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环境和角色的转变,高职院校新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中容易遇到适应性问题。本文分析了学习目标、学习环境、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适应性问题,并提出解决高职院校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新生 计算机基础 适应性问题
课 题:河北省高等学校2011年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课题编号:Z2011234。
一、高职新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适应性问题
高职新生入学后,所处环境和自身角色发生了很大转变,容易产生各种不适应问题,尤其体现在学习方面,复杂的课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跳跃式的教学进度,使他们感到难以适应。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极大地影响大学阶段的学习。
1.目标提升造成的不适
在中学阶段,高考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指路明灯。高考科目很自然地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点,而诸如信息技术这样的课程,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只是能够通过会考,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不会投入过多的精力。只要学会老师所讲授的知识,把有关的模拟题练熟、练好,就能很容易地通过考试。而高职阶段教育不再以应试为目的,所开设的课程更加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已经成为学生职业能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求学生一定要重视计算机基础这一承前启后课程的学习,既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计算机的操作使用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目标的提升势必要求学生更新自己的学习观念,以崭新的理念对待课程的学习。很多新生在计算机基础学习过程中,感到课上能听得懂,但就是实训练习不会做,究其根本,还是在于没有体悟到高职阶段与中学阶段学习目标的不同。
2.学习环境改变造成的不适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有人将学校和学生比喻成工厂和工厂里的产品,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任务全部由老师安排,学生每天就是按部就班地在老师的控制下进行学习,长此以往,极易使学生唯书本是从、唯老师是从,学生更像是一部重复运作的学习机器。而到了高职阶段,老师不再像原来那样对学生严格要求,经常是上完课就走,平时的辅导也很少,刚进入高职校门的学生突然面对这种全新的学习状态,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往往有学生对这种状态的改变感到不知所从,不知道该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而计算机基础的学科特点又要求学生要将理论和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实训时得不到充分的关注和帮助,在新的学习环境下极易产生困惑。
3.教学方法改变造成的不适
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有严重的依赖心理,而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大大增强。大学的课堂教学采用上大课的形式,2学时连上,一次课的容量经常涵盖教材十几页甚至是几十页的内容,学生的学习任务非常繁重。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再有高职新生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不同水平的学生对老师讲课的难度有着不同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很难同时满足各个学生的需求。如果教学起点过低,会使基础好的学生感觉课程没有新意,体会不到收获;如果教学起点过高,又会挫伤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后进生会越来越差。
综上分析不难发现,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中,高职院校新生存在着诸多不适,而这些不适如果完全依靠学生自身来加以改正,从而迅速适应高职阶段的学习,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不仅要能够传授课程知识,也要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助一臂之力。
二、相应措施
1.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动机
学习动机能起到激发学习热情的作用,提高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动机有助于解决高职新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教师要在开课之初向学生讲明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让学生对所学课程在感性上有所认知。在课堂上,教师要示范以往学生的优秀作业,尤其是那些与专业相关的优秀作品,使学生明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方向,并上升到在将来工作岗位中能否尽快适应所承担工作的高度。此外,学校要积极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成立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活动,举办电子小报设计比赛、网页设计制作比赛等。这些活动能开拓视野,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知识,使学生产生明确的学习目标,并通过目标的驱动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需求,进而激发学习动机。
2.转变教学模式,帮助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
课堂是讲授知识、实现课程学习目标的主战场。教师要引导学生尽早适应高职阶段的教学方式,并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式,实施因需施教、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除采用常用的讲授法、演示法外,根据不同内容在教学中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整合,如任务驱动教学法将课堂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任务完成的过程既是学生应用已有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而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信息技术的使用意识和创新能力。新型教学方法的运用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3.加强实训环节教学,注重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具备使用计算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学中必须加强实训环节教学,通过实训巩固、拓展知识,提高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首先,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灵活调整课程结构,增大实训教学课时。其次,设计合理的实训内容,实现实训内容分层,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任务,任务完成的过程由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来决定。实训过程和教学资源的分层思想体现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提供不同层次的帮助信息。对高水平的学生,只提供一个成功实例;对第二层次的学生可借助适当的帮助信息来完成任务;而对第三层次的学生,可以提供完成任务的全过程帮助,借助模仿来完成相应的任务。此外,实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进行辅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辅导策略,充分落实新理念下教师“导”的作用,采取轻“辅”重“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在收获成功中增强实训兴趣,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4.重视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方法远比单纯学会知识更重要,学习不是死记硬背一些条条框框。计算机硬件发展日新月异,软件设计层出不穷,使得计算机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与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这就留给学生很多独立探索和思考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其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悟出道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同时,教师也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精品课程网站、论坛、博客等多种拓展资源为学生创造了宽广的学习空间和新颖的学习手段,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使学生从网络源泉中迅速、准确地获取知识与信息,像涓涓溪流,慢慢地积累,最终汇成知识的海洋。
关键词:新生 计算机基础 适应性问题
课 题:河北省高等学校2011年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课题编号:Z2011234。
一、高职新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适应性问题
高职新生入学后,所处环境和自身角色发生了很大转变,容易产生各种不适应问题,尤其体现在学习方面,复杂的课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跳跃式的教学进度,使他们感到难以适应。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极大地影响大学阶段的学习。
1.目标提升造成的不适
在中学阶段,高考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指路明灯。高考科目很自然地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点,而诸如信息技术这样的课程,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只是能够通过会考,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不会投入过多的精力。只要学会老师所讲授的知识,把有关的模拟题练熟、练好,就能很容易地通过考试。而高职阶段教育不再以应试为目的,所开设的课程更加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已经成为学生职业能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求学生一定要重视计算机基础这一承前启后课程的学习,既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计算机的操作使用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目标的提升势必要求学生更新自己的学习观念,以崭新的理念对待课程的学习。很多新生在计算机基础学习过程中,感到课上能听得懂,但就是实训练习不会做,究其根本,还是在于没有体悟到高职阶段与中学阶段学习目标的不同。
2.学习环境改变造成的不适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有人将学校和学生比喻成工厂和工厂里的产品,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任务全部由老师安排,学生每天就是按部就班地在老师的控制下进行学习,长此以往,极易使学生唯书本是从、唯老师是从,学生更像是一部重复运作的学习机器。而到了高职阶段,老师不再像原来那样对学生严格要求,经常是上完课就走,平时的辅导也很少,刚进入高职校门的学生突然面对这种全新的学习状态,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往往有学生对这种状态的改变感到不知所从,不知道该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而计算机基础的学科特点又要求学生要将理论和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实训时得不到充分的关注和帮助,在新的学习环境下极易产生困惑。
3.教学方法改变造成的不适
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有严重的依赖心理,而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大大增强。大学的课堂教学采用上大课的形式,2学时连上,一次课的容量经常涵盖教材十几页甚至是几十页的内容,学生的学习任务非常繁重。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再有高职新生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不同水平的学生对老师讲课的难度有着不同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很难同时满足各个学生的需求。如果教学起点过低,会使基础好的学生感觉课程没有新意,体会不到收获;如果教学起点过高,又会挫伤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后进生会越来越差。
综上分析不难发现,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中,高职院校新生存在着诸多不适,而这些不适如果完全依靠学生自身来加以改正,从而迅速适应高职阶段的学习,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不仅要能够传授课程知识,也要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助一臂之力。
二、相应措施
1.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动机
学习动机能起到激发学习热情的作用,提高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动机有助于解决高职新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教师要在开课之初向学生讲明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让学生对所学课程在感性上有所认知。在课堂上,教师要示范以往学生的优秀作业,尤其是那些与专业相关的优秀作品,使学生明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方向,并上升到在将来工作岗位中能否尽快适应所承担工作的高度。此外,学校要积极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成立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活动,举办电子小报设计比赛、网页设计制作比赛等。这些活动能开拓视野,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知识,使学生产生明确的学习目标,并通过目标的驱动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需求,进而激发学习动机。
2.转变教学模式,帮助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
课堂是讲授知识、实现课程学习目标的主战场。教师要引导学生尽早适应高职阶段的教学方式,并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式,实施因需施教、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除采用常用的讲授法、演示法外,根据不同内容在教学中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整合,如任务驱动教学法将课堂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任务完成的过程既是学生应用已有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而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信息技术的使用意识和创新能力。新型教学方法的运用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3.加强实训环节教学,注重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具备使用计算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学中必须加强实训环节教学,通过实训巩固、拓展知识,提高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首先,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灵活调整课程结构,增大实训教学课时。其次,设计合理的实训内容,实现实训内容分层,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任务,任务完成的过程由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来决定。实训过程和教学资源的分层思想体现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提供不同层次的帮助信息。对高水平的学生,只提供一个成功实例;对第二层次的学生可借助适当的帮助信息来完成任务;而对第三层次的学生,可以提供完成任务的全过程帮助,借助模仿来完成相应的任务。此外,实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进行辅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辅导策略,充分落实新理念下教师“导”的作用,采取轻“辅”重“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在收获成功中增强实训兴趣,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4.重视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方法远比单纯学会知识更重要,学习不是死记硬背一些条条框框。计算机硬件发展日新月异,软件设计层出不穷,使得计算机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与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这就留给学生很多独立探索和思考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其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悟出道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同时,教师也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精品课程网站、论坛、博客等多种拓展资源为学生创造了宽广的学习空间和新颖的学习手段,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使学生从网络源泉中迅速、准确地获取知识与信息,像涓涓溪流,慢慢地积累,最终汇成知识的海洋。