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重敲响令学生震颤的第一锤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i1234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师每教一篇新课文时,都应精心设计导入语。只有精彩的导入,才能给学生以耳目一新之感,激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只有精彩的导入,才会在学生心中重重地敲响第一锤,激起其强烈的心灵震颤,收到开局扣人心弦之奇效,为编织立体教学活动空间、获取省时高效的优化教学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2009年四川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期间,全省共有22名中青年教师参加了优质课比赛。赛程结束后,我们发现,每位参赛教师都非常注意导入语的设计。他们一上台就凭着精心设计的新颖别致的艺术教案,使学生的无关心理活动立即停止,赏析心理活动迅速展开。参赛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艺术机智和才干,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最佳切入点,来重重地敲响这激起学生强烈心灵震颤的第一锤。
  简单归纳起来,四川省高中语文优质课的导入语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类型:
  
  一、以旧联新类比导入
  
  运用旧知识衔接新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开讲导入新课的重要技法。新旧知识的联系往往有许多相同点或相似处,教师在导入语的设计中,若能通过类比启发导入新课,实现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的联系,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次优质课比赛,参赛者用得最多的就是“以旧联新,类比导入”的开讲方法。
  请看资阳市安岳中学唐文春老师为《胡同文化》一课设计的导入语:“走进一中,就被一中的“公勇诚朴”的校园文化所感动。其实,我们的生活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于是就有了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居文化……”听课的宜宾一中的学生对自己的校园文化非常熟悉,对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居文化等也有一定了解,由此类比导入,学生对“胡同文化”也就不会感到陌生,从而达到了省时高效的目的。
  遂宁市射洪中学的邱华全老师设计的《故都的秋》一课的导入语文采斐然,“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对秋天会有不同的感受:既有‘轻寒正是可人天’的惬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畅快;也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忧伤,‘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无奈,‘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愁苦。面对故都的秋,现代作家郁达夫又会生发怎样的感慨呢?”原来,同样对于秋天,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心境中竟会有如此千差万别的感受!顺着邱老师的思路,学生们兴趣盎然地走进了《故都的秋》。
  同样是教授《故都的秋》,达州一中的刘颖老师却是由组织学生仿造句子“‘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郁达夫读到的是。”由此导入新课,别具一格,匠心独运。而眉山市车城中学的马才廷老师讲《山居秋暝》,则是由学过的几篇课文导入新课,这是最常见然而也是最实用的开讲方法。
  
  二、谈话启发拨动心弦
  
  教师在开讲时,根据讲授内容和学生情况,往往以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动听而富有魅力的谈话艺术,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师生迅速产生心灵拥抱的情感交流,进入一种和谐融洽而富有节奏的艺术化教学情景之中。这也是运用极广的开讲艺术。
  如西昌二中的尹德华老师在讲荀子的《劝学》篇时的导入,就是与学生在如话家常娓娓道来的谈话中进行的。她由罗杰依·黑曼提出的21世纪最受社会欢迎的人应该具备的七种能力谈到学习《劝学》的具体要求。她那旁征博引却又紧扣教材的谈话艺术,启人深思,诱人品味,使学生迅速沉浸在心灵拥抱的情感交流之中。
  攀枝花市十二中的覃秋梅老师在讲《雨霖铃》一课时,以讲评书的方式介绍柳永:“话说北宋年间,有这样一位读书人……”从柳永进京赴考落第讲到发牢骚填《鹤冲天》“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讲到“奉旨填词柳三变”流连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一直讲到柳词的风格。这种评书式的开讲,更加生动形象,更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同样是赏析《雨霖铃》一词,巴中市教科所的苟志弘老师的导入语则显得格外干净利落:“离别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来学习《雨霖铃》,一起走进词人的心灵世界。”三言两语,言简意赅,很快把学生带入了词的意境之中。
  此外,泸州高中的甘露老师通过介绍鉴赏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把学生引入到对《山居秋暝》的学习中;绵竹中学的朱才会老师通过谈话组织教学,很自然地导入新课《胡同文化》;康定中学的杨汉宏老师则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一些要素,编织成空间三维实体,导入《<呐喊>自序》的学习之中。
  
  三、释题入课提纲挈领
  
  课题,往往是讲授内容的窗口或眼睛,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因此,从解释课题入手导入新课,并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促使学生向纵深思考,就可以起到开门见山、提纲挈领、抓住重点、促使思维迅速定向的作用。
  如内江六中的刘京周老师讲《我与地坛》,紧紧抓住“地坛就是史铁生的精神家园”这一点释题入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李白的精神家园在山水,陶渊明的精神家园在田园,我的精神家园在三尺讲台,史铁生的精神家园在地坛。”把握了“我”与“地坛”的关系,就等于拥有了一把理清全文思路的钥匙,这样导入新课,充分显示出教师厚积薄发的知识底蕴。
  郫县三中的邝文娟老师教授《漫话清高》一文,要求学生回答“清高”一词的含义,它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学生回答后,她并没作正面评点,而是要求学生结合读课文以理解“清高”的确切含义。学生为了搞清楚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便如饥似渴地读起课文来,这种引而不发的开讲,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之目的,其效果自不待言。
  
  四、图片演示创设情景
  
  这次优质课比赛,参赛教师都不约而同地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教学。但是,如何把形象、画面、声音有机结合起来,创设情景,营造气氛,调动情感,激发兴趣,吸引注意,引发思考,使语文导入既丰富多彩,又切中肯綮,则要看参赛教师的本事了。
  绵阳南山中学的蒋忠老师在指导学生赏析奥地利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的《豹——在巴黎动物园》一诗时,首先打开视频,屏幕上出现在原野里迅猛奔跑的豹,然后问学生:“这些豹具有什么特点?”(生答:凶猛、矫健、霸气)老师又问:“如果把这些自然的精灵囚禁在笼子里时,它又会怎样?”(生无语)老师:“好,我们翻开课文,阅读里尔克的诗歌《豹》。”这样开讲,屏幕上迅猛奔跑的豹那种凶猛、矫健、霸气,与诗歌中囚禁在笼中的豹的绝望、麻木、无力形成了鲜明对比,使学生很快就把握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无奈与悲哀。值得一提的是:雅安中学的王瑜老师在讲《豹——在巴黎动物园》一诗时,也是先投影豹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认识开讲,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广安武胜中学的田继谋老师在指导学生赏析《山居秋暝》一诗时,首先在屏幕上投射出四幅山水美景图,然后问:“同学们,这样美丽的地方,你愿意居住吗?”学生有回答山清水美,愿意居住的;有回答远离现代化,生活不方便,不愿意居住的。田老师顺势说道:“唐朝有个诗人叫王维,他就愿意居住。为什么他愿意居住呢?请大家认真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这样由图片演示自然而巧妙地进入了新课,真是天衣无缝,不留半点痕迹。
  
  五、引用材料激发兴趣
  
  好奇心强,是中学生的显著特点之一,为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开讲中引入材料,导入新课,激活思维,使学生情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
  如广元外国语学校的陈子卫老师讲《漫话清高》一课时,是用这样一则材料导入新课的:“传说上古帝王尧年老时,打算让天下于许由。尧说:‘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回答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获得了大治,而我却还要去替代你,我将为了名声吗?’……尧从此再未访到许由的踪迹。人们纷纷称赞许由的清高。今天,我们有时仍会听到人们用‘清高’一词评价他人。‘清高’为何意?哪些人可称为‘清高’?今天我们还要不要‘清高’?”由此导入新课,学生不仅迅速把握了“清高”的含义,而且产生了寻根究底的浓厚兴趣。教师设置的三个问题,层层深入,紧扣课文,巧妙地把学生带进了新课的学习之中。
  而宜宾一中的周瑶老师在讲《雨霖铃》一词时,则由当代流行音乐引入北宋的流行音乐——宋词,再简要介绍柳永的潦倒失意与本词中的悲怆离别,选择这样的切入点导入新课,亦可收到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导入语的设计远不止以上五种,还有质疑问难、层层深入,对比辨识、启发点拨,巧设悬念、唤起期待,借助歌曲、入情入境,援引实例、典型引路,用语机智、妙趣横生等多种手法。根据不同的课文选择不同的切入点,或介绍课文背景,或概括故事情节,或介绍写作动机,或描述精彩场面、传神细节、优美景物、人物形象、艺术风格等等。所以,作为开讲艺术的导入语的设计应因人而异,因课而异,灵活多样,不断创新。
  总而言之,2009年四川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导入语的设计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正是由于有了一篇篇精彩漂亮的“凤头”般的开讲,才会有丰富扎实的“猪肚”般的续讲和干净利落的“豹尾”般的结讲,才会构成一堂堂浑然一体的高效优质课,才会呈现出一幕幕和谐奇异的教学艺术情景,才会使得听课的师生神游于其中又乐而忘返!
  勿庸讳言,在这次“教学研讨会”上,也有老师不顾讲授内容和学生实际,一味追求新奇而故弄玄虚,搞形式主义,还有一些老师把导入语设计得过分繁杂冗长。我们必须明白:只有贴近讲授内容,学生才能深入理解教材;只有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才会感到亲切,学习的积极性才容易调动起来;只有杜绝生拉硬扯和形式主义,学生才会感到导入语与课文结合得自然贴切、天衣无缝,赏析注意才会迅速形成,赏析心理活动才会迅速展开。我们必须明白:发动开讲的时间应该尽量缩短,因为开讲与整个课内创造活动相比,只不过是序幕与全剧的关系,只能适可而止,不能喧宾夺主。精彩的开讲艺术之后就是复杂微妙而又出神入化的续讲艺术了。那才是一堂高效优质课课内创造最为精彩迷人的地方!那才是奏出教学艺术最强音的时候!
  [作者通联:四川资阳中学]
其他文献
【编者按】诗言志,表心声。读诗,写诗,读的是文化,写的是胸襟与抱负。诗歌是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读诗写诗,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灵魂。这不,防城港市上思县的民族中学就特地开办了诗词写作兴趣班,鼓励同学们努力创作古体诗和现代诗。现刊发部分,以扬诗风。  绝句  12(1)班 黄海南  夏夜露似珠,辗转不能寝。  忽闻庙鼓声,双泪思家亲。  月光寒  10(8)班 黄剑春  透窗静望夜,
【教学设想】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部编初中语文8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里的一篇课文,属于游记散文。作《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教学设计,笔者看重课文能提供较大活动施展空间这一文本特质。故而心生活动立意建构课堂的设想:从体察一滴水叙述视角的独特、巧妙切入,以信息能力的培养为落点,通过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活动安排,搭建语用场景,引发、驱动实践学习,打通学生在由掌握游记散文知识过渡到生成语用能力过程中的壁垒和隔障,
摘 要 说明性文章“四要素”式的阅读教学方式屡被批评,却难以改变。就初中学段而言,这样局面的产生,其根源还要归结到课程标准对说明性文章阅读教学目标陈述的偏颇。说明性文章阅读教学应当以建构读者的主题信息网络为目标,并围绕此探寻教学路径,依从读者对信息的提炼组织、评估筛选、拓展重构、交流完善的阅读认知和体验过程设计教学,开展活动。  关键词 主题信息;说明性文章;教学目标;教学路径   说明性文章阅
为什么素色的花通常比艳色的花香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花香扑鼻的花一般都是素色的,而艳色的花通常没有香气,这是为什么呢?  对于植物来说,开花是为了结果。色彩和气味都是植物引诱昆虫传粉的方法。而昆虫对花朵的要求,远不如人类对花朵的要求那样苛刻。许多昆虫单凭颜色,就能准确地识别出它需要的花朵,而花儿发出什么气味,昆虫是不会关心的。而有一些昆虫,对于花朵散发出来的气味的反应则非常灵敏,仅仅凭着这种灵
在无数个漫长而幽深的夜晚,它独自接受着黑暗的孤寂和清冷,然而它的内心却仿若冰山下的火种,充满着自信和希冀,因为它相信有朝一日,满天的星辰都会为它歌唱。  小时候便听说昙花一现的成语,觉得这花太过可惜,穷尽一生,却只换来流星般短暂美好的时刻。直到爷爷也种起昙花,我便时时观察它,总在想着,它如此辛苦,究竟是为了什么?想起爷爷种的其他花,即使在含苞时,也骄傲地接受着人们的赞美,到了花开时节,更仿佛众星捧
又一个金秋十月,我们迎来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二岁的生日。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爱国传统的文明古国。千百年来,无数爱国志士以诗歌的方式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就让我们满怀爱国的热情,学习一些课外的,但同样让人感动的爱国诗词吧!    1.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这首《共青团之歌》唱出了青春的活力。青春之歌,曲调高昂。我们是青春路上的向日葵,朝气蓬勃,奋发向上。  青春是跳动的音符。一路欢唱,触动了我们的向日葵之心。在和谐欢快的音乐声中,我们羞涩地从湿润的泥土中探出绿色的小脑袋。连绵的黄土地上,便开始闪耀着星星点点的绿光。那是青春在悄悄发芽,青春之光在微微闪亮。  青春的世界里,到处
文本是由语言构成的,汉语有独特的造字、遣词、用语及其表情达意的方式,因而也有自己的读解方式。几千年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训诂学理论,留下丰富的训诂资料。汉语文的文本解读首先要从训诂学的角度解读,可从“形训”“声训”“义训”等方面进行,需要恪守传统训诂的边界。  一、“形训” 的解读及其边界  1.形训解读 所谓“形训”解读,就是采用训诂学形训的方法,通过字形分析解释字义,突破关键节点,以解读文本的阅
概念磁悬浮沙发  躺在这个浮在空中的云朵状沙发一定超舒适。它采用磁悬浮技术,在底座所产生的磁力支持下,柔软的上半部分是浮动的。结束一天疲惫的学习后回家躺在上面放松那是多么的惬意!还能有比这样更舒服的方式吗?    独特的云朵雨伞  过去的雨伞基本上都是用撑开的方式打开,而荷兰设计师设计的云朵状的雨伞却是用充气的方式,可以很方便地用内置在伞把里的气筒来充气。使用这种伞的时候看上去就像是天空中飘着的云
摘 要 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实用文本阅读版块集中体现了语文学科“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素养,着重考查学生的内容分析与理解能力。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高考实用文本阅读模拟命题实践要做到:语料的选取要立足于主题服务于“立德树人”的目标,命题的内涵要充分依托高考评价体系和语文课程标准,创设科学而合理的丰富情境,调动学生课内外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在测试任务中呈现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