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探索个性化、特色化的办学模式。青少年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由初中所学掌握的基础知识及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继续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分层次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它能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教育素质的普遍提高。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因材施教 循规蹈矩 分层次教学法
1997年下半年收到纪秀卿老师《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这篇论文的感化,引起我深思,唤醒我对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于是开始尝试在“指导——自主学习”中利用“分层次教学法”。1998年,因转到初一重新开始,选择在“指导——自主学习”中“分层次教学法”。经过多年的实践指导,要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分层次教学是一种很好的主渠道。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以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为前提,有区别地制定指导教学目标,设定课程内容,开支教学进度、变换教学方式、确定评估体系,从而使每位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
一、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
1.教学应当面向全体学生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许多学校不注重自己的小学特色,把高考升学率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中学教育不只是为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服务,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是让学生片面发展,而是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探索个性化、特色化的办学模式,才能培养有特色、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健康地发展。
2.教学应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当学生升入高中后,由于每个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同,形成不同的个性,这样就造成学生的学习层次不同。一般情况下,两极分化日益加剧,造成部分后进学生不想学,甚至辍学。如果在教学中依然采用“满堂灌”,不顾学生的能力差异,认为教学就是把学生聚在一起上课,以同一教材和统一目标要求学生,以一样的方法授课,肯定会造成“好的学生不满足,差的学生又理解不了”的现象。为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使所有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必须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统一模式,做到既不压制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又不放弃学习基础差的学生。
3.数学学科的特点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在的知识结构及严密体系决定了数学必须遵循可接受性原则。而课本数学知识是按螺旋式思维发展的规律编排的,不掌握前面的知识,就难以接受后面的知识。由于初中所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及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解决学生数学基础差的问题,就必须实施分层次教学法。
分层次教学法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进行因材施教,逐步递进,以便“面向全体,兼顾两头”,逐渐缩小学生间的差距,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
二、分层次教学的目的和指导思想
采用分层次教学,其目的是通过优化课堂教学,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能获得充分发展的最佳学习环境。按照传统教学观念,学生的学被固定在教师的教的框架中,学生的思维被限制在教师所设计的意图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中学生闪光的思想往往被扼杀于萌芽状态,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而且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学也应有一定的差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分层次教学是一种重视学生间发展的差异,强调教师的“教”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学,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区别对待,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
三、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研究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也就是说,即使学生存在学习差异,如果有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帮助,就能使大多数学生充满希望,而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条件与机会。
2.教育教学理论、实践依据
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学习能力、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及对学习的兴趣爱好不同,接受教学信息的状况自然也不同。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现实状况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使学生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获,不断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以高考升学率的高低衡量一个学校办学的成功与失败的观念依然占主流,于是,许多教师就会不惜一切代价,想尽办法,用各种手段加强少数学优生的辅导,从而使大多数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教学质量大受影响,这违背素质教育的宗旨。因此,教师必须探究教学方法,采取分层次教学法。
四、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1.学生分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金豚矿”。我们对每个学生的分层必须有利于每位学生潜在才能和聪明智慧释放出来。因学生水平的差异,将全班学生划分为提高层(优生层即A层)、发展层(中等生层即B层)和跃进层(后进生即C层)三个层次。教师将后进生安排在最佳位置,便于有效辅导。分层前教师必须为学生讲明分层次教学的目的是为每个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机遇和空间,使他们都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层次的划分不是固定不变的,要以学生的平时表现、测试成绩进行及时调整,避免学生消极情绪的产生,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 2.教学分层
把学生分层的目的,在于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教学中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提出具体要求,实施不同的教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所处的层次上愉快学习,健康成长。
(1)教学目标分层
分层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前提。每节新课前,要求老师在透彻理解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好分层教学的过程。如教学内容组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在获得中得到发展和提高;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求使各层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都能够达到相应的目标。C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了解、识记、模仿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有关数学术语、数学符号、定义、定理、法则、公式、性质等,例题、练习达到简单模仿。B层学生学习目标是理解领会,达到说明性理解水平,以及在封闭性范围内进行转换。A层学生的学习目标必须具有探索性、创造性。为学生指明“最近发展区”,进而激发良好的学习动机,培养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2)讲授分层
为适应教学的需要,开学前便与班主任协调安排好座位,即以“A、B、B、C”型为上下桌进行组合。授课时,前15分钟,让全班学生整理出在预习中存在的共同问题,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能小组内完成的先完成,小组内不能完成的上课时提出,教师使用启发式教学法解决全班学生重点存在的问题。15分钟后,对A层学生提出一些新要求,B层学生只能了解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他们也可以继续学习,而C层学生仍存在困难,通过辅导了解他们存在的困难,再讲解指导,使他们达到基本要求。课堂的最后5分钟,若A层学生已全部完成教学任务,可让他们一对一辅导C层同学,争取把C层学生中的疑难问题在课堂上解决掉。
例如:课本必修一“函数概念”这节课的授课过程中,要求全班学生先复习相应的旧知识,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①什么叫函数?映射?
②为什么说:“自变量x有一定取值范围?”
③为什么说:“函数y有确定的范围与之对应?”
④x、y的取值范围可分别简称为集合吗?它们有何特点与关系?
⑤你能从映射的角度重新定义函数吗?
⑥函数记号如何?新定义与原定义相同吗?
然后让C层同学回答①②题,B层同学回答③④题,A层同学回答⑤⑥题。通过提问分析,既复习了旧知识,充分暴露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又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基本上领会函数的概念,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学习难点不知不觉地被突破。
当然,对新知识内容的理解、知识点的应用和题型的变换等,都要按照各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问题,尽可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例如,学习了函数概念后,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
①函数由哪三个要素组成?与映射有何关系?
②如何求自变量x取a时的函数值f(a)?并说明f(a)与f(x)的异同。
③自变量是否一定用x表示?两个函数相同的条件是什么?
④求二次函数f(x)=6x■ 6的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并求f(0)、f(1)、f(a)、f(x 1)。
先让C层学生解决①②题后,B层学生解决③④题,尽量让大多数学生理解,学会方法,悟出规律。此外还要安排好教学节奏,做到精讲多练,消除“满堂灌”、拖泥带水的现象,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多练。也可引进趣味数学,活跃课堂氛围,努力做到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地参与教学全过程。
(3)练习分层
教师认真备课、设计三种层次练习,供三种层次的学生使用,而每一层的练习也分三个层,从三个方面巩固知识、检查缺漏、培养能力,即“双分层”。
(4)作业分层
把作业分为两种:一是口头作业,要求口头回答,根据课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三个层次;二是书面作业,目前的统编教材,有三个层次作业——课后练习、A组练习和B组练习。布置作业一般这样进行:
A层学生的必做题为:①A组习题中分习题;②B组习题。选做题为自行编题和老师补充的一些习题。
B层学生的必做题为:①A组习题;选做题为B组习题。
C层学生的必做题为:①课后练习题;②部分A组习题。选做题为A组习题中剩余的部分习题。
(5)测试分层
每次测试编拟三份试卷(可由多个教师分工出卷),供A、B、C三层次的学生使用。编题的原则是以大纲为准,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考62分以上。如果B、C层次的学生要求考上一层次的考卷,则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他们的要求。
(6)小组讨论学习
小组讨论时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分层次教学的关键。学习小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课堂上的小组,主要是由老师指导,在课堂上让A层学生辅导B层学生,B层学生辅导C层学生,不能解决的小组内讨论,及时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排除障碍。另一种是课外小组,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愿结合的学习小组,通过小组讨论学习,达到互相学习、互相进步的目的,而且通过活动可以培养学生间纯洁的友谊,增强机体的凝聚力。
五、分层次教学中评价的作用
1.为更好地实施分层次教学,真正做到面向每一个学生。教师从日常的评价中取得教学效果,诊断学生学习的困难,由此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帮助每个学生取得最大的发展。
2.数学评价要有针对性地对那些学习能力、学习效果较差,而又有微小进步的学生进行各种诱导性和鼓励性的评价,用评价的手段鼓励学困生转化。
3.教育评价向学生和家长传递信息,告诉他们学业进展情况,哪些内容掌握了,哪些内容还没有掌握,学习的困难在哪里,学生在观察、实验、课堂讨论等数学活动中的表现等.依据这些信息,学生和家长可以调整学习策略,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4.数学评价的设计应该更细致深入,方法也应更多样。以评价学生学习为例,除了传统的笔试外,还可以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方法等,在口试中更详细地了解每个学生平时解决问题的过程的能力等。
5.教师应改变长期作为评价者的地位。为评价教育而评价学习是现代教育评价观所决定的,也是数学教学目的所要求的。大量的事实表明,用考试的分数,作为约束学生的手段,这种评价只能使教学陷入脱离实际、毫无生机的沉闷状态的深渊中,使学生与教师的对立情绪越来越大,不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人才。教师的责任,是竭尽全力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愉快地学习提供方便。基于此,我们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的评价看做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一部分,评价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评价教师的教学。
6.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而且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人。这样才能使评价从内部的转化到内在的、从形式的转向实质的、从被动的转向主动的。学生只有真正掌握自己,驾驭自己,才能提高自己,才能更好地实现动态分层。
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分层次教学有许多优点,但也有不足之处。在具体教学中,一定要扬长避短,尽量发挥优势,避免负责影响。
1.做好动员工作。由于分层次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分层,因此一定做好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让他们真正了解分层次教学的意义,使他们喜爱分层次教学法,愉快地参与到分层次教学中。
2.教学中应该增加情感投入。尤其是C层和B层的学生,应该经常性地与他们交流沟通,这是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的保证。
3.加强学生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教师素质要求更高,工作量加大,要有恒心。
5.课后与家长密切配合,与班主任的协调,教师的责任心、教态、语言、作风、人格等都会对分层次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种教学法充分展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工作量大些,但效果是显著的,也深受学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1]冯跃峰主编.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中学数学,1997.
[2]李士琦,李俊主编.数学教育个案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马忠林主编.数学教育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王永,余文森主编.来自教改实践的报告.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因材施教 循规蹈矩 分层次教学法
1997年下半年收到纪秀卿老师《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这篇论文的感化,引起我深思,唤醒我对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于是开始尝试在“指导——自主学习”中利用“分层次教学法”。1998年,因转到初一重新开始,选择在“指导——自主学习”中“分层次教学法”。经过多年的实践指导,要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分层次教学是一种很好的主渠道。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以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为前提,有区别地制定指导教学目标,设定课程内容,开支教学进度、变换教学方式、确定评估体系,从而使每位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
一、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
1.教学应当面向全体学生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许多学校不注重自己的小学特色,把高考升学率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中学教育不只是为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服务,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是让学生片面发展,而是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探索个性化、特色化的办学模式,才能培养有特色、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健康地发展。
2.教学应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当学生升入高中后,由于每个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同,形成不同的个性,这样就造成学生的学习层次不同。一般情况下,两极分化日益加剧,造成部分后进学生不想学,甚至辍学。如果在教学中依然采用“满堂灌”,不顾学生的能力差异,认为教学就是把学生聚在一起上课,以同一教材和统一目标要求学生,以一样的方法授课,肯定会造成“好的学生不满足,差的学生又理解不了”的现象。为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使所有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必须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统一模式,做到既不压制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又不放弃学习基础差的学生。
3.数学学科的特点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在的知识结构及严密体系决定了数学必须遵循可接受性原则。而课本数学知识是按螺旋式思维发展的规律编排的,不掌握前面的知识,就难以接受后面的知识。由于初中所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及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解决学生数学基础差的问题,就必须实施分层次教学法。
分层次教学法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进行因材施教,逐步递进,以便“面向全体,兼顾两头”,逐渐缩小学生间的差距,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
二、分层次教学的目的和指导思想
采用分层次教学,其目的是通过优化课堂教学,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能获得充分发展的最佳学习环境。按照传统教学观念,学生的学被固定在教师的教的框架中,学生的思维被限制在教师所设计的意图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中学生闪光的思想往往被扼杀于萌芽状态,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而且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学也应有一定的差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分层次教学是一种重视学生间发展的差异,强调教师的“教”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学,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区别对待,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
三、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研究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也就是说,即使学生存在学习差异,如果有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帮助,就能使大多数学生充满希望,而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条件与机会。
2.教育教学理论、实践依据
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学习能力、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及对学习的兴趣爱好不同,接受教学信息的状况自然也不同。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现实状况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使学生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获,不断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以高考升学率的高低衡量一个学校办学的成功与失败的观念依然占主流,于是,许多教师就会不惜一切代价,想尽办法,用各种手段加强少数学优生的辅导,从而使大多数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教学质量大受影响,这违背素质教育的宗旨。因此,教师必须探究教学方法,采取分层次教学法。
四、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1.学生分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金豚矿”。我们对每个学生的分层必须有利于每位学生潜在才能和聪明智慧释放出来。因学生水平的差异,将全班学生划分为提高层(优生层即A层)、发展层(中等生层即B层)和跃进层(后进生即C层)三个层次。教师将后进生安排在最佳位置,便于有效辅导。分层前教师必须为学生讲明分层次教学的目的是为每个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机遇和空间,使他们都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层次的划分不是固定不变的,要以学生的平时表现、测试成绩进行及时调整,避免学生消极情绪的产生,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 2.教学分层
把学生分层的目的,在于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教学中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提出具体要求,实施不同的教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所处的层次上愉快学习,健康成长。
(1)教学目标分层
分层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前提。每节新课前,要求老师在透彻理解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好分层教学的过程。如教学内容组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在获得中得到发展和提高;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求使各层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都能够达到相应的目标。C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了解、识记、模仿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有关数学术语、数学符号、定义、定理、法则、公式、性质等,例题、练习达到简单模仿。B层学生学习目标是理解领会,达到说明性理解水平,以及在封闭性范围内进行转换。A层学生的学习目标必须具有探索性、创造性。为学生指明“最近发展区”,进而激发良好的学习动机,培养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2)讲授分层
为适应教学的需要,开学前便与班主任协调安排好座位,即以“A、B、B、C”型为上下桌进行组合。授课时,前15分钟,让全班学生整理出在预习中存在的共同问题,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能小组内完成的先完成,小组内不能完成的上课时提出,教师使用启发式教学法解决全班学生重点存在的问题。15分钟后,对A层学生提出一些新要求,B层学生只能了解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他们也可以继续学习,而C层学生仍存在困难,通过辅导了解他们存在的困难,再讲解指导,使他们达到基本要求。课堂的最后5分钟,若A层学生已全部完成教学任务,可让他们一对一辅导C层同学,争取把C层学生中的疑难问题在课堂上解决掉。
例如:课本必修一“函数概念”这节课的授课过程中,要求全班学生先复习相应的旧知识,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①什么叫函数?映射?
②为什么说:“自变量x有一定取值范围?”
③为什么说:“函数y有确定的范围与之对应?”
④x、y的取值范围可分别简称为集合吗?它们有何特点与关系?
⑤你能从映射的角度重新定义函数吗?
⑥函数记号如何?新定义与原定义相同吗?
然后让C层同学回答①②题,B层同学回答③④题,A层同学回答⑤⑥题。通过提问分析,既复习了旧知识,充分暴露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又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基本上领会函数的概念,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学习难点不知不觉地被突破。
当然,对新知识内容的理解、知识点的应用和题型的变换等,都要按照各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问题,尽可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例如,学习了函数概念后,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
①函数由哪三个要素组成?与映射有何关系?
②如何求自变量x取a时的函数值f(a)?并说明f(a)与f(x)的异同。
③自变量是否一定用x表示?两个函数相同的条件是什么?
④求二次函数f(x)=6x■ 6的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并求f(0)、f(1)、f(a)、f(x 1)。
先让C层学生解决①②题后,B层学生解决③④题,尽量让大多数学生理解,学会方法,悟出规律。此外还要安排好教学节奏,做到精讲多练,消除“满堂灌”、拖泥带水的现象,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多练。也可引进趣味数学,活跃课堂氛围,努力做到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地参与教学全过程。
(3)练习分层
教师认真备课、设计三种层次练习,供三种层次的学生使用,而每一层的练习也分三个层,从三个方面巩固知识、检查缺漏、培养能力,即“双分层”。
(4)作业分层
把作业分为两种:一是口头作业,要求口头回答,根据课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三个层次;二是书面作业,目前的统编教材,有三个层次作业——课后练习、A组练习和B组练习。布置作业一般这样进行:
A层学生的必做题为:①A组习题中分习题;②B组习题。选做题为自行编题和老师补充的一些习题。
B层学生的必做题为:①A组习题;选做题为B组习题。
C层学生的必做题为:①课后练习题;②部分A组习题。选做题为A组习题中剩余的部分习题。
(5)测试分层
每次测试编拟三份试卷(可由多个教师分工出卷),供A、B、C三层次的学生使用。编题的原则是以大纲为准,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考62分以上。如果B、C层次的学生要求考上一层次的考卷,则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他们的要求。
(6)小组讨论学习
小组讨论时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分层次教学的关键。学习小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课堂上的小组,主要是由老师指导,在课堂上让A层学生辅导B层学生,B层学生辅导C层学生,不能解决的小组内讨论,及时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排除障碍。另一种是课外小组,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愿结合的学习小组,通过小组讨论学习,达到互相学习、互相进步的目的,而且通过活动可以培养学生间纯洁的友谊,增强机体的凝聚力。
五、分层次教学中评价的作用
1.为更好地实施分层次教学,真正做到面向每一个学生。教师从日常的评价中取得教学效果,诊断学生学习的困难,由此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帮助每个学生取得最大的发展。
2.数学评价要有针对性地对那些学习能力、学习效果较差,而又有微小进步的学生进行各种诱导性和鼓励性的评价,用评价的手段鼓励学困生转化。
3.教育评价向学生和家长传递信息,告诉他们学业进展情况,哪些内容掌握了,哪些内容还没有掌握,学习的困难在哪里,学生在观察、实验、课堂讨论等数学活动中的表现等.依据这些信息,学生和家长可以调整学习策略,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4.数学评价的设计应该更细致深入,方法也应更多样。以评价学生学习为例,除了传统的笔试外,还可以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方法等,在口试中更详细地了解每个学生平时解决问题的过程的能力等。
5.教师应改变长期作为评价者的地位。为评价教育而评价学习是现代教育评价观所决定的,也是数学教学目的所要求的。大量的事实表明,用考试的分数,作为约束学生的手段,这种评价只能使教学陷入脱离实际、毫无生机的沉闷状态的深渊中,使学生与教师的对立情绪越来越大,不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人才。教师的责任,是竭尽全力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愉快地学习提供方便。基于此,我们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的评价看做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一部分,评价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评价教师的教学。
6.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而且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人。这样才能使评价从内部的转化到内在的、从形式的转向实质的、从被动的转向主动的。学生只有真正掌握自己,驾驭自己,才能提高自己,才能更好地实现动态分层。
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分层次教学有许多优点,但也有不足之处。在具体教学中,一定要扬长避短,尽量发挥优势,避免负责影响。
1.做好动员工作。由于分层次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分层,因此一定做好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让他们真正了解分层次教学的意义,使他们喜爱分层次教学法,愉快地参与到分层次教学中。
2.教学中应该增加情感投入。尤其是C层和B层的学生,应该经常性地与他们交流沟通,这是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的保证。
3.加强学生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教师素质要求更高,工作量加大,要有恒心。
5.课后与家长密切配合,与班主任的协调,教师的责任心、教态、语言、作风、人格等都会对分层次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种教学法充分展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工作量大些,但效果是显著的,也深受学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1]冯跃峰主编.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中学数学,1997.
[2]李士琦,李俊主编.数学教育个案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马忠林主编.数学教育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王永,余文森主编.来自教改实践的报告.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