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往今来,戒指一直是男女定情的信物。戒指也叫约指、指环。明代都昂《三馀赘笔》:“今世俗用金银为环,置于妇人指问,谓之戒指。”按《诗》注:“古者后妃群妾以礼进御于君,女史书其月日,授之以环,以进退之。生子月辰,以金环退之;当御者,以银环进之,著于左手;既御者,著于右手。事无大小,记以成法。则世俗之名戒指者,有自来矣。”按所引《诗》注见《诗·邶风·静女》毛传“贻我彤管”,即“古者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彤管即戒指。明代刘元卿《贤奕编·闲钞下》:“古者后妃群妾,进御於君所,当御者以银环进之,娠则以金环退之。进者著右手,退者著左手,即今之戒指。”戒指,后世多用为饰物或信物。
到了晚清、民国时期,戒指已不是妇女专用之物,陕南却流行男士戴戒指,大多是各式各样的银戒指。我手头有几枚,拿出来与同好共赏。
图1,狮头镶嵌绿松石、红珊瑚戒指。戒面长4.2厘米,宽2.6厘米。正中镶椭圆形绿松石,两头镶长倭角红珊瑚;上方小凸碗内镶绿松石,下方小凸碗内镶红珊瑚;其地子饰凸起菊花、草叶纹;环为死口。此戒指工艺复杂考究,十分华贵。从指环死口来看,可能是某有钱有势之人量指订做的专用戒指,以显示身份。
图2,马鞍形镶红珊瑚戒指。长3.8厘面,宽2.4厘米。两头上翘似马鞍,中间横排镶长倭角红珊瑚三颗;外周边饰缠藤纹,内周边饰绳纹;两侧分别饰三堆珍珠纹。环边饰草叶纹。活环口。
图3,镶白玉戒指。戒面长1.8厘米,宽1.4厘米。戒面镶椭圆珠状白玉戒面,周边缘为绳纹、缠藤纹、绳纹三道;两侧饰压印蝴蝶纹。活环口。
图4,锤揲模压人物纹戒指。戒面长3.2厘米,宽2厘米。椭圆开光内饰一对青年男女,右侧手拿折扇者为男,左侧穿交领长衫者为女;中间上下饰花卉纹,地子为珍珠地;环为活口。
图5,梯形图戒指。戒面长2.6厘米,宽2.4厘米。戒面中间双阴线围成长方形,素面(可能是准备刻印章之用),四角双阴线斜伸构成梯形,两侧为草花纹。活环口。
图6,蟹蝎纹戒指。戒面长2.7厘米,宽2厘米。戒面锤鲽压印螃蟹、蝎子纹。活环口。蝎子图案避邪保平安,蝎子在我国民间寓意吉祥;螃蟹寓意富甲天下,或八方招财,纵横天下。螃蟹与蝎子图案寓意“富贵”与“吉祥平安”,佩戴者祈望自家既富且贵,福泽绵长。
陕西安康市城区至今还有金银巷老街巷地名,这是解放前民间金银匠聚集的地方。安康城区在晚清、民国时期,银饰加工已达到分量轻、体积小、银质好的制作水平。古代的银匠们,穷极了一生的智慧,用一双越练越巧的手,采用熔炼、浇铸、锤揲、焊接、包金、炸珠、镌镂、錾刻、模压、抽丝、编垒、掐丝、镶嵌、切削、抛光、镀金等等五花八门的技术,成就了银饰的华美、清雅及多姿多彩。金银巷有不少金银匠的店铺,平时接收来料加工或指样订货;有的“小炉匠”还担挑下乡揽活,方便群众,当场加工耳坠、手镯、戒指等。图7就是“小炉匠”扁担一头的风箱,风箱上层有抽屉,里面有各种小工具,如锤揲模压钢板(图8),另一头可能是化银炉及坩埚。
以上这六枚银戒指,可能出自于安康城金银巷里某某银匠之手。安康市白河县、旬阳县自古就产绿松石,是金银器皿及首饰上镶嵌的宝石。晚清民国时期,陕南银原料易得,相对黄金来说较为便宜,一般较宽裕的人家,都能加工得起小银首饰,这也是至今陕南民间存世老银质戒指、耳坠、手镯、簪钗等小首饰较多的原因。
(责编:魏佩)
到了晚清、民国时期,戒指已不是妇女专用之物,陕南却流行男士戴戒指,大多是各式各样的银戒指。我手头有几枚,拿出来与同好共赏。
图1,狮头镶嵌绿松石、红珊瑚戒指。戒面长4.2厘米,宽2.6厘米。正中镶椭圆形绿松石,两头镶长倭角红珊瑚;上方小凸碗内镶绿松石,下方小凸碗内镶红珊瑚;其地子饰凸起菊花、草叶纹;环为死口。此戒指工艺复杂考究,十分华贵。从指环死口来看,可能是某有钱有势之人量指订做的专用戒指,以显示身份。
图2,马鞍形镶红珊瑚戒指。长3.8厘面,宽2.4厘米。两头上翘似马鞍,中间横排镶长倭角红珊瑚三颗;外周边饰缠藤纹,内周边饰绳纹;两侧分别饰三堆珍珠纹。环边饰草叶纹。活环口。
图3,镶白玉戒指。戒面长1.8厘米,宽1.4厘米。戒面镶椭圆珠状白玉戒面,周边缘为绳纹、缠藤纹、绳纹三道;两侧饰压印蝴蝶纹。活环口。
图4,锤揲模压人物纹戒指。戒面长3.2厘米,宽2厘米。椭圆开光内饰一对青年男女,右侧手拿折扇者为男,左侧穿交领长衫者为女;中间上下饰花卉纹,地子为珍珠地;环为活口。
图5,梯形图戒指。戒面长2.6厘米,宽2.4厘米。戒面中间双阴线围成长方形,素面(可能是准备刻印章之用),四角双阴线斜伸构成梯形,两侧为草花纹。活环口。
图6,蟹蝎纹戒指。戒面长2.7厘米,宽2厘米。戒面锤鲽压印螃蟹、蝎子纹。活环口。蝎子图案避邪保平安,蝎子在我国民间寓意吉祥;螃蟹寓意富甲天下,或八方招财,纵横天下。螃蟹与蝎子图案寓意“富贵”与“吉祥平安”,佩戴者祈望自家既富且贵,福泽绵长。
陕西安康市城区至今还有金银巷老街巷地名,这是解放前民间金银匠聚集的地方。安康城区在晚清、民国时期,银饰加工已达到分量轻、体积小、银质好的制作水平。古代的银匠们,穷极了一生的智慧,用一双越练越巧的手,采用熔炼、浇铸、锤揲、焊接、包金、炸珠、镌镂、錾刻、模压、抽丝、编垒、掐丝、镶嵌、切削、抛光、镀金等等五花八门的技术,成就了银饰的华美、清雅及多姿多彩。金银巷有不少金银匠的店铺,平时接收来料加工或指样订货;有的“小炉匠”还担挑下乡揽活,方便群众,当场加工耳坠、手镯、戒指等。图7就是“小炉匠”扁担一头的风箱,风箱上层有抽屉,里面有各种小工具,如锤揲模压钢板(图8),另一头可能是化银炉及坩埚。
以上这六枚银戒指,可能出自于安康城金银巷里某某银匠之手。安康市白河县、旬阳县自古就产绿松石,是金银器皿及首饰上镶嵌的宝石。晚清民国时期,陕南银原料易得,相对黄金来说较为便宜,一般较宽裕的人家,都能加工得起小银首饰,这也是至今陕南民间存世老银质戒指、耳坠、手镯、簪钗等小首饰较多的原因。
(责编:魏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