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外有关企业成长理论的思想源远流长,研究视角广泛,本文仅从企业成长动力角度出发,将有关企业成长的理论从内生成长,外生成长两种视角进行阐述,并将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综述,以期揭示企业成长的全部逻辑。
【关键词】企业成长理论 述评
企业成长问题一直是学者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有关企业成长的理论成果浩如烟海,本文仅从企业成长的动力角度出发,将有关企业成长的理论从内生、外生和内外结合视角进行阐述,并将有代表性的国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综述。
一、外生成长理论
企业外生成长理论认为企业成长是由外生变量决定的,即在给定的技术、市场条件下研究企业成长问题,代表性学派是古典经济学企业成长论和新制度经济学企业成长论。
(一)古典经济学企业成长论
古典经济学主要是用规模经济来解释企业成长,企业成长的动力源自于对规模经济的追求。亚当·斯密用分工所形成的规模经济解释企业成长问题。马克思继承了斯密的劳动分工思想,对劳动分工和企业存在及其成长之间的关系做了更详细准确的描述,并在强调分工的前提下,更重视协作对提高组织效率的作用,以及企业自身的管理对于企业成长的制约作用。马歇尔阐述了企业成长理论是由规模经济论、市场结构论和企业家理论等三部分构成,他认为企业成长的源泉是内外部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专业化分工是企业成长的基础,企业成长能力受到规模经济的影响。斯蒂格勒根据产业寿命周期分析了企业成长的一般规律,重新解释了基于规模经济利益的企业成长与稳定的均衡竞争条件相容的原因。
吉布莱特(Gibrat,1931)对企业规模、企业成长性及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揭示了企业成长是一个随机过程,影响因素过于复杂,企业成长率独立于企业规模。Marten Goos (2000)基于产业组织视角研究了劳动需求与企业成长、产业演化的关系,他用企业内部员工数量的增加来衡量企业成长,并分析得出了企业规模、年龄和产业类型的不同,会影响员工需求的结论。L Francesca 等(2001)以意大利工业企业为样本数据,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吉布莱特定律。
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成长论认为企业是生产函数,企业成长过程就是调整产量达到最优规模的过程;企业成长的动因是外生的,即在一系列给定的条件下对规模经济的追求。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成长论无法解释企业为什么存在,及企业成长的真正动力和过程,而且分析范围狭窄,不能确切地解释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现象。
(二)新制度经济学企业成长论
新制度经济学将企业作为一个契约要素的集合,有关企业成长的问题研究就归结为企业边界的变化问题,企业成长的动因即为交易费用的节省。科斯认为企业是市场机制的替代,市场交易费用和组织管理费用相等的均衡水平决定了边界,企业成长取决于企业的经营规模、企业功能、市场交易费用三个要素。威廉姆森在继承了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的前提下,认为交易频率、资产专用性以及企业所处的契约环境是决定企业边界的三个因素。这三个因素决定了不同经济组织的交易成本,通过成本收益的比较可以得出理论上企业的最优规模,即企业边界的变化取决于最大限度节约交易成本目的。格罗斯曼和哈特认为对专用性资产的控制成为企业成长的影响要素,进一步明确了纵向一体化的含义。其后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经济学、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团队生产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都是在新古典理论框架上的修正。
新制度经济学企业成长论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新古典经济学企业成长论,合理地解释了企业的存在、边界问题,但无法合理地解释企业之间的异质性问题,而且也忽略了企业的生产性功能,及其企业交易性和生产性的相互作用而导致企业成长的事实。
(三)企业制度变迁企业成长论
企业制度变迁理论认为企业规模的扩大是以企业制度变迁为前提的。该理论认为企业成长的源泉来自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及内部行政机制的发达程度。钱德勒从历史和宏观的角度探讨了企业制度的变迁,技术革新和市场扩大是导致企业制度变迁根本原因,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和企业内部层级式管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企业制度变迁的依据。威廉姆森从理论思维的角度阐述了企业成长过程中组织结构的演变和不同组织形态的效率。
二、内生成长理论
企业内生成长理论从企业内部角度出发研究企业成长的相关问题,认为企业成长的动力来自企业内部,主要代表理论有企业成长资源基础论、企业成长核心能力论。
(一)企业成长资源论
彭罗斯从企业内部资源视角出发,以单个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得出企业内部拥有的资源状况和组织管理水平决定了企业的能力,并构造了“企业资源一企业能力一企业成长”的理论分析框架。企业的成长是一个动态过程,成长的动力来源于对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状况决定了企业的战略竞争优势(Wernerfield 1984,Barney 1999,Collis&Montgomery 1995),并通过创新、改革和加强组织内部管理等手段使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就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或以更低的成本实现企业持续成长的过程。
(二)企业成长核心能力论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通过合理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所形成的组织内部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成长的源泉,并且能够及时适应内外环境变化,有效协调和重新配置竞争性资源和充分发挥其能力的企业才能不断获得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持续成长(Teece,1997)。德姆塞茨认为企业是一个由各类知识所组成的系统,由于知识在积累和使用过程中难以模仿性,并且具有路径依赖性,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效仿,因此企业内部的知识存量就决定了企业配置资源的能力,最终在提供的产品、服务中体现出竞争优势。野中郁次郎( Ikujiro Nonaka,1994)通过对日本企业发展历史的分析,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内部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秩序、习惯等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默会知识,企业的成长过程就表现为是动态的知识积累和创新的过程。K(Laursen等(1999)将人员的知识结构纳入企业成长模型,并认为企业成长是对员工管理能力增强的过程。Dorothy Leonard-Barton(2000)又从知识创新和知识管理的角度探讨企业的成长问题,将知识视为企业成长动力的核心源泉,强调知识管理和创新对企业成长的关键性作用。 (三)企业成长生命周期论
20 世纪80年代,纳尔逊、温特等在借鉴生物进化论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惯例-搜索-选择环境的逻辑框架,认为在企业的组织活动中,惯例形成于对资源、能力或知识在组织的分工协作过程中,并作为组织成员决策活动的前提,是推动企业成长的动力源泉。爱迪斯把企业比作生命体,提出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孕育期到死亡期共十个阶段。
内生成长理论过多地强调了资源、能力、知识、惯例等内生性因素对企业成长的绝对作用,忽视了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发挥需要与外界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因此脱离了外部环境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作用,而单独的考虑企业内部资源会导致资源和能力的刚性,从而可能失去持续成长的动力保证。
综上分析可知,基于成长动力源泉的国外企业成长理论呈现出由外向内,从同质向异质、从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从企业是生产函数到企业是契约再到企业是生物体的逻辑思路开展,体现了学者对企业成长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和扩展,因此借鉴国外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加强对特定经济环境下的中国企业的成长问题进行研究,挖掘适合我国企业成长道路的企业成长理论就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Penrose,E.T.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7(上卷).
[3]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M].商务印书馆,1991.
[4]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65.
[5]Coase,R. H.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 N.S.Vol,4. 1937.
[6]Willimson.Market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1975.
作者简介:李锐(1979-),女,吉林省松原市人,汉族,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企业成长,人力资源管理。
(责任编辑:陈岑)
【关键词】企业成长理论 述评
企业成长问题一直是学者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有关企业成长的理论成果浩如烟海,本文仅从企业成长的动力角度出发,将有关企业成长的理论从内生、外生和内外结合视角进行阐述,并将有代表性的国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综述。
一、外生成长理论
企业外生成长理论认为企业成长是由外生变量决定的,即在给定的技术、市场条件下研究企业成长问题,代表性学派是古典经济学企业成长论和新制度经济学企业成长论。
(一)古典经济学企业成长论
古典经济学主要是用规模经济来解释企业成长,企业成长的动力源自于对规模经济的追求。亚当·斯密用分工所形成的规模经济解释企业成长问题。马克思继承了斯密的劳动分工思想,对劳动分工和企业存在及其成长之间的关系做了更详细准确的描述,并在强调分工的前提下,更重视协作对提高组织效率的作用,以及企业自身的管理对于企业成长的制约作用。马歇尔阐述了企业成长理论是由规模经济论、市场结构论和企业家理论等三部分构成,他认为企业成长的源泉是内外部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专业化分工是企业成长的基础,企业成长能力受到规模经济的影响。斯蒂格勒根据产业寿命周期分析了企业成长的一般规律,重新解释了基于规模经济利益的企业成长与稳定的均衡竞争条件相容的原因。
吉布莱特(Gibrat,1931)对企业规模、企业成长性及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揭示了企业成长是一个随机过程,影响因素过于复杂,企业成长率独立于企业规模。Marten Goos (2000)基于产业组织视角研究了劳动需求与企业成长、产业演化的关系,他用企业内部员工数量的增加来衡量企业成长,并分析得出了企业规模、年龄和产业类型的不同,会影响员工需求的结论。L Francesca 等(2001)以意大利工业企业为样本数据,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吉布莱特定律。
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成长论认为企业是生产函数,企业成长过程就是调整产量达到最优规模的过程;企业成长的动因是外生的,即在一系列给定的条件下对规模经济的追求。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成长论无法解释企业为什么存在,及企业成长的真正动力和过程,而且分析范围狭窄,不能确切地解释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现象。
(二)新制度经济学企业成长论
新制度经济学将企业作为一个契约要素的集合,有关企业成长的问题研究就归结为企业边界的变化问题,企业成长的动因即为交易费用的节省。科斯认为企业是市场机制的替代,市场交易费用和组织管理费用相等的均衡水平决定了边界,企业成长取决于企业的经营规模、企业功能、市场交易费用三个要素。威廉姆森在继承了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的前提下,认为交易频率、资产专用性以及企业所处的契约环境是决定企业边界的三个因素。这三个因素决定了不同经济组织的交易成本,通过成本收益的比较可以得出理论上企业的最优规模,即企业边界的变化取决于最大限度节约交易成本目的。格罗斯曼和哈特认为对专用性资产的控制成为企业成长的影响要素,进一步明确了纵向一体化的含义。其后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经济学、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团队生产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都是在新古典理论框架上的修正。
新制度经济学企业成长论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新古典经济学企业成长论,合理地解释了企业的存在、边界问题,但无法合理地解释企业之间的异质性问题,而且也忽略了企业的生产性功能,及其企业交易性和生产性的相互作用而导致企业成长的事实。
(三)企业制度变迁企业成长论
企业制度变迁理论认为企业规模的扩大是以企业制度变迁为前提的。该理论认为企业成长的源泉来自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及内部行政机制的发达程度。钱德勒从历史和宏观的角度探讨了企业制度的变迁,技术革新和市场扩大是导致企业制度变迁根本原因,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和企业内部层级式管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企业制度变迁的依据。威廉姆森从理论思维的角度阐述了企业成长过程中组织结构的演变和不同组织形态的效率。
二、内生成长理论
企业内生成长理论从企业内部角度出发研究企业成长的相关问题,认为企业成长的动力来自企业内部,主要代表理论有企业成长资源基础论、企业成长核心能力论。
(一)企业成长资源论
彭罗斯从企业内部资源视角出发,以单个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得出企业内部拥有的资源状况和组织管理水平决定了企业的能力,并构造了“企业资源一企业能力一企业成长”的理论分析框架。企业的成长是一个动态过程,成长的动力来源于对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状况决定了企业的战略竞争优势(Wernerfield 1984,Barney 1999,Collis&Montgomery 1995),并通过创新、改革和加强组织内部管理等手段使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就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或以更低的成本实现企业持续成长的过程。
(二)企业成长核心能力论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通过合理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所形成的组织内部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成长的源泉,并且能够及时适应内外环境变化,有效协调和重新配置竞争性资源和充分发挥其能力的企业才能不断获得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持续成长(Teece,1997)。德姆塞茨认为企业是一个由各类知识所组成的系统,由于知识在积累和使用过程中难以模仿性,并且具有路径依赖性,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效仿,因此企业内部的知识存量就决定了企业配置资源的能力,最终在提供的产品、服务中体现出竞争优势。野中郁次郎( Ikujiro Nonaka,1994)通过对日本企业发展历史的分析,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内部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秩序、习惯等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默会知识,企业的成长过程就表现为是动态的知识积累和创新的过程。K(Laursen等(1999)将人员的知识结构纳入企业成长模型,并认为企业成长是对员工管理能力增强的过程。Dorothy Leonard-Barton(2000)又从知识创新和知识管理的角度探讨企业的成长问题,将知识视为企业成长动力的核心源泉,强调知识管理和创新对企业成长的关键性作用。 (三)企业成长生命周期论
20 世纪80年代,纳尔逊、温特等在借鉴生物进化论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惯例-搜索-选择环境的逻辑框架,认为在企业的组织活动中,惯例形成于对资源、能力或知识在组织的分工协作过程中,并作为组织成员决策活动的前提,是推动企业成长的动力源泉。爱迪斯把企业比作生命体,提出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孕育期到死亡期共十个阶段。
内生成长理论过多地强调了资源、能力、知识、惯例等内生性因素对企业成长的绝对作用,忽视了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发挥需要与外界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因此脱离了外部环境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作用,而单独的考虑企业内部资源会导致资源和能力的刚性,从而可能失去持续成长的动力保证。
综上分析可知,基于成长动力源泉的国外企业成长理论呈现出由外向内,从同质向异质、从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从企业是生产函数到企业是契约再到企业是生物体的逻辑思路开展,体现了学者对企业成长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和扩展,因此借鉴国外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加强对特定经济环境下的中国企业的成长问题进行研究,挖掘适合我国企业成长道路的企业成长理论就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Penrose,E.T.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7(上卷).
[3]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M].商务印书馆,1991.
[4]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65.
[5]Coase,R. H.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 N.S.Vol,4. 1937.
[6]Willimson.Market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1975.
作者简介:李锐(1979-),女,吉林省松原市人,汉族,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企业成长,人力资源管理。
(责任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