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从文坛消失的朋友

来源 :大众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wang1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肺,从死亡中挣扎过来,在医院住了两个月,回到家已是第二年的初春。回家大约十几天,记得很清楚,那一天是三月十四,突然接到雷磊从常熟打来的电话,电话中传来哭泣声,只说了一句,清江走了,便说不下去。我当即打电话给常熟另一位朋友,才知道清江肺癌突发,发现时已大面积扩散,肿瘤压迫住气管,没有等到从上海赶来开刀的医生,便窒息死亡,从发现到死亡只有七天的时间。生与死只有一步之遥,我侥幸跨过去了,他却未能跨过。
  十年过去了,又走了不少同辈朋友,常感叹“朋辈凋零多为鬼”。对清江总是难以忘怀,四十多年交往的种种往事萦绕心头,历历如在眼前。
  一九五二年冬,黄清江从扬州《苏北日报》调进《新华日报》,在文艺组当编辑、记者。我在南京市文联戏曲编创室,主任是报界三张之一的张友鸾先生。当时我正在收集整理扬剧传统剧目,研究扬剧的历史。清江向我组稿,我写了一篇介绍扬剧的文章,在《新华日报》发表。从此我们成为朋友,开始交往。他长我三岁,是浙江嘉兴人,身上有江南文人的儒雅气质,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还有些腼腆,一旦兴奋时会发出狂笑。他没上过大学,读书很多,古今中外名著尽在腹中,喜欢俄罗斯文学,对屠格涅夫尤为推崇。他具有传统文化素养和古文基础,能写古典诗词,还写的一手好字。
  那时候我们年轻,对新时代、新社会充满激情和希望,做着文学梦,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他引领我走进世界文学的广阔田地,读雨果、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狄更斯、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柯夫等文学大师的经典名著;他介绍我读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使我走进两位国学大师的学术领域。那时候虽然已经开展对《武训传》、胡适思想、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改造知识分子的运动正一浪高过一浪,但还未到狂风暴雨、雷霆万钧压顶之势。我们还在懵懂中,还有生活的空间,经常一道看戏,一道游玄武湖,登鸡鸣寺,拿到稿费就下馆子,他不能喝酒,抽着烟陪着我,看着我豪饮,听我酒后狂言。我们谈戏、谈创作、谈友情和爱情,也发牢骚,议论文坛上一些不学无术专靠整人、打棍子的“左派”人物。再也没有料到,我和黄清江的上述交往、活动、言谈,一年后都成为反党、反革命的“罪行”。
  一九五五年的夏天酷热异常,从“反胡风”发展到肃清一切反革命分子的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展开。香铺营省、市文化局大院内,充满紧张、恐怖气氛,各科室都在对审查对象进行追查、逼供、批斗,每天都有警车开进来,不断有人被押走。突然一天下午,紧急集合,在文化会堂召开全局大会,会上省文化局长宣布,有一个隐藏很深的反革命分子就坐在下面,他就是赵某某!立即响起一片口号声,两个公安员给赵戴上手铐,押出会场,接着听到警车发动声、警笛鸣叫声。就在这样恐怖气氛中,我被叫到“肃反”领导小组办公室,文化局长和艺术处长和我谈话,局长第一句话就是:你有重大问题没有交待。我惊呆了,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重大问题。艺术处长点明说,你有一个反革命小集团,叫“金陵三少年”。我从惊惧中恍然想起,省电台文艺组有位王染野,也常给报刊写文章,与黄清江和我偶有相聚,记不清什么时间在什么场合,他半开玩笑地说过我们可称为“金陵三少年”。就是一句随便说的玩笑话,竟成了反革命小集团。
  谈话后宣布对我隔离审查,要我交出所有信件,其中有黄清江的几封。被隔离审查的人都睡在文艺会堂,在地板上铺一条凉席,每天写交代揭发材料。一次文艺处长找我谈话,问我到资料室干什么?去偷什么资料?我被问的一头雾水。他接着指出,你们搞特务活动,还有暗语。我说什么暗语?给你点出来么,“寻那一点红影”是不是暗语?我这才听懂,是我给黄清江信中写的,当时我在暗恋文联资料室的一位姑娘,她有两条乌黑的辫子,辫梢上扎着红蝴蝶结,就是我信中写的到资料室去寻的“那一点红影”。
  经过八天隔离,三个多月的审查,当然定不了“反革命小集团”。为了过关,我只能承认自己和黄清江都是资产阶级世界观,思想反动,崇洋好古,抗拒改造,对党有不满情绪。虽然批判了我们的友情,心里却关怀着清江,不知他的处境如何?在解除隔离后的一天夜里我偷偷去看他,他住在青石街《新华日报》集体宿舍,房里有灯光,我站在窗外朝里望去,宿舍内他一个人坐在写字台前,不知是写检查还是写文章。我没有敢进去,看了他一会悄悄地走了。那是交友招祸,出卖朋友,鼓励揭发、告密、诬陷让人互相怀疑、撕咬、斗争的年代。
  我和黄清江的友情经过“肃反”运动的考验,继续交往。他甘于寂寞,也很刻苦,白天上班,每晚写到深夜,星期天必去鸡鸣寺,登上豁蒙楼,临窗坐下,泡一壶茶,或看书,或写作,中午吃一碗素面,到晚钟响起才走出寺门。这一时期他在报刊上发表多篇散文和小说,出版中篇小说《张望雨的家事》,直至写出那篇招祸的小说《死亡》。《死亡》的素材来自生活真实,他在下乡采访时听到一个故事,土改中一个快要病死的老地主,不肯断气,等到当上村干部的侄子来看他,举起藏在身边的菜刀劈向侄子,可是已经没有力气了。他从《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死前因灯盏里燃着两茎灯草浪费油而伸出两指不肯闭眼,受到启发,刻画一个老地主垂死挣扎,对分去他财产的贫农的仇恨。《死亡》在《雨花》发表。一九五七年春,我和他同时申请调进省文联新成立的创作组,从事专业创作。不久“反右”运动开始,他接受“肃反”中被审查的教训,谨言慎行,“大鸣大放”时既未发言也没有写文章,没想到《死亡》这篇小说被定为毒草,在报刊上展开批判。原本按照阶级斗争的观点,遵照伟大领袖说的“他们人还在,心不死”,表现地主分子的垂死挣扎。批判文章中竟说成是“为地主阶级唱挽歌”,“作者发泄对土改和新社会的仇恨”。在那个“颠倒是非”的年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一篇小说《死亡》宣布了黄清江创作的死亡,他从此便在文坛消失了。
  逃过“反右”一劫,我和他侥幸未戴上帽子,却都已打入另册,内定为“中右”,下放农村去当农民,在劳动中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他带着新婚妻子雷磊落户到苏州洞庭西山,我到无锡太湖之滨的南泉。一年后,他分配到苏北大丰县电台,后调至盐城《盐阜大众报》社。在那运动不断、灾祸连连的严酷岁月,知识分子大都生活在恐惧中,三缄其口。在那只准讲无产阶级革命之情,一切亲情、友情、爱情都属于资产阶级反动的人性论,父子兄弟夫妇都互相提防,不敢讲真话的政治高压年代,我和清江依然保持友谊,书信来往不断,信中写的都是真情真话。
  虽然每次运动都难幸免,我仍在愚昧盲从状态中,成名成家的幻想还未破灭。清江善于思考,经历了“肃反”、“反右”之后,他清醒了。他说搞文艺很危险,每次运动都是从文艺问题发起,文艺界的“右派”最多,而史学界的“右派”较少,因为他们懂历史,能以史为鉴。《死亡》被批判后,他不再写小说,也不看文学方面的书,专心读马列著作和《资治通鉴》,经过大跃进、大饥荒、大灾难的所谓三年困难时期,六二、六三间出现一度政治宽松局面,知识分子以为大地解冻,又欢欣鼓舞起来。清江从盐城给我来信,要我谨言慎行,运动还要搞的,毛主席说过“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一紧之后有一松,松后必然要紧,还会有更大的政治运动。我当时不能理解,一年后就证实了他的预言。毛主席在北戴河会议发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一场“文革”的前奏曲“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称“四清”,在全国全面展开。
  在“社教”运动中,我因一篇小说又大难临头。老账新账一齐算,逐出文艺界,发送淮海农场劳动改造。妻子被逼和我离婚,家毁了。我孤身一人来到黄海之滨淮海农场,面对荒凉滩涂,茫茫大海,能给我一点安慰、一点点关怀和温暖的,只有在盐城的朋友黄清江。寒风凛冽的冬夜,在射阳县城合德的招待所里,他听我讲述再次蒙祸和妻离家破的经过。
  淮海农场在射阳县和滨海县之间,是个军垦农场,种棉花和水稻,生活异常艰苦,劳动强度很大,每天出工十小时,住的是四面透风的茅草房。我是个抑制不住感情要倾诉的人,在农场我给清江写过两首《金缕曲》。
  
  金缕曲·寄清江
  
  问兄忘怀否?昔曾言,千金难抵,两情长久。锦瑟年华弹一指,付与歌衫舞袖。休提起江南花柳。萧索一身甘命薄,把诗书万卷置脑后,留一双,挥锄手。
   十年旧事空回首。到眼前,才名似水,壮怀未酬。汗血盐车悲骏马,古往今来俱有。唯淮海苦寒难受。羡君失路抽鞭早,虽清贫妻子长相守。应垂念,旧时友。
  
  那是个诗文招祸、日记、信件都能成为反革命、反党罪证的时代,因朋友而受追查、株连的比比皆是。我从来不接受教训,积习难改。清江早收敛起少年疏狂,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沉默寡言,甘于平庸和平凡,掩饰着内心的清高和孤傲。在盐城人眼里他只是报社一个普通编辑,虽然有人知道他很有学问和才华。
  “文革”第二年,一九六七年一月,淮海农场的当权派被打倒,造反派在忙于夺权,趁无人管的时候我到了盐城,没敢去报社,找了个小旅馆住下,然后给清江打电话。他下班后先陪我到饭店吃饭,饭后回到小旅馆。那是个寒风凛冽的冬夜,室内结冰,我和他拥被抵足,彻夜长谈。他说,这次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夺权斗争,从历史上看,每个新建王朝在第一代,斗争都非常激烈,因为都是能人,都是打江山的功臣,权力的争夺不可避免,要到第二代、第三代才能稳定下来;他认为从打倒刘少奇,林彪当上副统帅,这场运动是为换接班人而发动的;从郭沫若宣布自己以前所有著作都应烧掉,这场运动要对文化和知识分子进行彻底清算。对他的话我当时未能理解。不知道当时对“文革”有多少人是清醒者,绝大多数人都处在狂热、盲从、愚昧中。他劝我不要回南京,继续留在农场劳动。
  我没有听他的劝告回到南京,自投罗网,经受了种种磨难。直到一九七零年“九.一三”林彪事件后,才放出“牛棚”,有了一半人身自由,可以写信和外出。雷磊是常熟人,她和清江每年春节都回常熟过年。我孑然一身,无家可归,便和清江约定到常熟去过年,又能和他倾心长谈了。许多人都是在“林彪事件”后大梦初醒的,从盲从、愚昧中惊醒,像那个孩子似的发现“皇帝的新衣”,认识到这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不仅祸国殃民,而是对人性和良知的毁灭,对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毁灭。
  粉碎“四人帮”,我的厄运仍未结束,重新上台的文化厅领导人对我继续迫害,制造新的冤案,我又被隔离囚禁两年多。“三中”全会后,我开始上访上告,直到一九八四年冤案才得以平反。在这几年间我和清江失去联系,知道他和雷磊都到过南京,他还活动过,想调回作协从事专业创作,未能如愿。后来听说他们回了常熟,清江在《常熟日报》当总编。我身处逆境,他不给我写信,到南京也不看我,当然很不高兴。待我平反后,到了八五年秋天,我写历史小说《南国烟柳》要去常熟收集资料,寻访钱谦益、柳如是遗迹,要不要去看这位老朋友呢?我知道他的性格,不先给他写信,不先去看他,交往将到此中断。去常熟前,我先给他写了一封信。
  
  清江兄:
  
   所谓莫逆之交,盖有所逆也,有所逆而终不可逆,莫可逆耳。海内论交,三十余年相始终者,廖若晨星。志趣异同,情性相左,偶有龃龉,便成陌路。况雨横风狂,同为覆巢之鸟;水涸鱼死,难为相濡之沫。
  人生知己难得,相知贵在知心,纵有龃龉,一旦冰消。弟蒙冤数载,处于逆境;身败途穷,犹自奋发。幸大地解冻,欣逢明时,始得平反,堪可告慰故人。所历种种,难尽万一。月内将访虞山,特先奉书。
  
  问安: 弟宋词一九八五年秋
  
  见面后,他的话更少了,默默地陪着我,和从前一样,备好酒菜他抽着香烟,看着我喝酒,听我倾诉,我们的心总是相通的。从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我多次去常熟,都会和他见上一面,交往又持续了十年。这十年间,他没写什么作品,只出版过一部长篇小说《流浪者情缘》,他把精力都投入到办好《常熟日报》的工作上。随着常熟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市报》受到群众的欢迎,报社不断壮大,盖起了新大楼。作为总编,他的成绩留在报社的历史上,留在编辑、记者、职工的记忆中。他还留下一个好名声,说起黄清江,常熟人和盐城人一样,都会说:“是个好人,是个有学问的人”。
  清江的学识、素养、智慧、才情,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特别是他的文字功力和文笔的优美,都具备当一个作家的条件。一篇小说《死亡》让他的文学梦幻灭,成为文坛的匆匆过客,抑或是幸还是不幸呢?纵观当代文坛,敢于坚持自我、批判现实、讲真话的作家又有几个,而趋时附势、媚上媚俗、跟风造假的作家则数不胜数,虽著作等身,红极一时,留在文学史上不过一堆垃圾而已。
  二零零三年春,时近清明,清江逝世六周年,我正在常熟,与雷磊同去给清江扫墓。那是个无风无雨的日子,随雷磊登上虞山之麓,来到清江墓前。我献上一束鲜花,望着墓碑上的遗像,泪如泉涌。音容宛在,已是生死相隔。清江的一生是寂寞的,未展其才,未尽其才啊!
  
  2008年3月14日
  清江逝世十周年祭日
其他文献
1988年,江苏省大众文学学会成立后,乡土作家马春阳就一直想办一份刊物,愿为大众文学发展事业做点实事。但由于资金、刊号、办公地点等原因,迟迟未能落实。这个梦想在一声声叹息里,依然像不熄的火种,像闪烁的星辰,顽强地将这个信念点亮。  2005年,江苏省大众文学学会内编了一份《大众文学》双月刊小册子,虽然朴拙,但扑面而来的墨香,犹如展开一片希望的田野,散发出麦苗的芬芳。2007年,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策划
期刊
2006年9月29日,昆滇新闻一篇《宜良农妇绘出达·芬奇密码》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2007年12月中旬,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播出系列节目《解读谷丫密码》,也讲述的是同一位名叫谷丫的农家妇女绘画奇异图画的故事,由此引发了所谓谷丫式的中国神异密码现象和解读热潮。谷丫本名张谷芬,33年前出生在云南省宜良县古城乡新村,是位地道的农民。她读书时喜欢文学,曾经梦想以后当个作家。2004年1月31日,喜
期刊
“5.12”汶川大地震,安宁祥和的天府之国,瞬间陷入前所未有的悲怆和困厄之中。  生命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党中央、国务院快速反应,果断决策,举国支援。千里之外的“天堂苏城”迅速行动起来!  苏州市委市政府在第一时间,成立了市支援四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协调小组;第一时间,向四川灾区汇出100万元首笔捐款;第一时间,协调15个部门向全市发出“我们的心紧紧在一起”的倡议书;第一时间,带领市级机关党
期刊
最近,戴仁泉、温文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生死诺言》,由中共泰兴市委宣传部、中视飞天文化艺术中心和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三家联合摄制成功,一次性通过国家广电总局发行审查,并被推荐为“年度重点影片”。影片在全国隆重公映,引起广泛关注,好评如潮。  《生死诺言》取材于发生在我们泰兴的真人实事。50多年前,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原籍山东泰安的刘绍安和江苏泰兴的张志久在生死关头许下诺言:无论谁牺牲了,活着的一方就去
期刊
在江苏“探求者”集团的八位作家(艾煊、方之、高晓声、陆文夫、叶至诚、梅汝恺、曾华、陈椿年)中,单就才气与文笔的尖锐泼辣而言,方之(1930—1979)称得上第一。他曾经调侃地说他自己是“辣椒现实主义”;说高晓声是“苦涩现实主义”;说陆文夫是“糖醋现实主义”。这一说法,虽然不是百分之百正确,但却传遍了江苏文艺界,可见它道出了三位作家现实主义的不同特点。  方之同志有一个中篇小说《浪头与石头》(载《文
期刊
想山    在城里住久了总想出去走走。在铺满水泥的城市,钢筋和玻璃的反光足以淹没你对蓝天、绿树及大自然那变幻无尽的光影的感受,使你在喧嚣市声和拥挤的人群中丧失自我,变得麻木、狭隘,面目猥琐;久而久之自己也成了一件商品,被一只无形的手摆在那里,只是还未被标价出售。文明,使人摆脱了原始状态,同时也让人失去了纯朴天真的本性。工具理性带来的后果日益明显,人们醉心于名利物欲的追求,整日忧心忡忡,实际上,纷争
期刊
彭雪枫,1907年9月出生,河南省镇平县人。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5月在瑞金中央苏区先后任红军大队政委,江西军区政委和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等职。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红三军团五师师长,红一军团四师政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1938年春,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长,组织训练抗日武装。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淮北军区司令员。
期刊
紧急救助白血病患儿陈悦斌    7月31日下午,苏州福彩中心和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健康黄丝带》栏目组来到苏州市儿童医院,为白血病患儿陈悦斌送去紧急救助金5000元,希望福彩的关爱和社会的爱心能够帮助陷入困境的陈悦斌一家缓解生活和医疗费紧缺困难。  陈悦斌今年9岁,家住相城区渭塘镇风阳村。2岁那年,陈悦斌曾因患有先天性食道裂孔先后两次在苏州儿童医院和杭州儿童医院手术治疗,家境十分贫寒。去年5月,不幸再
期刊
1    在突如其来的大灾难中,民众的善、爱、淳厚、质朴、坚忍、刚毅,及其相濡以沫、互救互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足以感动上苍。  然而,在废墟上、瓦砾上,人们还应该思考、质疑、追问。    2    倾圮的楼房,连绵的废墟,零落的课本,孩子的遗骸,绝望的号呼,凄厉的哭泣……  为什么地震一来,好多学校稀里哗啦,瞬间崩毁,变成了一片瓦砾?  这是为什么?  绵竹市富新镇第二小学教学楼彻底垮塌,掩埋了
期刊
今年来,我市福彩工作尽管遭遇年初“中福在线”政策调整、销售额急转直下的挫折,但在全市福彩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下,各级福彩机构坚持按照年初确定的“巩固优势、挖掘潜力、科学管理、安全运行”的正确思路,认清形势、把握重点、直面挑战、破解难题,继续保持福彩销售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截至7月31日,全市福彩销售总量达4.6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7%,市场份额占47.37%,较去年同期增加9个百分点,销售总量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