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的专家说:“教育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从某种程度上说,课堂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文化问题。
文化就是人们关注、探讨感兴趣事物的现象和氛围。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形成了共同的认识,理念和思想,遵循着一定的规则,规范和秩序,这就是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有一种思想和理论,生存的方式和方法。
课堂,我们实在是太熟悉了。我们天天打交道的课堂,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有人会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或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这些说法并不错,但是在回答课堂本质这一问题时,我认为这些说法都不全面。我认为,课堂的本质应该是: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是学生承传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有的专家也提出了“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的观点。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课堂可以被视为决定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而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渗透于师生之间,是课堂的重要养分。离开了文化,课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文化的问题。
当课堂成为一种文化,一所学校的文化只有在课堂里面才是开放的,才能够称得上是广泛的开放,这就引出了课堂文化。课堂文化是指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课堂文化建设以科学的教学观为前提,以课堂为主要空间,以行为实践为主要形式,促使学生逐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文化意识形态,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理想状态。可以说,课堂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
一、课堂文化中的“对话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我们教师要自觉地为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从而构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对话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师生对话的新意。师生对话是十分平常的,但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对话却有着多层内涵,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谈话和交流。它追求的是平等、民主、公正的交流和沟通。所以我们不但要提高自己的素养,能够善于挖掘师生对话的新意(就是要创造生成性的教学),更要善于开发生本对话的新景。
阅读是生本对话的主要方式,我们常常会引导学生亲历(神游)课文情境,眼看,耳听,与课文对话,与作者对话。但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本对话除了读文,也包括读图、读实验、读网络等,生本对话不是简单的阅读,而是精神的体验。此外,要善于营造生生对话的新风,不仅要让学生大胆地讲、放声地讲,还要让学生能静心地听、快乐地听,让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彼此碰撞、激荡、交融,从而让真理脱颖而出,将上课真真正正的当做一种“享受”。
二、课堂文化中的“质疑文化”
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都知道“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我们不但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的精神,还要让他们懂得:若想获得成功就要坚持求真和创新,要靠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对此,我们应敢于接受学生对自己提出质疑。尽管我们掌握的信息要比学生多,但面对全班学生的眼睛和头脑,我们在课堂上不可能毫无纰漏,只要学生始终保持对课堂的好奇心,认真思考教师的每句话、每个动作,思维的碰撞就会不断释放出“火花”。而作为教师本身,我们应当为学生对自己提出质疑感到欣慰与赞赏。
同时,我们应乐于支持学生向课本提出质疑。“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这是一句用了多少年的“教学圣经”,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大纲和课本在教学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教学上的任何争论都要从大纲和课本上找依据。新课程提倡实现“三维”目标,单靠教材作为学生唯一的课程资源是难以实现的,学生向课本提出质疑,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
三、课堂文化中的“团队文化”
从“应试型教学”向“素养型教学”转变,构建“团队文化”,是构建课堂文化的另一重要因素。
如果说传统课堂的学习目的属于应试型,把考试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就是要以课堂为中心建立学习共同体,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人人有事做”(学生的提问假设、合作探究、动手实验、交流体会等)不再是一种摆设,我们所提倡的“一个都不能少”(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位同学)也不再是一句空话。目前,我们虽然不能完全放弃应试教育,但通过倡导合作学习、构建“团队文化”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还是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人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超脱文化的真正意义的人,也没有离开人的文化。课堂总是存在着某种文化,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
当课堂成为一种文化,构建课堂文化不必从理解概念开始,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我们无力、也无意提供一种统一的课堂文化模式,而是意在通过对课堂文化的阐述和描绘,唤起人们对课堂文化的关注,提升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这并不是为了课堂文化而课堂文化!
(作者单位: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鹿城中学)
文化就是人们关注、探讨感兴趣事物的现象和氛围。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形成了共同的认识,理念和思想,遵循着一定的规则,规范和秩序,这就是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有一种思想和理论,生存的方式和方法。
课堂,我们实在是太熟悉了。我们天天打交道的课堂,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有人会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或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这些说法并不错,但是在回答课堂本质这一问题时,我认为这些说法都不全面。我认为,课堂的本质应该是: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是学生承传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有的专家也提出了“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的观点。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课堂可以被视为决定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而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渗透于师生之间,是课堂的重要养分。离开了文化,课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文化的问题。
当课堂成为一种文化,一所学校的文化只有在课堂里面才是开放的,才能够称得上是广泛的开放,这就引出了课堂文化。课堂文化是指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课堂文化建设以科学的教学观为前提,以课堂为主要空间,以行为实践为主要形式,促使学生逐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文化意识形态,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理想状态。可以说,课堂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
一、课堂文化中的“对话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我们教师要自觉地为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从而构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对话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师生对话的新意。师生对话是十分平常的,但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对话却有着多层内涵,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谈话和交流。它追求的是平等、民主、公正的交流和沟通。所以我们不但要提高自己的素养,能够善于挖掘师生对话的新意(就是要创造生成性的教学),更要善于开发生本对话的新景。
阅读是生本对话的主要方式,我们常常会引导学生亲历(神游)课文情境,眼看,耳听,与课文对话,与作者对话。但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本对话除了读文,也包括读图、读实验、读网络等,生本对话不是简单的阅读,而是精神的体验。此外,要善于营造生生对话的新风,不仅要让学生大胆地讲、放声地讲,还要让学生能静心地听、快乐地听,让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彼此碰撞、激荡、交融,从而让真理脱颖而出,将上课真真正正的当做一种“享受”。
二、课堂文化中的“质疑文化”
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都知道“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我们不但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的精神,还要让他们懂得:若想获得成功就要坚持求真和创新,要靠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对此,我们应敢于接受学生对自己提出质疑。尽管我们掌握的信息要比学生多,但面对全班学生的眼睛和头脑,我们在课堂上不可能毫无纰漏,只要学生始终保持对课堂的好奇心,认真思考教师的每句话、每个动作,思维的碰撞就会不断释放出“火花”。而作为教师本身,我们应当为学生对自己提出质疑感到欣慰与赞赏。
同时,我们应乐于支持学生向课本提出质疑。“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这是一句用了多少年的“教学圣经”,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大纲和课本在教学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教学上的任何争论都要从大纲和课本上找依据。新课程提倡实现“三维”目标,单靠教材作为学生唯一的课程资源是难以实现的,学生向课本提出质疑,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
三、课堂文化中的“团队文化”
从“应试型教学”向“素养型教学”转变,构建“团队文化”,是构建课堂文化的另一重要因素。
如果说传统课堂的学习目的属于应试型,把考试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就是要以课堂为中心建立学习共同体,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人人有事做”(学生的提问假设、合作探究、动手实验、交流体会等)不再是一种摆设,我们所提倡的“一个都不能少”(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位同学)也不再是一句空话。目前,我们虽然不能完全放弃应试教育,但通过倡导合作学习、构建“团队文化”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还是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人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超脱文化的真正意义的人,也没有离开人的文化。课堂总是存在着某种文化,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
当课堂成为一种文化,构建课堂文化不必从理解概念开始,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我们无力、也无意提供一种统一的课堂文化模式,而是意在通过对课堂文化的阐述和描绘,唤起人们对课堂文化的关注,提升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这并不是为了课堂文化而课堂文化!
(作者单位: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鹿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