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2013年9月18日,晨曦中的南京大学歌声悠悠。一辆警车经校门口拐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饿死女童的被告人乐燕轻抚腹中胎儿,喃喃自语:“长大后,你别成了我……”
南京中院第二法庭,通道内站满了人。
9时,乐燕步入法庭。她一身黑衣,齐耳短发,肤色黝黑。
公诉人指控乐燕将两名幼女留置于无人照料、仅留少量食物和饮水的卧室,并用尿不湿夹紧房门,用布条反复缠裹窗户锁扣,便离家吸毒、玩乐一个多月,致两个女儿饥渴而死。
乐燕解释,是怕孩子从窗户掉下去,怕从门里跑出去,才将门窗紧闭,她没有想到,孩子因饥饿致死。
这是她在庭审中唯一一次说“不”。
乐燕交代,这些年,她和男友吸毒花费超过10万元。如果不是吸毒,他们完全有能力抚养两个孩子,还能过得很充实。但是,他们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据公诉人指控,乐燕男友今年2月因容留他人吸毒服刑,她开始单独抚养孩子。期间,社区及亲属给的各种抚养孩子的费用约5000元,乐燕将其中约3000元用于吸毒、买香烟、打游戏,1000元用于买衣服,仅有1000元用来为孩子买食物及用品。
乐燕承认,这次离家前,她经常将孩子锁在家中,一个人外出吸毒、玩乐,常常几天后才回来。期间,小女儿还因戴着尿不湿几天不换,屁股、外阴出现溃烂。“最后一次,我给孩子留了三到五天的食物和一壶水,原本只想出去两三天,但最终没有禁得住毒品和游戏的诱惑,一直逗留在外。”乐燕说,在“六一”儿童节前后,她看到别的孩子受伤,曾想过自己的孩子,想回家,但最终没回去。她的两个女儿,被人发现时,已成两具干尸。
“这起案件,总的来说,是一个被遗弃的人,又遗弃了她的孩子。”律师曹骏多次讲述乐燕的成长经历,以期得到从轻判决——
1990年寒冬,16岁的男孩和17岁的女孩偶尔相识并同居,“不小心”怀上了孩子。怀孕四个月,两人一起盗窃被抓,男孩再没与女孩联系。女孩独自生下孩子,取名刘欢,后改名乐燕。
乐燕一断奶,就被妈妈送到外婆家,四五岁时又被转送到爷爷家。因为乐燕是非婚生子女,找不到出生证明,在派出所上不了户口,也上不了学。直到她10岁那年,才托人找关系入了学。在学校,同学嘲笑她是野孩子、私生子。因为与同学合不来,成绩也不好,第二年乐燕就不肯上学了,天天出去玩,时常一出去便好多天不回家。
爷爷担心她出事,把门反锁,同老伴轮流严防死守,并吓唬她:“如果再走出这家门,就不要回来了!”结果,14岁那年,乐燕离家后真的一去不回了。
“我当过酒吧推销员,做过足疗店洗脚妹,在餐馆涮过碗,但时间都很短,主要是在夜场上班。”乐燕哽咽着抹泪,“2010年9月遇到现在的男友,感谢他给了我家的感觉,是他在我和大女儿走投无路的时候,毫不介意地收留了我。”
乐燕说这番话时,目光中闪现出少有的一丝亮色。
她的男友李某读了几天初中,就辍学到汽修厂当学徒,跟着师哥、师姐染上了毒品,因盗窃被判过刑。寂寞、孤独、无助之际,李某与已有身孕的乐燕宛如两只同命鸟,走到了一起。2011年1月27日,呼呼寒风中,乐燕抱着刚出生的婴儿说:“我们和你一起好好过日子。”李某沉默了一会儿,伸手接过孩子。
孩子的到来,让这个三口之家温馨了起来:女儿可爱讨喜,乐燕守在家中带孩子,房间也收拾得有模有样。一年后,乐燕又生下二女儿。乐燕和李某相互提醒不碰毒,以给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
可惜,这日子没能维持多久。2013年2月,因容留朋友吸毒,李某获罪坐牢。就在这时,一家足疗店女老板叫她去“上班”,并以“溜冰”(吸食冰毒)相诱。她几经犹豫,终于应邀而去。开始,两三天回一次家,料理孩子。4月底那一次,过于沉溺吸毒和上网、打赌博机,竟一个多月没回家。两个小生命,被人发现时,已成两具干尸。22岁的乐燕,因此成了千夫所指的歹毒母亲。
辩护律师认为,“对一个有着不堪童年的母亲,我们能要求她有什么样的母爱?她得到过母爱吗?我们能要求她有什么样的关爱?她得到过关爱吗?没有户籍,没有身份证,没有受过教育,与其谴责、惩罚这样一位母亲,不如去健全完善有所欠缺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
庭审进入尾声时,乐燕哭着说:她很想女儿,很自责,但世上没后悔药可吃,她只能慢慢去赎罪。
法院认为,乐燕不作为的间接故意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一审判处其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心理手记:致命的存在感
赵莹
生而为人,对不起
人们将与乐燕“妈妈”身份不相符的行为,解释为“冷血”、“残忍”,大约乐燕也曾这样想过。
对应社会上屡屡发生的各种冷漠行为,会发现乐燕并不是异类,她是众多在这个社会找不到存在感的人之一。
没出生证明,没户口,没身份证,法律上的身份得不到确认,乐燕是社会的“多余人”。在出生时,她是“不小心”的产品,是父母预期外的负担,之后又辗转于几个家庭。她曾住过爷爷的家,那必然不被她当成家的,因为可以出去好多天也不留恋,被反锁着也要逃走。常识告诉我们,能被人们当成家的地方,一定有着温暖接纳的目光。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所谓存在感,就是自己的感受被别人看见,“我的感受被你感知到,我才发现自己原来是这般存在着”。而最初,专注看着我们的那双目光,属于母亲(或关键抚养人)。在母亲的照顾、陪伴、呼应中,我们尽情表达饥饿、干渴、疼痛、满足……在母亲的眼眸里,我们感受到世界的善意,感受到被许可存在的、完整的自己。我们通过母爱,习得爱自己的态度。
不知这些年乐燕怎么走过来的,她不仅没有被温情地看见,反而可能被大大忽视了。被极度忽视的结果,就如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的作家男友自杀于疾驰的列车下,遗言是“生而为人,对不起”。因为从没被看见,便会怀疑自我存在的价值,“活着”成了一种深切的羞耻、一个重大的错误。
除了缺少知识技能,乐燕恐怕也缺少必要的和人交流的能力。自己活着都岌岌可危,还要维持女儿的生存,乐燕更感觉无力。吸毒、上网、玩赌博机,这些都有共同的吸引力——逃避现实,在虚幻中无所不能,强大无比。越是害怕面对现实,越沉溺于虚幻。
大众眼中,乐燕是心智正常的成年人,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人,而只有她,才能体会自己内里的虚弱。当人们亲切地对她说“你应该”、“你可以”时,那只是将她往孤独、自责、无力、绝望的境地又推了一步。
终于被看见的那一眼
正如庭审中公诉人所说,乐燕的身边并不缺少关爱,但不是从社区、亲朋那里得到的,也不是从社区民警那里得到的,而是从和她一样“堕落”的男友李某那得到的,虽然只在一瞬。
爱是心灵的呼应,而不是物质的援助、头脑层面的关爱可以给到的。
那个冬日的寒风中,当李某沉默着,接过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时,乐燕说:“我们和你一起好好过日子。”这话出口的那刻,乐燕的生命有了一次转变的机会,她不想生命再四处游荡,有了生根的土壤。李某接纳了走投无路的她。他了解她的“糟糕”,却没有拒绝,也许是觉得自己并不比她好多少。但这就是爱了,可以互相搀扶着,共同支撑起一个摇摇欲坠的世界。乐燕终于“有了家的感觉”。
只是,他们最后依旧失败了,因为背负了对自己太多的不信任与不爱,很快又被毒品拉入虚幻的快乐与强大中。重返现实幸福的努力破灭,一次次被逼回内心的阴影,这可能给了乐燕更大的打击。孤独的她进一步沉沦。
乐燕的故事是一个展现,她让我们看见——一个人存在着,而你们看见他/她存在的价值么?还是将他/她当成一个累赘?没有人愿意接纳,他/她又如何在世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进而去接纳跟随他/她而来的小生命?
实际上,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这种痛苦,只是没有乐燕这般纯粹、极端。乐燕提醒着我们:你们要去看呀,看呀,不要让这样的事情再发生。你们对自己,对家人,对周围的人,有没有看见?
没有一个惨剧的发生是偶然的,那是很多痛苦的积累;没有一个人是生来残忍的,悲剧的形成,很多时候是无力与愤怒的爆发。
(编辑 赵莹 [email protected])
南京中院第二法庭,通道内站满了人。
9时,乐燕步入法庭。她一身黑衣,齐耳短发,肤色黝黑。
公诉人指控乐燕将两名幼女留置于无人照料、仅留少量食物和饮水的卧室,并用尿不湿夹紧房门,用布条反复缠裹窗户锁扣,便离家吸毒、玩乐一个多月,致两个女儿饥渴而死。
乐燕解释,是怕孩子从窗户掉下去,怕从门里跑出去,才将门窗紧闭,她没有想到,孩子因饥饿致死。
这是她在庭审中唯一一次说“不”。
乐燕交代,这些年,她和男友吸毒花费超过10万元。如果不是吸毒,他们完全有能力抚养两个孩子,还能过得很充实。但是,他们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据公诉人指控,乐燕男友今年2月因容留他人吸毒服刑,她开始单独抚养孩子。期间,社区及亲属给的各种抚养孩子的费用约5000元,乐燕将其中约3000元用于吸毒、买香烟、打游戏,1000元用于买衣服,仅有1000元用来为孩子买食物及用品。
乐燕承认,这次离家前,她经常将孩子锁在家中,一个人外出吸毒、玩乐,常常几天后才回来。期间,小女儿还因戴着尿不湿几天不换,屁股、外阴出现溃烂。“最后一次,我给孩子留了三到五天的食物和一壶水,原本只想出去两三天,但最终没有禁得住毒品和游戏的诱惑,一直逗留在外。”乐燕说,在“六一”儿童节前后,她看到别的孩子受伤,曾想过自己的孩子,想回家,但最终没回去。她的两个女儿,被人发现时,已成两具干尸。
“这起案件,总的来说,是一个被遗弃的人,又遗弃了她的孩子。”律师曹骏多次讲述乐燕的成长经历,以期得到从轻判决——
1990年寒冬,16岁的男孩和17岁的女孩偶尔相识并同居,“不小心”怀上了孩子。怀孕四个月,两人一起盗窃被抓,男孩再没与女孩联系。女孩独自生下孩子,取名刘欢,后改名乐燕。
乐燕一断奶,就被妈妈送到外婆家,四五岁时又被转送到爷爷家。因为乐燕是非婚生子女,找不到出生证明,在派出所上不了户口,也上不了学。直到她10岁那年,才托人找关系入了学。在学校,同学嘲笑她是野孩子、私生子。因为与同学合不来,成绩也不好,第二年乐燕就不肯上学了,天天出去玩,时常一出去便好多天不回家。
爷爷担心她出事,把门反锁,同老伴轮流严防死守,并吓唬她:“如果再走出这家门,就不要回来了!”结果,14岁那年,乐燕离家后真的一去不回了。
“我当过酒吧推销员,做过足疗店洗脚妹,在餐馆涮过碗,但时间都很短,主要是在夜场上班。”乐燕哽咽着抹泪,“2010年9月遇到现在的男友,感谢他给了我家的感觉,是他在我和大女儿走投无路的时候,毫不介意地收留了我。”
乐燕说这番话时,目光中闪现出少有的一丝亮色。
她的男友李某读了几天初中,就辍学到汽修厂当学徒,跟着师哥、师姐染上了毒品,因盗窃被判过刑。寂寞、孤独、无助之际,李某与已有身孕的乐燕宛如两只同命鸟,走到了一起。2011年1月27日,呼呼寒风中,乐燕抱着刚出生的婴儿说:“我们和你一起好好过日子。”李某沉默了一会儿,伸手接过孩子。
孩子的到来,让这个三口之家温馨了起来:女儿可爱讨喜,乐燕守在家中带孩子,房间也收拾得有模有样。一年后,乐燕又生下二女儿。乐燕和李某相互提醒不碰毒,以给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
可惜,这日子没能维持多久。2013年2月,因容留朋友吸毒,李某获罪坐牢。就在这时,一家足疗店女老板叫她去“上班”,并以“溜冰”(吸食冰毒)相诱。她几经犹豫,终于应邀而去。开始,两三天回一次家,料理孩子。4月底那一次,过于沉溺吸毒和上网、打赌博机,竟一个多月没回家。两个小生命,被人发现时,已成两具干尸。22岁的乐燕,因此成了千夫所指的歹毒母亲。
辩护律师认为,“对一个有着不堪童年的母亲,我们能要求她有什么样的母爱?她得到过母爱吗?我们能要求她有什么样的关爱?她得到过关爱吗?没有户籍,没有身份证,没有受过教育,与其谴责、惩罚这样一位母亲,不如去健全完善有所欠缺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
庭审进入尾声时,乐燕哭着说:她很想女儿,很自责,但世上没后悔药可吃,她只能慢慢去赎罪。
法院认为,乐燕不作为的间接故意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一审判处其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心理手记:致命的存在感
赵莹
生而为人,对不起
人们将与乐燕“妈妈”身份不相符的行为,解释为“冷血”、“残忍”,大约乐燕也曾这样想过。
对应社会上屡屡发生的各种冷漠行为,会发现乐燕并不是异类,她是众多在这个社会找不到存在感的人之一。
没出生证明,没户口,没身份证,法律上的身份得不到确认,乐燕是社会的“多余人”。在出生时,她是“不小心”的产品,是父母预期外的负担,之后又辗转于几个家庭。她曾住过爷爷的家,那必然不被她当成家的,因为可以出去好多天也不留恋,被反锁着也要逃走。常识告诉我们,能被人们当成家的地方,一定有着温暖接纳的目光。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所谓存在感,就是自己的感受被别人看见,“我的感受被你感知到,我才发现自己原来是这般存在着”。而最初,专注看着我们的那双目光,属于母亲(或关键抚养人)。在母亲的照顾、陪伴、呼应中,我们尽情表达饥饿、干渴、疼痛、满足……在母亲的眼眸里,我们感受到世界的善意,感受到被许可存在的、完整的自己。我们通过母爱,习得爱自己的态度。
不知这些年乐燕怎么走过来的,她不仅没有被温情地看见,反而可能被大大忽视了。被极度忽视的结果,就如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的作家男友自杀于疾驰的列车下,遗言是“生而为人,对不起”。因为从没被看见,便会怀疑自我存在的价值,“活着”成了一种深切的羞耻、一个重大的错误。
除了缺少知识技能,乐燕恐怕也缺少必要的和人交流的能力。自己活着都岌岌可危,还要维持女儿的生存,乐燕更感觉无力。吸毒、上网、玩赌博机,这些都有共同的吸引力——逃避现实,在虚幻中无所不能,强大无比。越是害怕面对现实,越沉溺于虚幻。
大众眼中,乐燕是心智正常的成年人,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人,而只有她,才能体会自己内里的虚弱。当人们亲切地对她说“你应该”、“你可以”时,那只是将她往孤独、自责、无力、绝望的境地又推了一步。
终于被看见的那一眼
正如庭审中公诉人所说,乐燕的身边并不缺少关爱,但不是从社区、亲朋那里得到的,也不是从社区民警那里得到的,而是从和她一样“堕落”的男友李某那得到的,虽然只在一瞬。
爱是心灵的呼应,而不是物质的援助、头脑层面的关爱可以给到的。
那个冬日的寒风中,当李某沉默着,接过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时,乐燕说:“我们和你一起好好过日子。”这话出口的那刻,乐燕的生命有了一次转变的机会,她不想生命再四处游荡,有了生根的土壤。李某接纳了走投无路的她。他了解她的“糟糕”,却没有拒绝,也许是觉得自己并不比她好多少。但这就是爱了,可以互相搀扶着,共同支撑起一个摇摇欲坠的世界。乐燕终于“有了家的感觉”。
只是,他们最后依旧失败了,因为背负了对自己太多的不信任与不爱,很快又被毒品拉入虚幻的快乐与强大中。重返现实幸福的努力破灭,一次次被逼回内心的阴影,这可能给了乐燕更大的打击。孤独的她进一步沉沦。
乐燕的故事是一个展现,她让我们看见——一个人存在着,而你们看见他/她存在的价值么?还是将他/她当成一个累赘?没有人愿意接纳,他/她又如何在世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进而去接纳跟随他/她而来的小生命?
实际上,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这种痛苦,只是没有乐燕这般纯粹、极端。乐燕提醒着我们:你们要去看呀,看呀,不要让这样的事情再发生。你们对自己,对家人,对周围的人,有没有看见?
没有一个惨剧的发生是偶然的,那是很多痛苦的积累;没有一个人是生来残忍的,悲剧的形成,很多时候是无力与愤怒的爆发。
(编辑 赵莹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