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教学下历史课堂的无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ui123zj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课改形势下众多教学模式涌现,给一线教师带来困惑。本文以“模式”教学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并提出课堂应多样化,学科应特色化,教师应坚守内心,重新定位课堂的观点,以期与一线教师共勉。
  关键词: 模式教学 历史课堂 教学方式
  在当今课改的洪流面前,每位一线教师都被各种新鲜词汇、理念、模式所包围,如“XX课堂”,微课,MOOC,翻转课堂,等等,这让我们应接不暇、茫然甚至无所适从。在一次与友好学校的交流活动中,我听了两堂“兵教兵”模式下的青年教师汇报课,感触颇深。
  首先,我惊叹于“模式”教学的“魅力”。两位老师的课题虽然不同,但流程是完全一样的:1.教师导入新课,解读课标并阐释本课的重难点;2.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阅读教材完成导学案中基础知识自检部分,然后开始“兵教兵”,即学习小组内部交流,并检查错误,进行订正,后由小组长登台展示汇报自主学习的成果;3.教师对教材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脉络线索;4.学生起立进行合作探究,完成导学案中的材料解析题,然后小组代表上台板演,其他学生点评,教师做引导和总结;5.教师小结。这样的课堂就像是工厂的生产流水线,抛开内容不谈,其他则惊人相似甚至完全一样。
  其次,这种“模式”教学下历史课堂有太多无奈。我不否认这种“模式”有其可取之处,但这种“模式”真的适用于所有学科的所有内容吗?毫无疑问,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要全面推广和强行铺开呢?老师们也很无奈——课改的要求,学校的规定等诸多因素是一线教师无法改变的,而历史课堂则更显无奈。
  1.鲜活丰满的历史变成了没有温度的冰冷的“死物”。历史是鲜活、灵动、饱满、充实的。历史人物是一个个跳跃的精灵,历史事件是一颗颗夺目的宝石,他们共同缔造和点缀着星光熠熠的历史长河。但“模式”教学下的历史没有了温度、没有了血性,它使课本变得冰冷,使知识变得僵硬死板,了无生气,使历史没有“跃然纸上”,而是真正变成了“过去”,变成了“死物”。有人说:“历史的魅力在于细节。”而在这样的“模式”课堂历史的细节魅力又从何体现?
  2.丰富多彩的课堂变得机械呆板,使学生学习兴趣缺失。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学科每节内容都有不同特点,例如:历史的鲜活厚重,语文的优美细腻,数学的严谨多变……一线教师常说一句话“教无定法”,这是因为每位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师对教材的思考、把握和处理都存在差异,因此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中呈现出不同特点。“模式”教学下的历史课堂少了许多生动和活力,更多的是机械呆板;少了灵魂和魅力,更多的是“任务”和“程序”。它不再是课堂,而变成了所有学科、所有老师都别无二致的“流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而是不折不扣的“程序员”、“操作工”;学生不再是课堂的主体,而变成了“任人摆布”的“棋子”;“学生活动”则变成了“死板”和“刻意”的代名词。“模式”教学下学生“被主动”,如何真正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学生的“主动性”和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模式”教学全面推开的同时,学生的每堂课都是这样渡过的,毫无学科特点和教师特色可言,何谈学习兴趣?毫无疑问,这样的教育剥夺了学生应有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情感体验,也回避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的诸多生成性问题,是不尊重受教育者和教育规律的体现。德国著名文学家赫尔曼·黑塞写过这样的诗句:“人生的义务,并无其他。仅有的义务就是幸福,我们都是为幸福而来。”这样的教育,学生有何快乐幸福可言?
  3.教师的创造性被扼杀。叶澜教授说:“教师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会变得更加美好的职业。教师以其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并在创造性的劳动中,享受因过程本身而带来的自身生命力焕发的欢乐。”从“模式”教学的两堂青年教师汇报课看,两位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和素质都不错,各有特色,但我们所能看到的仅此而已,因为我们看不到更多教师在教学设计及课堂生成性问题方面的创造性的智慧体现。而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展现方式则是教师创造性的体现,也是课堂丰富多彩的源泉,教学设计和对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处理是教师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优秀的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应该合理而不应是突兀的“模式”,应该严谨缜密、环环相扣但不应刻意死板,课堂应该是生成性的而不是程序流程性的。教师会在合理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处理重难点问题,如问题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史料阅读及分析鉴赏等方法。因此,教师在如何恰当利用这些方法不断变化课堂,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展现这些方法对教学效果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方面进行不懈的探索和尝试,“模式”教学使得这一切变得没有意义,也使得教师失去了创造快乐,失去了不断学习和充实完善自身的动力。
  任鹏杰在《不可放弃的担当——价值观与历史教育》一书中这样写道:“教育的全部价值尊严恰恰在于用价值‘服务人生’——满足学习者健康成长、进步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人是根本,人是目的,其他一切全都是手段。”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应该更多地关注教育者本身,不仅是知识层面,更重要的则是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引导,这些是“模式”教学中欠缺的。因此,教育应该有更多的人文关怀,而不应有太多的功利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新课改的大潮面前,教师如何坚守内心,如何重新审视和定位课堂则显得尤为重要。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16S rRNA基因文库技术对我国南海澳大利亚厚皮海绵的共附生细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澳大利亚厚皮海绵中存在着放线菌纲、α-,β-,γ-变形菌亚门、Bactero
热光伏(TPV)技术作为一种将热能转换为电能的技术从一开始发现就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大量的Ⅲ-Ⅴ族材料被应用到TPV电池中,热光伏的许多优点开始渐渐显现,GaSb作为TPV材料也
“效率”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杠杆。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尊重学生主体,主导课堂有效教学  追求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在目标确定、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思想,强调学生对知识有渴求、质疑和探索的精神;对学习保持强烈的自
一、引言论及两宋绘画艺术成就,学界往往对宫廷绘画和文人画多所倾注。至于对画僧群体的创作成就及风格递嬗,则关注较少。两宋时,画僧创作虽非主流:却也颇为活跃,不仅涉猎题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尽量让小学生的每一点认识都从丰富鲜活的体验中产生,通过课前调查体验、创设情境体验、小组交流体验、生活体验、角色体验、实践体验、内心体验、等形
摘 要: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思想品德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有效实施德育教学,强化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效果。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做到情理并用,贴近学生,开放民主,采取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提倡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心时事政治。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品德教育 教学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的重要途径。初
早在1991年,Bennett与Brassard等人就已完成了量子密钥分发(quantum keydistribution QKD)的演示实验。近年来,量子保密通信迅速地发展,已经成为了一门相对成熟的学科。相比于经
本文针对核电子学仪器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PXI总线的“平台”概念,设计了一个用户-软件中间件-数据总线-硬件中间件-硬件的框架化结构,应用于数字化核仪器系统的设计。本平台系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德育追求的思想境界是无痕教育。思想品德教师在注重知识教学的同时,在思想品德品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课堂管理入手,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渗透。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尤其重要,这直接影响当代中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根据当代中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仅要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点”,更要教给学生人生的“知识点”,让学生在人生道路上不迷惑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