫌疑。但从《尚书》的整体篇章来看,德是根本所在,“革命”是整体的基调,区别只在于是否使用了暴力。这一点可以从《尚书·尧典》中看出,禅让制本身就带着革命性的意味。
帝曰:“畴咨若时登庸?”
放齐曰:“胤子朱启明。”
帝尧提出让位,群臣第一个推荐的便是帝子丹朱,可见在当时血缘继承制是有公认的合法性和通行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血缘关系足以配天,“德”在配天上是高于血缘关系的,在《尚书·尧典》中已经有了尊德之观念。而“明明扬侧陋”可举贵戚和不居要位者,更是打破了当时的传统继承制,带有革命性。
众人故而推举了舜-“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鳏,《释诂》释“病也”,谓疾苦之人。虞舜出身微为庶人,显然是没有资格继承帝位的,得赖于帝尧打破了选择继承人的传统,革新了推举的范围。在群臣举荐了一圈人后,不受限于身份,因克谐以孝入了帝尧的视线,最后通过了考验,继承帝位。可以说,禅让制打破了以往的陈规,把德当成了受命的唯一标准,这本身就拥有着变革性。
经过尧传舜,舜传禹,禅让制成了默契,有了拥趸。据史记记载,禹在东巡时死于会稽,把政权交给了益。三年后,益让于禹的儿子启,启贤,天下人都归意于他。禹驾崩,虽授位于益,但益辅佐禹的时日尚浅,天下未洽,所以诸侯都离开益而朝拜启。虽启继位后使得继承帝位的方式又从禅让制变为血缘继承制,但是于启继位上也并无矛盾之处,启贤且益并没有舜和禹的治理功绩,血缘制改为禅让制的时间尚短,血缘世袭制有着长时间的统治,益的德行还不足以配天,自然贤者居之。但是血缘继承制并不能确保世代传承的每一任君王都有明德,足以配天,一旦出现类似桀和纣这种“暴德”的君主,就会失去天命。
从“尊德”和“以德配天”出发,夏商周三代统治的交替是拥有着合理性的,“革命”也带有天命的合法属性。夏失天命,有德者居之,以德配天是天命所归,商伐夏也就有了正当的合法性,周翦商亦是同理。桀纣无德失天命,以德配天这正是《尚书》天命转移之关键点。
关键词:天命观念;以德配天;尚贤
一
夏、商、周三代统治之合法性都来源于天命,这点在尚书的三篇誓词《甘誓》、《汤誓》和《牧誓》中都有所体现。在三篇誓词中,《甘誓》和《牧誓》都是先陈述具体罪行─“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甘誓》)“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牧誓》),而后恭行天之罚。《汤誓》不同于《甘誓》和《牧誓》之处在于列举罪行之前反复的强调夏是有罪的─“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和“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盖因伐桀之前汤的军民或因农事不愿征战─“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故而汤反复强调夏罪,天命,畏上帝是为强调伐夏的正当性,动员军民征夏。夏王率遏众力失天命,失去天命的原因是桀的罪行,但夏虽有罪,汤何能伐之?天命殛之,天是如何选择命定之人的?失天命的关键在于罪行,得天命的关键在于何处?现存《尚书》的商书篇章中并没有记载汤的具体事迹,但作为殷商的开国之君他是有不凡之处的,在周书中就有多次的提及汤的德行。
“乃惟成汤克以尔多方简,代夏作民主。慎厥丽,乃劝;厥民刑,用劝;以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慎罚,亦克用劝;要囚殄戮多罪,亦克用劝;开释无辜,亦克用劝。”《尚书·多方》
“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尚书·多士》
“桀德,惟乃弗作往任,是惟暴德罔后。亦越成汤陟,丕厘上帝之耿命,乃用三有宅;克即宅,曰三有俊,克即俊。严惟丕式,克用三宅三俊,其在商邑,用协于厥邑;其在四方,用丕式见德。”《尚书·立政》
“明德慎罚、明德恤祀、克用三宅三俊”,可见其有德又尚贤,是一位仁德之君。当然,这是代夏后之所行。而汤代夏之前的德行,《史记·殷本纪》中有具体的记载。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可见汤在伐夏之前就以仁德而聞于天下。虽然在《尚书》的商书中没有体现,但是从现存的《尚书》整部书籍来看,汤之所以得天命,是因为汤是一个仁德之人,天命是否降临的条件在于有德否。罪行导致失去天命,天命转移到有德之人身上,这种以德配天的思想正是儒家所倡导的天命观念。
二
在三代交替中,看似是商代开启了“革命”之传统,以暴力手段推翻了夏的统治,有夏之乱臣贼子之嫌疑。但从《尚书》的整体篇章来看,德是根本所在,“革命”是整体的基调,区别只在于是否使用了暴力。这一点可以从《尚书·尧典》中看出,禅让制本身就带着革命性的意味。
帝曰:“畴咨若时登庸?”
放齐曰:“胤子朱启明。”
帝尧提出让位,群臣第一个推荐的便是帝子丹朱,可见在当时血缘继承制是有公认的合法性和通行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血缘关系足以配天,“德”在配天上是高于血缘关系的,在《尚书·尧典》中已经有了尊德之观念。而“明明扬侧陋”可举贵戚和不居要位者,更是打破了当时的传统继承制,带有革命性。
众人故而推举了舜-“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鳏,《释诂》释“病也”,谓疾苦之人。虞舜出身微为庶人,显然是没有资格继承帝位的,得赖于帝尧打破了选择继承人的传统,革新了推举的范围。在群臣举荐了一圈人后,不受限于身份,因克谐以孝入了帝尧的视线,最后通过了考验,继承帝位。可以说,禅让制打破了以往的陈规,把德当成了受命的唯一标准,这本身就拥有着变革性。
经过尧传舜,舜传禹,禅让制成了默契,有了拥趸。据史记记载,禹在东巡时死于会稽,把政权交给了益。三年后,益让于禹的儿子启,启贤,天下人都归意于他。禹驾崩,虽授位于益,但益辅佐禹的时日尚浅,天下未洽,所以诸侯都离开益而朝拜启。虽启继位后使得继承帝位的方式又从禅让制变为血缘继承制,但是于启继位上也并无矛盾之处,启贤且益并没有舜和禹的治理功绩,血缘制改为禅让制的时间尚短,血缘世袭制有着长时间的统治,益的德行还不足以配天,自然贤者居之。但是血缘继承制并不能确保世代传承的每一任君王都有明德,足以配天,一旦出现类似桀和纣这种“暴德”的君主,就会失去天命。
从“尊德”和“以德配天”出发,夏商周三代统治的交替是拥有着合理性的,“革命”也带有天命的合法属性。夏失天命,有德者居之,以德配天是天命所归,商伐夏也就有了正当的合法性,周翦商亦是同理。桀纣无德失天命,以德配天这正是《尚书》天命转移之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